DBJT 13-438-2023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_第1页
DBJT 13-438-2023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_第2页
DBJT 13-438-2023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_第3页
DBJT 13-438-2023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_第4页
DBJT 13-438-2023 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438-2023Deliverystandard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2023年福州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Deliverystandard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438-202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7294-2023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24年4月1日3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等4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办科〔2021〕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城市信息模型(CIM)。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州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管理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鸡笼洲路2号榕发商务中心2号楼;邮政编码:35000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州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福建博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华夏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福州大学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星宇建筑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4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磊王耀林卫东陈云琴陈建东涂闽杰黄启兴王少雄李苗裔常志巍陈伟张书悦杨振钦王彦哲赖丹迪林良松本标准主要审查人:阙平张萌魏锦地童文廉林忠松李兴友陈剑宇李会涛袁星 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模型构成 3.3评估与交付 3.4软件平台与文件格式 4设计阶段 4.1方案设计阶段 4.2初步设计阶段 4.3施工图设计阶段 224.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 295施工阶段 325.1一般规定 325.2模型要求 326运维阶段 416.1一般规定 416.2模型要求 427城市信息模型(CIM) 49本标准用词说明 50引用标准名录 51 526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43.1GeneralRequirements 43.2ModelComposition 3.3EvaluationandDelivery 63.4SoftwarePlatformandFileFormat 4DesignPhase 4.1SchemeDesign 4.2PreliminaryDesign 4.3ConstructionDocumentsDesign 224.4DetailedDesignofPrefabricatedComponents 295ConstructionPhase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ModelRequirements 6OperationandMaintenancePhase 416.1GeneralRequirements 416.2ModelRequirements 427CityInformationModel 4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促进福建省建筑工程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的实施提供数据基础,规范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成果交付,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全生命期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成果交付。1.0.3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成果交付,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1.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2.1.2应用需求applicationrequirements依据工程操作目标而确定的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需求。2.1.3交付物deliverable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的成果。2.1.4协同collaboration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数据共享及相互操作的过程。2.1.5工程对象engineeringobject构成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系统、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的集合。2.1.6模型单元modelunit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达。2.1.7模型层级modellevel根据模型单元承载的信息内容划分的模型级别。2.1.8模型精细度levelofmodeldefinition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2.1.9几何表达精度levelofgeometricdetail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2.1.10信息深度等级levelofinformationdetail3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2.1.11接收方receiver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交付过程中,负责接收、审核交付物的责任主体。2.1.12提供方provider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交付过程中,负责创建、自检交付物的责任主体。2.1.13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空间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2.1.14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basicplatformofcityinformation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CIM基础平台)是管理和表达城市立体空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43.1一般规定3.1.1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成果交付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3.1.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各参与方应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同一性和时效性,保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落地性与成效性,并应根据项目各阶段应用需求,及时更新与维护模型。3.1.3建筑信息模型按阶段可划分为:设计阶段模型、施工阶段模型、运维阶段模型等。建筑信息模型按专业可划分为: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主要专业模型及装饰装修、园林景观、幕墙、钢结构深化等专项模型。3.1.4建筑信息模型实施组织架构应以建设方为主导,协调和统一各参与方在项目全生命期内BIM应用。3.1.5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内,应根据各阶段应用需求创建、应用和管理模型,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交付条件选择平台进行模型应用管理。3.1.6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包含主交付物和附属交付物,应保证各项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的信息一致性。3.1.7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宜符合对应阶段的模型精细度要求,交付物应以通用的数据格式传递信息。最终交付CIM基础平台的交付物应符合CIM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的模型使用及数据解析要3.1.8运维阶段模型应用平台交付格式应根据运维管理系统的5功能需求,由交付双方协商确定3.1.9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交付、使用、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3.1.10工程项目相关方在各阶段模型应用中应采取协议约定等措施确定施工模型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3.1.11最终交付CIM基础平台的交付物的文件夹命名,宜由项目名称、项目子项、所处阶段组成。3.1.12最终交付CIM基础平台的交付物的文件夹和电子文件的命名,宜符合当地CIM业务系统的要求。3.2模型构成3.2.1命名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信息模型及其交付物的命名应简明、易于辨识、同一对象和参数的命名应保持前后一致。2交付物所描述的对象及参数的命名格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使用汉字、英文字符、数字、半角下划线“_”和半角连字符"-”的组合;2)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宜留空格。3建筑信息模型及其交付物文件的命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文件的命名宜使用汉字、英文字符、数字和连字符“-”的组合;2)文件的命名应符合模型层级的逻辑关系(如项目名称-楼栋-楼层-分区-房间);3)在同一项目中,应使用统一且唯一的文件命名格式,确保模型版本的最新性。3.2.2模型层级架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信息模型应由模型单元组成,交付全过程应始终以模型单元为基本操作对象。62建筑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可视项目规模及复杂程度分层级建立,可嵌套设置;模型层级架构定义应符合表3.2.2的规定。3.2.3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模型层级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方案设计阶段交付模型不宜低于分区级模型层级要求,具有方案报批要求的交付模型不宜低于房间级模型层级要求;2初步设计阶段交付模型不应低于房间级模型层级要求;3施工图设计阶段交付模型不宜低于构件级模型层级要求;4施工阶段交付模型不应低于构件级模型层级要求,具有加工生产要求的专项深化模型不宜低于零件级模型层级要求。5运维阶段交付模型不应低于构件级模型层级要求。3.3评估与交付3.3.1模型单元信息包含几何信息及非几何信息。3.3.2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阶段要求选取对应的几何表达精度呈现模型元几何信息;2在满足阶段深度和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选取较低等级的几何表达精度;73在同一阶段中,不同的模型单元可选取不同的几何表达精度。3.3.3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3.3的规定。置业等83.3.4模型单元的属性信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取适宜的信息深度体现模型单元属性信息;2属性宜包括中文字段名称、编码、数据类型、数据格式、计量单位、值域、约束条件;交付表达时,应至少包括中文字段名称、计量单位;3属性值应根据工程阶段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符合唯一性原则,即属性值和属性应一一对应,在单个应用场景中属性值应唯一;2)应符合一致性原则,即同一类型的属性、格式和精度应一致。3.3.5信息深度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3.3.5的规定。等在满足N2的基础上等在满足N3的基础9业在满足N2的基础上在满足N2的基础上在满足N2的基础上息等在满足N2的基础上在满足N3的基础息3.3.6建筑信息模型的传递及交付宜包括项目需求定义、模型实施、模型应用和成果交付四个协同应用过程。3.3.7项目需求定义过程应由建设方或建筑信息模型接收方完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确定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目标;2应根据应用目标制定项目需求文件,并应交付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3.3.8模型实施过程应由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完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项目需求文件制定建筑信息模型实施计划;2根据建筑信息模型实施计划建立建筑信息模型;3各参与方在使用上一阶段传递的建筑信息模型时,应识别和复核下列信息:1)模型单元属性的分类及名称;2)模型单元的属性值;3)模型单元属性值的计量单位;4)模型单元属性值的数据来源。3.3.9模型应用应满足建筑工程各参与方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范围应满足项目需求定义的要求;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程度应符合项目模型实施计划;3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内容应根据不同阶段应用场景及对应使用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4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深度的提高或降低均应保证模型内部数据的正确性、合规性和完整性。3.3.10成果交付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阶段交付物在传递或交付前,提供方应减少超出使用需求的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各阶段交付物的提供方应保障所有模型及信息的有效性。3.4软件平台与文件格式3.4.1BIM软件及平台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BIM软件及平台应具有专业功能和数据互用功能;应优先根据建设方需求、项目实际情况和使用任务要求选用BIM软件及平台,并应保证数据传输的通用性与安全性,宜统一各阶段文件格式。2BI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2)应符合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3)宜支持专业功能定制开发;4)在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期应用项目时,BIM软件宜按照约定的数据格式提供协同接口或共享文件。3BIM平台的专业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各类BIM基础软件及BIM工具软件产生的模型和数据进行有效采集管理;2)宜满足基于建设方主导的项目需求定义及模式定制,促进项目BIM组织架构实施及协同交付;3)宜支持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对模型及数据的共享应4BIM软件及平台的数据互用功能应至少满足下列要求之1)应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2)应实现与基础建模软件的数据交换;3)应支持数据互用功能定制开发。5BIM软件及平台在工程应用前,应对其专业功能和数据互用功能进行测试。3.4.2文件及互用数据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各项任务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需明确模型数据的交换内容与文件格式;2互用数据的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互用数据宜采用相同格式或兼容格式;2)互用数据的格式转换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3)数据内容、格式应符合所选用BIM软件的数据互用功4)应包含模型接收方接收的模型数据;5)应包含模型提供方交付的模型数据;6)接收方在接收及使用互用数据前,应进行文件格式和版本确认。4.1方案设计阶段4.1.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反映规划指标、建筑空间布局、功能布置、景观配合、道路交通流线等信息,及城市风貌、建筑外观等美观信息。4.1.2创建建筑信息模型应保证模型创建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应保证收集准确的场地内和场地外信息,并进行建设条件分析。4.1.3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包括建筑专业(含设备用房)、结构专业等模型,各专业应协同完成建模。4.1.4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交付成果应与方案报批后并修改完成的最终成果保持一致。4.1.5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宜符合下列要求:1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宜满足模拟分析等要求。2方案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包括地上建筑、地下建筑、场地三个内容,并根据层级细分。方案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宜符合表4.1.5-1~4.1.5-3的规定:N1N1板——N1N1窗——门——————N1板——N1N1窗——门———— N1板——N1N1窗————门———— N1等N1板 ————门——N1板 ——门 N1板——————门——N1N1N1N1——N1N1N1N1N1N1N1N1N14.2初步设计阶段4.2.1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方案设计阶段成果,按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专业应参与协同,其他专业专项按需求参与协同。4.2.2初步设计阶段的模型宜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宜在方案设计模型或相关二维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创建。2初步设计模型宜满足设计概算要求。3初步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宜符合4.2.2-1~4.2.2-3N2N2梁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等N2梁N2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级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表4.2.2-3初步设计阶段场地模型精细度等级表N2级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顶N2N2N2N2N2N2N2N2N24.2.3初步设计阶段的模型交付应包含以下信息:1初步设计阶段模型管线综合优化,宜在主要机房出入口及室内主要交通区域,对主干管线进行综合检测及优化。2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净高分析应用,应根据建筑平面功能,判定不满足净高要求的节点位置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3初步设计阶段模型虚拟仿真漫游及轻量化模型应用,应清晰表达设计效果及管线布置情况。4.3施工图设计阶段4.3.1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创建时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主要专业宜同步参与,装饰装修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幕墙工程、钢结构深化等专项设计宜按设计进度要求参与。4.3.2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宜充分考虑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等模型及数据的应用需求。4.3.3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模型应符合以下要求:1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的创建以初步设计阶段模型为基础数据源,或以相关二维设计图纸为基础数据源。模型精细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表的要求。2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分类应按不同专业、不同系统划分,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主要专业及装饰装修、园林景观、幕墙、钢结构深化等专项。3建筑信息模型中装配式构件应有明确的参数注释说明,无需深化设计的装配式构件模型精细度和信息深度应满足施工及安装要求,该部分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宜达到G3等级且不低于G2等级,信息深度宜达到N3等级且不低于N2等级。需深化设计的装配式构件在深化设计阶段模型精度及信息深度应符合深化设计阶段数据的要求。4.3.3-1~4.3.3-3的规定:N2N2梁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等N2梁N2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N2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梁N2N2N2N2窗N2门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4.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4.4.1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的模型宜在施工图图审通过后,根据楼栋、楼层、分区、房间、构件、零件等层级进行创建、交付。4.4.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基础上创建,或在已有工程文件基础上创建。4.4.3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模型宜满足各个环节、岗位、任务需求,或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只应用某些环节、岗位、任务。4.4.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应满足本阶段有关要求外,还应能承接下游阶段的需求。4.4.5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的模型宜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构件模型信息、数据应具有可追溯性。用适合电子识别的标识方法进行标识。2预制构件机电模型宜基于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创建。3预制构件机电模型宜关联分批与排产计划、工序工艺、材料、工期、质量控制等预制加工相关参数信息。4相同类别的预制构件、设备设施、预埋件、吊件、孔洞、线盒等的定位基点应一致。5预制构件模型单元宜包含与构件间及整体模型间的连接关系的表述,包括连接方式、做法及要求等。6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宜符合表4.4.5的规定:类别墙N3N3N3N3N3N3N3N3梁N3N3N3N3N3N3N3N3板篷N3N3N3N3N3N3N3N3柱N3N3N3N3N3类别N3N3N3N3N3N3N3N3N3N3N3N3N35.1一般规定5.1.1施工阶段模型可包括为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竣工模型。5.1.2施工阶段模型应根据BIM应用相关专业和任务的需要创建,其模型应满足深化设计、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项任务的要求。5.1.3施工阶段模型宜在设计阶段模型基础上创建,也可在施工图等工程文件基础上创建。5.1.4施工阶段模型宜按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建。当按专业或任务分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并能够集成应用。5.1.5建筑施工中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幕墙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装饰装修深化设计等宜应用BIM技术。5.2模型要求5.2.1施工阶段的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深化模型元素等方式进行创建。2施工过程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或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宜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和施工方法对模型元素进行必要的拆分或合并处理,并按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模型及模型元素附加或关联施工信息。3当工程发生变更时,宜更新施工模型、模型元素及相关信息,并记录工程及模型的变更。4竣工验收模型宜在施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要求,通过修改、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创建。5预制构件加工制造模型宜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数字信息,如条形码、二维码等数字信息,以便后续阶段同步更新信息。5.2.2施工阶段的模型精细度宜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阶段的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宜符合表5.2.2-1~5.2.2-42施工阶段模型精细度宜符合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N2N3N3梁N3N3N3N3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3等N3N3梁N3N3N3N3N3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3N3梁N3N3N3N3N3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3N2N3梁N3N3N3N3窗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2梁N3N3N3N3窗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2梁N3N3N3N3窗N3门N3N3N3N3N3N3N3N3N3N3N3N1N1N1N1N1N1N1N1N1N1N1N1N2N2N2N2N2N2N2N2N2N2N2N2机N2N2N2N2N2N2N2N2机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N2库N2N2N26.1一般规定6.1.1运维阶段的模型宜符合下列要求:1本阶段模型应基于施工图、竣工图等现有资料创建,或继承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模型,根据运维方实际需求进行深化和创建,运维阶段模型中应体现工程对象的运维信息,包括设计图纸、功能参数、厂家信息、维保信息等,且应符合原设计与功能的要求。2本阶段模型创建时,可对几何模型进行简化、对非重点对象进行删除;宜采用模型轻量化技术对接至运维平台,轻量化技术应参照量化指标进行,量化指标应包括:模型大小、模型面数、模型精细化程度、渲染时间。3本阶段模型可为项目存档、建筑运维及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提供资料数据。6.1.2运维方宜根据建筑在使用过程的局部改造或系统更改等对运维模型及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确保运维模型与实物的一致性。6.1.3交付方和运维方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模型成果中构件的几何、信息等级进行补充约定。6.1.4运维模型的交付格式应根据运维的需要,由交付双方自行确定。未指定运维软件时,运维模型应提供不少于两种常见格式。运维方采用运维平台时,应保证模型信息在各使用方之间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及完整性。6.2模型要求6.2.1运维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宜符合表6.2.1-1~6.2.1-3的规定:N2N2梁N2板N2N2N2窗N2门N2N2N4N3N4N3N4N3N3等N3梁N2板N2N2N2窗N2门N2N2N4N3N4N3N4N3N3梁N2板N2N2N2窗N2门N2N2N4N3N4N3N4N2N3N3梁N3板N3N3N3N3窗N2门N2N2N4N3N4N3N4N3N3N3N2梁N2板N2N2N2N2窗N2门N2N2N4N3N4N3N4N3N3N2梁N2板N2N2N2N2窗N2门N2N2N4N3N4N3N4N3N2N1N1N2N2N1N1N1N1N1N3N2N2N3N2N2N3N2N2N3N2N2N2N2N3N3N2N3程N3N2N2N4N4程N4N47.0.1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宜符合下列规定:1在满足设计深度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宜选择较低的几何信息表达精度;2非几何信息深度应满足CIM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的要求。7.0.2建筑信息模型持久化存储及交换宜以文件形式实现,且宜采用常用文件格式或开源文件格式进行记录,数据结构应符合业务系统要求,文件格式应符合地方CIM平台数据交付的要求。7.0.3提交建筑信息模型至CIM平台,宜同时提交与模型配套的项目相关数据。7.0.4项目数据应能独立使用,不应含有项目间的外部参照引7.0.5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应符合CIM基础平台的维护要求。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1《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4《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5《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6《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7《工业基础类平台规范》GB/T255078《房屋代码编码标准》JGJ/T2469《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15710《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11《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CJJ/T31512《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13《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说明《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DBJ/T13-438-2023,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12月15日以闽建科〔2023〕62号文批准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为J17294-2023。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工程建设中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便于广大建设、设计、施工、审查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2模型构成 593.3评估与交付 3.4软件平台与文件格式 4设计阶段 4.1方案设计阶段 644.2初步设计阶段 664.3施工图设计阶段 664.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 675施工阶段 695.1一般规定 695.2模型要求 696运维阶段 726.1一般规定 726.2模型要求 717城市信息模型(CIM) 761.0.1为贯彻落实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福建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了“系统代脑、机器代工、工厂代替现场”的新发展模式,强调加大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普及省内工程建设项目中的BIM技术应用,提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规范模型交付条件和强化各方协同共享,是编制本交付标准的重要目标。1.0.2“工作方案”就BIM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做了概括说明,可与本交付标准结合参照理解。只有广泛提升从业人员的BIM技能、扩大BIM的使用范围、强化工程全过程的BIM应用等,方能更好落地“系统代脑”,有效推进我省智能建造发展、从而为我省建筑产业数字化提供重要保障。1.0.3编写组在标准编制中借鉴国内相关标准和应用经验,充分考虑BIM标准间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审查定稿,力求通俗易懂,简单可行。特别要说明的是,《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了“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在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汇聚和应用”,编写组也借鉴了该法条的相关要求。另外,本标准除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的规定之外,尚需作为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福建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一模到底”应用试点工作》、《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以及国家行业标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的细化和补充。2.1.9本标准中几何精度等级的定义及要求表述,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工程对象模型单元“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定义。几何精度等级也可简称为Gx,后续条文中,几何精度等级由低到高依次表达为“G1、G2、G3、G4”。2.1.10本标准中信息深度等级的定义及要求表述,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工程对象模型单元“信息深度”的等级划分定义。信息深度等级也可简称为Nx,后续条文中,信息深度等级由低到高依次表达为“N1、N2、N3、N4”。3.1一般规定3.1.1从应用的落地性与成效性原则出发,建议采用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模式,有助于提高模型和数据质量,加强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和城市管理信息化发展。如确由于现状需求,建筑信息模型只在工程某一阶段或专业环节内单独应用时,则应满足对应阶段模型的深度要求。3.1.2准确性:应保证模型几何精度、数据信息以及空间位置的准确;完整性:应保证模型几何精度、数据信息的完整;同一性:应保证模型的几何信息与数据信息的一致性与对应性;时效性:应保证模型版本和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3.1.3设计阶段模型:包含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和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施工阶段模型:包含施工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竣工模型等。3.1.4需求一般由建设单位提出,建设单位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BIM顾问制定BIM技术应用的实施计划,监督BIM技术应用成效。各参与方应由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营维护等单位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及应用BIM技术,完成自身承担的项目建设内容,辅助项目建设与管理。各参与方应遵循职责范围一致性原则,即各参与方在BIM应用中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及工作成果,应与建设方主导的需求一致。3.1.5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开通BIM协同平台及进行管理维护(包含权限的分配、使用原则的制定等),项目各参与方应根据平台预设权限,在该协同平台下进行项目数据提交、更新、下载和管理等。同时,各阶段BIM应用成果经评估后,整理归档至项目协同平台,作为下一阶段BIM实施依据性文件。3.1.6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物除相应的建筑模型外,宜包括模拟分析报告、碰撞检测报告、三维截图、工程量清单等各类BIM应用形成的成果文件,以及与AR/VR、倾斜摄影、RFID(无线射频)等数字设备的终端互联、与GIS+物联网+大数据等多源异构的系统集成。3.1.7建筑信息模型应按适宜的、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入库以满足CIM基础平台(若有)或行业监管平台的模型使用和数据解析要求,应符合现行《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汇聚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GIS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或其他三维模型数据,实现模型检查入库。满足模型交换监控、模型在线浏览、数据上传下载、数据查询与可视化等功能。3.1.8运维阶段模型应用宜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监测、智能感知与识别等技术,实现智能建筑运维管理。3.2模型构成3.2.2模型架构以项目功能区域和空间管理为层级划分原则,以模型单元为基本操作对象;对应的模型层级下所含的模型单元需包括该建筑(空间)的属性信息和该空间范围内的构配件、零件及其属性信息。同时,模型可按照不同层级架构、不同应用需求进行对应性拆分,形成子模型。子模型应根据所属专业或任务需求统一管理,实现相关子模型之间信息共享,并确保其数据能够被完整提取和快速使用。模型层级应根据建设工程各阶段、各项任务的进展逐步细化,本条规定了通常情况下各阶段模型宜达到的最低层级。模型层级的提高或降低均应保证模型内容及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改变原有层级架构,宜尽量与原模型协调一致;再结合建设工程整体模型层级(示意图房间楼栋(场地)楼栋(地下室)房间居住建筑模型层级示意图栏杆预埋件零件阳台o附属功能分区主要功能分区3.3评估与交付3.3.1~3.3.5本标准采用Gx(几何表达精度)、Nx(信息深度)组合并按照项目阶段划分的模型精细度表达方式,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工程对象模型单元交付深度的分阶段定义。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宜遵循“适度”原则,包括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属性信息含量和模型构件种类及范围。在可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简化模型,减少超出使用需求的冗余信息,提高模型数据的传输效率。宜根据项目各参与方的企业标准和使用习惯制定项目的模型配色及线型管理样板:模型及图形的配色和线型应清晰鲜明且符合出图标准的表达要求;构件单元几何渲染材质在与原设计或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的同时,可根据所属系统划分三维配色(着色)体系,以方便在非渲染状态下区分不同的系统分类。3.3.6~3.3.10本条规定适用于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与接收方间的成果交付以及不同阶段各参与方间的建筑信息模型使用成果移交这两种不同情况。项目需求定义可由建设方、模型接收方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并负责BIM全过程的协同管理。在满足本条规定的同时,成果交付过程尚应符合相关合同约定范围及行业标准要求,交付成果除相应的建筑模型外,宜包括模拟分析报告、碰撞检测报告、图模对应性核查、工程量清单、漫游视频等各类BIM应用形成的成果文件;各阶段移交的模型及成果信息必须在模型版本正确的前提下,对模型信息进行识别和复核。应符合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要求;构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应准确无误,且确保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深化或补充,最终反映实际竣工交付情况。3.4软件平台与文件格式3.4.1BIM软件及平台选用通常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所选的软件及平台应满足对应工程专业的基本规范要求、设计要求、施工要求。二是保证项目BIM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所产生相关BIM应用成果的知识产权可受到法律条款的保护;三是能够提高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和应用效率。四是保证各阶段BIM数据的流转和实施。项目上下游阶段平台数据接口应具备一致性,有利于项目各参与方协同实施,确保过程中信息模型数据的无损传递。3.4.2为保障数据信息得到有效传递,提高工程各参与方协同质量,在进行文件格式交换和模型数据互用时,宜可集成模型内包含的各项信息(BIM软件包含的所有信息)并进行全面提取:包括设计参数信息、构造信息、分析报告、变更信息、版本更新记录、模型可视化、明细表(清单)统计信息、参数信息批量输出等。宜可支持轻量化模型管理和模型操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测量,模型任意位置的剖切观察,模型的组合装配,预留视点进行定点巡航浏览等功能。同时,各参与方也可根据项目信息交互及协同管理流程,在各自的访问权限范围内完成数据上传下载、模型查看修改和资料整理更新等各项任务工作。4.1方案设计阶段4.1.1本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作为方案审查的辅助手段,可用于规划报建审查、管理、应用等工作内容,支持规划报建阶段各相关方获取、更新、管理信息。也可作为辅助方案设计表达的工具,用于展现设计意图及用于模拟优化分析。4.1.2在模型创建过程中,为确保模型所包含参数信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设计方应收集准确的场地内和场地外的基础数据信息,本阶段模型信息应包含规划指标、场地分析(含登高面、消防车道)等信息,为后期基于BIM模拟分析、方案优化提供量化依据,进行分析的主要信息包括:1场地内信息应包括用地红线、用地性质、控制点坐标、等高线、高程、坡度、建筑退距、保留建构筑物及树木等。2场地外信息宜包括周边环境、地形信息、出入口位置与数量、道路情况、市政管线、停车设施、建筑体块与功能等。4.1.3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解决建筑空间布局、功能布置、景观配合等合理性问题,设备专业在本阶段仅涉及其在建筑层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本阶段模型可仅包含设备用房模型,待后续阶段深化完善。4.1.4模型成果应用于后续阶段深化使用,其应由主交付物和附属交付物组成,其中主交付物为方案交付模型,附属交付物为附属数据文件(如模型漫游文件、分析报告文件、功能化分析文件4.1.5不同设计阶段的不同专业对模型元素的内容和信息要求不同,为满足方案设计阶段中各项任务对模型的需要,本表对该阶段不同专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精度等级进行如下限定:1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不仅需符合报批时规划指标等相关要求,还需满足空间布局、功能使用、外观效果美观等合理性要求,因此在内容上主要包含板、竖向构件、填充墙、窗、门、栏杆/栏板、雨棚等层面信息。其中板、竖向构件、填充墙的整体级精度应表达出空间位置、轮廓尺寸等精度,整体级信息应表达出数据(面积、高度、标高)、数量、功能区块等信息;而窗、门、栏杆/栏板、雨棚的整体级精度应表达出空间位置、轮廓尺寸、外观美观性等精度,整体级信息也应表达出数据(面积、高度、标高)、数量等信息。2景观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其布局合理及外观形象等问题,为避免后续阶段景观内容难以调整,因此本阶段在内容上应对部分信息进行限定,主要内容包含绿化、水体、广场、停车场、道路、构筑物等层面信息。其中绿化、广场、停车场、道路的整体级精度应表达出尺寸、位置、高程等精度,整体级信息应表达出面积、标高、数量等信息;水体、构筑物的整体级精度应表达出尺寸、位置等精度,整体级信息应表达出面积、数量等信息。3设备相关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相关设备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因此在内容上仅涉及设备用房层面的内容。设备用房的整体级精度应表达出轮廓尺寸、位置等精度,整体级信息应表达出面积、功能区块等信息。4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宜应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作为一种量化工具用于对城市通风廊道、视线通廊、立面整治、空间肌理等城市风貌的展示。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进行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和项目货值计算,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可为后续阶段设计提供依据,实现对整体效果的把控,也可将建筑信息模型反映的数据指标作为项目货值计算的基础。4.2初步设计阶段4.2.2宜基于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结合设计要求、技术经济条件和岩土勘察资料,以及建设需求和设计规范等,根据已确定的设计方案对工程进行技术协调,形成各专业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4.2.3基于各专业模型,优化建筑结构布置以及机电管线排布方案,对建筑物竖向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并得出净空高度;虚拟仿真漫游应采用多媒体文件形式,通过漫游、动画的形式,及时发现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或问题,减少由于事先规划不周而造成损失,有利于设计与管理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评审,促进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投标、报批与管理。管综检测是指管线碰撞检测及管线路由合理性检测。4.3施工图设计阶段4.3.1参与设计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主要专业建议采用协同方式共同创建模型,设计专业参与不全情况将不能发挥三维协同设计工作的优势,无法保证设计质量、模型数据质量。深化专项设计专业可依据实际情况组织协同设计工作。4.3.2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不应局限于设计阶段模型数据应用,应以全局角度考虑模型数据能向后续参建单位传递,发挥模型数据的作用。4.3.3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建立宜与设计过程同步;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分类应清晰明确,有利于模型数据各类应用;需要深化设计的装配式构件应注释说明表达明确,有利于对接深化设计的数据需求。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分类、模型精细度、交接关系应清晰明确;在项目运行前设计方与业主单位需明确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服务范围。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模型应应用于以下方面:1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宜可对接项目管理平台、算量软件、性能化分析软件等。2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宜进行设计图纸校核,优化解决设计错漏碰缺问题,提高设计质量。3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宜进行各项相关应用,宜包括:楼层净高分析优化,提交净高分析报告、净高分析平面图等;复杂部位管线优化,提交管线设计局部大样安装定位图、轴测图等;可视化应用,提交漫游视频、轻量化三维模型等;施工交底,图纸、模型统一提交设计施工图会审,便于施工单位理解设计意图;实物量统计应用,提交模型实物量统计清单,可作为工程造价工程量统计的参考。4.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4.4.1模型层级及单元用途详见本标准表3.2.2.2模型层级架构定4.4.2无论在上游模型还是在已有工程文件基础上创建都应保证模型和工程文件有足够的深度和精度且齐全准确。4.4.5可追溯性体现在信息创建及信息交互过程中的删改和增添应该有详尽的记录,以便查阅和参考;定位基准既可以辅助建立表达应充分考虑电子化交付和彩色表达方式,以充分发挥BIM的优要。对于工程参与方内部协同,本标准不做要求,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的模型应应用于以下方面:1预制构件二维视图宜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直接生成,可根据工程应用需求增补必要的注释信息。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阶段应结合施工顺序,在三维模型上对构(配)件与管线对接位置、构(配)件与构(配)件对接位置、构(配)件与现浇结构对接位置进行碰撞检测,复核深化设计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形成准确完整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及预制构件模型成果文件,为加工制造提供基础模型与信息,其成果应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3预制构件模型交付除了建筑信息模型和工程图纸外,还宜包括工程量清单、加工制作视频、安装视频等文件。交付物中的图纸、表格、文档和动画等宜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直接生成。4预制构件的表达应充分考虑电子化交付和彩色表达方式,其中模型预埋件、吊点、支承点和共用吊点支承点应能被迅速识别。5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流程及交付内容应包括:前期技术策划、建筑施工图设计、预制构件方案设计、预制构件模板图、预制构件配筋图、预制构件预埋预留图(水、电、预埋件、门窗预埋件)、预制构件综合加工图、模具设计图、复杂节点的三维图。6预制构件机电模型应用宜包括:机电预制加工、风管及管道下料、工艺工序设计与模拟、生产管理、工程量统计、工期管理。5.1一般规定5.1.1深化设计模型一般包括: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幕墙深化设计模型、机电深化设计模型等。施工过程模型包括:施工模拟模型、预制加工模型、进度管理模型、预算与成本管理模型、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型、监理模型等。其中,预制加工模型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幕墙构建加工模型、机电产品加工模型等。5.1.3设计和施工模型共享是BIM应用的理想方式,但在BIM应用初期实际项目中确实存在设计阶段没有应用BIM,或设计模型主要用于表达设计意图而没有考虑施工应用需求的情况,这时需要根据施工图等已有工程文件创建施工模型。5.2模型要求5.2.1参照《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由于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或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往往没有考虑施工实施和管理的需求,施工过程模型应支持施工任务的开展。若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创建施工过程模型,需要对模型元素进行必要的拆分或合并处理。模型元素拆分或合并应以工程WBS结构和施工流水段划分为依据。若施工信息不合适作为简单属性添加到模型或模型元素,可采用关联的方式将模型与施工信息集成。5.2.2本标准的Gx和Nx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中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的等级划分(详GB/T51301中表4.3.5和表4.3.7),鉴于“模型精细度”(LOD)是比较普遍的概念,本标准采纳了这个说法,这样更有利于顺畅地理解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程度。施工图应满足国家现行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这是行业技术政策的规定,施工图设计模型应与施工图表达信息一致。施工图设计模型是施工BIM应用的基础,是实现设计与施工信息共享的关键。施工阶段的模型应用如下:1施工阶段模型应用的目标和范围应根据项目特点、合同要求及工程项目相关方BIM技术应用水平等综合确定,项目的BIM应用目标和应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本条提出项目特点、合约要求和工程项目相关方BIM应用水平可作为重点考量的环境和条件。2施工阶段模型应用宜覆盖工程项目深化设计、预制构件加工、施工实施、竣工验收与交付等整个施工阶段,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只应用于某些环节或任务。工程项目全过程、多参与方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项目中应根据实际环境酌情制定BIM应用策划并实施。3深化设计模型应用应包括深化设计、专业协调、施工模拟、预制加工、施工交底等。4过程模型应用应包括施工模拟、预制加工、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监理管理等。5竣工模型应用应包括竣工验收交底、竣工图绘制等。6.1一般规定6.1.1本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大原则是接收的时候,应检查核实模型、图纸及工程实体保持一致性,在不同业主的不同运维需求情况下,去做模型轻量化,为后续运维管理提供基础浏览模型。同时也可向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基础建筑资料数据。模型轻量化即通过技术手段将源文件模型在保留数据信息的前提下,把模型构件容量进行缩小,但是不改变基础尺寸及外观。6.1.2运维管理主要是通过轻量化模型与建筑主体相关联,通过浏览查看模型的同时,可以准确的获取工程实体的信息,因此必须得保证模型与实体的一致性,运维过程不得随意修改信息,以防出现正确的管理手段实施在错误的主体上。对于一些灵活性较高的机电设备,由于设备更新迭代较快,常常需要替换上性能好,节约能耗的设备,因此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修改及补充。运维管理维护期间,若建筑主体有局部改造或更新,也需同步更新模型,大原则始终保持模型与工程实体一致性。6.1.3运维阶段的运维需求较多样性,不同建筑类型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目前提供的模型精度仅做最低要求,模型精度可根据交付双方的具体需求进行另行约定调整。6.1.4现阶段建模软件种类较多,格式多样,在不清楚运维方将使用什么运维软件或平台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后期运维软件及平台识别读取不到模型信息的情况,因此暂按提供不少于两种,且常见通用的文件格式,便于后续运维管理软件及平台的识别与读取。若已有明确运维软件或平台的前提下,可约定提交文件格式。6.2模型要求6.2.1运维管理多数借助于轻量化运维管理平台,通过在运维管理平台上对模型及数据进行管控,从而实现对工程实体的管控,因此运维阶段模型应符合运维管理平台的要求,可对接到运维管理平台。运维阶段管理可对工程实体进行管控,包括但不限于资产管理、空间管理、能源能耗、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人防工程,业主也视实际需求进行运维管理:1资产管理:基于BIM技术的资产管理,可以辅助建设单位进行投资决策和制定短期、长期的管理计划。利用运营维护模型数据,评估改造和更新建筑资产的费用,建立与模型关联的资产数据库,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形成运营维护和财务部门需要的资产管理信息源,及时提供相关资产报表;生成企业资产财务报告,分析模拟特殊资产更新和替代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