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

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

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小论文题。

样题: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20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19章至结语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2分)。

3.运用西方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行政伦理的核心问题

摘要: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

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行政理论和道德观念为指导以责、权、

利的相互关联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重点融合在治理国家与公共行政的方方面面诸如

行政体制、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商、行政监督、行政改革等。

关键词:行政伦理道德行政改革公共管理政策制度途径

一、行政伦理的渊源及含义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行政伦理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就有了

其萌芽。在我国夏、商、周时期也已经有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美国行政学者库珀Terry

LCooper认为衡量行政伦理是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有许多对这一主题具有浓

厚兴趣的学者存在至少他们当中有一些自称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二是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杂志期刊和专

门刊登行政伦理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公开出版物它们对有关行政伦理的观点进行分析、扬弃开拓研究

方法对特殊的理论观点、矛盾进行经验调查检验特殊的理论、理论研究以及研究探索复杂的有关行政

伦理的理论框架三是在大学和职业教育计划中开设有关行政伦理的课程。自从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

《行政学研究》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行政伦理学渐渐的生根、破土萌芽了。

二、在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1、当前我国行政伦理亟需建设的现状

一方面行政人员的角色错位。现在许多的行政公职人员还是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以为自己手中握有

1

权力就可以拿捏百姓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殊不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家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这样的

错位或者说是倒置无疑是使党和政府在群众当中的威信降低对国家行政生活的极大毁损也是对党的执

政根基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自私短视行为的出现。这种自私短视行为包括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急

功近利。个人主义指的是公务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进行寻租行为或者更加直截了当的腐败行

为。小团体主义指的是公务人员简单、自私地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惜与其他部门相互掣肘而损害更大

的公共利益。短视行为指的是公职人员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突出自己的政绩为升迁铺路作出的仅仅注重

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精神文明与更加有益的长远规划、牺牲公共利益为个人谋私利的行为。

2、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行政工作人员的政治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

行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和行政效

益的提高影响到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行政工作人员的处世道德状况如

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公德的践履和社会的祥和氛围的营造。第四、行政工作

人员的生活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风尚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和建立评估机制。

L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1)专门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监督在公务员权力监督中的关键性作用。专门监督是主要是指中

共党委领导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依据自身权力对公务员所进行的监督检举惩戒等具有法律效力的专门

活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我国党管干部公务

员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又因为公务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执政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反腐败上发挥了重

要作用。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必要继续加大纪检等部门专门监督的力度充

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2)行政监督所谓行政监督广义上是指要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认真对国

家权力主体负责狭义上是指要保证其承担与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责任以及与行政权力相一致的工作责任

并努力奋发工作。行政伦理的行政监督是其最经常、最直接、最普遍的监督。它的基本任务是要通过保

证组织工作程序以及制度的全面、准确、有效地执行来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行政监督的核心问题是确

立和确保行政责任的问题是保证工作监督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3)法制监督行政伦理的法制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它包括行政伦理的立法监督和司法监督。第一、

行政伦理的立法监督。

行政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多的行政伦理规范被纳入到社会

的法律规则体系当中。伦理与法是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类社会现象在特定意义上行政伦理涵盖了与行政有

关的法律内容。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行政伦理与法并施强调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邓小平在在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

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行政伦

理的司法监督。行政伦理的司法监督是形式最特殊、惩罚力度大的一项监督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

察院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审判、检察以纠正、惩戒违法和犯罪行为保障行政机

2

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在199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施行以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行政伦理的司法监督取得了新的长足进展。4社会监督行政伦理的

社会监督也是一种外部监督其实质是公民从国家权力主体的地位出发行使法定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

及其官员所实施的监督具有广泛性、经常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它主要包括行政伦理的舆论监督

和群众监督。第一、舆论监督。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行政行为

的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的优势。它表现着社会发展对行政行为的客观要求表达着社会和集体中绝

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行政伦理的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传媒改善社会政治生活质量特别是监督、改进

和提高政府与执政党的公共行政水平的政治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舆论监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

的热点成为调控公共行政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传媒为

手段的舆论监督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成为行政伦理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群众监督。

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是实现行政民主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江泽民同

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

民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唯一宗旨。而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

督也是由行政伦理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把为人民谋

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行政伦理评价机制

行政伦理评估是人民对公务员或者公务员对自己的行政行为善恶性质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是对政府及

其行政人员政绩的评估。它是用一定的目标尺度考核、判断该政府及行政人员所取得的成绩。

行政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中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企业家政府理论是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而出现的,它不仅对

政府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作出了新的回答,还对企业家政府的本质与特征作了简洁而形象的刻画。该

理论认为,政府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的载体,对于一切文明社

会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遗憾的是,政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它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效运作。

然而,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而在于工作的体制,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政府中的大多数公务员

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我

们相信这些制度可以改变,释放出政府公务员身上巨大的能量才是高他们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

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

场革命。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

而不是"划桨",即他们更加关注成为一个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但是,在他们忙于"掌

舵”的时候,他们是否忘记了是谁拥有这艘船呢?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

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

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政府活动与国家本质保持一致性研究

3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部分,政府活动与国家本质保持一致是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中关于这一部分的理论原理用于理清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给政府活动能与国家本质保持高

度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政府活动;国家本质;一致性;企业家政府理论。

国家授予政府行使职权的权力,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和国家本质的体现者,所作的一切决定和开

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国家意志和利益为前提,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行使权力,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但

是,政府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时难免会因为个别政府官员或职员因为某些原因造成政府与国家分离,政

府行使职权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因此,国家对于政府的管理师重中之重。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从产生上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

借记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而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是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

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阶级性是政府根本属性,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

进行管理和服务。

从本质上看,政府和国家的本质属性既又一致性,政府对国家也有从属性。政府与国家的产生时间

是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执行的是国家意志,形式国家赋予的权力,因此,一切

活动都要体现国家的本质要求。

2.从企业家政府理论探索政府本质

所谓企业家政府理论,是指用企业在经营中所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

的精神,以及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来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更有效率和活力。

它并不是要把政府作为企业来运作。从这一理论来看,企业家的高效、科学管理和运营方式能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政府部门,政府的高效科学管理,也能促进国家意志和国家

本质的实现,以政府的表现方式行使好国家赋予的职权。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和企业与政

府的关系具有类似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制度会对企业的发展经营模式有所影响,制度健全、政策扶持,

就能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自身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高效发展也会促进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而国

家对于政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政府职权的规范是实现高能政府的保证,政府在与国家本质保持一致的前

提下,进行改革创新,发挥所长,也能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利益,实现国家更好的发展。

总体说来,政府与国家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只有保持本质的一致性,才能实现政府与国家的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进步。

小结:政府与国家是两个不能分割的独立整体,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和国家本质的体现者,政府

的一切活动要以国家为前提,在遵循国家本质和利益的基础上,行使政府职能,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为

推进国家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⑴张丽曼.政府活动必须与国家本质保持一致性一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J].社会

科学研究2012,03:1-5.

浅谈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4

摘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

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健词: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

提高行政效能","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此,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应注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

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

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

务的有效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宣言》中

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

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

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

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

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

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

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

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

的阐述,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

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

设,改善生活环境"。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细化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位列全球第84位,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各

项经济社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球经验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入这一阶段后都陷入了长期

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今后,我国也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任务,客观上亟需政府以高效

的公共服务供给,有效调节更趋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利益关系,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理论和实践经历看,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既是社会成功转型的重

要标志,又是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二、反思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政府根源

5

近年来,我国在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

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和行政效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是必须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性仍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我国公共服务效率和效能

的失缺,凸显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需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重点解决。

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了公共服务"度"的失衡。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具有普惠性和正

外部性等基本属性,不能任意或过度市场化。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供应,减弱外部效

应导致的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抱着"甩包袱"的心态,试图通过

全面市场化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结果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剧了上学难、

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政府职能的交叉,导致公共服务的资源重置。不同部门的职能重叠、交叉,在当前一些层级的政府

运行中问题突出。这在表面上看是"各抓共管",实际上却经常在工作中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容易导

致公共服务效率的低下及公共服务资源的重置,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一方面,政府职能划分界

定不清晰,互相交叉或重叠,既可能导致对群众急需的公共服务相互推诿责任而无人提供,也可能导致

不同层级政府、不同部门重复提供同一项公共服务。以"新农合”和城市医保管理体制为例,目前大多

由卫生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分别管理,实行两套经办机构、两套人马、两套信息管理系统,是公共资源

重置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由于部门间人为分割公共服务对象,"作坊式"的操作导致统筹范围偏小、

服务层级偏低,可能影响某些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在这方面,1991年启动的“老农保"最终无疾而

终就是前车之鉴。

政府职能的膨胀,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当前我国存在的公共服务短缺、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很

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坚持"全能政府”的思维定式,忽视投入产出效益原则,固守计划经济

大包大揽的管理服务模式,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积极性有关。如,在"湛江模式"

调研中,省政府有关部门虽然总体上认可湛江市的创新型做法。

缺乏有效监督的政府职能,导致公共服务不规范。目前,公共服务提供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办不分、

自管自监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既进行社会管理,又直接经办社会事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约

束和制衡,在自利性驱动下,容易导致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利益集团化、刚性化,偏离执政为民的宗旨。

如教育乱收费、药品高额回扣等问题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关部门"管、办、

监"一体化、部门利益羁绊导致监管不力的结果。

反思这些现象和问题,固然有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不够、法律不健全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体制

因素,集中反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弊端,凸显了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刻思考

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正是由于一些行政部门在职能转变和理念上存在认识差异,政府

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未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步提升。因此,

亟需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加快推进政

府职能转变,增强公共服务有效性。

6

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和增强公共服

务有效性的制度保障。在当前社会矛盾日益趋向复杂,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远利益大局下加快推进政

府职能转变,能否树立自上而下的自我变革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方向和成效。因此,必须顺应社会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加强政府

自我变革的意识,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造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讲,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实现政府对自身权力的主动约束,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

加快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

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政府转变职能、增强公共

服务均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迫切需要创

新公共服务体制、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但受限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由国家

包办,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单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偏低、水平不均、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

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当前,在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多样化的现实

条件下,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有效化解新

的社会矛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才能逐步改善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快职能转变,推动政府部门整合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提高社会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有效性的

一个重要手段。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

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

服务的合力。"

结束语: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

变化,通过职能转变和政策引导,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充分挖掘政府自身资源的潜能,带动社会资源共

同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

对公共服务进行归类引导,对那些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对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

障的内容,如失业救济、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应由政府承担主导责任,但服务和管理的具

体提供方式可以多样化。根据国际上的做法和经验,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政府购买、特许

经营、委托代理、服务外包等形式,由企业、行业组织、民间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按照适度商业运营原

则提供,以最大程度增加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赵晖.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广东人民2008.

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政府绩效对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程度的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工作进行分析,希

望能够提升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关键词:政府绩效;政府信任;城市居民

政府信任又称政治信任,一般定义为:在政府或者政治系统运转过程中,与公民的期待相一致的结

7

果或者信念。在最高层面,政府信任是指公民对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