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6-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组织液是血浆中的一些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形成的,而组织液的回流则是指组织液进入淋巴、血液的过程。正常状况下关于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肯定的通透性,正常状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详解】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一般状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进入血液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B错误;C、血浆中的大部分养分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小部分进入淋巴管,D正确。故选B。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更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整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答案】C【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整”应驾驭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以及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整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整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整;(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更,A正确;B.酶的作用条件温柔,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整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C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故选C。3.将电极插入下图示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内,中间接记录仪(左进右出为-),当刺激A点后,检测到的结果应是()
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状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已知电极插入图示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内,因此记录仪记录到的是膜内电位变更。当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递到C点时,C点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由原来的内负外正(静息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动作电位),此时电流由左到右流经记录仪,记录仪显示负电位;当兴奋离开C点时,C点已经复原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此时记录仪显示0电位;当兴奋通过突触接着传递到D点时,D点处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电流由右到左流经记录仪,记录仪显示正电;当兴奋离开D点时,D点处又复原至静息电位,记录仪显示0电位。突触传递时有时间延迟,所以有时间间隔。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行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更,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须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详细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当神经元受到肯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A错误;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因此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B错误;C.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射弧中存在突触结构,而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钾离子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故选C。5.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促进糖原分解,但是激素本身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上升,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上升,随体液到达靶细胞,可干脆促进机体发育【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供应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更,是调整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A、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是激素,不能供应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可通过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上升血糖,但激素只有调整功能,不具备酶的催化功能,B正确;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上升,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来降低血糖,但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C错误;
D、性激素水平上升,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机体发育,D错误。
故选B。6.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整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岛素也受促胰液素调整【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神经中枢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物质代谢。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A正确;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也能完成,因为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B错误;C、胰高血糖素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可起到上升血糖的作用,C错误;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干脆支配,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不受促胰液素调整,而是干脆受血糖浓度和传出神经的支配,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整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加机体产热调整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整,不受神经调整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汲取水【答案】C【解析】【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削减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削减)→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糖浓度变更可以干脆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同时血糖调整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详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靶细胞),A正确;
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整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整,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B正确;
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的干脆作用,同时下丘脑也可通过相关神经进行调整,C错误;
D、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汲取水,D正确。
故选C。8.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稍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反抗该病原体的特别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反抗该抗原物质的特别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详解】依据题意可知,“用患稍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即此处的痘痂相当于免疫预防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接种后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机体能够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即这种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D。【点睛】9.下列关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度过窗口期)有何异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病人的HIV抗体检测呈现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抗体检测呈现阴性B.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外表上没有区分C.艾滋病病人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没有传染性D.两者的HIV抗体检测都为阳性,但前者有各种症状,后者外表和健康人一样【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整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反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携带HIV,故HIV抗体检测均呈现阳性,A错误;B、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会有多种疾病的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外表上与健康人没有区分,B错误;C、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有传染性,C错误;D、依据上述分析可知,两者的HIV抗体检测都为阳性,但前者有各种症状,后者外表和健康人一样,D正确。故选D。10.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卫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整系统B.该过程中参加的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再次进入血浆参加体液调整C.该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抗体能与进入细胞的抗原特异性结合D.该过程中抗体会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可与内环境中的抗原结合,而侵入细胞内的抗原须要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详解】A、由题意知,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说明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由此说明免疫系统不仅参加机体的防卫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整系统,A正确;B、激素的作用特点是激素一经作用于靶细胞后立刻被灭活,不能再次发挥作用,B错误;C、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必需经过效应T细胞的作用才能被歼灭,C错误;D、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故选A。1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向日葵花期连绵阴雨影响传粉,喷洒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减产D.用肯定浓度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详解】A、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A正确;B、植物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不是果实,因此给传粉受到影响的向日葵喷洒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开减产,C错误;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肯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形成缘由;驾驭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植物生长素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状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详解】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B、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错误;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正确;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B。13.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削减D.与施用10-6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多【答案】D【解析】【分析】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比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明显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比照,IAA溶液超过肯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芽到根。【详解】A、结合图示并依据上述分析可知,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说明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A正确;B、从图中分析可知,在IAA溶液浓度为0-10-5mol•L-1时,生长素对每株侧根数起促进作用,IAA溶液超过10-5mol•L-1时时,生长素对于侧根促进降低,甚至起抑制作用,B正确;C、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削减,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比照组,由此图可知,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削减,C正确;D、比照前两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6mol•L-1分析可知,未施用IAA植株主根长、侧根数量少,D错误。故选D。1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阅历,至今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干脆关系的是()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进棉株开花牢固。(据《农桑辑要》)B.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C.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明要术》)D.新摘未成熟的红柿,每篮放木瓜二、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答案】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苍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摘掉顶芽,使生长素不能由顶端向侧芽运输,从而降低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棉株开花牢固,A不符合题意;B、“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描述的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多种植物激素有关,B不符合题意;C、“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绿豆、小豆、芝麻作为绿肥,作用是改良土壤、丰富土壤中的养分物质,与植物激素没有干脆关系,C符合题意;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在胚芽鞘、成熟的果实等处分布较多B.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C.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的限制D.激素调整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整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详解】A、生长素在胚芽鞘、发育中的种子(果实中)等处分布较多,成熟的果实中生长素较少,A错误;B、乙烯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存在于植物体成熟部位,B正确;C、植物激素的合成受本身基因组的限制,C正确;D、激素调整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整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肯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A。1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削减,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采纳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C.采纳等距取样法,适当削减样方数量D.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相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实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样方法留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干脆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B.采纳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B错误;C.采纳等距取样法,要确保肯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削减误差,C错误;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削减,所以须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确。17.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起先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数量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更的曲线。起先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随种群数量增长率渐渐上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增长率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当种群数量增长率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图中的横轴为种群数量,纵轴为种群增长率,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要持续尽可能多的收获该种家畜,则须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收获后,家畜的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自身特征会变更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志向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小【答案】D【解析】【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详细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供应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详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A错误;B、环境容纳量大小只与环境的变更有关,种群的自身特征不会变更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错误;C、在志向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诞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以冬季最小,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学问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学问间的内在联系的实力。19.在沙漠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空间特征随着生进步程会发生变更,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匀称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变更是一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变更B.这种变更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C.匀称分布的形成缘由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A【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更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更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逝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终,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详解】A、这种变更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更,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这种变更是长期自然选择、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B正确;
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匀称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
D、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故选A。【点睛】结合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分析选项。20.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C.处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依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足够的光照和CO2供应。【详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B、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B正确;C、处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正确。故选C。21.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逝,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若没有人力干预,甲地不行能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渐渐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逝,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逝,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有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B错误;C、地衣是先驱物种,其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正确;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故选B。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流淌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养分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包含生产者、消费者,A错误;B、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C、能量的流淌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正确。故选A。23.如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C.⑧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D.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行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据此答题。【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所以图中已经没有成分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了,A错误;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未被同化量⑦中,B错误;C、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中经过呼吸作用后积累出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D、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依据图中③=④+⑧,②=③+⑦,①=②+⑥,所以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正确。故选D。2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A.1.692倍 B.1.375倍C.1.964倍 D.1.751倍【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养分级C求低养分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肯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变更前后的数量关系。【详解】解题时应当从C动身,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须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4∶1时,C的能量为y,须要的A为4/5y÷10%+1/5y÷10%÷10%=28y。由于两种状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肯定的,所以55x=28y,则y≈1.964x。即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为原来的1.964倍,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依据能量流淌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留意学生的分析实力和计算实力的培育。25.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我们对自然看法从“天意不行违”发展到“人定胜天”最终发展到今日的“天人合一”。依据这一思想和所学生态学学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确定着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整实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例如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流淌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正确;B、能量流淌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是有限的,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6.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实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探讨人员先将体外培育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育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育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注:“比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育液中测得的(1)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2)在缺氧处理15min时,赐予细胞35pA强度的电刺激,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推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缺氧引起静息电位变更的可能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经调整比体液调整反应速度快,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须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外(2).降低(3).能(4).35pA的电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5).缺氧影响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汲取K+,进而引起静息电位变更(6).神经调整主要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因而速度较快(7).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识别神经递质并产生膜电位变更【解析】【分析】1、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2、分析曲线图:试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缺氧处理20min时,静息电位最低。3、分析柱形图:柱形图表示缺氧时间与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详解】(1)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的形成依靠K+外流。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静息电位肯定值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须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2)在缺氧处理15min时,赐予细胞3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由于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所以能记录到神经冲动。(3)在缺氧培育液中,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应能量较少,影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实现跨膜转运,因此缺氧引起静息电位变更的可能机制是,缺氧影响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汲取K+,进而引起静息电位变更。(4)由于神经调整主要以电信号形式传导速度较快,体液调整通过体液运输速度较缓慢,神经调整比体液调整反应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须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功能上的差异表现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识别神经递质并引起膜电位的变更。【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神经传导、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区分等学问,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及传导的过程,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区分和联系等学问,能结合图中信息精确答题。27.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1)免疫细胞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_(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3)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_______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4)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__可刺激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干脆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_______免疫。【答案】(1).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2).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3).胞吐(4).流出(5).T细胞或者记忆细胞(6).浆(7).抗体(8).淋巴因子(9).B(10).细胞【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的产生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效应T细胞的干脆杀伤作用。当效应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更,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变更,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效应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损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协作、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详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系统主要功能为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2)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可以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其缘由是由于细胞膜透性增加,导致K+和蛋白质等物质流入靶细胞,细胞内溶液浓度上升,细胞吸水涨破。(3)效应T细胞来自于T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人体另一种特异性免疫作用为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完成免疫过程。(4)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发生体液免疫;也可以分化成效应T细胞干脆作用于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清除抗原。【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整相关学问,应明确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28.为探讨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育液中无菌培育(图1)。试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育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相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1)本试验中,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____(填“培育液中”或“茎芽尖端”)。(2)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关系,缘由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________的量较高。(3)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增加或____________的结果。(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290-2024木材与木制品生物碳含量计算方法
- 眼部化妆品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石灰制药剂项目营销计划书
- 创意雕塑艺术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家用除湿机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加油站用汽油泵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化妆用芦荟凝胶产品供应链分析
- 在线出租服装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剥制加工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云身份和访问管理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企业合规管理培训课件讲义
- 一年级上学期看图说话写话练习课件
-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课件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人教八年级上册目录 青春期两性关系PPT
- 合同风险防范培训讲义课件
- 杂草识别与防除课件
- 日间手术的麻醉课件
- DB32 4120-2021 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1形考任务(单元自测1-8)参考答案-新
- “四风”问题查摆整改台账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