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卷-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共12小题)1.秦统一后在西北地区设置陇西、北地、上郡3郡,且将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其税收无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这些措施()A.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的一体化 B.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D.解除了北方地区边患问题2.如图为山西平陆县枣园村出土的汉代墓葬画西壁画,农夫左手扬鞭,驱赶着两头黑牛耕地,犁铧暴露在外。该墓葬北壁描绘了农夫驱赶着黄牛,用楼车播种。这些考古发现可直接佐证()A.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B.汉代庄园的自给自足 C.新型生产工具广泛使用 D.农耕技术的革命性突破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意在()A.提高中枢机构的效率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强化君主的专制集权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4.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同时要求“严刚毋暴”,禁止“傲悍戮暴”。这说明秦朝()A.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 B.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C.贯彻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保障了政务的廉洁5.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坑号发掘器物基本特征3号坑、8号坑铜尊、铜罄、铜瓿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3号坑、4号坑玉琮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 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6.观察如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7.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8.《国语•周语》记载礼乐之道“媚于神而和于民”“乐以耀德”。考古出土的部分周朝青铜乐器中附有“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据此可知,周朝()A.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 C.礼乐之道旨在教化民众 D.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9.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10.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11.如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B.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D.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12.春秋后期,列国相继出现文武分职,如“相”即为专职的国家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相”成为百官之长。同时,各国设立将军之类为武官。这一系列做法()A.有利于防范大臣对君主的威胁 B.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C.有效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促成了职官制度的完善二.材料题(共2小题)1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应该说,战国“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不仅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不仅是“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材料二战国后期,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诸子之学也出现了学术整合的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稷下学派和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齐国的稷下学派,实质是各派学说争鸣辩论的产物。田齐政权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史称“稷下学士”。稷下之学不以一家一派学说为主,而是由政府提供场所和待遇,让各派学说自由辩论,彼此争鸣。稷下学宫的开设,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诸家争辩的议题也非常广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则采取了思想整合的策略,期望糅合诸家观点,整合成一种新的学说。——摘编自于凯《战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14.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以“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共12小题)1.秦统一后在西北地区设置陇西、北地、上郡3郡,且将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其税收无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这些措施()A.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的一体化 B.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D.解除了北方地区边患问题【答案】B2.如图为山西平陆县枣园村出土的汉代墓葬画西壁画,农夫左手扬鞭,驱赶着两头黑牛耕地,犁铧暴露在外。该墓葬北壁描绘了农夫驱赶着黄牛,用楼车播种。这些考古发现可直接佐证()A.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B.汉代庄园的自给自足 C.新型生产工具广泛使用 D.农耕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答案】A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意在()A.提高中枢机构的效率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强化君主的专制集权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4.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同时要求“严刚毋暴”,禁止“傲悍戮暴”。这说明秦朝()A.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 B.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C.贯彻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保障了政务的廉洁【答案】A5.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坑号发掘器物基本特征3号坑、8号坑铜尊、铜罄、铜瓿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3号坑、4号坑玉琮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 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答案】A6.观察如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7.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答案】C8.《国语•周语》记载礼乐之道“媚于神而和于民”“乐以耀德”。考古出土的部分周朝青铜乐器中附有“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据此可知,周朝()A.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 C.礼乐之道旨在教化民众 D.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答案】B9.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答案】A10.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答案】B11.如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B.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D.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答案】A12.春秋后期,列国相继出现文武分职,如“相”即为专职的国家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相”成为百官之长。同时,各国设立将军之类为武官。这一系列做法()A.有利于防范大臣对君主的威胁 B.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C.有效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促成了职官制度的完善【答案】A二.材料题(共2小题)1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应该说,战国“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不仅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不仅是“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材料二战国后期,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诸子之学也出现了学术整合的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稷下学派和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齐国的稷下学派,实质是各派学说争鸣辩论的产物。田齐政权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史称“稷下学士”。稷下之学不以一家一派学说为主,而是由政府提供场所和待遇,让各派学说自由辩论,彼此争鸣。稷下学宫的开设,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诸家争辩的议题也非常广泛。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则采取了思想整合的策略,期望糅合诸家观点,整合成一种新的学说。——摘编自于凯《战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答案】(1)历史条件: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商周时期为其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影响:推动了当时文化学术的发展;是古代文化的首次大展现;后世思想的源头活水。(2)特征:由争鸣走向整合;政府支持;争鸣议题广泛;原因:政治统一趋势的出现;诸侯国的重视与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稷下学宫的推动;各流派思想家的贡献。14.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