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制作蒸馍与烙饼图 食用烧烤食品A.西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 B.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状态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转移2.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3.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4.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以宦官主中书,以外戚霍光领尚书事;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宦官和外戚却同时消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君主权力弱化 B.三省制度萌芽C.选官制度变化 D.少数民族内迁5.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6.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A.蜀——吴——西晋——东晋 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 D.吴——蜀——东晋——西晋7.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8.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A.犬戎 B.越族 C.羌族 D.匈奴9.在代晋建(南朝)宋的过程中,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如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中()非士族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高级士族人数13927比例1.49%58.21%40.30%A.南方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 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10.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A.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11.永嘉之乱后至侯景之乱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及南朝的户口理应大幅度增加,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增加却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社会遭受到空前浩劫 B.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民减少C.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12.下图所示为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示意图。这次汉人南迁主要缘于()A.气候环境的恶化 B.土地兼并的加剧C.南方开发的需要 D.北方战乱的形势13.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地扩大。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B.南方冶金技术高于北方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D.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14.东汉末年,曹操面对军阀之间征战不断的局面时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承此思想,他采取了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政策。据此推知,曹操执政注重()A.德辅刑主 B.戒奢从简 C.礼法并重 D.轻徭薄赋15.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6.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城,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的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伦敦大英图书馆藏西魏瓜州劾谷郡计账文书残卷》记载了西魏时期瓜州劾谷郡某县十三户居民的户籍,内容包括户主、丁口、应授及已授田数等情况(如表)。户主丁口(即授田对象)规定授田数实际授田数呼延天富一丁男,一丁妻四十五亩二十五亩王皮乱缺四十五亩二十二亩其天婆罗门一丁男,一丁妻,中男(未婚男性),中女(未婚女性),小男(未成年男性)各一口缺七十一亩侯老生二丁男,一丁妻,另有一丁牛一百亩六十四亩——据《伦敦大英图书馆藏西魏瓜州劾谷郡计账文书残卷》整理以上材料为我们研究西魏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提供了支撑。请提取四项信息,完成研究提纲。研究提纲序号材料信息结论(1)(2)(3)(4)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烧烤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作蒸馍和烙饼,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食物的变化,未涉及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图片不能体现政权对峙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人口的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A项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信息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4.答案:A解析:外戚和宦官是皇权的寄生,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强大,皇权羸弱,因此宦官外戚消沉,A项正确;三省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东晋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并不会导致宦官外威消沉,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会促进民族交融,不会导致宦官外戚消沉,排除D项。故选:A。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朝时期,南方百姓吃“麦粥”、汤饼(即面条)等以麦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政府的赋税征收麦子。结合所学,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粟(谷子)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在播植时间上和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进行。这样,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在总体上就会大大提高一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方农业发展,而非多种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区域种植不同作物,不能得出区域化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位于东南,蜀国位于西南;三国之后,西晋统一全国;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偏居江南。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排除B、C、D。7.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士族执掌朝政,共享皇权,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君主专制受到世家大族的制约,故士族当权,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B.材料信息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B项错误;C.材料主旨信息是东晋士族势力的强大,与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无关,故C项错误;D.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推出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故D项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刘裕霸府的构成体现了次等士族在东晋末年的崛起以及对门阀政治的冲击,这表明在代晋建宋的过程中,刘裕整合了非士族、次等士族这些社会政治资源为己所用,C项正确;次等士族作用增强,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擅权,排除A项;豪强势力主要指高级士族,从材料看不出其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门阀士族仍是南朝治国理政的重要倚仗,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信息体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景,这说明当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推动了统一观念的增强,即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C项正确;三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况,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是蜀国和魏国都有统一国家的理想,但是并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且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士族拥有大量土地,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他们经营的田庄招徕并隐瞒了大量南迁农户,因而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南朝的户口数增加甚少,这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所致,故选C项。材料中这一时期,江南社会环境稳定,排除A项。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民减少也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所致,排除B项。东晋及南朝政府不征收北迁农民的赋税,从而吸引北人南迁,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怀帝永嘉年间的汉人南迁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的形势。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因为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导致许多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选择南迁到相对和平的南方地区,D项正确;气候变化导致人口迁移的情况,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西晋时期的人口南迁还是因为战乱的影响,排除A项;西晋时期汉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发生战乱,并不是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B项;南方的开发是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冶金技术、经济水平的南北比较,也没有体现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故排除B、C、D项。14.答案:A解析:“夫治定之化……以刑为先。”大意是在安定社会里推行教化,要把礼义放在首位;在乱世里执政,要把刑法放在第一位;面对当时军阀征战不断的局面,曹操的执政注重德辅刑主,故选A项;戒奢从简指戒除奢侈繁杂而行简单简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以刑为先”强调以法为主,而非礼法并重,排除C项;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赋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可和出,家谱与宗法血缘关系有关,而东晋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选官重视家世门第,因此家谱盛行,这与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有关,C项正确;AB项与之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B项;D项是理学的产生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麦粟原本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和食物,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将种植麦粟的技术和食用麦粟的习惯带到南方,推动麦粟成为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和食物,B项正确;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而非“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反映南方和北方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而非民族交融和民族矛盾缓和,排除C项;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政权:北魏政权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迁都洛阳。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可知,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第一小问,政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第二小问,改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采取了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三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简述汉化改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18.答案:(1)不同点:陕西几乎全是军屯,南中军屯、民屯可能并存;陕西屯田劳动者以移民为主,南中屯田劳动者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陕西屯田规模较大,南中屯田规模相对较小(可以对外输出耕牛)。(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陕西:促进了汉中及关中一带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蜀汉北伐中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补给;促进了区域文化交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南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加强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民族交融;保障了一些战略物资的供给。(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刘备入蜀时间较晚(晚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孙氏开始经营江东);蜀地农业基础雄厚(有“天府之国”之称);蜀地受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波及较小;蜀汉土地抛荒问题和流民问题影响较轻。(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得出陕西几乎全是军屯,南中军屯、民屯可能并存,并且陕西屯田劳动者以移民为主,南中屯田劳动者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根据材料“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等信息可知,陕西屯田规模较大,南中屯田规模相对较小。第二小问影响:陕西:根据材料“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可得出促进了汉中及关中一带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蛋汉北伐中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补给:促进了区域文化交往。南中:根据材料“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加强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民族交融,保障了一些战略物资的供给。(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可得出刘备入蜀时间较晚(晚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孙氏开始经营江东);根据材料“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蜀地农业基础雄厚(有“天府之国”之称),蜀地受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波及较小,而且蜀汉士地抛荒问题和流民问题影响较轻。19.答案:(1)原因:统治者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政策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