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用导航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新情境·跨学科】1.《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新情境·跨学科】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新情境·跨学科】3.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新素养·史料实证】4.下面是小张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的剧本(部分)。这一历史事件是(

)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A.诸侯争霸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文景之治【新情境·史料】5.公元前346年的新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说他因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将自己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得到政府奖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这四个儿子中谁的话与当时的事实不符?(

)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儿子 D.小儿子【新素养·历史解释】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主张减轻农民的赋税C.让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新情境·表格中的历史】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A.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新情境·跨学科】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关于此记载的理解,错误的是(

)A.材料表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B.此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岷江上C.“时无荒年”指四川从此无水旱灾害 D.“天府”喻指成都平原【新情境·跨学科】9.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新素养·历史解释】1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关于都江堰的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B.宝瓶口位于内江下游,是由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C.渠首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D.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新情境·新素养·跨学科】11.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梦逐渐得以实现。【逐鹿中原统一梦】材料一【力主改革富强梦】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造福千秋发展梦】材料三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分别是什么?最终实力最强的是哪一诸侯国?(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那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起到什么作用?(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4)对于材料三中的这一水利工程,今天我们该如何合理使用和保护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1.晋华中学在“感受三晋悠久历史”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下面探究。黄林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公元前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斗争,公元前490年,在赵简子的打击下,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政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消灭了智氏。智氏灭亡后,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A.桐叶封弟 B.田氏代齐 C.三家分晋 D.围魏救赵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七雄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A.齐 B.秦 C.燕 D.楚3.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内容的是(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4.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奴隶制度的巩固 B.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5.2024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害怕秦国报复,考虑安全问题,便将都城迁至寿春。材料表明()A.楚国实力最为强大 B.秦国完成国家统一C.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D.西周王室开始衰微6.成语典故“纸上谈兵”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7.(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诸侯国名称部分措施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8.(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9.(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10.(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11.(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人物论述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王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1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这说明都江堰(

)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C.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D.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13.(2024·北京丰台·二模)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14.(2024·山东临沂·一模)4月4日,2024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嬴政 C.商鞅 D.汉武帝15.(2024·广西玉林·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工程的示意图,该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其最伟大之处是2280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大运河16.(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17.(23-24六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末)请联系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进行变法。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变法的名称。(3)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变法采取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4)结合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该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该变法?为什么?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用导航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新情境·跨学科】1.《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所述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新情境·跨学科】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战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相关,“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分别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相关。这些成语都与战争有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特点,D项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结果,和题千的成语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新情境·跨学科】3.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可知,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大量减少,局部统一实现,从而有利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趋势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现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并不能反映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B项。【新素养·史料实证】4.下面是小张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的剧本(部分)。这一历史事件是(

)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A.诸侯争霸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文景之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与题干信息“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没有联系,排除A项;秦灭六国,秦国统一战争,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与题干信息“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没有联系,排除C项;文景之治是指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与题干信息“第二幕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第四幕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八幕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故选B项。【新情境·史料】5.公元前346年的新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说他因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将自己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得到政府奖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这四个儿子中谁的话与当时的事实不符?(

)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儿子 D.小儿子【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可以判定老人的小儿子(老四)是在吹牛,D项与当时的事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由此可知,ABC项均说法正确,与当时的事实相符,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新素养·历史解释】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主张减轻农民的赋税C.让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由题干中“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综上可知,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A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只有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才能免除徭役,而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减轻赋税,排除B项;战国时期,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C项;商鞅变法中,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但这一规定在题干中并未提到,排除D项。故选A项。【新情境·表格中的历史】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A.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后秦军在对外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获得了绝大部分对外战争的胜利,说明通过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从材料看,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是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并不是推动秦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尊王攘夷”口号是春秋争霸时齐桓公提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新情境·跨学科】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关于此记载的理解,错误的是(

)A.材料表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B.此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岷江上C.“时无荒年”指四川从此无水旱灾害 D.“天府”喻指成都平原【答案】C【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无荒年”指再也没有颗粒无收的年份,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筑了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排除A项;都江堰的确是战国时期修建在成都附近岷江上的,排除B项;天府的确是指成都平原,排除D项。故选C项。【新情境·跨学科】9.李冰在了解眠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C.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B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都江堰的修建,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未涉及河道航运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都江堰的分流泄洪及光挨打功能,未涉及对“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新素养·历史解释】1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关于都江堰的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B.宝瓶口位于内江下游,是由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C.渠首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D.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都江堰的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是对都江堰的的认识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都江堰由宝瓶口位于内江下游,是由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都江堰渠首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新情境·新素养·跨学科】11.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梦逐渐得以实现。【逐鹿中原统一梦】材料一【力主改革富强梦】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造福千秋发展梦】材料三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分别是什么?最终实力最强的是哪一诸侯国?(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那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起到什么作用?(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4)对于材料三中的这一水利工程,今天我们该如何合理使用和保护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答案】(1)分别是:①燕国;②齐国;③秦国;④楚国。最强:秦国。(2)事件:商鞅变法。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工程:都江堰;修建者:李冰。(4)建议: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开发等。【解析】(1)分别是:根据材料一“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七雄中,齐在东方,楚在南方,秦在西方,燕在北方,故图中①代表的是燕国;②代表的是齐国;③代表的是秦国;④代表的是楚国。最强: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齐、赵、秦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特别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故战国时期最终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国。(2)事件: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了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故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二“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工程: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岷山、蜀沃野千里、天府”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材料三反映的是都江堰。修建者: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故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4)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合理使用和保护都江堰”的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开发等。1.晋华中学在“感受三晋悠久历史”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下面探究。黄林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公元前497年发生了范氏、中行氏为一方,韩、赵、魏、智氏为一方的战争。经过七八年的斗争,公元前490年,在赵简子的打击下,范氏和中行氏败走奔齐。韩、赵、魏、智四家分割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晋国政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消灭了智氏。智氏灭亡后,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A.桐叶封弟 B.田氏代齐 C.三家分晋 D.围魏救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三晋悠久历史”“韩、赵、魏旗鼓相当,分管晋国。”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C项正确;桐叶封弟指的是晋国的由来,材料故事讲述的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晋国的故事,田氏代齐指的齐国被大夫田氏取代,排除B项;围魏救赵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战役,与晋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战国七雄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A.齐 B.秦 C.燕 D.楚【答案】B【解析】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人胡曾描述的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位于西方的诸侯国是秦,B项正确;齐位于最东方,排除A项;燕位于最北方,排除C项;楚位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内容的是(

)A.这一时期周王室的统治稳固 B.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C.都以“尊王攘夷”发动战争 D.图中七个国家势力比较强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D项正确;春秋战争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微,排除A项;楚国始终处于最富强的地位,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各诸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发动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奴隶制度的巩固 B.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战国七雄的格局逐渐形成。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排除A项;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诸侯最终是走向统一,排除B项;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也不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害怕秦国报复,考虑安全问题,便将都城迁至寿春。材料表明()A.楚国实力最为强大 B.秦国完成国家统一C.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D.西周王室开始衰微【答案】C【解析】据材料“楚考烈王害怕秦国报复,考虑安全问题”可知,战国后期,楚国国王因害怕秦国报复而迁都,侧面反映了秦国当时实力强大,体现了当时兼并战争激烈,C项正确;楚国实力最为强大与材料不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秦楚故事,秦国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西周王室“开始衰微”是在春秋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成语典故“纸上谈兵”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纸上谈兵”指的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D项正确;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战争,排除BC项。故选D项。7.(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诸侯国名称部分措施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据题干“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答案】B【解析】据题干“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秦国的变法,排除A项;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排除C项;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与题意不符秦国的商鞅变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答案】B【解析】据题干“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项正确;商鞅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商鞅变法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图强改革,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排除B项;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奖励军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等,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人物论述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王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民以殷富,国以富强”“为秦开帝业”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认为秦国为七国之首,全靠商鞅变法;李斯认为商鞅之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王充认为商鞅之法为秦国开辟帝业奠定基础。所以,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项正确;“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的说法与题干“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不符,排除A项;“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及“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的说法与题干“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1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这说明都江堰(

)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C.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D.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答案】D【解析】据题干“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这说明都江堰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D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是对都江堰的评价,题干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作用,为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说法不准确,都江堰工程的作用有防洪、灌溉、水运,不能完全解决水害灾难,排除B项;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说法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4·北京丰台·二模)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排除A项;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都江堰修筑在四川成都平原,并无法加强南北地区的联系,排除B项;清朝时期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都江堰的修筑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4·山东临沂·一模)4月4日,2024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嬴政 C.商鞅 D.汉武帝【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嬴政,即秦始皇,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变法,排除C项;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4·广西玉林·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工程的示意图,该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其最伟大之处是2280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大运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A项正确;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B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排除C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