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起先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A.王权的至高无上 B.王权的神化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统治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代晚期人王起先称“帝”,说明当时将人王上升为神,这是神化王权的表现,B正确;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商朝时期王权并未实现至高无上,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的相关内容,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人王称帝的状况,没有涉及统治状况,D错误。2.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当,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事实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士族政治日渐式微C.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中心机构陷入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书省事务事实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可知,中书省的实际事务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其目的是抑制宗亲门阀势力,加强中心集权,故选C项。题干中只提到了“中书省”,不足以说明三省体制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解除;士族政治日渐式微是因为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所致,B项并非最佳答案,解除;材料并未说明中书省职能混乱的问题,D项属于误读材料,解除。【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书省事务事实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敬重材料是提高分数的不二法门。3.以诗证史是历史研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旺盛C.副业收入成农夫主要收入 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蚕蚁、计鸭雏、转谷、贩缯、菱藕、绮罗”等信息,既反映了农夫副业的专业化,也反映了农夫副业的商品化,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商品化发展的表现,D正确;A违反史实;材料中的诗句不能证明是草市贸易,B错误;材料没有农夫副业收入与主业收入的对比,不能说明副业收入成农夫主要收入,C正确。4.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务的记载。据此可知A.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B.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辨别C.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D.正史虽不及笔记全面但史料价值更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清代修撰的正史《明史》中记载了嘉靖年间宫人刺杀皇帝的事务,在明代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中也有相关记载,说明该笔记还有肯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这个笔记属于明代私人撰写皇家历史,利益关系少,且该历史笔记中还有很多正史不曾记载的信息,虽然不能确定其是否真实,但对正史之不足还有肯定补充作用,A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辨别”,B错误;该历史笔记在正史《明史》修撰前就已经存在,故C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历史笔记中有很多信息是正史中所没有的,故不能仅就这一表格信息推知正史史料价值高,D错误。5.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C.中外和好局面形成 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为适应列强须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安然无恙,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D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䜣,A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B说法错误;鸦片斗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违反史实。6.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政府激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可知,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民众支持,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激励发展民族工业”,A与材料无关;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与材料的主题无关,B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而是销售市场扩大,D错误。7.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和精确说明的实力。难度中等。招贴画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有“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联合起来打到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农工商学大联合”。袁世凯于1912-1916年执政,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同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靠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靠全国人民自己的力气,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救济,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行缺少的条件,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不行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见,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说明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故D项正确。【考点定位】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8.下面材料说明当时A.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B.中美关系渐渐实现正常化C.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中国主动参加不结盟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间地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限制,据此可知,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并渐渐形成反霸统一战线构想,A正确;BC与材料无关,解除;据所学可知,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D正确。9.最初罗马法只适用于享有公民权的罗马市民,从屋大维起先,帝国全部的自由居民渐渐享有罗马公民权。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起类似罗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公民权的普及A.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忱 B.推动了代议制度的产生C.有利于境内各民族发展 D.实现边地各族的罗马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权的普及体现了从公民法向万民法的演化。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渐渐显现出来。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好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困难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的普及对境内各民族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爱国热忱”,A不是材料主旨;公民大会体现的是干脆民主,材料不能得出公民权的普及推动代议制的产生,B错误;D说法肯定。【点睛】10.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A.得益于国家力气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妙生活的须要C.表明经济发展确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化逐步普及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顺应了民众美妙生活的须要,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气的大力扶持”,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现象,而“经济发展确定文化需求”是本质,C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普及高等教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解除。11.193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位制的看法,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的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下列阶层中,明显会支持戈尔的是A.大资本家 B.中产阶级 C.工人 D.农夫【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戈尔反对废除金本位,认为这是偷窃,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废除金本位,会加速通货膨胀,破坏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加剧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最不利于大资本家的利益,A选项正确。废除金本位对中下层即中产阶级、工人和农夫的利益冲击小于大资本家,B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12.某一画派“绘画最突出的视觉革命就是抛弃了学院派绘画最为重视的固有色观念,由光的改变来确定色调的改变,从而引发了一场色调的革命”。下列作品属于这一绘画风格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视觉革命”、“由光的改变来确定色调的改变”、“色调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绘画风格符合印象派绘画的特征,《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C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A错误;《石工》是现实主义,B错误;《梦》属于现代主义,D错误。【点睛】印象派绘画的特征是注意“光”和“色”。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渐渐限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拓新的贸易路途,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限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材料二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答案】(1)缘由: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拓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浩大的商船队;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股份公司、金融制度),雄厚的商业资本;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2)地位:全国经济中心(或“全国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时代特征: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解析】【详解】(1)缘由:据材料“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拓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浩大的商船队;据所学可知,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雄厚的商业资本;据材料“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渐渐限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商人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据材料“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可知,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2)地位:据材料“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可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时代特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几千年来,宏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冲突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沟通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同等与差别。假如没有同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假如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同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憧憬、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摘编自杜維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论题明确、详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阐述:古代中原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沟通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佛教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儒家学者援佛人儒,对理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汲取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沟通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示例二论题:同等的文明对话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平安问题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相互合作、同等协商,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定造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的混乱。总之,各国应保持开放心态,以同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各文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世界文明共同旺盛做出努力,以同等沟通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还可以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损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对全球化构成严峻挑战”等角度设论题并阐述)【解析】【详解】据材料“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冲突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沟通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阐述可结合古代中原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沟通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乃至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汲取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回答。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沟通互鉴中丰富发展的。据材料“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同等与差别。假如没有同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假如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同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憧憬、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同等的文明对话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关键”。阐述可结合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平安问题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相互合作、同等协商,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定造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的混乱。总之,各国应保持开放心态,以同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各文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世界文明共同旺盛做出努力,以同等沟通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回答。15.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驾驭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敏捷性。——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改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关注动机,主见原心定罪。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驾驭。“《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古代中国法系的特点;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推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允【解析】【详解】(1)据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可知,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特点: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据材料“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可知,关注动机,主见原心定罪;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驾驭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敏捷性。”可知,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驾驭。影响: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驾驭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敏捷性。”可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推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允。16.材料太平洋斗争初期,日本短暂取得了制海权,日本海军头目制定了一个企图与希特勒在印度洋上会师的傲慢安排。当时盟国在这些地区防卫薄弱,盟国面临一次严峻的危机。1942年4月,丘吉尔向罗斯福惊呼我必需重提印度洋的严峻形势,没有理由不认为日本人会成为西印度洋的优势力气,若如此后果将不行思议。”斗争初期,日本统帅部虽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及在华航空队一部用于太平洋战场,但当时日本派往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兵力占陆军兵力的比重不到20%,而在中国战场却拥有超过其陆军兵力的80%。日本海军头目提出的日德会师中东的战略安排终成泡影。法西斯侵略集团始终无法把欧亚战场连成一片。——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罗斯福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缘由探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日德会师中东战略安排失败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战场的意义。【答案】(1)缘由:日本军事力气不足;盟国的重视与打击;中国战场的牵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2)意义:牵制了日军,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东方主战场;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增加了民族自信力和凝合力【解析】【详解】(1)缘由: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小国,军事力气不足;据材料“1942年4月,丘吉尔向罗斯福惊呼我必需重提印度洋的严峻形势,没有理由不认为日本人会成为西印度洋的优势力气,若如此后果将不行思议。”可知,盟国的重视与打击;据材料“争初期,日本统帅部虽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及在华航空队一部用于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战场却拥有超过其陆军兵力的80%”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