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自2019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调整带来的效应是()A.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所有居民应缴税额减少B.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C.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将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提高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选项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意味着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居民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不是“应缴税额减少”,故A错误。选项B,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居民,其应纳税额减少,因此可支配收入会增加,故B正确。选项C,题目只涉及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并没有明确说明居民总体可支配收入会增加,因此不能直接推断出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将提高,故C错误。选项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但短期内可能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可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D错误。因此,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带来的效应是:B.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2、某县在全县各乡镇全力推广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该县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A.体现了人们能够根据主观愿望建立新的联系B.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表明人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D.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具体的本题主要考查系统优化方法的相关知识。选项A,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根据主观愿望随意建立新的联系,故A错误。选项B,该县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是一个涉及户、村、镇、县多个层级的系统工程,通过各层级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充分体现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通过调整和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系统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故B正确。选项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改变和创造规律,但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故C错误。选项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系统优化方法,而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因此,该县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B.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C.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D.古代商业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表述错误的选项。选项A,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不是唐代,选项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B,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临安后,繁荣程度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城内人口多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选项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宋代商业的繁荣也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选项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选项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4、明清时期我国商业继续发展,下列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业市镇兴起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C.区域性商帮出现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商业市镇,这些市镇成为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故选项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虽然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在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依然盛行,货币经济并未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故选项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选项C,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区域性商帮,如晋商、徽商等。这些商帮在商品流通、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故选项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阻碍。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封建地租剥削沉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也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项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官渡之战、黄巾起义、赤壁之战B.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C.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黄巾起义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黄巾起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选项A,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0年。而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此官渡之战不可能在黄巾起义之前,故A项错误。选项B,黄巾起义首先爆发,随后东汉政府为了镇压起义,赋予各地军阀权力,导致军阀割据,形成了多个势力集团。其中,曹操和袁绍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在官渡进行了决战,即官渡之战。而赤壁之战则是发生在曹操南下,意图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与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官渡之战之后,故B项正确。选项C,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不可能在官渡之战和黄巾起义之前,故C项错误。选项D,黄巾起义是最早发生的,不可能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后,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选项A,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逐渐取代了简牍和绢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使得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保存,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项正确。选项B,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其影响相对于造纸术来说较小,故B项错误。选项C,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也不及造纸术,故C项错误。选项D,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最初主要用于军事上,后来逐渐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战争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相对于造纸术来说,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较小,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造纸术,故选A项。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了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大多与农业有关B.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始终领先于世界D.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的部分结论,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哪个结论不正确。选项A,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以农业、天文学、数学、医药学成就最为突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大多与农业有关,故选项A正确。选项B,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周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周边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最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故选项B正确。选项C,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并非始终领先,如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革命,逐渐领先于中国,故选项C错误。选项D,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受制于政治环境,故选项D正确。8、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宣政院D.理藩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选项A,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元朝时,为了加强对澎湖和琉球的管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项B错误。选项C,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中央政府设立了宣政院,故选项C错误。选项D,清朝时设置了理藩院,专门管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事务,故选项D错误。9、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B.它是罗马法的基本法C.它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D.它的条文清晰,审判量刑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准绳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十二铜表法》的相关知识,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选出表述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故选项A正确。选项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基础,是罗马的基本法,故选项B正确。选项C,《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奴隶主贵族为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而颁布的法律,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它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利益,故选项C错误。选项D,《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故选项D正确。因此,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它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10、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六部尚书的地位迅速提高。这一做法的意图是A.提高行政效率B.剥夺官员权力C.巩固君主专制D.精简政府机构本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意图。选项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虽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但皇帝需要亲自处理政务,这实际上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并不一定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故选项A错误。选项B,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将丞相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但这并不是为了剥夺所有官员的权力,而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项B错误。选项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从而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君主专制,这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意图,故选项C正确。选项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实际上是将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并没有精简政府机构,反而可能增加了政府机构的复杂性,故选项D错误。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一做法的意图是:C.巩固君主专制。11、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头二十年里,西欧国家还能戴着一个经济上的大国的面具,但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西欧国家已不得不开始脱下面具了。”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戴面具”是指西欧国家维持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B.“脱下面具”是指西欧国家联合自强,摆脱美国控制C.“戴面具”反映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脱下面具”是指西欧国家丧失世界经济领导地位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在美国的帮助下逐步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美国相对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只是表面上的,因为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受到了美国的控制。因此,“戴面具”指的是西欧国家在这种控制下,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大国地位,故A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虽然西欧国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开始联合自强,如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自主性。因此,“脱下面具”并不等同于完全摆脱美国控制,故B项解读不正确,但符合题意。选项C,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等援助下逐步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战前的水平。这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西欧国家有能力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大国地位,即“戴面具”,故C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选项D,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随着日本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西欧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不再拥有二战后的那种领导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可以看作是西欧国家“脱下面具”的表现,故D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B.“脱下面具”是指西欧国家联合自强,摆脱美国控制。12、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除两极分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题要求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并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项A,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状态,而摆脱贫穷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水平。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或过程,而非本质本身,故A项错误。选项B,“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它更多地是描述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状态或结果,而非社会主义的本质。此外,这一选项并未直接回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故B项错误。选项C,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紧密相连,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社会,而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消除两极分化等手段,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故C项正确。选项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更侧重于描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或特征,而非某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或政策导向,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这一变化A.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B.强化了君主专制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提高了官员行政效率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后来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本题考查内阁制出现的影响。选项A,宦官专权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的一大问题,但它与内阁制的出现没有直接联系,而是由于皇帝对宦官的信任和重用,宦官才逐渐掌握了权力,故选项A错误。选项B,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没有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因此皇帝可以随意地控制他们,这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项B正确。选项C,内阁制的出现主要影响的是中枢权力机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故选项C错误。选项D,内阁大学士虽然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他们并没有决策权,只能提供建议,而且他们的决策还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因此这并不会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强化了君主专制。14、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A.强化中央集权B.设立枢密院C.实行科举制度D.重用文臣掌军政宋太祖的言论强调了五代时期武将的残暴统治,并指出他选择儒臣治理地方,即使这些儒臣贪污腐败,也比武将的残暴要好。本题要求分析出与材料相符的史实。选项A,强化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自身的权力和控制力,使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减弱。虽然宋太祖的言论确实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理念,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文臣和武将的任用,而非直接强化中央集权,故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枢密院是北宋时期掌管军事事务的机构,其设立与材料中的文臣治理地方、防止武将残暴的内容无直接关联,故选项B错误。选项C,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与宋太祖的言论和所采取的措施无直接联系,故选项C错误。选项D,宋太祖的言论中明确提到他选择儒臣治理地方,认为即使儒臣有贪污腐败的行为,也比武将的残暴要好。这反映了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防止武将专权的政策,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项D正确。因此,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D.重用文臣掌军政。1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C.唐朝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选项A,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这确实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但“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表述不够准确,因为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等。只是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并形成了完整的行政体系。因此,A项错误。选项B,汉朝在地方上确实实行过郡国并行制,但七国之乱的爆发并不是郡国并行制直接导致的。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一场诸侯国叛乱,主要原因是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和中央集权的削弱,而非郡国并行制本身。因此,B项错误。选项C,唐朝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节度使原本是为了加强边防而设立的军事长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唐朝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一表述过于绝对,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节度使的设立。因此,C项错误。选项D,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D项正确。16、历史上有著名的“胡蓝之狱”,这是指明朝初期朱元璋为诛杀功臣宿将而进行的两次重大案件,即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皇权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清除异己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胡蓝之狱”的根本原因。选项A,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诛杀功臣宿将而进行的两次重大案件。朱元璋通过这两个案件,铲除了大量功臣宿将,加强了皇权,使得皇权在明朝得到了空前的集中和强化。因此,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皇权,选项A正确。选项B,虽然“胡蓝之狱”中涉及了一些官员的贪腐和违法问题,但朱元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整顿吏治,而是为了削弱功臣宿将的势力,巩固皇权。因此,选项B错误。选项C,加强中央集权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胡蓝之狱”主要是针对功臣宿将的,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因此,选项C错误。选项D,清除异己是朱元璋在“胡蓝之狱”中的直接目的之一,但并非根本目的。他清除异己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功臣宿将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因此,选项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汉武帝起,中国开始了长期的反对北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击匈奴,迫使匈奴大规模西迁……经过汉武帝及其继任者的不断努力,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国北方边郡的威胁。材料二明朝初年,北方蒙古的势力日益强大,并不断南下侵扰中原地区。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朝边疆不宁、国势日衰的教训,制定了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边防政策。明朝政府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汉武帝反击匈奴和明朝修筑长城在目的上的相同点。(2)你认为哪一个朝代的方法更能有效地抵御外族的侵扰?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汉武帝反击匈奴和明朝修筑长城在目的上的相同点是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汉武帝通过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国北方边郡的威胁;而明朝则通过修筑长城,设立九边重镇,派驻重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以防止蒙古势力的南下侵扰。(2)汉朝的方法更能有效地抵御外族的侵扰。因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修筑了长城,但由于明朝政治腐败,军事制度僵化,边镇兵力不足,所以并没有能够有效地抵御蒙古势力的南下侵扰。解析:(1)这两段材料分别描述了汉武帝反击匈奴和明朝修筑长城的历史事件。从目的上来看,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汉武帝通过军事手段直接出击匈奴,而明朝则选择修筑长城,设置防御工事,两者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2)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结合史实进行比较和分析。从效果上来看,汉朝的方法更能有效地抵御外族的侵扰。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重创了匈奴的势力,还解除了其对中原地区的威胁,达到了长期的稳定效果。而明朝虽然修筑了长城,但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制度僵化等问题,使得明朝的防御体系并不能够有效地抵御蒙古势力的南下侵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朝的方法更为有效。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上,更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商业区逐渐扩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重商思想开始兴起。同时,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促进了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材料二: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并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还深刻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生活水平低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区扩大,商人地位提高,重商思想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需求增长,促进了文学艺术(如小说、戏曲)的繁荣。(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成为英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成为英国社会的重要问题。此外,工业革命还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如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等。这些影响共同塑造了英国近代社会的面貌。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中的商业区逐渐扩大,商人地位也有所提高,这表明商品经济在当时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促进了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区扩大、商人地位提高、重商思想兴起以及市民阶层壮大和文学艺术繁荣。(2)本小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影响的理解。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最直接的影响。其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起来,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还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人劳动条件的恶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如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等。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三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秦汉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制沿革概略如下:时期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中朝、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道州县三级制材料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分配和财政支配权的争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层级不断减少,行政效率不断提高。(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经济上: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修大型工程,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1)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首先,从秦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减弱。其次,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也越来越严格,以确保地方政府的行为符合中央的意愿。最后,地方行政层级不断减少,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从秦朝的郡县制到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层级逐渐减少,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官僚主义。(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通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可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经济上: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例如,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防御工事等,这些都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组织和调配。同时,中央集权制度还可以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上:中央集权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上海客运资格证题目及答案解析
-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51战争与文化交锋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年度建筑项目合作合同
- 2024年度保险代理合同(含保险产品和理赔服务)
- 2024年度大连二手住宅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框架协议:德佑供应链公司与供应商签订的框架采购合同
- 2024年度成都版权许可使用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为音乐作品授权使用费
- 2024年度场地租赁合同中的优先购买权问题
- 2024年度域名转让合同
- 校园周边接送交通管理制度
- 2024年定制:医疗软件开发与定制服务合同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8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专题05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选择填空题)(原卷版)
- 2024年消防月全员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附20起典型火灾案例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分式》全部教案(共12课时)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 10以内口算100道题共16套-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