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_第1页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_第2页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_第3页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_第4页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第1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第2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第3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词】化学德育【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本文从“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两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说:“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德育。一、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然而纵观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不少学校、领导、教师把学习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分”、“平均分”,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背离、放弃了德育的要求。很多老师把“教书育人”,做成了单纯的教书,并没有育人。部分学生法律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甚至于部分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扼腕叹息。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想过,为何学校的学生心理会这么脆弱做事会这么极端可以说,当前的大中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降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利用教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鼓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化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我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出来,从而发明了湿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国在秦汉时期,炼丹家就已经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炼丹炉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而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使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化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讲授碳酸钠的时候,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二)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他们都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上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介绍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把每一种元素都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性。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终于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波义耳偶然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花瓣上了,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不同颜色的浸液。他发现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又如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深入实际工作,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他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为解决大连碱厂干燥锅出现的问题,年过花甲的侯德榜,亲自钻进60—70℃高温的干燥锅观察了解,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他的儿女们总结他父亲的特点时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化学的发展史,化学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发展,是与许多化学家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当实验结果与化学理论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会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有了新的发现,推动化学的前进。如1772年,拉瓦锡称量了定量的红磷,使之燃烧、冷却后称量灰烬(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这和当时的燃素学说是相悖的。燃素学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1777年,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时期。又如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化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为了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人从沥青矿石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由此证实了镭的存在。(四)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时,我们可以用点滴板来代替实验用的小试管,这样操作就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又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节水型的洗衣机和抽水马桶等。使学生知道了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教师可以抓住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等,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需要化学知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环境保护问题,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本身的一点贡献。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潜移默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剩余气体混合物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掉二氧化硫气体,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作酸碱盐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应准备专门盛放废酸液和废碱液的废液缸,实验后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反应,调到pH中性左右再排放。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人下水道,会腐蚀铁质下水管道和污染地下水。例如硫酸铜废液,应尽量将铜提取出来再处理,一方面避免铜离子污染水和土壤,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利用,节约资源。(五)、了解化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介绍北京大学化学系张青莲等用固体源热电离谱质谱仪,测得铟的原子量为±,后又用纯同位素校准质谱法,得出碳原子量为,锑原子量为±,铱的原子量为±以及铕和铈的原子量新值。上述原子量新值均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原子量精确测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在学习蛋白质时,介绍我国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还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不论哪门学科,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的德才兼备的人。怎样将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第4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词】化学德育【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本文从“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两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说:“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特别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在学校教育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德育。一、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然而纵观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不少学校、领导、教师把学习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分”、“平均分”,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背离、放弃了德育的要求。很多老师把“教书育人”,做成了单纯的教书,并没有育人。部分学生法律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甚至于部分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扼腕叹息。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想过,为何学校的学生心理会这么脆弱?做事会这么极端?可以说,当前的大中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降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利用教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鼓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化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我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出来,从而发明了湿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国在秦汉时期,炼丹家就已经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炼丹炉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而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使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化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讲授碳酸钠的时候,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二)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他们都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上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介绍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把每一种元素都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性。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终于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波义耳偶然把盐酸溅到了紫罗兰花瓣上了,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这位追求真知,永不困倦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不同颜色的浸液。他发现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今天,我们使用的石蕊、酚酞试纸、pH试纸,就是根据波义耳的发现原理研制而成的。又如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深入实际工作,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他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次,为解决大连碱厂干燥锅出现的问题,年过花甲的侯德榜,亲自钻进60—70℃高温的干燥锅观察了解,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他的儿女们总结他父亲的特点时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化学的发展史,化学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发展,是与许多化学家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当实验结果与化学理论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会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有了新的发现,推动化学的前进。如1772年,拉瓦锡称量了定量的红磷,使之燃烧、冷却后称量灰烬(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这和当时的燃素学说是相悖的。燃素学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1777年,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时期。又如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化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为了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人从沥青矿石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由此证实了镭的存在。(四)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时,我们可以用点滴板来代替实验用的小试管,这样操作就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又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节水型的洗衣机和抽水马桶等。使学生知道了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教师可以抓住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等,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需要化学知识。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环境保护问题,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本身的一点贡献。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潜移默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剩余气体混合物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掉二氧化硫气体,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作酸碱盐学生实验时,实验室应准备专门盛放废酸液和废碱液的废液缸,实验后将酸性废液和碱性废液反应,调到pH中性左右再排放。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不能直接倒人下水道,会腐蚀铁质下水管道和污染地下水。例如硫酸铜废液,应尽量将铜提取出来再处理,一方面避免铜离子污染水和土壤,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利用,节约资源。(五)、了解化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介绍北京大学化学系张青莲等用固体源热电离谱质谱仪,测得铟的原子量为114.8181±0.01,后又用纯同位素校准质谱法,得出碳原子量为12.0112,锑原子量为121.760±0.001,铱的原子量为192.217±0.03以及铕和铈的原子量新值。上述原子量新值均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原子量精确测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在学习蛋白质时,介绍我国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还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不论哪门学科,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的德才兼备的人。怎样将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第5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一、化学理论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化学理论教育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怎样在化学理论教育中渗透德育呢?首先,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上,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史知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例如我在讲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制碱工业的垄断,-,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例如,讲解酸-,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的通性时,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不能与氢后金属反应,而浓硫酸不但能与氢前金属反应,而且还能与氢后金属反应,不过都不能生成氢气,同是硫酸,于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化学性质,从而为学生树立了量变到质变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第三,通过对化学量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如我在讲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一节时,常会出一个例题“16克硫在32克氧气在完全燃烧,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硫?”于讲这一节前刚学过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学生们都把它加起来,异口同声的回答说48克,当我告诉他们,“你们的答案错了”时,学生们一脸的愕然,通过讲解,学生们明白了,哦,原来是在反应中氧气没有完全反应完,所以应把16克硫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只能生成32克二氧化硫。这样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二、化学实验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主要从下几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以及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的浓厚兴趣。例如向硫酸铜溶液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尤如缤纷的礼花,令学生大开眼界-——哇,铁也能燃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其次,通过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规范性操作,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常多带一个空烧杯,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在化学实验中如此言传身教,学生耳闻目染,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更好掌握化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教学和教育任务。-,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第6篇: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总结杨智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