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文学常识、挖空与阅读等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考点:1.文学常识2.经典语句赏析3.挖空训练(给加点字注释)4.根据语境默写5.课内外阅读结合题【考点解读】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1.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2.了解老子思想老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谈宇宙问题。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构成的?第二个层次谈政治问题,谈社会问题。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理想的政治是什么样子的?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秩序来生活?第三个层次:谈人生智慧。谈为人处世,人生哲学。(1)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2)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3.了解《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关于《老子》】关令尹见老子出关,强留之著书。(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即,我知道你要隐居了,要出关而去了,要离开我们了,但是在您走这前,请勉强委屈一下,把您的思想留下来。)据考证,《老子》一书并非老子自著而成于后学之手。就如《论语》为孔子语录,《老子》大体也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篇,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义蕴深邃,具有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本课节选的这四章内容集中展现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道德经》举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儒道互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儒道兼修,互补为用,实在是一种较理想的人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些事情积极,有些事情消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仍将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其中获得教益。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曾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说,儒家是拿得起、佛家是放得下、道家是想得开。儒家讲担当,佛家讲放下。哲学【辩证法】辩证法即概括性的二分法。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具有许多矛盾的对立项,如美恶(丑)、有无、难易等,而且这些对立项都是对立统一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另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比如“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就点明了“自见”与“不自见”、“自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之间的矛盾转换。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二、经典语句赏析第1段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问题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谈“无”的功用,阐述了“有”和“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2探究第十一章的“有”“无”?答案“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第2段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问题1探究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答案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问题2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第3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问题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问题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答案“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每组的后一句在语意上都重于前一句。老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即“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解析大意是说: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的人。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的。“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后一句内容从语意的角度都要重于前一种,老子认为很多人不自知,不能自胜。第4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问题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问题2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答案一层: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二层: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三层: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四层: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考题示例】一、挖空训练(给加点字注释)【1】三十辐共一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埏埴:和泥(制作陶器)】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通“”,),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也。(第二十四章)【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4】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活用为动词,)易谋(),其脆易泮(通“”,),其微易散。为(wéi)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毫毛的末端。比喻);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通“”,)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动词活用为名词,)【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动词意动用法,)难得之货,学不学(动词活用为名词,)【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一、挖空训练(给加点字注释)【答案】【1】三十辐共一轂(gǔ)(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车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2】企(踮起脚跟)者(……的人/事/物)不立,跨(跨大步)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彰显)。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赘瘤)行(通“形”,形体),物(人们)或恶(wù)(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3】知人(能认识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安于自得,心生满足)者富,强(qiǎng)行(勉强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朽坏,消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4】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名词活用为动词,显露迹象)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wéi)之于未有(未发生,未形成),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执(把持)者失之【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是以(因此)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接近)成而败之。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动词活用为名词,想要的东西)【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动词意动用法,把……当做珍贵的、珍视)难得之货,学不学(动词活用为名词,所学的事物)【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过错),以辅万物之自然(本来的状态)而不敢为(干预)。(第六十四章)二、根据语境默写(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的看法是“,,”。

3.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4.《老子》第十一章中,以“器”为例,用“,,”三句说明了“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4.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5.《老子》第十一章中,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以“,”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老子》二十四章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4.《老子》四章中表明踮脚不能长久,跨不能走远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说明自我展现不明智,自以为是不能显露真本领的两句是:“,”。5.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5.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1.《〈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安然未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的句子是“,”。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2.《〈老子〉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2.其脆易泮,其微易散。3.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老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事物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处理。

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5.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事物的发展是从基础开始的,无论多大的功业都要从基础做起,对此,老子有过生动的比喻:“,;,;,。”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老子》第六十四章“,;,;,”,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9.《老子》中体现了重视积累,积少成多这一思想的句子是:“,;,;,。”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李斯《谏逐客书》中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三、课内外阅读结合题(一)《韩非子·喻老》与《老子》第二十四章——矛盾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考点解读】1.断句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5.矛盾题材料1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注释】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材料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问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答案GK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即“晋”前和“虢”后;“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作状语;“反”作“灭”的状语,“虞”是“反”的宾语,应在“反”前断开。故三处句读为GKL处。问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讨伐;夸耀。意思不同。句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B.正确。都同“早”。句意: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谢罪。C.正确。经过;探望。意思不同。句意:经过郑国/祖母来探望我说。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故选A。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故选C。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答案(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问题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答案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韩非子•喻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