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试大纲_第1页
体育考试大纲_第2页
体育考试大纲_第3页
体育考试大纲_第4页
体育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

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

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

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

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

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

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

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

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

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

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

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缩

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

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

的生理学基础。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

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

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

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

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

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

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

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r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2011年版)》。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特点,熟悉竞技能力及其构

成因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

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4.了解运动项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健美操和武术等)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项

目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法,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运动技术(教材)的

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田径类主要掌握跑、跳、投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

方法;体操类主要掌握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

的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球类主要掌握篮球、排

球和足球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及练习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与分

类体系、组合与成套动作创编方法和练习方法:武术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极拳及

持器械(如初级剑)动作的基本技术、技法和练习方法。

(-)教学设计

1.能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运动技能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

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

3.掌握教案设计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

理安排教学过程。

4.能够合理选择多种体育与健康教学资源。

5.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按照教案设计的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能够创设合理的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感悟和体验。

3.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能够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掌控教学过程。

5.能够适时地对教学活动与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合理布置课后练习。

6.能够实施课堂教学安全措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7.能够合理利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体

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能够对运动技能和体质进行评价。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类

型,初步掌握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与方法,并能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3.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

施。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的哪个环节?()

A.次要环节B.细节结构

C.主要环节D.全部环节

2.简答题

简述运动营养补充有哪些误区。

3.案例分析题

小明是某校初二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为中等,平时很喜欢踢足球,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问题:

(1)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提出解决的方案。

4.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提供的条件,请设计出15分钟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法

及组织。

某初中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36人,学习内容为跳远的腾空步动作(新授)。现有田径场一个,

内有标准沙坑一个、起跳板两块。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2)

考点梳理(2)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2)

(-)细胞与细胞间质(2)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3)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3)

(-)运动系统(3)

(二)消化系统(4)

(三)心血管系统(5)

(四)淋巴系统(5)

(五)呼吸系统(5)

(六)泌尿系统(6)

(七)神经系统(6)

(A)感觉器(6)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7)

(-)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7)

(-)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8)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8)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8)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8)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及运动的关系(8)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8)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9)

考点梳理(9)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9)

(-)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9)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特征(10)

(三)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11)

二、氧的运输系统与能量代谢(13)

(-)氧的运输系统(13)

(-)运动中的能量物质与能量供应(16)

三、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的变化与运动技能的形成(18)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的变化规律(18)

(-)运动技能的形成(20)

四、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1)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1)

(-)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1)

(三)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2)

(四)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23)

(五)灵敏素质与柔韧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3)

第三节体育保健学知识(24)

考点梳理(24)

一、体育卫生与健康促进(24)

(-)健康与亚健康的现代概念(24)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24)

(三)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5)

(四)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25)

(五)环境和卫生(27)

二、体育课的医务监督和医疗体育(28)

(-)体育课的医务监督(28)

(二)医疗体育(29)

(三)按摩(30)

(四)运动性病症(31)

三、运动损伤及其预防、处理和康复(32)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32)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处理与康复(32)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病理类型(33)

(四)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34)

第四节运动营养学及生物化学(36)

考点梳理(36)

一、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36)

(-)主要营养素的组成、来源、分类、生理功能及需求量(36)

(-)食物中的其他营养成分(37)

(三)合理膳食中各类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8)

二、环境与生活中生物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9)

(-)环境中的生化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9)

(-)生活方式中的生物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0)

第五节运动生物力学(40)

考点梳理(40)

一、运动生物力学概述(40)

(-)运动生物力学的简介(40)

(二)运动生物力学任务(40)

二、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基础(41)

(一)人体的简化(41)

(-)人体运动中的运动学常识(41)

(三)人体运动中的动力学常识(41)

(四)人体运动中的静力学(43)

(五)人体运动中的转动力学(43)

三、骨的生物力学(44)

(―)骨的应力一应变曲线(44)

(-)骨的强度(44)

(三)骨骼受力形式与表现(44)

(四)骨疲劳(44)

四、肌肉的生物力学常识(45)

(-)肌肉结构力学模型的性质(45)

(二)肌肉收缩的生物力学概论(45)

五、人体基本运动原理(46)

(-)上肢的基本运动形式(46)

(-)下肢的基本运动形式(46)

(三)躯干基本运动形式(46)

(四)人体基本运动原理(47)

(五)杠杆原理:肌拉力义肌力臂=阻力X阻力臂(4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8)

考点聚焦(48)

第一节体育概论(48)

考点梳理(48)

一、体育的概念与本质属性(48)

()体育的概念(48)

(二)体育的功能(49)

(三)体育的本质属性(49)

二、体育目的与任务(49)

(―)体育目的确定的依据(50)

(-)我国体育的目的与目标(50)

(三)如何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50)

(四)如何普及与提高我国体育目的和目标(50)

三、体育手段(50)

(-)体育手段的特点(50)

(-)体育手段的分类(50)

(三)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51)

(四)运动技术(51)

四、体育过程的要素与结构(51)

(-)体育过程的要素(51)

(二)体育过程结构(52)

(三)体育过程之间的关系(52)

第二节学校体育学(52)

考点梳理(52)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2)

(-)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52)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53)

(三)20世纪体育思想的发展(54)

二、我国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55)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55)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56)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56)

三、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57)

(-)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57)

(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57)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57)

四、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58)

(-)学校体育目标本质(58)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58)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60)

五、体育课程(60)

六、体育教学(61)

七、体育教学原则(61)

八、学校课余体育的特点和实施(62)

九、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63)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63)

(二)启发式(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64)

(三)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65)

(四)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65)

(五)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66)

(六)快乐体育教学模式(67)

(七)体育锻炼类教学模式(67)

(八)情景式体育教学模式(68)

(九)发展学生主动性体育教学模式(68)

(I-)成功体育教学模式(69)

十、学校课余体育竞赛(70)

第三节体育心理学(71)

考点梳理(71)

一、运动兴趣(71)

(-)运动兴趣的品质(71)

(二)运动兴趣的效能(71)

二、运动动机(72)

(-)运动动机的定义(72)

(-)运动动机的功能(72)

(三)运动动机的种类(72)

(四)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73)

三、运动表象(73)

四、认知一运动能力(74)

五、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及教学措施(74)

六、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及适于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教学措施(75)

第四节运动训练学(75)

考点梳理(75)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75)

(一)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任务(75)

(二)项群训练理论(75)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77)

(-)竞技需要原则(77)

(-)动机激励原则(78)

(三)有效控制原则(78)

(四)系统训练原则(79)

(五)周期安排原则(79)

(六)适宜负荷原则(80)

(七)区别对待原则(80)

(八)直观教练原则(81)

(九)适时恢复原则(81)

三、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82)

(-)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82)

(~)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82)

(三)模式训练法(82)

(四)程序训练法(83)

(五)分解训练法(83)

(六)重复训练法(83)

(七)间歇训练法(85)

(A)持续训练法(85)

(九)变换训练法(86)

(十)循环训练法(87)

(I--)比赛训练法(88)

(十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88)

四、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89)

(-)力量素质释义(89)

(二)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意义(89)

(三)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与手段(89)

(四)最大力量的训练(90)

(五)发展力量素质的注意事项(91)

五、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91)

(-)速度素质的概念(91)

(-)速度素质的意义(91)

(三)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与手段(92)

(四)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93)

(五)发展速度素质的注意事项(93)

六、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93)

(-)耐力素质的概念(93)

(二)耐力素质的意义(93)

(三)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93)

(四)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与手段(94)

(五)发展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94)

七、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94)

(一)灵敏素质的概念(94)

(-)灵敏素质的意义(94)

(三)灵敏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94)

(四)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95)

八、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95)

(-)柔韧素质的概念(95)

(-)柔韧素质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95)

(三)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95)

(四)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95)

九、运动员心理能力的训练方法及手段(96)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96)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96)

(三)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96)

(四)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9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8)

考点聚焦(98)

第一节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98)

考点梳理(98)

一、田径运动的起源与发展(98)

(-)田径的概念(98)

(二)田径的起源(98)

(三)田径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概况(99)

二、体操的起源与发展(99)

(―)体操的概念(99)

(二)体操的起源(99)

(三)体操的发展(100)

三、篮球的起源与发展(100)

(-)篮球的定义(100)

(二)篮球的起源(100)

(三)篮球的发展(101)

四、排球的起源与发展(102)

(-)排球的概念(102)

(二)排球的起源(102)

(三)排球的发展(102)

五、足球的起源与发展(102)

(-)足球的概念(102)

(二)足球的起源(102)

(三)足球的发展(103)

六、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103)

(-)健美操的概念(103)

(二)健美操的起源(103)

(三)健美操的发展(104)

七、武术的起源与发展(104)

(-)武术的概念(104)

(二)武术的起源(104)

(三)武术的发展(104)

第二节体育运动项目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法(105)

考点梳理(105)

一、田径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法(105)

(-)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工作(105)

(-)田径运动竞赛的裁判法(106)

二、体操运动竞赛的裁判法(106)

(-)裁判的组成(106)

(―)评判标准(106)

三、球类运动项目竞赛的裁判法(107)

(-)球类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107)

(二)球类运动项目的裁判法(108)

四、健美操运动竞赛的裁判法(110)

(-)健美操竞赛种类(110)

(-)健美操运动竞赛裁判法(110)

五、武术运动竞赛的裁判法(110)

(-)武术套路竞赛通则(110)

(二)武术套路竞赛评分标准与方法(111)

(三)武术比赛的裁判法(111)

六、体育运动项目竞赛的组织工作(111)

第三节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2)

考点梳理(112)

一、田径类跑、跳、投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2)

(―)跑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2)

(-)跳跃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4)

(三)投掷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15)

二、体操类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与练习方法(116)

(-)队列队形(116)

(―)徒手体操(117)

(三)技巧(117)

(四)双杠(118)

(五)单杠(121)

(六)跳马(123)

(七)保护与帮助(124)

三、球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4)

(-)篮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4)

(-)排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8)

(三)足球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129)

(四)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与练习方法(133)

五、武术基本技术、技法与练习方法(135)

(一)青年拳(135)

(二)太极拳(137)

(三)初级剑(139)

第四节体育运动项目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141)

考点梳理(141)

一、田径类跑、跳、投项目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1)

二、体操类运动项目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2)

三、篮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2)

四、排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3)

五、足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3)

六、乒乓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3)

七、健美操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4)

八、武术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1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6)

考点聚焦(146)

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46)

考点梳理(146)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146)

(―)基础性(146)

(―)实践性(147)

(三)健身性(147)

(四)综合性(147)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147)

(-)增进身体健康(147)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47)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147)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147)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48)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48)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148)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148)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148)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49)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149)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149)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149)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149)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149)

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150)

考点梳理(150)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150)

(-)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150)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框架(150)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和领域目标(151)

(-)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依据(15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151)

第三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151)

考点梳理(15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4)

考点聚焦(154)

第一节明确教学目标(154)

考点梳理(154)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54)

二、设计教学目标的要求(154)

(-)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154)

(二)健身性与趣味性相结合(155)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55)

(四)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155)

(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155)

三、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155)

第二节了解学生的实际(157)

考点梳理(157)

第三节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157)

考点梳理(157)

一、体育知识类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157)

二、运动技能类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158)

三、发展体能类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159)

第四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60)

考点梳理(160)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概述(160)

(―)体育教学内容及体育教材(160)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来源(161)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分析(161)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选择(164)

(-)《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相关规定(164)

(二)初中教学内容选择(165)

(三)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要求(168)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安排(169)

(-)《课程标准》中教学时数和内容的相关要求(169)

(-)学年教学目标制订和教学内容安排(169)

第五节初中体育教学设计(170)

考点梳理(170)

一、体育教学设计概述(170)

(-)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170)

(-)体育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170)

(三)体育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170)

(四)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171)

(五)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类型(1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6)

考点聚焦(176)

第一节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176)

考点梳理(176)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176)

(―)概念(176)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包含的三个规定性因素(176)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矛盾(176)

(-)讲解与练习的矛盾(177)

(-)约束与自主的矛盾(177)

(三)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177)

(四)成功与挫折的矛盾(177)

第二节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求(178)

考点梳理(178)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的要求(178)

(-)备学情(178)

(二)备教材(178)

(三)备场地、器材(178)

(四)备组织教法(179)

(五)备天气(179)

(六)备教案(179)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要求(179)

(-)体育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特征(179)

(-)初中不同类型体育课教学实施阶段的要求(179)

第三节初中体育课的组织形式(180)

考点梳理(180)

一、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180)

二、初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80)

三、影响初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181)

四、初中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181)

(―)选择的依据(181)

(-)不同类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指向、适用范围及优点(181)

第四节体育课教学环境的创设(182)

考点梳理(182)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概述(182)

(-)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182)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182)

(=)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182)

二、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182)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182)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183)

三、体育课场地器材的布置(184)

(-)体育场地标志线(物)的布置(184)

(-)体育器材的布置(184)

四、体育课堂常规(184)

(-)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184)

(二)执行体育课堂常规的注意事项(185)

五、体育课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变措施(185)

(-)来自学生方面的突发事件及应变措施(185)

(-)来自教师方面的突发事件及应变措施(186)

(三)非人为的突发事件及应变措施(186)

第五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186)

考点梳理(186)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186)

(-)运动负荷的含义(186)

(~)运动负荷的理解和认识(186)

二、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策略(187)

三、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和做法(187)

(-)合理安排体育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187)

(-)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基本做法(188)

(三)根据季节气候及场地器材条件安排运动负荷(188)

四、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188)

五、体育课的心理负荷(18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0)

考点聚焦(190)

第一节体育教学资源概述(190)

考点梳理(190)

一、体育教学资源的含义(190)

二、体育教学资源的分类(190)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90)

四、体育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191)

(-)体育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应考虑的因素(191)

(-)体育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意义(192)

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利用(192)

考点梳理(192)

一、体育锻炼项目的开发与利用(192)

(-)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选择与利用(192)

(二)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193)

(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与改造(193)

(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引入与继承(193)

二、体育课件的制作与利用(194)

(―)PPT课件的制作技巧(194)

(-)多媒体课件的利用(195)

第三节场地器材的开发与利用(195)

考点梳理(195)

•、挖掘常用体育器材的潜在功能(195)

二、废物利用,制作简易体育器材(196)

三、生活物品的利用(197)

四、改造现有体育场地器材,提高利用率(198)

五、合理布局和设计学校体育场地器材(19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0)

考点聚焦(200)

第一节体育教学评价功能及其构成(200)

考点梳理(200)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200)

(一)激励功能(200)

(二)诊断功能(200)

(三)反馈功能(200)

(四)导向功能(201)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构成(201)

(-)为什么评——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201)

(-)谁来评——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201)

(三)评什么——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201)

(四)怎么评——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和手段(201)

三、体育教学评价流程(202)

第二节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202)

考点梳理(202)

一、按教学评价的功能分类(202)

(―)诊断性评价(203)

(-)形成性评价(203)

(三)终结性评价(203)

二、按教学评价的表达方法分类(204)

(―)定量评价(204)

(-)定性评价(204)

三、按教学评价的基准分类(204)

(―)绝对评价(204)

(二)相对评价(204)

(三)个体内差异评价(20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6)

考点聚焦(206)

第一节体育学习评价简述(206)

考点梳理(206)

一、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206)

二、体育学习评价的原则(207)

(-)教育性原则(207)

(二)科学性原则(207)

(三)动态性原则(207)

(四)伦理性原则(207)

三、体育学习评价的特点(207)

(-)体育学习效果易受先天差异影响(207)

(-)体育学习评价视角的多样性(207)

(三)体育教学评价的即时性(208)

(四)客观因素对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影响(208)

四、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208)

(-)评价内容体系要全面,具有可选择性(208)

(二)学习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统一(208)

(三)评价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208)

(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209)

第二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209)

考点梳理(209)

第三节初中体育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209)

考点梳理(209)

一、体育学习评价的类型(209)

二、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与案例(210)

(-)诊断性评价方法与案例(210)

(二)形成性评价方法与案例(210)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与案例(213)

(R)案例分析(214)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操作方法(214)

(-)初中阶段测试项目(214)

(-)初中阶段各年级男、女生评分标准及各项目权重(214)

(三)评分表的使用方法(214)

(四)填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215)

四、体育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21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17)

考点聚焦(217)

第一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简述(217)

考点梳理(217)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师评价的关系(217)

二、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218)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218)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218)

三、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内容(218)

(-)教学准备(218)

(-)教学过程(219)

(三)教学效果(219)

四、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19)

五、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配(219)

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案例(220)

考点梳理(220)

-、教师自我评价与案例(220)

二、同行专家评价与案例(220)

三、学生评价与案例(222)

第三节体育教师教学反思(223)

考点梳理(223)

一、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意义及原则(223)

(-)教学反思的内涵(223)

(-)教学反思的意义(223)

(三)教学反思的原则(224)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类型及水平(224)

(-)教学反思的内容(224)

(-)教学反思的类型(224)

(三)教学反思的水平(224)

三、教学反思的过程、策略及方法(225)

(-)教学反思的过程(225)

(-)教学反思的操作策略(225)

(三)教学反思的形式(2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227)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30)

第一部分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

第一章运动人体科学

第二章体育人文社会学

第三章体育运动项目

1.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收缩形式与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

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

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3.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内容。

4.了解食物营养价值的合理膳食等内容,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

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本章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2.本章的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各器官的结构功能及氧的运输系统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

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

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

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纤维包括弹性

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

内表面匕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

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细胞散居于细

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

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

肌纤维。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

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

±o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利

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

是妪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具有

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

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

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

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

每个神经元都有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儿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

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

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长骨

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版骨、腕骨、掌骨、跑骨等,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

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骸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

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

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箭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

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

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

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此

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改变晶体液,使

骨组织钙、磷沉积和释放处于稳定状态,以维持血钙平衡。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

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胱端的骨

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骨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厚,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深层疏松,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对骨的营养、新生和感觉有重要

的作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分别赋予骨的韧性和硬度。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

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

按照连接组织的性质和活动状态,骨连接可分为无腔隙骨连接和有腔隙骨连接。无腔隙骨连

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①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

节软骨。

②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滑膜能产生

滑液,可增加润滑,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③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

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

①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

的运动。

②关节唇: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

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3)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或使身体局部与整体保持某种姿势,因而是运动系

统中的动力源。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管。其中小肠分化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分化出盲肠、结肠和直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消化作用和全部消化

产物的吸收几乎都是在小肠内进行。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它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够

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

2.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切割、撕碎、咀嚼肌的咀嚼、

肠壁肌肉的蠕动等;化学性消化是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

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腺、舌下腺、腮腺分泌的唾液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

糖,形成食糜。胃部肌肉的运动和酸性胃液的分泌使食物进一步分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长5~7米,肝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等进入小肠,

配合小肠的分解运动,将食物充分消化。小肠黏膜的环形褶皱、指状绒毛突起、绒毛上的微

绒毛突起等,使得小肠内表面扩大了600倍,大大增大了吸收面积。大肠吸收一部分水和电

解质后将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

之间,2/3在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正中矢状面右侧,心脏的上方连着上、下腔静脉,

左、右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血管,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间互不相通,被

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左半心上下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同理右半心上下分为右心房和右心

室•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U,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

房室瓣控制,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右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

动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左心房上有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但是由左房

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瓣控制血流。此外,心脏

上还有一套节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血管可以运行血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

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按管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静脉也按管径分为

大、中、小3种,其管壁分为内、中、外三层。人体中心部位以小动脉和小静脉为主。毛细

血管的口径最小,平均8微米左右,仅能通过一个红细胞,血管壁也最薄,主要由内皮细胞

核基膜构成。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大,管中血流缓慢,有利于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进

行物质交换。

(四)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管内含有淋巴,淋巴产生于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

的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腔等。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滤过淋

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淋巴组织与相邻的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除了参与淋巴器官的构成外,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如

呼吸道、消化道及尿道等部位。

(五)呼吸系统

是人和其他动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氧气,排

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代谢产物。

1.气体交换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分子压力不等

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

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流通畅;

其内的鼻毛、鼻腔表面、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和黏液对灰尘和细菌有阻挡的作用,并

能够温暖、湿润、清洁进入肺内的空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内,每叶肺由几

百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

液内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

(1)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呼吸过程由3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包括肺通气

(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

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

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分子自由通过。

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

压大于肺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比肺

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氧压便逐渐上升,

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压。二氧化碳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快速达到平衡。

(3)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在组织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所以组织中的氧压比动脉中的氧压低,而二氧化碳的压强高于动脉中二氧化碳的气压。氧便

顺着分压差由血液向细胞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细胞向血液扩散,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

换,使得组织不断地从血液获得氧,供代谢需要,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运送到

肺而呼出。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输尿管管壁有较厚的平滑肌,可以节律性蠕动,

把尿液排入膀胱。输尿管有三个狭窄的部位——输尿管起始处、跨越小骨盆入口处和斜穿膀

胱壁处,常成为结石滞留的场所。

(七)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

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

式是反射,也就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有:感受器、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脑分为

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脑神经12对。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有31个节段,

由上至下具体包含: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舐节和1个尾节。脊神经与脊

髓节段相对应,左右成为--对,共31对。

(八)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环节,把感受到的刺激,转变

为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传导途径至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1.视觉器官

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有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眼眶内,近

似球形,由视神经连于脑。眼球由眼球壁与遮光装置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外层纤维膜、中层血管膜、内层视网膜三层。眼球纤维膜为眼球壁外层,山坚

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持眼球外形和保护内部结构的功能。眼球血管膜营养眼内组织

并形成暗箱,有利于视网膜的光色感应。视网膜为眼球感光部位。遮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

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为双凸面的扁形弹性无色透明体。晶状体

浑浊成为白内障会影响视力。晶状体的曲度可因视物远近不同而受睫状肌的调节。眼的附属

结构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等,它们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2.听觉器官

又称前庭蜗器,即耳。按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鼓膜

是椭圆形半透明的纤维组织薄膜,起到传播声音的作用,中耳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构

成。鼓室有传导和放大声波的作用。内耳位于颜骨内面,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个部分。迷

路系统是由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半规管、蜗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是感受人体运动

状态和头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声波在耳内传导的途径为:外耳道接收的声波振动鼓膜,再

经听骨链而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的外淋巴波动,使得蜗管内的内淋巴波动和螺旋膜振动,

毛细胞的纤毛接触盖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由听觉传导路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

听觉。

3.本体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是负责机体深部感觉的感受装置,多位于骨骼、肌肉、肌腱、关节与韧带等部位

的神经末梢。与运动关系较大的本体感受器主要是肌梭和腱梭。肌梭位于骨骼肌内,与骨骼

肌纤维纵轴平行排列,它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当肌肉受到牵拉而收缩时,肌梭内的感觉神经

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将肌肉收缩的感觉传导到中枢,产生对肌肉收缩状态的本体感觉。腱梭

是位于肌腱、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或肌鞘内的感受器,其结构与肌梭相似,但较其简单,主要

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产生本体感觉。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1,骨和骨连接的功能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

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

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

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

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

骨连接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2.大关节运动中的主要肌群

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关节活动幅度是评定柔韧性的重要指标。运动上肢的主

要肌群是背肌和胸肌;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是背肌、胸肌和肩肌;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

是上臂肌和前臂肌;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前臂肌;运动魏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下肢带肌;

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周围的屈肌、伸肌、旋内肌和旋外肌;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小

腿后屈肌和小腿前伸肌。

3.肌肉的协调工作

原动肌是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或肌群。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做对抗肌。还有

一些起到协调作用的固定肌和中和肌。身体所有的生活动作和体育运动都是由这四种肌肉协

调配合来完成的。

(-)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整体机能有提高作用。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肠道内消化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能预防和改善胃食道反流症,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长期运动锻炼能使固定肝、胃、脾、肠

等内脏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能有效地防治胃肠下垂病症。胃肠蠕动的加强又能积极地消耗

胃肠外壁的脂肪组织,缩小腹型、降低腹腔内的压力,解除腹内压力对肝、肾、脾等重要脏

器的不良作用。经常规律的运动锻炼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脂肪代谢,增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

化吸收能力。肝脏的脂肪代谢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变得活跃,因此,脂肪肝可以在运动锻炼

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防治,目前,脂肪肝防治的方法中运动锻炼已是被公认的切实有效的方

法之一。但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就会引起过度疲劳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导致」

些胃黏膜缺血、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减少胃液分泌、削弱消化和吸收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长期的有规律体育运动可引起心脏结构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形成运动性心脏的特点。运动

性心脏主要的特点是心室容积腔明显增大,而且心室壁增厚,这样就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

肌收缩力增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产生良性作用,有利

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促进微循环的功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

预防和减缓高血压的发生。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系统的生理指标在长期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下会有所提高,特别是青少年,效果会更加显

著。在一些运动中要防止特定的呼吸动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过高的胸内压就会引发上下腔

静脉的血液回流,可能会造成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发生脑部暂时性缺血导致晕厥。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排出体内在代谢过程中的残渣和多余的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

的酸碱平衡,但在运动中,肾脏一般会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少尿,这个时候,代谢的终产

物的排泄主要靠汗液的分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受损,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等现象。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对机体进行调节和指挥,并且直接控制人体的运动。运动单位是任何一种

动作的基本功能单位,而运动单位就是由一条运动神经纤维的所有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

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肌肉只有接受神经的直接支配才能产生运动。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

本体感受器又称运动感觉,其特点是它可以相对独立于视觉和听觉而起作用,比如说人即使

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自身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及状态,篮球运动员即使不需要依靠视觉也可

以进行运球。本体感受器具有可训性,有效的重复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的灵敏度,本体感

受器在把它所接受到的刺激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输到中枢神经引起本体感觉的同时,还把肌

肉关节处的活动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来调整和矫正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控制,使运动完成得

更为准确。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

(-)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

1.肌肉的细微结构

(1)肌原纤维

骨骼肌由束状排列的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一条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

是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在显微镜下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喑交

替,分别称为明带(I带)和暗带(A带)。在肌原纤维上,暗带长度比较固定,其中间有

一个比较透明的区域为H区,H区中间有一横向喑线称M线,明带长度可变,其中央有一条

横向的暗线称Z线。

(2)肌管系统

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肌肉的收缩原理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其收缩过程至少包

括: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兴奋一收缩偶联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时发出分支,形成末端膨大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与肌

纤维接触前先失去髓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板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一肌肉

接点。

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部分。

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它包括

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的合成、贮存和释放。突触后过程为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到

达突触后膜时,立即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的Na+和K+等离

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被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反应电位,他通过局部

电流作用,使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地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2)肌肉的兴奋一收缩偶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他

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终结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

称为肌肉的兴奋一收缩的偶联。

主要有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

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3)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丝滑动学说认为在收缩时肌小节的缩短(也就是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肌动蛋白丝)在

粗肌丝(肌球蛋白丝)之间主动地相对滑行的结果。肌小节缩短时,粗肌丝、细肌丝的长度

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由于粗肌丝的长度不变,因之A带的宽度不变。由

于肌小节中部两侧的细肌丝向A带中间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起来,因此H

区的宽度变小,直到消失,甚至出现反映细肌丝重叠的新带区。山于粗肌丝、细肌丝相向运

动,粗肌丝的两端向Z线靠近,所以I带变窄。当肌肉牵张或被牵张时,粗肌丝、细肌丝之

间的重叠减少。

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肌肉收缩是构成粗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