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史选修期末考试_第1页
语文教学史选修期末考试_第2页
语文教学史选修期末考试_第3页
语文教学史选修期末考试_第4页
语文教学史选修期末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第―•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学校的诞生

1.条件: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出现专门的教育者。“学校”-

词在希腊文中是“有闲”的意思。

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出现了。

2过程

夏一一学校教育形成,最早的学校叫庠、序、校。

庠者养也,即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

序者射也,即武士教育的学校。

校者教也,即角斗、比武和考校的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商朝一一开始有“擘”这类学校,"擘”字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有两层意义,一层是觉人,使人有所觉悟;一层是自觉,自己觉悟。教与学二者早就有联系

庠、序、校、学,都是属于学校教育的场所,其教育内容是有变化的。它们都带有综合性的

特点。把习射、习乐、习礼、习语、习文等等教习活动融为一体。

教学即学习

在古代汉语中,“教”与“学”没有严格区分。其意一致。“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最早

见于《尚书•说命》:"敦x良。擘半。”孔颖达疏:"上学为教,音x良。;下学者,学习也。言教

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一一教学即学习,是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自学和通过教人而学。这是我国

“教学”一词最早的词义。

西周一一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这种分类方式我国古代一直沿用。

“国学”即天子之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设在中央的,名为辟雍;分设在各诸侯领域里的,

名为“泮宫”。

上庠

(学习识字、写字)

瞽宗辟雍东序

(习礼、习乐)(学射、习武)

成均

(学德)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各种礼仪,包括政治、道德、历史的教学内容。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的教学内容。

射:包括射箭、投掷的教学内容。

御:包括驾车、骑马、习战的教学内容。

书:包括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

数:包括算术、计量的教学内容。

《周礼》"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乐德”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德行教育;

"乐舞"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乐语”指的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兴道、讽语、语言”三者都包含在此。

“兴道”就是进行道德、思想教育;

“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

“语言”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与今天的语文教育注意吟咏诵读、注意语言积累、

注意文道统一,注重愉悦教学、协同教学相似。

*

2歌谣、祝辞、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

(1)歌谣的起源与劳动有关。如劳动号子

(3原始宗教的“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S)神话和历史传说。

例《山海经》《淮南子》等中有女婿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故事。

是历代语文教育选用的典型教材。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私学的出现

L由“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由“文化垄断"转变为"文化下移”。

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代专门出卖知识为生的“士”阶层,为私学的出现准备了人力资源。

二、教材

1.文字蒙求课本《史籀篇》

《汉书•艺文志》把《史籀篇》列为“小学类”第一种,本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

五篇。”

《汉志》“小学类”所著录向来被认为是文字训诂之书,因此,王国维认为《史籀篇》"为字

书之祖”。《辞源》说《史籀篇》"为周代教学童识字的课本”,《辞海》说它“大概编成四言韵语,以

教学童识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说它是当时用以“严格教学”的“一个文字课本”,这

类说法突出强调了《史籀篇》的识字功能或字书性质。

2.《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易》又称《周易》。《周易》是占卜之书,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

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孔子为《易》作过一些通俗的解说,宣传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进行哲学教育的教材。

《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

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孔子对此•芟夷繁乱、剪裁浮辞”,进行修订。

是进行政史教直的重要教材。

《诗》,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原有三千篇,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故又

称《诗三百》o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

是进行诗歌教直的主要教材。

如“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

料汇编。《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

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

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是进行礼仪教直的教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o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杲讲行历史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教育的教材。

《乐》是古人演奏音乐的声调谱,但乐后来失传了。原因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

《乐经》从此就失传。

杲教育弟子陶冶性情的教材。

这六种教材,实际上是集文、史、哲于一体的大语文教材。

3.史传散文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是文史相兼的著作,第一部史传散文。以《春秋》为大纲,

较详细地记述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本末。特点:

1)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逼真。

a长于战争描写。如城濮之战、嵋之战等。注重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

樨供了记叙性散文的阅读和写作范例。

其中的某些篇章被历代选为语文教材:如

《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

之战》

《郑伯克段于鄢》

《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在说教,但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

井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文史相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国语》在叙事写人上逊于《左传》,但将某些人物的言行予以比较集中的记述的趋势则比《左

传》表现得更为显著。

选入语文教材的,如《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上、纵横家思想及言行的书籍。

1)人物形象的生动。表现了策士的“奇谋异智”及其性格,并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

曲折的故事。个别篇章已初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的规模,如《冯谖客孟尝君》。

2)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生动形象。博引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运用

占语、谚语、口语明畅通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还有《荆轲刺秦王》、《唐雎不辱使命》

4诸子散文

分三个阶段:

一是语录体阶段:《论语》《墨子》《老子》

二是类专题性论文阶段:《孟子》《庄子》

三是专题论文阶段:《荀子》《韩非子》

是我国说理散文的源头活水,也是历代语文教育的典范性教材。

如《劝学>>(荀子)<非攻节选)》(墨子)《秋水节选)》《逍遥游节选)》(庄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孟子)

三、教学论著《学记》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对教育目的、学校

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由于我国占代教育主要是语文教育,因此《学记》也是最早最不整地.反映语文教学论思根的

著作。

《学记》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2■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诱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勉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习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

(2)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

长也。”

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学不蹦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逻辑性。

其次,“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

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藏息相辅"原则

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

“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

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

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5)“相观而善”原则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

候要考查"论学取友”。

(。“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辩证的。它认为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学习的

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

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培养

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

其可贵的。

3.教学方法

(1)问答:问要善问,答要善答。

O讲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讲解。

(3比较:要善于从事物的比较中体会道理。

四、教育家

1.孔子:

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孟子

其文中驳难的论辨艺术,是我国政论的源头活水。

讲知类,讲求推理的方法。凡是有共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才能归于一类。

讲求故,就是凡事之所以发生,要推究其所以然。求其故,才能进行正确的推导。

讲气势、讲用辞,就是讲求语言上的起伏跌宕,文字上的精练周密。

《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

荀子重视读经,是我国古代的传经大师。他传授的经学,即诗、书、礼、乐、春秋,是我国古

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4墨子

在和儒家辩论斗争中形成自己的论“辩”系统。这个系统后来尊之为"墨辩"(或称"辩

学”)。论辩散文,是从墨子开始的。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

诸己不求诸人。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

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

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

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经学的附庸一一影响至今,重书面语轻口语

汉代的学风是重师法、重依据,以治经为主要内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1.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认为其只是治经的手段。

“《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2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是读经的需要。

3.重视教师的讲解。

4重视记诵。

六经从秦末到汉初,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是《易》《诗经》。后者就是因为被记诵。它是秦的

书面语言,必须记诵才能熟悉它。

语文教育成为经学的附庸对后世的影响:

1.由于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所以只重视古典书面语言的传习,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当

代口语的习得。

2.由于重视识字,所以后来发展成文字、音韵、训诂的专门学问。

3.由于重视写字,所以后来发展为书法艺术。

4由于重视教师讲解,就产生唐代的“正义”及以后的讲经说经的书。

5.由于重视记诵,就产生后代的贴经、墨义等考试方法。

二、教材:李斯《仓颓篇》、《急就篇》

秦代时编写了字书和识字写字的课本,这些书既起到使文字规范化的字书的作用,也起了进

行识字写字教学的课本作用。

1.《仓颉篇》

原是教育学童识字的字书,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时又成为小篆书体的样板。秦李斯著。李斯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从此定型为小篆。汉初,闾里书师合《仓颉》《爱历》《博学》3篇,断60字以为•章,凡55章,统称

《仓颉篇》。成为少儿启蒙读物。

此书已开始采用分析的方法。多是按事物分类,将意义相近的字编在一起,有时也按字

形分,将偏旁相同的字编在一起。

如“量丈尺寸斤”

2.《急就篇》

为西汉人史游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

“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

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

今本34章,作者有意识地把许多单字放在一起加以组织,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变成韵语,

多数为七字句,这样学童在学习认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

全书共收2千多字,无一重文,文辞雅奥,非后世蒙书所能及。

《急就篇》主要特点是:

(1)生字的密度大;集中识字。2000多的字

(2)整齐押韵,便于记忆;

(3注重实用,多用常用字;

(@知识面宽,内容丰富;

(9进行思想教育;

如提倡勤俭节约;鼓励努力学习。

(6)读写结合

既是.识字教材,又是写字教材。

如“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

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32章)

《急嬴篇》在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克服了原来教材文字过难过多的

不足,代之以易识易记的字,其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于后来的识字教材影响很大,它第•次把字组成有意义

的单句来编排,后来的三、百、千承袭了这一点。

3.两者联系与区别

《急就篇》的作者是最早把通用字书和箪蒙课本区别开来的人。这是与《仓颉篇》最大的不同。

这是我国字书编写史和语文课本编写史上的进步。

三、教学内容:

1.断句

《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正音正读

3.解释词语、全句、句群、或全章意义

4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

5.作文(日常应用文、专用文体)

日常应用文:地方簿籍、文书、各种记录(劳作、出入、传递邮书、边防)、民间契约、私人

书信、遗嘱等)

专用文体:诗、赋、奏、碑志、策论等。

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熏得鼠及

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

书狱。(《汉书・张汤传》)

四、教学方法:

1.上大课

2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

贝尔―兰喀斯特制

3.师生问答。如《论语》中就有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主体)

6考试(太学是国家考试机关)

五、教育家:

1.司马迁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后世语文的教育的启示:

(1)“行万里路”是增长知识、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

(3用当时通行的书面语写作

(3重视口头表达能力

(④写作重视内容,也重视文采

(3发愤著书

(0读书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2杨雄

(1)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2辞和事相称。即辞藻和内容要相称。

(5说话要有验证。即要有理有据。

(考谈说要坚持正道,不要一味迎合听者。

(9为文以经为准。

*

3.王充

(1)对语文的认识

1)语言是一种工具,使用得当,就能取胜

2)言文一•致

3)语文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2)论诵读教学

1)教学时,教师要有心得、有见解

3读书要勤于问难

3)读书要长年积累

4要博览群书

3读书贵在能用

(3论文章写作

1)文实相副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文章要世用

3)文贵易晓,不嫌浅露

@文章要有个性

4.郑玄

(1)重视启发教学

(4教学要循序渐进

六、第一部专用词典《尔雅》,后有《方言》《说文解字》

1.《尔雅》在汉代是一部重要的语文教学专门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作为“词语手册"

成为教学的依据。同时作为写作的“词语手册”。

尔雅,就是解释以近于雅正为主。

特点:D用综合比较的方法解释词语。

2)在解释词义的方法上有创新。

5有些解释还押韵,语句也力求整齐。

*

2《方言》

作者扬雄,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

把意义相同而属于各个不同方言的词,汇集起来,用一个常用的词解释。

*

3.《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

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一一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

“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教材:

1.马仁寿《开蒙要训》

是敦煌石室保存下来的唐代写本,以教学识字、常识为宗。唐代流行的《开蒙要训》全文押

韵,四字一句,它是从《急就篇》到后来的各种杂字书之间的一种过渡识字课本。

全书共1400多字,涉及的方面较广,收了一些当时日用的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反映了唐

代开放型社会丰富而广泛的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力提高与科技进步的新成就,但在编法上略嫌呆板,不如

《千字文》"雅驯”。

2周兴嗣《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的周兴嗣。《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

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一直使用r

近1500年。

(1)内容:

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1一36句)写天象、岁时和物产、帝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第二部份(37-102句)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第三部份(103-162句)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

第四部份(163-248句)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

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是语气助词的举例,进行语文知识教育。

(2点:

1)四字为句,句法整齐

全文125句,1000字,没有重复句。

2押韵,讲究声律

双句押韵。押韵字127个。讲究平仄,与律诗、骈文一样。

3讲究对仗

对偶句85组,占6%。

4)强调用典使事,追求文采辞藻

(3不足

受字数限制,不少日常应用的字并没有选入,不如《急就篇》。

*

3.萧统《昭明文选》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共30卷,分38类,700余篇诗文作品,是一部起自周代、

迄于梁朝的文学总集。因为是世称“昭明太子”的萧统所编选,所以后人又把《文选》叫做《昭明文选》。

选文标准:文质兼美。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唐以后文人往往把它

当作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

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

4.《孝经》《论语》

李密的《陈情表》"晋以孝治天下”

5.《五经〉〉

6L《老子》、《庄子》

二、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主要是自学,辅以教师的讲解。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分

别。口治指朗读与吟咏。目治指浏览快读。

1.洛生咏

是一种吟咏的特殊腔调,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

为“洛生咏”。

陆龟蒙在《和袭美酒病偶作次韵》写到:

“柳疏桐下晚窗明,只有微风为折醍。唯欠白绡笼解散,洛生闲咏两三声。”

2.抄书

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自学方法。

《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

(二)作文教学

1.内容:从文章新变而来;作诗、应用文、议论文

1)作诗,因为那时诗的用途相当广泛,除咏怀外,也有像“献诗”“赠答”等应用。

3应用文:一类是公文,另一类是通俗应用文,如售卖田宅的文券。

当时有邺下谚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3)议论文:问答式的议论文。受当时玄学之风、学术论辩的影响。

*

2形式

1)拟作,拿别人的文章作样板,模仿着写,像习字临帖一样。

3自由命题或师长命题,这也是初学作文时的一种常见形式。

3自作或代长辈作应用文,这是在练习写作过程中撰写实用文字。

@跟随长辈参加写作活动。

如兰亭集会

三、语言教学

二)赢"粗"具规模的"普通话教学”(官话)

东晋时,在金陵建都,中原洛阳到西晋末已近300年的“帝王都色”的历史,洛阳话是当

时的北方的“官话”,到了东晋,由于南北层上层人士互相学习语言,洛阳话和金陵话融合起来。就形成

r"不南不北的吴化洛阳语”(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这种吴化洛阳语相当于蓝青官话,因为是官话,所以只行于世族间。”

同时,这种“官话”在南朝也是教学用语。主要在上层的学校中,在贵族家庭中也运用。

(二)北朝"粗"具规模的“双语教学.

北朝的政权掌握在鲜卑贵族的手中。因此,鲜卑族和汉族都要学习两种语言,存在着“双

语”教学。

*

四、颜之推的语文教育思想:

颜之推是六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字音韵学家和教育思想

家。

颜之推以《颜氏家训I》最为著名。该书共20篇,是现存的、内容详备的一部教诲子孙的书。

书中多谈立身、治家、处世,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1.目的:提高能力、增长知识、砥砺品行、从事工作。

2时间:早期教育

3.方法:

1)读书要了解思想内容,自己有所得,反烦琐考证;

2)精读与博览结合,相互切磋,互相启发;

3多下文字功夫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背景:科举制度的推行

科举要考诗歌、传奇,对此文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科举重视进士科,不重视明经科,读经的渐渐少了,阅读内容方面发生变化。

二、蒙学教材新编

(-)当时新编写的蒙学用书

L抄集一些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思想教育。

《太公家教》

2将典故编成韵语,除识字的作用,还获得历史故事知识。

《蒙求》

3.当代诗歌选本

《文场秀句》:选辑唐代诗歌或摘句。

4•字书和常识问答,进行识字和知识教育

《杂抄》:何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5.专供蒙童习字用的教材

识字、写字教材分开。

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

(二)《太公家教》

是中唐到北宋初(750-100(5普遍流行的一本童蒙课本,一直用了四五百年。

它侧重于对学童的封建思想教育,并收集了当时的一些俗谚格言,被称之为“一部格言谚语

汇海”,为后来的《增广贤文》所仿效。

太公未遇,钓鱼渭水;相如未达,卖卜于市

财能害己,必须畏之;酒能败身,必须戒之;色能致害,必须远之;忿能积恶,必须忍之;

*

(三)《蒙求》

是中唐至北宋最为通行的童蒙课本,作者唐代李翰。是一本供童蒙讽诵的以介绍掌故和各

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堂识字课本。

后来人们纷纷摹仿,产生了众多的都以“蒙求”为名的读物,如《广蒙求》、《宋蒙求》

等等,于是“蒙求”在长期的封建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体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即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同时又增长了儿童的知识,

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

特点:

1•看幅不多,内容丰富

正文596句,收集典故590个。

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取材的来

源。如“女婿补天"、"杜康造酒"、"蔡伦造纸”等。从思想内容上看,李氏《蒙求》取材较好、境

界较广。

2■属对类事,整齐押韵

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

计2484字。

3.组成篇章,不分门类

三、阅读教学

L阅读内容方面发生变化

科举重视进士科,不重视明经科,读诗赋杂文代替了读经。(《昭明文选》)

2读书方法改进

采用随文注音和点识的方法。

3.阅读教材一般都是手写本

4出现了一种供阅读教学用的节录本

*

四、写作教材

1.检事用

沿用六朝隶事的做法,摘录经史典故,依事分类,用几个字作标题。每条典故都详引事实,

解释意义,注明出处。它可以帮助学作诗赋骈文的人进行押韵、平仄、对仗、用典等单项训练,也为写这

类文章提供材料,这类书叫做“类书”。

《珊玉集》是唐代早期编写的一部类书,书中分类摘编了若干经史典故,供习作者写作时取

材使用。全书15卷,分若干门,每门先文后事,文为四字或六字偶俪语,采刺所录故事编成。有点像今

天的作文材料参考书。

如“聪慧"门中“张安三箧,应奉五行。”

2文体用

选辑当时优秀考卷,或由文场老手按考卷要求写成范文,供举子揣摩仿效,类似于今天的优秀

作文选。

《兔园策府》是杜嗣先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注。为举子应试提供范例。

*

五、诗歌写作训练

(一)儿童学写诗歌

1.教材

摘句或选本,如《文场秀句》

选定某位诗人的作品,如白居易、杜牧的作品。

2内容

学写咏物短诗如骆宾王7岁时写的《咏鹅》;

学写身边景物

如张靖《登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学写日常生活中的应酬诗

3.格式

先学五七言绝句,后学写律诗,这都是为应举做准备。因此同时要进行声韵对偶、使事用典等

单项基础训练。

有些诗人就因年轻时诗赋出名。如王维17岁写成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16岁

写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当时至长安,以此诗谒见当代大名士顾况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

(-)文人的诗歌训练

过程

1、立意取材

强调从日常生活和眼前景物中立意取材。

2.炼字炼句。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入修改加工

反复吟诵,请人修改。

方法:

1、自己规定课程,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

2.集会时命题作诗

3.联句

*

六、古文运动与语文教学:对内容的重视

韩愈的语文教育思想:

(-)阅读教学

1.内容上,主张读"三代两汉之书”,除了经书,还要读“诸史百子”

2方法上,读书要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

3.态度上,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心致志。

(-)作文教学

理想标准:闵中肆外。

“闽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

“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三次兴学活动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

1.庆历兴学:仁宗时范仲淹等倡导和组织的。

2熙丰兴学:神宗时王安石倡导的熙宁元丰兴学。

3.崇宁兴学:徽宗时蔡京倡导的。

式三M兴学营运,弟续七、八十年。虽然先后失败,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是有

宋一代选举制度的一大改革,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学校教育更加受到重视

2学科门类增多

3.课程内容丰富而且实用

4对科举的依附性减少

*

—'蒙养教育

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亦有义理

(―)«三字经》

作者应为宋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

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其覆盖读者广、教育作用深以及流传时间久。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是

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一、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

有用之材;

二、讲幼学的内容,亲师友,习礼仪。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三、讲幼学的知识及顺序。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

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四、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详于训诂,明于句读。这部份列举的书籍基

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五、讲述的是从三皇至元灭金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六、用10多个发愤勤学的故事,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

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学习的最终目的,"扬名显亲,光前裕后”。

*

特点:

1.《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

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四书,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

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2《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

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

(二)《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赵钱孙李”成

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

吴越国王钱氏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明代的《千家姓》以“朱奉天运”起句)

《百家姓》是作识字用的课本,长处是四字一句,句句叶韵,好读好记,易于流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语文教育家:

朱熹

1.童视语文内容的由浅入深

由《四书》到《六经》。《四书》是打基础的,他说“《论》《孟》《中庸》《大学》是

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

2重视语文的教育方法

《四书集注》这部教科书的注释和演绎的方法就

体现了语文的教育方法

3.重视读书法

1)循序渐进,既要注意群书的先后缓急之序,由《四书》到《六经>>o

也要注意每书的诵读考索之序,先弄懂字句,次了解旨意,再明理定志。

a熟读精思,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

5虚心涵泳,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

④切己体察,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修养之上,要用切身体会去读所有的书。

5)着紧用力,读书要抓紧时间,不能松垮。

®居敬持志,读书要专静纯一,全神贯注,同时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瞎读书。

*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教材:

(-)三、百、千的改编本

(二)《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帝加以增订,改名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古时良马名也。见鞭影则疾驰。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

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又可称之为••本典故大全。

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鹤蚌相争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识字两千来个之

后,为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作文打下基础。

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这对后来的《幼学琼林》起了催生作用,

影响很大。

(三)《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

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

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

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

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四)《增广贤文》

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增广贤文》的内容: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

的看法。《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而又语句通顺,易懂,许多成为警世喻人的

格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五)《弟子规》

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

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

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

(六)《千家诗》

是一种极为流行的诗歌读本,明朝通行的《千家诗》分为上下两集。上集收七言绝句85首,

下集收七言律诗38首。后通行本是合七言和五言而成的合刊本。

全书以律诗和绝句为限,分时令、节候、气象、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

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十四类,分别选择唐五代及宋人的有关作品,长期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特别

是在诗歌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等

*

(七)《古文观止》

是清朝的一本散文选集,也是一本“国学”的入门书。本书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文

222篇,以散文为主,兼收一点骈文。

体裁多样,有论说、序跋、奏议、杂记等,选入的文章都具有代表性,能显示出中国古代

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

其编写体例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的框框,易读易学,增加学生的文学

素养。

*

二、八股文教学盛行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且夫”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

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篇八股文的字数,

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

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

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王桐生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考察,八股文这种作文模式却是作文

教学的一种捷径。

一是八股文模式有利于统一评分标准。

二是八股文模式可以使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有•个引导学生思路的“基本模式”。

•古代的蒙学教材

•《史籀篇》:文字蒙求课本,为周代教学童识字的课本和字书。大篆书体

•《仓颉篇》:秦朝教育学童识字的课本和字书。小篆书体

•《急就篇》:西汉史游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把通用字书和童蒙课本

区别开来。既是识字教材,又是写字教材。

•《开蒙要训》:南北朝马仁寿著,以教学识字、常识为宗。是从《急就篇》到后来的各

种杂字书之间的一种过渡识字课本。

•《千字文》:梁朝周兴嗣著,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

•《太公家教》:唐代的蒙学教材,它侧重于对学童的封建思想教育,并收集了当时的一

些俗谚格言,被称之为“一部格言谚语汇海”,为后来的《增广贤文》所仿效。

•《蒙求》:唐代李翰著,是中唐至北宋最为通行的童蒙课本,是一本供童蒙讽诵以介绍

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

*

•《三字经》:宋人王应麟著,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

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堪称“蒙学之冠”。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也作识字用的课本。

•《龙文鞭影》: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又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

全。

•《幼学琼林》:明清流行,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

代的百科全书。

•《增广贤文》:明清流行,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

成,许多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弟子规》:清朝李毓秀著,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千家诗》:明清流行,是一种极为流行的诗歌读本,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特别是在诗

歌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语文.学科的形成

一、“语文”学科的开端

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一科。文学教育是处于经、史、子、集杂

陈,文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因此,"语文.学科的方法规范、概念语言等全部都借鉴于西方,它的设

立,是随着近代学制的确立而来的。

1896年孙家鼐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之时,他就认同了“学问宜分科也”,在他所拟的十科

中,“文学科”居于第五位。

但在1898年的《奏复筹办大学堂情形折》中,他又提议“至理学,可并入经学为一门。诸

子、文学皆不必专立一门。”

二、学制的制定

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学制一一“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它是

我国的近代学制的肇始,但并未施行。

1904年,张之洞等对学制重新厘定,奏准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这是

中国第一个真正实施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学制。

H癸卯学制基本结构

癸卯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三段又共分为七级:

初等教育:蒙养院(4年)

初等小学堂(5年)

高等小学堂(4年)

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

分科大学堂(3-4年)

通儒院(5年)

共26年(6岁―32岁)

(―)内容

初等小学堂:

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高等小学堂、中学堂: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当时字的认、写、讲、用教学是分步实施的:

1.字的认和讲基本是由读经讲经课承担

2字的写和用或由字课、习字课、作文课,或由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承担。

3.“中国文字”,要求讲积字成句、积句成章之法,并练习以俗话作日用书信。

应该说,这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

4.中国文学承担四项任务:

(1)阅读

全部读古文,但是对阅读的内容和篇数没有明确的规定。

(3作文

先要求在阅读的同时,教学立意遣词的方法,并用俗话翻译文言,后学作记事文和说理

文。

(3习字

前习楷书,后习行书。

(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