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学习重点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核心概念: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交流关键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表现?(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哪些历史影响?【重要概念】1.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等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交流传播。促进了人口增加,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2.哥伦布大交换: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提出了这一概念,全面阐释了哥伦布大航海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动物、植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教材史料】1.阅读本课导入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思路引导:(1)特点:传播时间长;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交流物种较少。(2)原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交通运输业的落后;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2.观察教材第一目“《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及“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指出两幅图片描述的玉米有何不同?推测两名作者对其认识不同的原因。思路引导:(1)不同:两幅图中所绘玉米生长位置不同,前者生长在植株顶端,后者生长在玉米茎中上部侧面。(2)原因:前者作于明代,玉米种植少,作者应未见过;后者作于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作者应见过;人们对玉米的认识不断深化。3.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路引导:(1)路线图:非洲→阿拉伯半岛→欧洲→南亚、东南亚、美洲。(2)影响:丰富了欧美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变了欧美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促进了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材问答】1.“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思路引导:材料记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并试种成功。第二条途径是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由此可见,甘薯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的。2.“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思路引导:食物物种交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新的饮食文化。(2)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3.“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思路引导: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关键问题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表现?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2.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表现物种欧洲亚洲玉米①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②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番茄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②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播的物种农作物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等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2.对美洲的影响(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3)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名师点拨]新航路开辟以来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双向互补;欧洲主导;交流种类多;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持续时间长。任务一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世界之旅》材料二材料三(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问题](1)根据材料一及教材第一目内容,指出马铃薯得以在欧洲普及的原因,并概括以马铃薯为代表的美洲作物外传欧洲的特点。(2)阅读教材第一、二目正文,完成时间轴空白处填空。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结论](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粮食歉收导致食品短缺;马铃薯易种植、产量高、耐储存等优势;农学家的推广等。特点:新航路开辟后,伴随早期殖民扩张和人口迁移外传;由拒绝到接受;由庭院种植到全面推广;品种不断得到优化。(2)填空:①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入欧洲;②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③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水稻对美洲影响最大。特点:欧洲起主导作用;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双重性。任务二检测反馈1.下面两幅图片主要能够反映()A.农业产量的提高 B.绘图技术的进步C.食物物种的交流 D.生产方式的发展解析:C玉米、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在中国和欧洲的文献中有相关记载,反映了食物物种交流,故C项正确。2.下面为部分省方志中关于辣椒最早记载情况表,此表可用于()省份最早年份所查方志浙江1671年《山阴县志》辽宁1682年《盖平县志》湖南1684年《邵阳县志》陕西1694年《山阳县初志》A.合理推断辣椒在中国传播的路径B.准确把握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点C.全面分析洲际之间的物种大交换D.研究物种传入对饮食结构的影响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四省中,浙江方志中关于辣椒的记载最早,其次是辽宁,两省都属于沿海省份,湖南、陕西关于辣椒的记载较晚,两省都属于内陆省份,故可推断,辣椒应当由浙江等沿海地区传入内陆,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方志中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都在17世纪后半期,据此推断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17世纪,但不能准确断定具体年份,排除B项;仅参考辣椒的相关资料不能全面分析洲际间的物种交换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饮食中使用辣椒的情况,排除D项。关键问题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哪些历史影响?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地区的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1)美洲:马、牛、羊等繁殖数量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任务一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历史影响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食物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结论]示例食物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美洲食物物种大量外传;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也传入美洲。食物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食物物种交流传播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当地食物种类,促进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陆续传播到了欧洲、亚洲、非洲等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使粮食产量提高,人口激增。高产作物的引进,还使一些地区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水稻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玉米、甘薯等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随着咖啡的交流与传播,17—18世纪,咖啡馆逐渐兴盛起来,欧洲和北美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咖啡馆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种植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咖啡、茶叶等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往一些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食物物种交流传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马、牛、羊等传入美洲后快速繁殖,超出了当地土地承载能力,过度开垦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等。总之,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任务二检测反馈1.《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世界贸易体系有序发展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解析:D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和营养,推动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2.17世纪,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B.消除了阶级差别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D.传播了中华文化解析:A依据材料“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叶对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茶叶对英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B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英国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茶叶对西方的影响,排除D项。【知识框架】[基础巩固练]1.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A.“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B.“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C.“蕃柿:一名六月柿……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D.“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解析:D材料中的“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指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番椒”指辣椒,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向外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玉蜀黍”指玉米,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向外传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六月柿”指美洲的番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向外传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某一作物的传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义。其最初可能是从印度、波斯传入埃及,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隶大量种植,再将产品运回欧洲。这一作物应该是()A.玉米 B.甘蔗 C.小麦 D.甘薯解析:B由材料可知该作物可能起源于印度等地,并在欧亚大陆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进入美洲,并成为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主要农作物,结合四个选项可知为甘蔗,故选B项;玉米和甘薯最早在美洲地区种植,后传入欧亚大陆,排除A、D两项;小麦最早在西亚地区种植,后传入世界各地,排除C项。3.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A.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B.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C.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D.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传入欧洲后经历了从最初的不友好到19世纪以来被逐渐接受的过程,反映出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人对马铃薯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不是反映马铃薯传播过程曲折,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各大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欧洲,不能体现世界各地区文化差异,排除C项。4.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先到达美洲开展殖民时,由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因素,他们“喜欢白面包甚于玉米”。但殖民者靠往返欧美的船只运载小麦或者面粉成本较高,因此,在新大陆种植小麦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这说明()A.早期殖民侵略助推物种传播B.物种交流增进欧美贸易关系C.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D.宗教因素是物种传播的关键解析:A由于跨洋运输成本较高,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殖民地种植小麦,这说明早期殖民侵略助推物种传播,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小麦在美洲的种植,未体现欧美贸易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洲社会转型的信息,排除C项;宗教因素只是在美洲种植小麦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关键因素,排除D项。5.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解析:C材料中物种的交流、传播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选C项;材料“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并非物种流动,排除A项;材料“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属于正常贸易,并非掠夺,排除B项;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6.下表是玉米在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玉米传入()河南《嵩县志》“今嵩县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稻虽产,非常需也。”广西《白山司志》“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贵州《荔波县志》“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包谷)以度荒月。”A.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使其在北方平原首先得到推广C.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D.反映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解析:C据材料可知,河南嵩县山民以食用玉米为主,广西《白山司志》记载山中多种玉米,用玉米酿酒和喂猪,卖给商贩或者到集市上去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贵州荔邑以玉米种植应对饥荒,这些都说明玉米传入给中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逐渐解体,排除A项;玉米传入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排除B项;玉米传入中国反映文明交流,但不能反映冲突,排除D项。7.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缴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A.日本农耕生产技术有所进步B.商业革命推动了洲际贸易发展C.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D.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玉米的传入使得投入市场上用以商品贸易的大米增多,反映出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大米市场化买卖增多是建立在高产物种增加粮食供应的基础上,而不是农耕生产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排除A项;商业革命推动了洲际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其他各大洲之间的商业贸易变化,排除B项;“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说明大米一直是农民缴纳赋税的重要方式,排除C项。8.1500年到1800年间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来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这些变化()A.源自欧美的对外殖民扩张B.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C.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D.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解析:C材料中洲际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的无论是积极的影响,如“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还是其不足之处,如“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都直接或间接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紧密,从而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发全球性物种交流的史实是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壮大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物种交流关系不大,排除D项。[素养提升练]9.(2021·福建卷,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解析:B“红薯”即甘薯,原产于美洲,明清时期传入我国,B项正确;材料与富民思想的践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引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D项。10.(2023·海南卷,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解析:C巧克力豆由最初因稀少而在中美洲部分地区被当作货币使用,到19世纪后半叶成为大众消费品,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相关,殖民者引种和改进技术等也是出于经济目的,其背后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驱动,所以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非根本原因。11.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农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解析: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伴随着新航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