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3.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思想兴起: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2.“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变法措施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问题导学辨正误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2.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3.百日维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依靠一个无权的皇帝。(×)挖教材1.阅读教材P102“《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提示康有为将孔子遵奉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2.《清德宗实录》卷418记载: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摘自教材P103)据此分析戊戌维新的局限性。提示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变法内容,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务者”。知识点二辛亥革命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内容①前期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②后期宣布预备立宪。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②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发展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列强,引发保路运动。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③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14个省和上海纷纷独立。(2)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3)窃取果实: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颁布《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③地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意义①政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经济: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④风俗文化: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局限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问题导学辨正误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挖教材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摘自教材P109)结合中国同盟会纲领,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提示积极意义: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种族主义思想。2.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思考材料内容体现了林觉民的什么精神?提示为天下苍生谋永福、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的精神。3.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保路运动。(摘自教材P110)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提示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拓视野1.重要观点——“预备立宪”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骗局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它的意义仍然重大,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思考为什么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提示晚清政府的极端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重要观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实际上是一批青年学生,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据统计,至1905年,仅当时在校的留日学生就有八九千人之多,而至1910年,国内新式学堂学生已达一百五十余万,成为一支很大的社会力量。思考辛亥革命后,民间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改作“天地国亲师”。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主题一晚清政府对宪政道路的探索视角1变法图强——戊戌维新运动【史料探究】史料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提示表现: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视角2落日余晖——清末“新政”【史料探究】史料1901年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她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思考据史料,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的“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内容:兴女学、男女平权(倡女权)以促进社会改革和国家富强。影响: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冲击封建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救亡图存运动发展;有利于社会习俗的文明进步;有利于妇女个性解放。【素养提升】唯物史观——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从实际作用看,具有背离性。“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准备了基本力量。主题二从帝制到民国——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视角1首义精神——辛亥革命的爆发【史料探究】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①和民众社会心理②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指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思考据史料,用唯物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思想理论条件。【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①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④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偶然性①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随后,控制了武汉三镇。视角2文明进步——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史料探究】史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提示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的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工商末业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练·高考真题】命题点从救亡图存角度考查《天演论》的意义1.(2022·浙江6月选考,10)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深化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传递给了变法维新中的中国人。它将西学与中学熔于一炉,把赫胥黎所表达的思想以一种最能为当时士大夫所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借助外来的学理来剖析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大势,寻求中国维新、自强之道,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答案C解析严复是维新人士,主张君主立宪,其宣传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错误,C项正确;“睁眼看世界”指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A项;题干中的进化论思想与“托古改制”无关,排除D项。命题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2.(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解题路径解析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学堂宣扬民权思想,私下又印制禁书传播革命思想,这些行为引起了“新旧派大哄”。这说明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其他维新派人士的认同,维新派内部的变法策略没有统一,故选B项。材料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但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并不是“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维新派内部变法策略的分歧,无法体现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印制禁书,“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其目的并不是动员民众变法,排除D项。命题点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3.(2022·广东高考,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深化理解: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古代科举之存在,集教育、政治、文化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将整个中国维持在一种社会分层、又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鼓励游学,意在普及国民文化知识、提高国民政治觉悟,以塑造出一批具有民族意识、拥护立宪改革的“新民”。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命题点依据日记素材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4.(2022·湖北高考,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解题路径解析据材料“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客观描述,“失落”说法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其“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练·经典模拟】1.(2023·山东菏泽高三模拟)1875年,郑观应提出:“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这一主张()A.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C.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D.体现了对国际法的矛盾心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领土逐渐沦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天下—朝贡”的秩序观逐渐衰落,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建立起以国际法为代表的近代国际秩序观。《万国公法》为不同国家提供了共同准绳,起到维护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因此中国可以加入《万国公法》,以此维护国家权益,修正不平等条约,故选B项。2.(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摸底联考)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认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为女性参政提供了制度保障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张对女性解禁缠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