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一.选择题1.756年,唐玄宗听闻潼关陷落,仓皇西走,行至马嵬坡时,杀杨国忠并赐死杨贵妃平息兵士愤怒,最后进入成都避难。导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靖难之役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 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3.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 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4.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唐初此举()A.助推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B.导致了国家权力机构臃肿 C.降低了朝廷政令的执行效率 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5.《隋书》记载,隋朝“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土著民族),其与夏人(汉族)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据此可知,当时南方()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B.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族地域差距较大6.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7.如表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第五节“八王之乱”第六节“超级导演”王导第七节犹有诗酒雅集第八节“菩萨皇帝”萧衍第九节陈朝兴亡第十节五胡归华夏A.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B.波澜壮阔的大汉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D.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8.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如图表格。该同学从如表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历史时期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公元5—6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9.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 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 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10.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40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A.基本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 B.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稳定 C.边疆治理更关注地方的农业发展 D.屯垦戍边政策具有强大治理效能11.“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2.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二、非选择题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不同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内迁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实现了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4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一.选择题1.756年,唐玄宗听闻潼关陷落,仓皇西走,行至马嵬坡时,杀杨国忠并赐死杨贵妃平息兵士愤怒,最后进入成都避难。导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靖难之役【答案】A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 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答案】C3.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 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答案】C4.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唐初此举()A.助推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B.导致了国家权力机构臃肿 C.降低了朝廷政令的执行效率 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答案】D5.《隋书》记载,隋朝“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土著民族),其与夏人(汉族)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据此可知,当时南方()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B.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族地域差距较大【答案】B6.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答案】A7.如表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第五节“八王之乱”第六节“超级导演”王导第七节犹有诗酒雅集第八节“菩萨皇帝”萧衍第九节陈朝兴亡第十节五胡归华夏A.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B.波澜壮阔的大汉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D.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答案】C8.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如图表格。该同学从如表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历史时期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公元5—6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答案】B9.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 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 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答案】C10.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40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A.基本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 B.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稳定 C.边疆治理更关注地方的农业发展 D.屯垦戍边政策具有强大治理效能【答案】D11.“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A12.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不同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内迁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实现了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