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00/25/wKhkGWbGyZqALkkLAAFjhcWtYNE117.jpg)
![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00/25/wKhkGWbGyZqALkkLAAFjhcWtYNE1172.jpg)
![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00/25/wKhkGWbGyZqALkkLAAFjhcWtYNE1173.jpg)
![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00/25/wKhkGWbGyZqALkkLAAFjhcWtYNE1174.jpg)
![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00/25/wKhkGWbGyZqALkkLAAFjhcWtYNE11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BSLXXXX—2024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本文件规定了再生水灌溉术语和工程规划、设计、监测评价、工程管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园林绿地、林地、牧草地及农田等再生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京津冀地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15粮食卫生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用水水质GB/T1977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20203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2092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35580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509灌区规划规范HJ/T8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NY/T396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L/Z322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2T/HBSLXXXX—2024SL462农田水利规划导则SL/T769农田灌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DB13/T2691再生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20922、GB5084、DB13/T269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田灌溉farmlandirrigation按照作物生长的需要,利用工程设施,将水送到田间,满足作物用水需求。4灌溉工程规划4.1一般规定4.1.1工程规划应符合区域水资源总量控制、节约用水和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4.1.2水资源短缺地区且适宜再生水灌溉区域宜优先选用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4.1.3再生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农业水利及环境保护等规划相协调,与道路、林网、供电等规划相结合,并与排水、除涝、防洪等相关规划相协调。4.1.4应根据再生水水质、灌溉土壤类型及作物种类等进行再生水灌溉分区,分区标准应符合DB13/T2691规定。4.1.5新建、改建、扩建再生水灌溉建设项目,应根据GB/T35580、SL/T769的规定开展水资源论证。4.1.6再生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依据SL/Z322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1.7新建0.33万hm2及以上或改造2万hm2及以上的再生水灌溉工程应依据HJ/T88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它工程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4.1.8再生水灌溉工程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下列要求:a)农田再生水灌溉工程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80%;b)园林绿地应不低于85%。4.2灌溉水源4.2.1应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灌溉系统对水质的要求,在水质安全风险分析及水质适用性论证基础上,确定再生水灌溉水源。4.2.2用于农田、牧草地灌溉的再生水水质应符合GB5084、GB20922的规定,用于林地、园林绿地灌溉的再生水水质应符合GB/T18920、GB5084的规定。4.3灌溉对象4.3.1应根据再生水水质特点,按GB20922规定确定灌溉对象类型。4.3.2优先推荐灌溉的对象宜为林木、园林绿地等。4.3.3推荐灌溉的对象宜为粮食类作物、饲料类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及工业原料类作物。4.3.4不推荐灌溉的对象为生食蔬菜、草木水果及根茎类作物。3T/HBSLXXXX—20244.4水土资源分析4.4.1灌溉工程所在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应按GB/T50509规定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评价再生水灌溉可靠性及土壤适宜性。4.4.2以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应依据最近一年以上逐旬水量资料及污水处理设施相关设计技术文件,分析、确定再生水设计供水能力和设计供水过程。再生水设计供水能力不宜大于再生水厂年平均供水能力的80%。4.4.3应根据区域现有水源和再生水供水能力、水质状况及灌溉用水要求,合理配置水资源。4.4.4应依据GB15618的规定评价灌溉工程所在区域土壤质量,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不应采用再生水灌溉。4.4.5应按HJ610的规定分析灌溉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严禁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4.4.6应按GB/T50509的规定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并结合再生水灌溉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灌溉规模及再生水用水量。4.4.7在土壤盐碱化地区或存在盐碱化风险地区,应进行水盐平衡分析,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4.5灌溉工程布局4.5.1应按GB/T50509、GB50288和SL462的规定,综合考虑再生水与其他水源供水能力、供水工程等,对取水工程、蓄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防洪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布置。4.5.2再生水灌溉取水工程应根据现有水利设施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再生水承泄区自流引水或提水方式建设相应的取水工程。4.5.3灌溉季节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应根据再生水供水要求因地制宜建设再生水调蓄工程。4.5.4再生水输配工程应避免与饮用水管道交叉布置,并根据系列情形选择输配水方式:a)经过人口稠密区的输配水工程宜采用管道或暗涵输水方式;b)经过包气带渗透性较强的区域或水源保护区时应采取管道输水;c)采用渠道输水时应根据包气带透水性采取适宜的防渗措施。4.5.5应规划建设避免沿途污水、垃圾对再生水产生二次污染的截污、防污、导流等工程。4.5.6灌溉方式宜采用地面灌、滴灌等;在人员稀疏区域或人员稀少时可采用喷灌或微喷灌。4.5.7再生水调蓄工程、明渠输配水工程、喷灌工程应设置缓冲区;人畜水源地应设置缓冲区;园林绿地喷灌且周边人员活动频繁期间应设置缓冲区。4.5.8应设置灌溉监测网点。4.5.9再生水灌区应兼顾排水和洪水承泄。5灌溉工程设计5.1一般规定5.1.1再生水灌溉输配管网不得与饮用水管道混接。5.1.2与再生水直接接触的管道、设备或设施应具有节水、防污及抗腐蚀性等特点。5.1.3应按GB50288的规定,并考虑再生水水质特点,进行再生水灌溉工程设计。5.1.4再生水灌溉系统应设置量水设施。4T/HBSLXXXX—20245.2取水和输配水工程5.2.1取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涉及多种水源的再生水取水工程,应设计防止再生水污染其他水源的工程或设施;b)取水工程规模、设计参数等,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c)泵站工程设计应符合GB50265的规定。5.2.2输配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再生水输水管道与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设时,其水平净间距不应小于0.5m;交叉埋设时,再生水管道应在给水管道之下、排水管道之上,垂直净间距应大于0.5m,应按GB50335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网系统设计;b)再生水输配管道宜采用非金属管道,当使用金属管道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c)采用再生水与其他水源进行灌溉时,应因地制宜采用共用的输配水系统;d)井渠结合灌区采用明渠进行再生水灌溉时,应根据土壤入渗条件、地下水补给水源要求等,分析确定渠道防渗率;e)再生水输配水工程应根据输配水系统沿途包气带透水性及水污染防控要求确定工程形式,并按GB50288的规定进行设计。5.3调蓄工程5.3.1调蓄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再生水设计供水能力、其他灌溉水源供水情况、灌溉需水量以及其他用水量,经逐时段(月或旬)调节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3.2非灌溉期宜充分利用区域内河道、湖、库、坑塘、渠系等进行调蓄,利用河湖调蓄时应符合当地水功能区的排放要求。5.3.3再生水调蓄工程应根据再生水供、用水量及用水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5.3.4采用“长藤结瓜式”的调蓄方式时,应分区进行调蓄计算。再生水未达到当地水环境要求的调蓄工程且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时应进行防渗设计。5.3.5水资源紧缺地区,可根据再生水排泄区域蓄水构筑物特性进行地下水回灌,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回灌水质应符合GB/T19772的规定。5.4田间灌溉工程5.4.1应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根据再生水水质特点、灌溉作物等选择。5.4.2地面灌溉田间工程设计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5.4.3微灌系统设计应符合GB/T50363、GB/T50485等规定;微灌首部系统宜配备砂石过滤器和不低于120目的网式或叠片式过滤器,田间首部系统宜安装不低于120目的网式或叠片过滤器。5.4.4喷灌系统设计应符合GB/T50363、GB/T50085的规定。5.4.5低压管灌工程设计应符合GB/T50363、GB/T20203的规定。5.4.6输水管材和灌溉设备的外观颜色应为棕色或具有明显的标识。5.5缓冲区设置5.5.1再生水调蓄工程、明渠输配水工程、喷灌工程缓冲区半径应不小于150m。5.5.2生活用水源井、泉水及其他人畜饮水水源缓冲区半径应不小于150m。5T/HBSLXXXX—20245.5.3再生水调蓄工程、明渠输水工程缓冲区宜为护栏、绿化植物带等。5.5.4园林绿地喷灌且周边人员活动频繁期间缓冲区宜为雨养耐旱植物带、清水灌溉植物带、滴灌植物带等,宽度不宜少于3m。5.6排水工程5.6.1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5.6.2宜兼顾上游区域的排水要求。5.6.3宜根据承泄区的水功能要求设计必要的排水水质净化设施或工程。6监测与评价6.1一般规定6.1.1面积大于0.0667万hm2(含0.0667万hm2)的再生水灌区应建立监测与评价制度。6.1.2监测内容应包括再生水、地下水、工程排水的水量和水质、土壤质量、农产品质量等。6.1.3超标或接近标准值的指标应增加监测频次。6.2水量及水质监测6.2.1应根据水资源管理目标及用水计量管理要求,制定再生水取水点、支口及以上各级分水口的计量及水质监测方案,相关计量设施和监测方案应符合GB/T21303、NY/T396的要求。6.2.2有独立排水系统的建设项目,应针对退排水口,制定农田退水量及退水水质监测方案。6.2.3应依据GB5084、GB20922规定的指标与方法监测农田灌溉再生水水质,依据GB/T18920、GB5084规定的指标和方法监测园林绿地灌溉再生水水质;应依据GB3838规定的指标与方法监测排水水质。6.2.4在灌溉用水高峰期监测再生水水质,每年不少于两次,高峰期不少于1次。6.3土壤、作物与地下水质量监测6.3.1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应设置在土壤或作物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块;b)土壤、作物与地下水质量监测点应设置在同一地块,监测点的布置密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土壤、作物和地下水监测点布置标准6.3.2土壤、作物与地下水监测应包含以下指标与方法:a)GB15618、HJ/T166规定的土壤质量指标及土壤pH值、钠吸附比SAR和电导率EC。监测深度为0cm~30cm;b)GB2715、GB2762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指标,其他作物依据有关标准或生态功能确定监测指标;c)GB/T14848、HJ164规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6.3.3再生水计量和监测设施应选择抗腐蚀性材料。6.3.4监测频次为每个灌溉高峰期监测应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2次。6T/HBSLXXXX—20246.4监测评价方法6.4.1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再生水、土壤、作物和地下水单项监测指标的污染程度。单因子评价法见附录A.1。6.4.2再生水水质及灌溉对土壤、作物和地下水的综合影响宜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综合指数法见附录A.2。6.5评价依据6.5.1应依据GB5084、GB20922规定的指标评价农田灌溉用再生水水质。应依据GB/T18920、GB5084规定的指标评价林地和园林绿地灌溉用再生水水质。6.5.2应依据GB15618规定的指标评价土壤质量。土壤钠吸附比SAR不大于10(mmol·L-1)0.5,电导率EC6.5.3应依据GB/T14848规定的指标评价地下水质量。6.5.4应依据GB2715、GB2762规定的指标评价农产品质量。6.5.5应依据GB18918规定的指标评价灌溉区域排水水质。6.5.6宜采用再生水灌溉工程建设前的本底值为依据评价现行相关标准中未规定的监测指标。7灌溉工程管理7.1运行管理7.1.1再生水灌溉面积1万亩以上的建设项目,应建立再生水灌溉管理机构及监测制度。7.1.2应根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求,提出加强用水管理的具体措施。7.1.3根据灌溉工程取用水管理要求,提出灌溉用水统计的具体措施,用水统计应包括统计范围灌溉取引水量、灌水时期、灌水定额、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等;有农田退排水的,应统计农田退排水量及退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7.1.4再生水宜与地下水、其他地表水等其他灌溉水源联合调度,并根据对土壤环境影响制定科学的联合调度方案。7.1.5具有次生盐渍化风险的区域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宜采取与清水轮灌、淡水洗盐等措施防止长期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产生盐分累计影响。7.1.6应根据灌溉作物对再生水的敏感性确定再生水灌溉时期,敏感期(如苗期、灌浆等关键生育期)不宜采用再生水灌溉。7.1.7园林绿地再生水喷灌宜在夜间或人员稀少时进行。7.2警示标志7.2.1再生水灌溉工程设施应设置警示标志。7.2.2警示标志应由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部门设置、制作与维护。7.2.3警示标志设置要求及尺寸比例应符合DB13/T2691的要求。7.2.4标志应遵循经济、耐用原则,宜采用铝合金板或合成树脂类板材等材料。8健康与生态风险管控T/HBSLXXXX—20248.1再生水农业用户宜关注再生水中的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污染物。8.2再生水用作农业灌溉用水时,与再生水接触的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8.3再生水用于灌溉时,应在显著位置清楚标识“再生水”等字样,宜采用滴灌或微喷灌,并关注再生水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的影响。9应急管理9.1应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居装饰物流配送合同》
- 亲子乐园主题装修设计合同
- IT项目规划与实施指南
- 企业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指南
- 淘宝代理合同协议书
- 三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手册
- 股份制企业的合作与管理文书
- 房地产开发合同标准协议
- 医疗设备智能制造与管理平台开发
- 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方案设计
- 《物流市场营销环境》课件
- 泰山英文简介
- 公司组织知识清单范例
- 2023年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电报体风格
- 网咖成本预算明细表
- 2023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标志设计 课件
- 金属常见的腐蚀形态及防护措施-课件
- (完整版)客户拜访方案
- 老年病科工作手册
- 医务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门诊医生准时出诊率PDCA成果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