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致云雀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2.朗读、鉴赏课文。3.赏析诗歌语言。1.朗读、鉴赏课文。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了解背景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二)作者年表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菜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菜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整体把握层次结构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理解重要句子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点拨:“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2.《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点拨:“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分析诗歌形象
3.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点拨: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赏析诗歌技巧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点拨: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把握思想情感
5.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点拨:
观点1: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2: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重点诗句赏析:问题1:第13—15节在这三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讨论)明确: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第15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维妙惟肖的再现”。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问题2: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孰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写作特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云雀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拓展:西风颂(节选)雪莱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请作赏析。明确: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句话表面是说冬天到来了,春天也会很快来的。其实是在说一切的难事都会过去的,希望和成功也就要来了。2.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具有思想和深情,感染力强,在黑暗中传播光明,遭遇困顿却能愈加强大。这四个比喻,恰恰增加了云雀意象特征的丰富性。第1-2节:总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第1-2节:总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第3-7节:具体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第8-20节:展示云雀的美丽形象;第21节:学习云雀的欢欣与无畏,为世界带欢乐、自由与真理。浪漫主义手法简介:
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抒情诗简介: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赎罪(shú)矍铄(jué)肺痨(láo)亘古未有(ɡènɡ)B.裨益(bì)深邃(suì)僭越(zàn)揆情度理(kuí)C.笑靥(yǎn)矜持(jīn)烙印(lào)泥古不化(nì)D.天穹(qiónɡ)迢遥(tiáo)重轭(è)哭天抹泪(m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A项,“亘”读ɡèn;B项,“僭”读jiàn;C项,“靥”读yè。故选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鬼魅和事老指手画脚苦思冥想B.坐阵绩优股礼义廉耻涣然冰释C.聆听黄梁梦千古之谜弥天大谎D.通缉急就章钟灵毓秀额首称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本题中,B项,“坐阵”,阵—镇,“坐镇”,本义为镇守,压镇。;C项,“黄梁梦”,梁—粱,“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D项,“额首称庆”,首—手,“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到庆幸。。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中,A项,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和艺术表演等。此处指历史与文化关系密切,使用的对象错误。B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此处指注意力集中,应用“目不转睛”C项,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此处指不怕麻烦,应用“不厌其烦”。D项,等而下之,由这一等级逐级往下。形容逐渐下降或降低。此处使用正确。故选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打下基础。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组织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不再发生。C.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D.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亚运会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答案】A【解析】B、不合逻辑,“严防事故不再发生”改为“严防事故再次发生”C语序不当“运营、管理和筹资”改为“筹资、管理和运营”D项,主客倒置,应为“而且它给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总会及时地反映在年画里。形式上,_______,到清末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中兴起了用石印及胶版印刷的年画;内容上,有的反映早期京文化,表现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的场景,还有的表现的是上海的高楼、天津的马路......年画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努力发展着。可以说,_______。刻在年画中的,是历史,是文化,______。①年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化石”②年画,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③还是一种创新的民族精神④从隋唐时与木版印刷的完美结合衍生出了木板年画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一共5句话,第1、2句为总说,故第一空选②项;第二处选④项,以照应其后的“到清末”一词,④项“木版”亦与“石印及胶版印刷”相呼应;第三处选①项,以对前文进行总结;第四处选③项,与前文的“是历史,是文化”形成对比。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8.“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9.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答案】6.D7.D8.“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9.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对各选项涉及的对诗歌的题目、意象、技巧、主题的鉴赏内容做理解。A项,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理解有误。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见”,从“稻束”联想到母亲和哪“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织着对母亲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歌将“金黄的稻束”和人物形象相联系,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另外,“金黄的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修饰“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触动人的情思。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通过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9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歌的最后几句,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也就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时空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而“静默”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三、语言表达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脑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大脑底部水滴状下垂的结构,重量仅为5克,相当于半粒花生米的大小。脑垂体虽然小,①__它可以说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垂体腺瘤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由于②__,极易漏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生率较高,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虽然是良性肿瘤,③__首先是垂体激素过多分泌,会引起代谢紊乱、脏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肿瘤压迫还会导致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脑部相应重要功能的严重障碍。【答案】(1).却有着神奇的作用(2).临床症状不典型(3).但垂体腺瘤的危害却不小【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注意文段中的关联词语、代词等提示性标志。第一空上文语境为“脑垂体虽然小”,因此本空要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但是”“却”等,内容上与下文“它可以说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照应,强调它的重要性,比如可写成“却有着神奇的作用”;第二空与下文“极易漏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构成因果关系,此处原因与上文“垂体腺瘤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相关,可写成“症状不明显”等相关内容;第三空应与上文“虽然是良性肿瘤”,语意上构成转折关系,内容上照应下文,同时,第三空也是对下文“首先……其次……”的总结概括,强调垂体腺瘤的危害大;因此可写成“但垂体腺瘤的危害却不小”。本题意思相关即可得分,注意字数限制。11.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答案】①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②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信息;③不需要思辨。【解析】本题考查压缩与段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最后整合答案。本材料共有四句话组成,前两句为第一层,“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可压缩为“碎片化的浅阅读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第三句话为第二层,即“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主要介绍了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的方式,包含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第四句为第三层,即“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这里介绍的是碎片化的阅读的特点——不需要思辨。题组B能力提升练单项选择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鬼魅和事老指手画脚苦思冥想 B.坐阵绩优股礼义廉耻涣然冰释 C.聆听黄梁梦千古之谜弥天大谎 D.通缉急就章钟灵毓秀额首称庆【分析】A.正确。B.“坐阵”中“阵”应为“镇”。C.“黄梁梦”中“梁”应为“粱”。D.“额首称庆”中“首”应为“手”。故选:A。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赎罪(shú)矍铄(jué)肺痨(láo)亘古未有(gèng) B.裨益(bì)深邃(suì)僭越(zàn)揆情度理(kuí) C.笑靥(yǎn)矜持(jīn)烙印(lào)泥古不化(nì) D.天穹(qióng)迢遥(tiáo)重轭(è)哭天抹泪(mǒ)【分析】A.“亘古未有”中的“亘”应读作“gèn”;B.“僭越”中的“僭”应读作“jiàn”;C.“笑靥”中的“靥”应读作“yè”;D.正确。故选: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B.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C.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分析】A.偷换主语,“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主语被偷换,不再是“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可改“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为“自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全面展开以来”;B.没有语病;C.句式杂糅,“围绕……为主题”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去掉“为主题”;D.成分残缺,第二个“贸易保护”缺少中心词,应在其后添加“事件”等。故选: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分析】A.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和艺术表演等。不能用于形容“联系”,错误。B.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句意为“紧紧盯住”错误。C.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句意为“不厌烦”,错误。D.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正确。故选:D。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蜡炬(jù)脂膏(hāo)躯体(qū)耕耘(yún) B.铆钉(mǎo)怒涌(nǔ)撑开(chēng)彷徨(páng) C.律吕(lǚ)慰藉(jiè)罅隙(xià)嚣鸣(xiāo) D.情景(jìng)晨曦(×ī)荫蔽(yīn)明澈(chè)【分析】A.“脂膏”中“膏”应读“gāo”。B.“怒涌”中“怒”应读“nù”。C.正确。D.“情景”中“景”应读“jǐng”。故选:C。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各题。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B.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C.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D.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字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2)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解答】(1)B.“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应改为“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与写作能力,要结合月亮和白云的形象特点来发散思维,或是哲理思想、或是抒发情感、或是描述美景。答案:(1)B(2)月亮在白云中穿梭,隐隐约约投下她那如白莲般的光芒,宛如嫦娥披着长裙,流光溢彩,眉目含情。逝者如浮云,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明月,而卒莫消长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注】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②簪缨:官僚贵族的冠饰。③扬州: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1)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既交代了地点、时间,也写出了诗人在冷落萧条的消秋时节倚楼远眺万里景色的活动。B.上片后两句有双重意味:一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C.下片前两句写金人入侵中原带来的浩劫,世家贵族四处逃散,自然也就可以想见北方失地的百姓流离失所。D.在该词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悲风吹起自己的眼泪飘到扬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的悲。E.该词表现手法富有变化。词的上片侧重写景抒情,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下片则重在直抒胸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解答】(1)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分析有误,“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写的是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前两句不是写景,而是叙述(叙写人物活动)。E.“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分析有误,两句都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只不过两句都是寓情于景,实中寓虚,是为“虚实相生”。(2)词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表面写景,实则是双关。“夕阳西下”,景物凄凉,暗示国家的衰落,国事也如眼前的暮景,走向没落和衰亡,表现的是词人对国事衰微的一种沉重的心情;词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写的是现在中原被金人占领了,官僚贵族都散落天涯了,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啊?表现的是词人急切地盼望王师能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另外作者在发问,问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也表现出对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政策的不满与愤慨;“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结合注解我们可知,当时的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作者希望悲风吹泪到扬州去,表现的是对前线战事的关心,对国事的担忧之情。答案:(1)AE(2)①“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暗寓国家衰落的沉重叹惋。②“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现作者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几时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极大愤慨。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或心系国事)。题组C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东溪【注】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东溪:流经梅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低速双轴搅拌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血液体液诊断产品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轻型汽车齿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酒剂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缓冲纸垫制造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玻璃钢售票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机喷涂专用贴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复方菠萝酶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老住宅借用合同》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 污水处理厂EPC项目建设方案
- 酒店经理管理酒店运营
- 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汽车eps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 短视频运营实战:抖音短视频运营
-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 园长进班指导制度方案及流程
- HG-T 20583-2020 钢制化工容器结构设计规范
- 监理工作中变更管理的规范与应对措施
- 郑州人才公寓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