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

)A.“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后人反复书写,反映此地从汉时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因为汉唐残缺史料的记录让后人知晓。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代边塞作品中,成为重要的意象符号。D.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边疆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相关文字“轮台”释义汉武帝盛年李广利攻占轮台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下诏驳回轮台屯田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并舍弃轮台初盛唐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中晚唐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治所与汉代的“轮台”治所地理位置不同。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答案】1.B2.D

3.C

4.C

5.(1)①“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

②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2)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错,原文为“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此项表述因果倒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错,由原文“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可见,写入陌生事物是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不是“以‘熟悉’写‘陌生’”。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后人反复书写”可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B.由“汉唐残缺史料”可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C.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D.“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没有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C.“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错,应是表达借轮台讥刺穷兵黩武之“悲”。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①由“‘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可知,“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②由“‘陇头诗’……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2)由“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竹

园范小青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孙良说:“好的。”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大学生说:“好的。”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孙良问他:“你懂不懂?”大学生说:“我不懂。”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好的。”孙良说。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竹园就在这底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7.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8.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6.B7.D

8.①小说主体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使叙事集中而简洁;②简洁的对话更利于展现人物内敛而丰富的内心;③简洁的对话更有韵味,贴合小说简练隽永的叙述风格。

9.①竹园作为自然景观,成为残疾后的孙良重要的生活场所,孙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②竹园是母爱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在深沉、无私的母爱呵护下,孙良的生活逐渐充实安定。③竹园是孙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棋艺的源泉。他在竹园与棋友对垒,又从竹园获取棋道灵感。④竹园是孙良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孙良从寂寞、迷茫到沉静、通达,由棋局而感悟人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能力。B.“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有误,母亲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心疼、体谅儿子。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D.“告诫”一词情感程度不当,“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有误。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约定,并无较为强烈的情感成分。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一开始,“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孙良说:‘好的。’”的对话问答,开启了下文孙良与人下棋的情节;“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等人物对话,则开启并贯穿了小说中孙良与小孩(大学生、工程师)这一人三次下棋的经历。可见,小说主体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使叙事集中而简洁小说中,孙良的心理活动都借助他“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竹园就在这底下”的对话语言得以展现。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看到孙良自尊、通达的人物个性。可见,简洁的对话更利于展现人物内敛而丰富的内心。从艺术表现力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都很简短,并不冗长,而这也使得文章能够通过简洁的对话表情达意。这更具韵味的简洁对话,贴合小说简练隽永的叙述风格。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根据文中“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可以看出,竹园是孙良家附近的一小块绿地,它首先是残疾后的孙良重要的生活场所,孙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围绕竹园这一场景,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了孙良与母亲的生活,从“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以及母亲“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竹园是母爱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在深沉、无私的母爱呵护下,孙良的生活逐渐充实安定。根据“孙良没有了对手……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以及孙良的自述“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可以看出,孙良在竹园通过不断地与人下棋,得以与外界沟通,并且他还通过看竹子了悟棋道。由此可见,竹园是孙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棋艺的源泉。他在竹园与棋友对垒,又从竹园获取棋道灵感。到文章最后,已然成为工程师的那个小孩子问“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而孙良则自信地回答“竹园就在这底下”。此时,竹园已不再是具象的那一片绿林,而是孙良的心灵家园。在竹园与人下棋的大半辈子里,孙良从寂寞、迷茫到沉静、通达,由棋局而感悟人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宓子贱治亶父①,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②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材料二: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③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②刑:通“型”。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在文中表示“告辞”的意思,与《陈情表》中的“辞不赴命”的词义不一样。B.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C.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陈请表》中的“非臣殒首所能上报”的词义一样。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4.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E11.C

12.B

13.(1)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

14.①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②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③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短褐衣弊裘”指穿着粗劣的衣服,作“巫马旗”的谓语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B处断开;“于亶父”是“往观化”的后置状语,状语后D处断开;“夜渔者”是“见”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故选BDE。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告辞;辞谢。句意:将要告辞离开时。/辞谢不接受任命。B.正确。返回;女子出嫁。句意:就告辞请求回到鲁君身边去。/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C.错误。禀报,告知;报答。句意: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君禀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D.正确。句意:竟然连自己种的麦子都吃不上。/那么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宓子贱注重严刑约束”错误,由原文“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可知,他让百姓在独自做事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会为非作歹),是好像有严刑于旁,而不是真的严刑约束。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刈”,收割;“附郭”,靠近外城;“益”,增加;“资寇”,帮助入侵者。(2)“若”,你,你的;“竟日”,整天;“类”,像,如。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和“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可知,他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和“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可知,他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由原文“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可知,他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参考译文:材料一:宓子贱将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国君听信那些说自己坏话的人,就会让自己没有机会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告辞离开时,宓子贱向鲁君请求安排国君亲近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人作记录。正要开始写,宓子贱从旁边时常拉动摇晃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为此而发怒。官吏非常担忧这件事,就告辞请求回到鲁君身边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君禀报说:“宓子贱这个人不能给他作记录。”鲁君问道:“原因是什么呢?”官吏回答说:“宓子贱让我写,却时常拉动摇晃我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父的官吏们都因此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君长叹道:“宓子是用这样的方式对我的不足(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导致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出现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我几乎要犯错误了!”于是就派自己喜欢的人,让他到亶父去,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掌握,归您掌握。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您自己决断去实行吧。五年以后向我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有机会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巫马旗就这种情形发问说:“捕鱼就是为了得到鱼,现在您得到了鱼却又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小鱼。我扔回水里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顶点了。他让百姓在独自做事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会为非作歹)。冒昧地请教您,宓子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样。’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有机会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君后来领悟到了这一点。鲁君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吗?这就是鲁君的贤明之处啊。三个月大的婴儿,华美的车子和礼服出现在面前,不知道羡慕;危险的斧钺出现在身后,不知道厌恶;面对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是因为)内心赤诚啊。所以赤诚而又赤诚才合乎真情,精微而又精微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因此但凡劝说别人和施行政务所追求的,没有什么能像赤诚一样(重要)。材料二:宓子治理亶父。齐国人攻打鲁国,将要取道亶父。起初,亶父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麦田靠近齐国入侵者(经过的地方),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多次请求,宓子都没有听从。不久,麦子全都被齐国入侵者收走了。季孙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责备宓子说:“难道不是值得悲哀的事情吗!那些百姓啊,寒天耕地,热天锄草,竟然连自己种的麦子都吃不上。(先生)要是事先不知道,还能让人理解;听到消息后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是先生您却不接受!(这没法让人理解)”宓子吃惊地说:“今年没有收获麦子,明年还能够种。如果现在百姓中有人不劳作却可以(借此情势)有收获,他们就会乐意看到有敌寇入侵这样的情况出现。况且,一年的麦子,对鲁国而言,收获了也不能因此就更强大,失去了也不会因此更弱小。如果百姓们萌生了可以随意据财物为己有的想法,它带来的伤害一定好几年也不会停止。”季孙听到这些话,惭愧地说:“假如有一个洞穴可以钻进去该有多好啊,我怎么好意思再见到宓子啊!”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姜夔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①。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②。【注】①括苍:山名,在浙江处州。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1206),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蓬莱阁:在浙江绍兴。题颜:题写的匾额。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凭栏眺望之景,“苍龙背”喻山峦奇伟,“巉天翠”状峰岭峻拔挺秀,写景如画,与小序中的叙写相呼应。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又来到括苍烟雨楼,两相比较,词人更钟情于烟雨楼烟雨迷蒙的特色,非领略此番景致不能尽兴。C.过片两句回眸来时登山路径,只见迷蒙幽深模糊不清,暗合“烟雨”两字,既是对上阕结句的回应,也隐含人生况味。D.因是终生难忘的知己长者,词人登临范成大生前所修建的烟雨楼时不免触景生情,作品记游写景亦含追念故人的感怀。16.下阕结尾两句与姜夔《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均为用典,艺术效果则同中有异,依据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扬州慢》是假想杜牧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本词则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错。“小蓬莱”指烟雨楼,因其“风景似越之蓬莱阁”,故称,与“绍兴蓬莱阁”无关,所以“刚游罢绍兴蓬莱阁”说法错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用典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写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此处用典,是假想杜牧重回故地,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本词中“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悼念忘年交的诗友范成大:范老仙逝多年,几时会像丁令威那样化鹤而归?尽管人间沧桑,世事交替,而山川城郭未必不是依然如故。此处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典故),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可见,二者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时光飞逝自己好像追赶不上,恐怕岁月不等待自己的感叹,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2)钱塘江两岸动静合宜,让人流连。在柳永的《望海潮》中,“

”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

”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3)《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诗句是“

”。【答案】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汩、堤、涛、湍、喧、豗、砯、壑。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已心魄,澄怀观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

A

,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

B

;而兰薰桂馥,则是比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

C

,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自古以来,画兰之士在他们的画面上呈现了自然之美,也渗透出他们的胸中丘壑。苏东坡画兰,长带荆棘,所谓君子能容小人;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惨痛地吐露大好河山的沦丧。①最是以兰画著名的,当数“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了,②他的兰花画法极类石涛旨趣,所绘兰竹举世无双,传世之作如《题画兰十九则》,③足见他对兰花的偏好,就连他的隶楷书法六分半书,也由画法行之。④这说明他是书画同源、用笔一致的典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即使获得一些成功,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不齿。B.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C.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D.行走在乡野的民间郎中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为普通百姓诊治疾病。20.“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示例:A兰质惠心(兰心蕙质/惠心兰质)B芝兰玉树C金兰之交

19.B

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后举例可知,需填的含“兰”的成语,由“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可知,要重点突出兰花样的心地。“兰”,香草名,可指美好的事物。由此可用“兰质惠心”。“质”侧重指“天性”,惠,意通“蕙”。兰质惠心:比喻女子心地“蕙心”似的纯洁,品质“兰花”似的高雅。也可写作“兰心蕙质”和“蕙心兰质”。B处,“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这里用的是比喻修辞,称述“他人子孙”的美德,“兰”是兰草,“桂”是桂树,“桂子兰孙”的语意和所填成语相似,可推知填“芝兰玉树”。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芝兰,香草;玉树,用玉做的树。C处,由“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可知,所填含有“兰”的成语中不仅有“兰”,还应有“金”,而且是指交情的特点,可推知填“金兰之交”。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为”,意思是“作为”,动词。句意是每每以画兰作为画法刚开始的阶段。A.“为”和“所”呼应,介词,表被动,意思是“被”。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不齿,意即“也常常被大多数人鄙视”。B.“为”,作为,动词。“四海为家”,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作为自己的家。和文中的“为”相同。C.“为”,介词,对、向。“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艰辛不必对外面的人说。D.“为”,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给、替。“为普通百姓诊治疾病”,给普通百姓诊治疾病。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总体上写郑板桥“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是突出其书画同源的特点。①处,承接上文“苏东坡画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