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探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_第1页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探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_第2页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探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_第3页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探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31963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94861.1国内研究概况 128210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5196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12349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42021.2国外研究概况 214019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21654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0837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33741.2.4社区参与 3273001.3国内外研究述评 427907参考文献 41.1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如何在保护更新中复兴和发展街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核心内容。黄勇等(2015)学者总结了“四个先导”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观念,也就是“理论先导-住宅先导-工商业先导-旅游业先导”,认为基于传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成效短暂且不显著,只有以工商业、住宅和旅游业为先导的“复合型”街区复兴方式,才能改善街区的居住功能和环境,提高民居建筑的效用,才能在保留传统的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复兴街区的历史文化,为街区带来新的经济活力。与此同时,国外也有越来越多城市把街区的保护更新作为推动古城复兴的重要推力,通过重塑和挖掘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价值,开发出文旅融合的一系列新功能。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城市大规模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不同程度威胁,为了实现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国家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制度,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开展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赵夏等人(2008)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王国安等人(2011)认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的重要途径是把城市功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刘立早(2012)对城市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做了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类保护模式。单霁翔等人(2013)指出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要做好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进一步弘扬城市自信等。以上研究充分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问题,如何选择适合的遗产保护模式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是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在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单霁翔(2007)在《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一书中指出对于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决于它已经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筑了市民的集体记忆。张朝枝等人(2011)认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关系是动态的,主要随着保护工作对“利用”的依赖程度而变化;王隽等人(2013)认为发挥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明智之选;徐永志等人(2016)在文化遗产的构成和发展研究基础上,对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探讨;王心源等人(2016)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研究对象,认为要坚持文化先行,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从以上研究看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1.2国外研究概况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理性主义的出现,国外学者们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上,出现了不同的两种模式:一种主张“新老结合”,渐进式推进街区的开发和拆建工作,而不是全面综合开发,比较注重对现有街区的环境、社区氛围的保护,是一种“累进重读过程”(incrementalrereading)。另一种主张“辨证”思维,认为保护和开发不是“非黑即白”选择题,而是有着长期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既不肆意开发,也不过度控制,重点是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值,把握好允许变化的范围,正确处理保护和更新的关系。国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立法较早,1967年英国出台了《城市修复法案》,首次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强调政府在街区保护更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StevenTiesdell(1995)也认为地方政府在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复兴中应当担任引导者的角色(Proactiverole)。1877年的《莫里斯宣言》是涉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最早政策。可见,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导向。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学者们在保护历史遗迹、研究街区价值方面作了很多研究。Lowenthal(1981)认为先有对街区进行保护的个案,再有对所有物质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Rypkema(1992)指出对历史街区来说,一座历史建筑具有城市文脉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建筑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归属感价值等多层次的价值。TimHeath(1996)等学者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案例,认为要想让历史文化环境能够长期在现代城市肌理中存在,必须从对街区有形环境的保护转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振兴。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特别是许多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产生“化学效应”,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开发利用也慢慢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学者的关注点。如兰德尔(RandallMason)等人提出了基于遗产价值观念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迈克尔(MichaelPretes,2002)通过实地调查游客与在地人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文化遗产旅游的价值;昌(C.ChangT,1996)等人指出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空间拓展的再发展。上述研究表明,国外对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来探讨文化遗产价值;而对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遗产地和游客三者关系。1.2.4社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往往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参与,因此社区参与成为学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参与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国外街区保护更新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协同机制,也就是政府主导的层次运行机制,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合作的网络化运行机制。RafaelMarks提出了持续性保护、居民角色转变、外界帮助形式转变的社区参与街区保护的模式。1.3国内外研究述评国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数量众多、成果丰富,在城市规划中比较重视“人本”精神,学者将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社区参与研究贯穿“保护范围划定、制度出台、监督管理等整个流程,国外学者更加注重社区参与有助于街区与现代都市发展相协调适应,不少研究主张让社区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更新中来。国内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突破和进展,但研究内容和方法有所局限,复合型全过程的剖析研究不多、深度不够,研究对象多为某个特定案例,对整个片区的保护规划研究不多,以及对街区保护更新的“后半篇文章”思考总结不够。特别是相比国外多元的社区参与方式,我国再这方面的探索还不够,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保护更新模式占主导,在利用社区力量、引起社区共识、开展社会监督上效用不足。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多学科的配合,积极探索街区研究的完整体系,探索研究街区改造的全流程、可量化、客观公正的综合成效评价方法,为后续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温州市五马街区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近几年政府大手笔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的“抢修”“活化”工程,实行的一系列改造举措较好实现了街区的保护发展和繁荣复苏,原有街区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喜人变化,深受百姓好评。鉴于街区保护更新在国内各个城市的旧城有机更新过程中是个热门课题,能够体现旧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因此,本文以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经验做法,探索一个更适合温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打造更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温州文化遗产典型代表,对温州的历史积淀、人文气息和文化价值负责。参考文献曹昌智.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J].城市发展研究,2012(8):36-40陈金武.温州市五马街土地再开发和旧商业区的复兴[C].中国土地学会,2000:143-149.陈晓虹.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陈雨牵.广州市历史街区微改造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陈旭霞.京津翼老街文化保护与建设研究[J].北京学国际会议研讨会论文集,2012.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36-39黄定福.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宁波通讯,2018(03):62-63.黄勇,石亚灵.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J].规划师,2015(1):98-104.胡俊.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蒋正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探讨——以青岛中山路区域保护更新改造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31(07):110-116.赖莉.成都市“锦里”历史街区人文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2011(4):100-103李天舒.市井文化视野下的台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李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6(09):78-81.林婉婷,孙小花.嘉兴月河历史街区与地方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8):40-41.林卓文.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2.刘立早.有形到无形一一谈城市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225-232.刘淋青.传承与创新——常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和利用的思考[J].常州文博论丛,2016(00):88-91.高启新.温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性与有机更新路径[J].中国名城,2015(02):73-78.顾鉴明.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24-27.韩晓鹏,宁启蒙,汤慧.基于微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青岛裕德里里院街区为例[J].安徽建筑,20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