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11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11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11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11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11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知识导索知道燃烧的原理和灭火的方法知道燃料在燃烧中的应用掌握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知识详解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影响燃烧激烈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激烈);(3)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激烈)。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有的爆炸是化学变化,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鞭炮爆炸是化学变化,而汽车内胎爆炸是物理变化。)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引起酸雨)、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①甲烷的化学式:CH4(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②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③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甲烷的检验:将气体点燃,能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且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甲烷;(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①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②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③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4、新能源有: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需解决问题:(1)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2)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习题讲解一.选择题1.我国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如下描述:“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洧水”即为石油。对上述记载分析正确的是()A.“洧水”是一种化合物 B.“洧水”主要含有C、H元素 C.“洧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D.烟是“洧水”完全燃烧的产物【答案】B【解析】A、由题意可知,“洧水”即为石油,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洧水”即为石油,石油主要含有C、H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洧水”即为石油,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D、“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烟是“洧水”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2.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了“石油”的概念:“鹿郭、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然(通‘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C.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D.石油燃烧产生炭黑,说明石油含有碳元素【答案】A【解析】A、石油是一种化工原料,而不是化工产品,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C、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石油燃烧产生炭黑,说明生成了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石油中含有碳元素,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3.2023年6月宁夏银川一烧烤店发生燃气爆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气、石油和乙醇都是化石燃料 B.察觉厨房中燃气泄漏时,马上打开抽油烟机通风 C.炒菜时锅内的油过热起火时,迅速盖上锅盖 D.为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可在厨房墙壁的下方安装报警器【答案】C【解析】A、天然气、石油都是化石燃料,乙醇可用粮食制取,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B、察觉厨房中燃气泄漏时,马上打开抽油烟机通风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C、炒菜时锅内的油过热起火时,迅速盖上锅盖,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为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可在厨房墙壁的上方安装报警器,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酒精是一种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 B.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主要含碳、氢元素 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 D.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答案】C【解析】A、酒精使用后能接着生产,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B、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能源,主要含碳、氢元素,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5.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A.灭火原理模型 B.空气组成模型 C.化石燃料模型 D.原子结构模型【答案】B【解析】A、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它成分占1%,故选项正确。C、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酒精可用粮食制取,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错误。D、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6.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下列劳动项目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劳动项目化学知识A用铅笔芯制作电极石墨有还原性B用天然气作燃料生火做饭天然气的成分是CO和H2C干冰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D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答案】D【解析】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做电极,故A说法错误;B、天然气的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故B说法错误;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故C说法错误;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故D说法正确。故选:D。7.有关生活生产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CaO和H2O反应放出热量,可用作发热包 B.煤是不可再生资源,只可用作燃料 C.石油是纯净物,炼制可得到汽油 D.炒菜时,锅底出现黑色可通过调大进气口解决【答案】A【解析】A、CaO和H2O反应放出热量,可用作发热包,故A说法正确;B、煤是不可再生资源,可用作燃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故B说法错误;C、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C说法错误;D、炒菜时,锅底出现黑色,这是氧气不足造成的,可通过调大进风口解决,故D说法错误。故选:A。8.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Ⅰ中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C.对比图Ⅰ和图Ⅱ,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氧气 D.图Ⅰ铜片上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答案】C【解析】A、该实验是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试验中热水的作用对于铜片上的磷来说是提供热量,对于水中的白磷来说是隔绝氧气,故A错误;B、图Ⅰ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属于可燃物,故B错误;C、对比图Ⅰ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Ⅱ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了,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氧气,故C正确;D、图Ⅰ铜片上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必须要进行对比实验,故D错误。故选:C。9.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图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错误的是()A.实验Ⅰ中玻璃端蘸水:起润滑作用 B.实验Ⅱ中烧杯中水:只为了提供热量 C.实验Ⅲ中集气瓶中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D.实验Ⅳ中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答案】B【解析】A、玻璃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玻璃端蘸水,水起起润滑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B、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加热铜片,同时能隔绝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则集气瓶中的水能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D、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装置中压强减小,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倒吸入集气瓶中,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0.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关闭弹簧夹,实验中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b处白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H形管的容积为50mL,白磷为足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最终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约为10mL B.对比b、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烧杯中的水和量筒中的水的作用不一样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答案】A【解析】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最终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约为50mL﹣50mL×=40mL,该选项不正确。B、对比b、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选项正确。C、烧杯中的水的作用:隔绝氧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量筒中的水的作用:通过体积减少确定氧气的体积,该选项正确。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该选项正确。故选:A。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②③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答案】D【解析】A、②③,变量不唯一,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故选项说法正确。B、现象①②,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C、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D、现象②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2.在汽车发动机里,在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可以()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答案】B【解析】在汽车发动机里,在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增大了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选:B。13.工业上常把固体燃料粉碎,目的是()A.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O2的消耗量 C.降低固体燃料的着火点 D.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A【解析】把固体燃料粉碎后燃烧,是因为增大可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但不能减少O2的消耗量、不能减少CO2的排放量,也不能降低固体燃料的着火点。故选:A。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是不可再生能源 B.久未开启的地窖进入前进行灯火试验是为了防止CO中毒 C.厨房天然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 D.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答案】B【解析】A、可燃冰是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貌似冰状可以燃烧的固体,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检验地窖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防止CO中毒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C、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然后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的浓度,故选项说法正确。D、乙醇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5.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1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因为金属丝隔绝了氧气 B.图2中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燃烧时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图3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持续燃烧,因为未燃着火柴梗的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 D.图4中室内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需保持良好通风,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答案】A【解析】A、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良好的导热性,使热量快速散失,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故A错误;B、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物质更容易燃烧,故B正确;C、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燃烧释放的热量向上散发,火柴梗容易获得热量,升温快,容易达到着火点,易发生燃烧,故C正确;D、室内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若氧气不充足,会产生一氧化碳,需保持良好通风,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正确。故选:A。1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调大灶具进风口 D.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答案】A【解析】A、家用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应切断电源,不能立即用水浇灭,故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说明燃气燃烧不充分,可调大灶具进风口,故选项说法正确。D、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7.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容器内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剧烈的燃烧一定会引发爆炸 B.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氧气不足 C.实验中化学能最终都转化为了软橡胶片的动能 D.能引发爆炸的还有煤粉、棉尘、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答案】B【解析】A.剧烈的燃烧不一定会引发爆炸,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故A错误;B.面粉燃烧消耗了氧气,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氧气不足,故B正确;C.实验中化学能最终转化为了软橡胶片的动能和内能,故C错误;D.能引发爆炸的还有煤粉、棉尘、氢气、甲烷等,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硅D错误。故选:B。1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与环保:温室效应完全不利于人类的生存 B.化学与生产: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C.化学与安全:煤炉旁放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化学与生活: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精密仪器的失火【答案】B【解析】A、温室效应并不是完全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A说法错误;B、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焊接金属时可用氮气作保护气,故B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旁放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说法错误;D、干粉灭火器灭火后会有固体残留,不能用于扑灭精密仪器的失火,故D说法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9.瓷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向往。(1)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在“烧制”时,将陶坯错落间隔放置的目的是使陶坯受热均匀;(2)景德镇的高岭土【主要成分:Al2(Si2O5)(OH)n】是制造陶瓷器的优良原料。经分析,其中铝、氧元素质量比为3:8,则n=4;(3)陶瓷烧制过程中若坯料中铁粉末被除去,则烧制后陶瓷上暴出黑点,其原因是在高温时,铁转化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4)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烧制青花瓷的原料为黏土,某黏土的成分如表,其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SiO2(填化学式)。成分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其它质量分数%69.5114.152.551.3112.48(5)青花瓷的“翠色”来源十分复杂,涉及窑炉内的CO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氧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CO2FeO+CO2;该过程体现了CO的还原性。(6)如图所示的窑炉能够控制窑内CO的含量,从而实现调节釉色的目的。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可采用的措施有BD(填序号)。A.相对增加空气鼓入B.相对增加燃料用量C.增大烟囱的排气量D.减小烟囱的排气量(7)现代工业对优质陶瓷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建筑陶瓷工业窑炉氨燃烧(零碳燃料)技术”已应用于示范试产。用NH3做燃料相对于用木炭做燃料的优点是不产生CO2,利于低碳经济(合理即可)。【答案】(1)使陶坯受热均匀;(2)4;(3)在高温时,铁转化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4)SiO2;(5)Fe2O3+CO2FeO+CO2;还原;(6)BD;(7)不产生CO2,利于低碳经济(合理即可)。【解析】(1)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在“烧制”时,将陶坯错落间隔放置的目的是使陶坯受热均匀;故答案为:使陶坯受热均匀;(2)Al2(Si2O5)(OH)n中铝、氧元素质量比为(27×2):[16×(5+n)]=3:8,则n=4;故答案为:4;(3)陶瓷烧制过程中若坯料中铁粉末被除去,在高温加热时转化为了四氧化三铁,因此烧制后陶瓷上暴出黑点;故答案为:在高温时,铁转化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4)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因此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其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SiO2;(5)CO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氧化亚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CO2FeO+CO2;该过程体现了CO的还原性;故答案为:Fe2O3+CO2FeO+CO2;还原;(6)窑体内CO主要是二氧化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的,碳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所以相对增加燃料用量、减小烟囱的排气量,可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BD;(7)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氨气燃烧该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出现,所以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故答案为:不产生CO2,利于低碳经济(合理即可)。20.请用所学知识填空。(1)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化学式为CO2。(2)石油主要含有C、H(填元素符号)两种元素。(3)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mL。(4)加碘食盐中添加一定量碘酸钾(KIO3),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填“碘元素”或“碘离子”);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碘酸钾和碘化钾在硫酸中发生反应:KIO3+5KI+3H2SO4═3I2+3X+3H2O,则X的化学式为K2SO4。【答案】(1)CO2;(2)C、H;(3)1﹣2mL;(4)碘元素;+5;K2SO4。【解析】(1)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2)石油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3)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4)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氟、钙、铁、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故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元素;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解得x=+5;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IO3+5KI+3H2SO4═3I2+3X+3H2O,反应前钾、碘、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6、6、15、6、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钾、碘、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0、6、3、6、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X分子中含有6个钾原子和12个氧原子、3个硫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钾原子和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K2SO4。故答案为:(1)CO2;(2)C、H;(3)1﹣2mL;(4)碘元素;+5;K2SO4。21.科技缔造生活,创新筑梦未来。我国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让青少年感到骄傲和自豪。(1)航母作为大型军舰,航行过程需要较强动力,提供这些动力的资源为常规燃油和核能。常规燃油是从三大化石燃料中的石油中提炼的。(2)我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4.9%,而最初的火车用煤(含硫)作为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填化学式)会导致酸雨。(3)我国空间站的问天舱中,太阳能电池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砷化镓太阳能技术。砷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x=3,二者相比,原子结构不同之处为质子数不同(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写一条)。【答案】(1)石油;(2)SO2;(3)3;质子数不同(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解析】(1)常规燃油是从三大化石燃料中的石油中提炼的;(2)最初的火车用煤(含硫)作为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酸性物质会导致酸雨;(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31=2+8+18+x,x=3;由砷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二者相比,原子结构不同之处为质子数不同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答案为:(1)石油;(2)SO2;(3)3;质子数不同(或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2.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利用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衣:夏天晾晒的衣物比冬天更容易干,请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夏天温度高,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快,蒸发更快,所以晾湿衣物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干。(2)食;做菜时使用的食盐(即氯化钠),它是由Na+和Cl﹣(填化学符号)构成的。(3)住:家里的地板一般用瓷砖铺设,其中一种瓷砖的生要成分是硅酸钙(CaSiO3),那么硅酸钙中的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4)行:用石油分馏的产物沥青铺设柏油马路,使汽车川流不息。【答案】(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夏天温度高,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快,蒸发更快,所以晾湿衣物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干;(2)Na+;Cl﹣;(3)+4;(4)石油。【解析】(1)夏天晾晒的衣物比冬天更容易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夏天温度高,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快,蒸发更快,所以晾湿衣物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干;(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学符号表示为Na+、Cl﹣;(3)硅酸钙(CaSiO3)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2)+x+(﹣2)×3=0,解得x=+4,那么硅酸钙中的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4)沥青是石油分馏的产物,即用石油分馏的产物沥青铺设柏油马路,使汽车川流不息。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夏天温度高,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更快,蒸发更快,所以晾湿衣物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干;(2)Na+;Cl﹣;(3)+4;(4)石油。2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1)实验①既可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2)实验②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3)实验③既可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4)请写出实验④通过电解水来探究水的组成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3)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4)2H2O2H2↑+O2↑。【解析】(1)浓氨水与酚酞溶液未接触,一段时间后,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答案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可燃物燃烧的必需条件是: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3)实验③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这一实验既可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答案为:2H2O2H2↑+O2↑。24.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装置。(1)图甲中①②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请简述乙装置相对于甲装置的优点减少污染。【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减少污染。【解析】(1)图甲中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甲装置中燃烧产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乙装置为密闭试管中进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故其优点为减少污染。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减少污染。25.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已知白磷的化学式为P4)(1)前三个探究实验共同的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为达到实验目的,磷要足量的是实验1(填“1”或“2”或“3”)。(2)实验1中,若止水夹没有夹紧胶管,会导致测得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偏高(“偏低”或“偏高”或“无法确定”)。(3)实验2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天平平衡,是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4)(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烧杯中热水温度远高于40℃)实验3通过铜片上白磷和烧杯中白磷出现的现象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实验4,通入二氧化碳后,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依据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依据的现象为干燥的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石蕊纸条由紫色变为红色。【答案】(1)4P+5O22P2O5;1;(2)偏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的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石蕊纸条由紫色变为红色。【解析】(1)前三个探究实验共同用到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实验1中,磷要足量,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消耗完全,若磷不足,会造成氧气不能消耗完全,最终导致实验测得氧气的含量偏低;实验2中,是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由于该装置是密闭的,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磷不足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实验3中,是探究燃烧条件,对磷的量无要求;故为达到实验目的,磷要足量的是实验1;(2)实验1中,若止水夹没有夹紧胶管,由于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集气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气体从未关闭的止水夹膨胀出去,燃烧结束后冷却,因压强差进入集气瓶内水体积要补充逸出空气的体积,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3)实验2中,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反应前后称量,天平平衡的微观原因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保持不变,故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天平平衡;(4)实验3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5)实验4,通入二氧化碳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依据的现象为:干燥的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石蕊纸条由紫色变为红色。故答案为:(1)4P+5O22P2O5;1;(2)偏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的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石蕊纸条由紫色变为红色。26.化学实验能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大家都喜爱实验探究。(1)实验一:去除水的泥沙。过滤器的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同学们将滤纸折好,打开放入漏斗时,发现无法贴紧漏斗内壁,你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蒸馏水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壁。(2)实验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白磷的着火点为40℃)。向图2装置中通入O2后,乙(填“甲”或“乙”)烧杯中的白磷燃烧,比较甲、乙烧杯中通入O2前、后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C(填序号)。A.可燃物B.温度达到着火点C.需要氧气参与【答案】(1)用玻璃棒蘸取蒸馏水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壁;(2)乙;C。【解析】(1)发现无法贴紧漏斗内壁,用玻璃棒蘸取蒸馏水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壁;(2)甲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接触氧气,但是白磷在冷水中,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乙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在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则燃烧;乙烧杯中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燃烧,缺少氧气,通入O2后燃烧,则对比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选C。故答案为:(1)用玻璃棒蘸取蒸馏水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壁;(2)乙;C。2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下面是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实验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A中烧杯②的溶液变红。由此现象能够验证的分子性质是不断运动的。(2)B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3)C操作结束后,发现液体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任答一点即可)(4)D实验用于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通过①③现象的对比,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为与氧气接触。【答案】(1)不断运动的。(2)CO2+H2O=H2CO3。(3)滤纸破损。(4)与氧气接触。【解析】(1)A中烧杯②的溶液变红。由此现象能够验证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答案为:不断运动的。(2)B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3)C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操作结束后,发现液体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等。故答案为:滤纸破损。(4)D实验用于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通过①(与氧气接触,燃烧)③(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现象的对比,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为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28.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1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体现CO2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2)小丽同学按实验2中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于是她得到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得结论,你认为她的结论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请你帮她改进装置改为密封装置。(3)实验3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答案】(1)密度比空气大。(2)不正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改为密封装置。(3)与氧气接触。【解析】(1)实验1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体现CO2的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密度比空气大。(2)她的结论不正确,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改进方法是改为密封装置。故答案为:不正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改为密封装置。(3)实验3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而水中白磷不燃烧(与氧气隔绝)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29.燃烧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很多便利,燃料及其燃烧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活动一: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①和②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1)对比②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①中试管内气体空气。(3)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活动二:蜡烛熄灭情况的分析(1)实验Ⅲ中烧杯内先放入少量碳酸钠粉末,再向其中倒入稀盐酸,三支蜡烛中会熄灭的是Ⅰ、Ⅲ(填“填序号”),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2)小组同学用传感器测得实验Ⅰ烧杯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灭过程中,烧杯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结合图像,请你写出一条对利用“隔绝氧气”方式灭火的新认识利用含有氧气的气体也可以灭火(合理即可)。活动三、燃料的利用(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煤的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含硫煤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是SO2(填化学式),该气体大量排放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酸雨。(3)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a.丁的化学式为H2O。b.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CH3OH+H2O,该反应不是(填“是”或“不是”)置换反应。c.反应前后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是碳、氢(或C、H)。【答案】活动一:(1)与氧气接触;(2)空气;(3)提高温度;活动二:(1)Ⅰ、Ⅲ;隔绝氧气;(2)利用含有氧气的气体也可以灭火(合理即可);活动三:(1)天然气;不可再生;(2)SO2;酸雨;(3)a、H2O;b、CO2+3H2CH3OH+H2O;不是;c、碳、氢(或C、H)。【解析】活动一:(1)试管②、③中的白磷温度均达到了着火点,②中的白磷与氮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实验中观察到②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①中试管内气体是空气,③中也是空气,试管中观察到①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空气;(3)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故答案为:提高温度;活动二:(1)Ⅰ中的蜡烛慢慢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氧气不足,蜡烛熄灭;Ⅱ中的蜡烛始终与氧气接触,不会熄灭;Ⅲ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蜡烛会熄灭;故答案为:Ⅰ、Ⅲ;隔绝氧气;(2)对利用“隔绝氧气”方式灭火的新认识是利用含有氧气的气体也可以灭火,例如利用含有氧气含量低于5%的氮气也可以使蜡烛熄灭。故答案为:利用含有氧气的气体也可以灭火(合理即可);活动三:(1)化石燃料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