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_第1页
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_第2页
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_第3页
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_第4页
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我们不乱扔》-垃圾分类(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教学内容:

(1)认识垃圾的分类,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垃圾的来源和处理方式,引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垃圾及其分类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4.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分类的习惯。

6.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垃圾分类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类准确率、合作意识等。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2.课件:垃圾分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实物:垃圾分类的分类桶、垃圾等

4.辅助工具: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建议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垃圾分类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核心素养目标1.生活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2.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学生能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4.团队协作: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及特点。

(2)垃圾分类的方法:学生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分类各种垃圾,包括步骤和技巧。

(3)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生要理解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4)垃圾分类的实践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2.教学难点:

(1)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特点和处理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

(2)垃圾分类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分类不准确的问题。

(3)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认识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的环保行为习惯。

(4)团队协作的技巧: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

为突破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如举例、故事、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垃圾分类知识。

2.组织实地考察或观看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运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和重要性。

3.创设有趣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如游戏、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的准确性。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行为,培养环保意识。

5.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a.准备垃圾分类的相关图片和图表,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图标和实物图片。

b.准备垃圾分类的视频资料,如垃圾分类的宣传短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运作视频等。

c.准备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文章或报道,以便于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扩展学习。

3.实验器材:

a.准备分类桶,分别代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b.准备垃圾样品,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实际物品。

c.准备标签或标记笔,用于标记分类桶和垃圾样品。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b.设置实验操作台,用于展示垃圾分类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c.布置教室环境,确保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和集中注意力。

5.其他准备:

a.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重点知识的强调。

b.准备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c.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课堂讲解和学生的回答。

d.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时长。

6.教学资源整合:将教材、辅助材料、实验器材和教室布置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垃圾分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垃圾分类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垃圾分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垃圾分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垃圾分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垃圾分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垃圾分类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垃圾分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垃圾分类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垃圾分类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垃圾分类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垃圾分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垃圾分类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垃圾分类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垃圾分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知识点梳理1.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

-垃圾分类的定义:垃圾分类是指将垃圾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的过程。

-垃圾分类的目的: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减少垃圾的总量,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

-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如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如电池、药品、油漆等。

-厨余垃圾:指日常生活垃圾中的食物残余和厨房废弃物,如剩菜剩饭、瓜皮果核等。

-其他垃圾: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之外的废弃物,如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3.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垃圾分类的方法:根据垃圾的分类标准,将垃圾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投放。

-垃圾分类的技巧:注意观察垃圾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分类的规则和标准,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4.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环保意义: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的总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

-经济效益:垃圾分类可以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创造经济价值。

-社会效益:垃圾分类可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5.垃圾分类的实践应用

-家庭垃圾分类:学会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共同维护环境整洁。

-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活动,促进社区环境的美化和改善。

6.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

-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垃圾分类的法律规定和义务。

-地方法律法规:了解当地对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遵守地方垃圾分类的要求。

7.垃圾分类的科技创新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了解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优势,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了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运作原理。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活动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重点题型整理1.填空题:

(1)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可回收物包括()、()、()、()等。

(3)有害垃圾包括()、()、()等。

(4)厨余垃圾包括()、()、()等。

(5)其他垃圾包括()、()、()等。

2.判断题:

(1)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的总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如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3)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如电池、药品、油漆等。()

(4)厨余垃圾是指日常生活垃圾中的食物残余和厨房废弃物,如剩菜剩饭、瓜皮果核等。()

(5)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之外的废弃物,如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3.选择题:

(1)下列哪些物品属于可回收物?()

A.纸张B.塑料C.电池D.剩菜剩饭

(2)下列哪些物品属于有害垃圾?()

A.纸张B.塑料C.电池D.剩菜剩饭

(3)下列哪些物品属于厨余垃圾?()

A.纸张B.塑料C.电池D.剩菜剩饭

(4)下列哪些物品属于其他垃圾?()

A.纸张B.塑料C.电池D.剩菜剩饭

(5)下列哪些物品应该放入红色垃圾桶?()

A.可回收物B.有害垃圾C.厨余垃圾D.其他垃圾

4.简答题:

(1)请简述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请简述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3)请简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4)请简述垃圾分类的实践应用。

(5)请简述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

5.论述题:

(1)请论述垃圾分类在环保和经济方面的意义。

(2)请论述垃圾分类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方面的作用。

(3)请论述垃圾分类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

(4)请论述垃圾分类在社区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

(5)请论述垃圾分类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

答案:

1.填空题:

(1)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减少垃圾的总量,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可回收物包括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3)有害垃圾包括电池、药品、油漆等。

(4)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瓜皮果核等。

(5)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

2.判断题:

(1)√

(2)√

(3)√

(4)√

(5)√

3.选择题:

(1)ABC

(2)BCD

(3)ABC

(4)BCD

(5)BCD

4.简答题:

(1)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减少垃圾的总量,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观察垃圾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分类的规则和标准,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3)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包括环保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垃圾分类的实践应用包括家庭垃圾分类、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和社区垃圾分类。

(5)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