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检测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检测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检测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检测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检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4题,48分)。1.表2为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表(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它表明()表2时间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1870—19132.51.42.93.91913—19501.91.21.71.01950—19734.93.85.58.61973—19792.52.04.44.8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B.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始终盛行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须要不断调整D.自由放任政策始终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表格中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呈现波动变更,结合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知材料内容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须要不断调整,才能变更资本主义波动发展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中资本主义发展从1913—1950年和1973—1979年与之前相比呈下降状况,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是始终呈上升趋势,解除A项;1973年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涨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凯恩斯主义,削减国家干预,解除B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标记着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罗斯福新政起先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解除D项。2.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确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A.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色调B.尝试向共产主义社会平稳过渡C.适应国内斗争的军事须要D.借助西方力气快速实现工业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确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与材料中“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确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相符,列宁指出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最为接近社会主义的工具,国家资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台阶,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官吏受无产阶级监督,故选A项;当时是向社会主义而非共产主义过渡,解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斗争形势下被迫实行的措施,与材料中“从1920年到1926年”不符,解除C项;20世纪30年头形成苏联模式,其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快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解除D项。3.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农夫的“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否可怕?他们的“自由贸易”是否可怕?不行怕……勤劳的农夫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列宁的这一主见()A.奠定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B.丰富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C.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D.强调了农夫是苏俄工业化的核心地位【答案】B【解析】列宁认为农夫是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表明列宁相识到农夫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相识到“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因此这一主见丰富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出现的,解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自由贸易”,解除C项;苏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解除D项。4.据统计,从1923—1924年,苏联的工业品价格降低30%,同期工业产值上升30%,产品成本有所下降,例如棉纺织业成本下降近50%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A.内战结束后社会环境稳定B.“以退为进”的过渡战略C.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1923—1924年,苏联的工业品价格降低30%,同期工业产值上升30%,产品成本有所下降”,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成效明显,工业产值上升,故选B项;内战结束后苏俄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解除A项;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解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后就停止实施了,解除D项。5.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成功,必需在驾驭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夫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A.推行粮食税政策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余粮收集制D.建设集体农庄【答案】A【解析】依据“必需在驾驭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夫之间达成妥协”,结合列宁从俄国农业国的国情动身,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可知,苏俄推行粮食税政策,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的成立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反映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夫之间达成妥协,解除B项;在国内斗争取得成功后,由于急需推行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夫的抗拒,不是无产阶级和农夫之间的妥协,解除C项;建设集体农庄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时间不符,解除D项。6.1933年,联共中心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这一做法()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B.推动了工业化顺当进行C.保证了国内斗争的成功D.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答案】B【解析】“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指的是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的,故选B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工业化,农夫生产的主动性受到了压制,无法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解除A项;国内斗争的成功是在1920年,解除C项;1921年,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启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解除D项。7.1928年,斯大林主见通过征收农夫的贡税,吸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C.忽视了市民的干脆利益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峻失调【答案】B【解析】材料中斯大林主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乌格兰诺夫则指出纺织工业的重要性,说明当时苏联在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乌格兰诺夫提出与斯大林不同的看法,因此无法说明斯大林模式的渐渐形成,解除A项;市民主要指城市居民,材料仅提及农夫并未提及市民,无法看出其干脆利益是否受损,解除C项;国民经济的比例指的是农业、重工业以及轻工业等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无法看出是否严峻失调,解除D项。8.下表反映了苏联第一个五年安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状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产品项目1913年1928年一五安排目标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2910355068006400石油(万吨)920116019002100生铁(万吨)420338800616钢(万吨)420430830592汽车(万辆)————0.072.93拖拉机(万台)————0.134.89棉织品(亿米)25.9226.785726.94——摘自《苏联兴亡史》A.新经济政策激励发展商品经济B.苏联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C.一五安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D.苏联的安排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安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状况”,可知“煤、石油、生铁、钢”等重工业产品完成或接近安排任务,棉纺织品等轻工业进展缓慢,因此可知,苏联“一五安排”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依所学,1928年以后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解除A项;依上表可知,生铁、钢、棉纺织品未能达到安排目,解除C项;依所学,斯大林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落后,因此安排经济体制并未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解除D项。9.1955年,赫鲁晓夫起先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动身点”的新安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努力增加经济活力【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削减了对集体农庄的行政干预,目的是扩大其自主权,增加经济活力,与材料中“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动身点”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否定斯大林模式,解除A项;是安排经济而非市场,解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有限,没有摆脱农业生产逆境,解除C项。10.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图1该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

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答案】D【解析】依据图1可分析得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讲粮食产量的变更,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的状况,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30年头基本完成,解除A项;材料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不能代表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解除B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为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解除C项。11.表22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这反映出苏联()表2A.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C.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答案】B【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斯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B项;“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头中期,与材料显示的工农业发展日益缓慢无关,解除A项;斯大林模式包含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材料只涉及经济方面,解除C项;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项。12.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夫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16%。这表明当时苏联()A.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B.改革获得了农夫的大力支持C.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D.安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答案】D【解析】依据“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夫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可知,虽然戈尔巴乔夫对农村经济关系进行了调整,但仍旧不能变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问题,这表明当时苏联安排经济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故选D项;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接着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并没有趋向合理化,解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租赁承包制并没有提高粮食产量,不会获得农夫的大力支持,解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租赁承包制,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吩咐,事实上削减了政府的干预,解除C项。13.在新政实施之初,保守派人士担忧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建立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安排经济”,最终使美国走上“非民主化”道路。这反映出保守派实质上担忧新政会()A.变更传统经济模式B.激化各种社会冲突C.减弱美国经济实力D.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保守派人士担忧罗斯福的新政“最终使美国走上‘非民主化’道路”可知,这反映出保守派实质上担忧新政会破坏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变更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模式,解除A项;新政是为了缓和各种社会冲突,而不是激化社会冲突,解除B项;新政最终是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起先渐渐回升,解除C项。1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署,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允竞争法规”,……,工人有组织和通过他们所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不得限制工人以不参与公会作为受雇条件。雇主应当遵守总统批准的有关工资、工时的规定。”该规定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法案()A.《全国工业复兴法》B.《全国劳工关系法》C.《社会保险法》D.《公允劳动标准法》【答案】A【解析】依据“工人有组织和通过他们所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雇主应当遵守总统批准的有关工资、工时的规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故选A项;《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允劳动标准法》是为了缓和劳资冲突而通过的法案,没有“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署”等相关内容,解除B和D项;《社会保险法》是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不符合题意,解除C项。15.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四大自由。事实上增加的核心是“免于匮乏”的权利,即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变更这种不合理现象。可见,“新自由”的提出()A.彰显了政府新的职责B.促进了国民经济复原C.遏止了经济危机扩散D.突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事实上增加的核心是‘免于匮乏’的权利,即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变更这种不合理现象”,可知美国政府把保障民众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做为公民的权利,反映出政府增加了保障公民福利权利的职能,故选A项;从材料“免于匮乏”、“有人挨饿”,可知反映的是美国保障低收入群体利益,不是实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解除B项;遏制经济危机扩散应当实行措施发展经济,缓解供需冲突,与材料中“免于匮乏”、“有人挨饿”不符,解除C项;从材料“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变更这种不合理现象”,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和社会对低收入阶层的保障职责,不是强调个人全面发展,解除D项。16.依据下表,可以推知二战后发达国家()

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更(%)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12.2250.719902.85.17.2工业195034.742.221990840.533.6服务业195048.932.426.6199071.454.459.2A.农业经济急剧衰退B.美国工业落后世界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社会结构的新变更【答案】D【解析】从《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更表》可以看出,从1950年到1990年,美、德、日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快速下降,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快速上升,说明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更,故选D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急剧衰退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二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解除B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快速上升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定结果,并不意味着工农业的衰败,解除C项。17.图3为1938—1967年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示意图(以1958年为100%)其中代表日本的是()图3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依据图表显示,日本在二战期间斗争德破坏和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其打压,所以从1938年到1948年处于下降阶段,但随后美国调整对日政策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头与美国和欧洲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故选A项;美国经验罗斯福新政后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二战更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所以②应当是美国,解除B项;法国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占据,所以1938年至1948年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二战后所以马歇尔安排和欧洲的联合促进法国经济的快速复原和发展,所以③应当是法国,解除C项;英国受到斗争的破坏,但二战时期经济相对于其他国家总体较好,所以二战后发展趋势较低,所以④是英国,解除D项。18.1981年里根上台后削减个人所得税率,由原来的70%削减为50%,1986年以后进一步降到28%;资本利得税税率从28%降到20%,企业所得税率则从46%下调到33%。里根减税措施表明()A.美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C.美国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D.自由市场模式已取代政府干预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里根政府上台后,削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明里根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使美国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故选C项;美国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解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解除B项;取代之说与史实不符,解除D项。1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1946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英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B1883年德国政府先后颁布《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德国最早建成了福利国家C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摆脱了经济危机D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国有化实行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方式之一【答案】D【解析】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头初,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戴高乐临时政府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措施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故选D项;1946年,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才渐渐发展起来,且材料仅提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两种福利,无法反映福利制度的完善,解除A项;B选项并未提及其他国家,因此“最早”一词无从体现,解除B项;C选项“摆脱了”一词说法过于确定,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20.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确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样看法。当无法达成一样看法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更()A.反映了国际政治日趋民主化B.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说明发达国家已丢失主导权D.有利于爱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确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样看法。当无法达成一样看法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可知国际组织表决方式由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确定投票权变为一国一票,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国际货币,并不是国际政治,解除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目前尚未形成,解除B项;材料只提到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但无法说明发达国家丢失主导权,解除C项。21.以下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变更表。下列属于这一变更的缘由是()时间1913—1938年1948—1960年1960—1965年1965—1970年年均增长率(%)0.76.87.911A.马歇尔安排的实施B.美国扩大商品输出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答案】C【解析】表格数据显示自1948年起先世界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加快,据所学关贸总协定的学问可知,其缘由在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马歇尔安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斗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救济、帮助其重建的安排,不符合题意,解除A项;美国扩大商品输出影响的是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变更无干脆关系,解除B项;世界货币体系建立更主要的是带来金融领域的变更,并不会干脆影响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变更,解除D项。22.对表3解读最精确的是()

表3欧盟外交大事记(部分)1994年与俄罗斯签订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1996年与亚洲10国首脑在曼谷实行首次亚欧会议(美国未参与)2000年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第五个《洛美协定》,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帮助A.欧盟全面抗衡美国的政治限制B.欧盟加快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C.欧盟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关系D.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C【解析】从材料表格欧盟与俄罗斯、亚洲10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友好的外交往来,可知欧盟在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关系,故选C项;材料表格体现的是欧盟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合作,没有体现出其目的是抗衡美国的政治限制,解除A项;欧盟加快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是指欧盟内部的合作,与材料中体现的欧盟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不符,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欧盟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确定的外交联系,体现不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除D项。23.下图是“冷战”早期苏联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欧洲“合众国”》。(注:1949年英法等国签订《欧洲委员会规章》,正式成立欧洲委员会)该漫画意在说明()A.美国救济促进了欧洲联合B.资本主义阵营起先出现分化C.欧洲联合的道路困难重重D.欧洲联合冲击美国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1949年5月5日,比利时、丹麦、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瑞典和英国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规章》,正式成立欧洲委员会,总部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委员会追求“欧洲合作与联合”,但漫画表明,在“欧洲合作与联合”过程中有着内部、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欧洲联合的道路困难重重,故选C项;通过漫画来看,美国在强行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这表明美国的救济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解除A项;漫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起先”,解除B项;漫画没有体现出欧洲联合对美国的冲击,反而显示出美国的霸权行为,解除D项。24.下图是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A.指责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B.强调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确定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D.嘲讽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被动发展【答案】C【解析】据上述漫画可知,中国经济这棵树在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强壮成长,因此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地位逐步提高,故选C项;漫画寓意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作用凸显,而未得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解除A项;依据漫画中的文字“没想到短短几年它长这么大了”,可知材料主旨围绕中国经济的地位,而非强调世贸组织的作用,解除B项;依据漫画中以这棵树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强壮成长,可知发展中国家面对机遇与挑战,迎难而上主动发展,解除D项。二、材料阅读(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脱贫减困是民生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赐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宋代以前,救助贫国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供应教助。到了宋代,国家起先注意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气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纳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激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难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动身,制定系统性扶持方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当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需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困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当担当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大国崛起》材料三消退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意抓六个精准……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摘自习近平《在中心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为使“人们免于贫困”罗斯福新政实行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缘由和现实意义。(12分)【答案】(1)特点:①分类定级,分类扶持;②钱物赐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④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意调动民间力气。(3点6分)(2)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爱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冲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3点3分)。影响:改善民生,缓和社会冲突,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础;确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负担。(2点4分)(3)缘由: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扶贫政策的科学性、持续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随意3点6分)意义:①是真正消退贫困的有效路径;②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为全球反贫困实践供应借鉴。(3点6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赐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可知,分类定级,分类扶持;据材料一“到了宋代,国家起先注意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气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纳掲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可知,钱物赐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据材料一“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难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目常生产生活实际动身,制定系统性扶持方法”可知,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据材料一“宋代以前,救助贫国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到了宋代,国家起先注意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气参与扶贫救助”可知,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意调动民间力气。(2)第一小问措施,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相关学问可知,罗斯福新政中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可知,新政中爱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冲突;据罗斯福新政措施可知,罗斯福新政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其次小问影响,据罗斯福新政的主动影响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就业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缓和社会冲突,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社会的基础;据所学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可知,罗斯福新政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确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负担。(3)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三“消退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可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据材料三“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可知,扶贫政策的科学性、持续性;据材料三“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其次小问意义。据材料三“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可知,是真正消退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据材料三“消退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国扶贫成就为全球反贫困实践供应借鉴。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务。时间事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国共同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选取上表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务,概括指出这些事务所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某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学问进行论述。(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精确,史论结合。)【答案】举例:趋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论述:1945年依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战后世界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