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析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厦门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淫民”是指那些凭借世袭制无功受禄的贵族,李悝主张取缔他们的特权,把他们的财产、权力没收,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重新分配,使众多的贤才来为魏供职。此举使一些无功旧贵丧失地位,而大批出身庶族能为魏国做贡献的士人登上政治舞台。(2)推行“尽地力之教”。其具体措施包括:规定每亩地的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治田勤谨,达到每亩增产三斗;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病害。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生产。魏国地少人多,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适应了魏国的国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3)实行“平籴法”。规定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粮价,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4)制定《法经》,以加强法制。为了巩固魏国已有的变法成果,维护新的财产关系和统治秩序,李悝研究、总结了当时各国的法律,并集其大成,制定了《法经》这部新法典。《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意义。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宋与金的战和关系标准答案:宋金关系包括北宋末年的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高宗、孝宗时期的和议,宁宗时期的北伐与和议。(一)海上之盟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与金相约夹攻辽朝,订立“海上之盟”,商定:宋金同时夹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攻取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灭辽之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给辽的岁币如数给金。宣和四年,宋徽宗派童贯、蔡攸率军15万北上,企图收复燕京,但为辽军所败。后勉强收回燕京地区,但除交纳岁币外还须每年另纳“燕京代税钱”一百万贯。(二)靖康之难其后是金朝的两次南侵。宣和七年,金太宗分两路南侵,东路军包围开封。宋徽宗惊慌失措,传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便连夜南逃。在尚书李纲的坚持下,钦宗被迫抵抗。金兵无法取胜,在掠夺到部分财物后退回了北方。靖康元年八月,金兵又分东西两路南下,一路大捷,一举攻占开封。在大肆搜刮之后,于靖康二年撤兵北去,掳走徽钦二帝、后妃、宗室、朝官三干余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三)南宋初期的和议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嗣宋朝之大统,是为高宗。高宗一味求和,罢免了力主抵抗的李纲,并束缚岳飞等将领的手脚,不使北伐。而同时,民间义军颇为活跃,以红巾军、八字军最为著名。八字军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曾一度发展到十多万人,给金人在北方的统治以有力打击。绍兴七年,金朝挞懒一派掌握政权,对南宋诱降,与之议和。宋高宗遣使与金人达成议和条件。但此时挞懒一派被推翻,兀术一派掌权,撕毁和约,进攻南宋。以八字军为代表的民间义军和岳家军为代表的南宋军队奋勇抗敌,取得很大胜利。高宗欲使分界线保持在淮河一线,不欲北伐,遂命诸将班师。后杀掉岳飞,与金人议和,内容为:(1)宋向金称臣,“世世孙孙,谨守臣节”;(2)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予金;(3)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就是“绍兴和议”。后海陵王完颜亮篡位,迁都开封,继续南侵。金军虽抵至长江北岸,但也遭到了顽强抵抗,且后方起义不断。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南侵时,遭到虞允文的殊死抵抗,大败逃归,南宋转危为安。宋孝宗时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然于符离遭到失败。后主和派得势,于隆兴元年与金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主要条款是:(1)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2)岁贡改为岁币,每年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3)疆界与绍兴时同。此后约有40余年两国安宁。(四)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伲胄意图树立“盖世功名”,主张北伐。战争之初颇有战果,然在金兵反攻下损失惨重。史弥远等人矫诏杀死韩伲胄,于嘉定元年(1208年)与金议和。内容为:(1)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2)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3)疆界与绍兴时同;(4)另付金犒军银300万金。此后宋金皆走向衰落。宋理宗时,蒙古与南宋共击金国,联合攻破蔡州城,次年,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一)主要内容。(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执政府及第一帝国期间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标准答案:拿破仑在担任执政府的执政官及第一帝国皇帝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内外措施来巩固统治,强化权力。(一)对内政策1.以灵活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如镇压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用镇压和安抚结合的手段对付王党等,且宣布凡肯宣誓效忠新政权的逃亡者,均可回国。2.在宗教政策上,拿破仑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迫使教皇也作出永久取消法国什一税、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等让步。同时拿破仑还承认新教和犹太教等的地位。3.在经济措施上,拿破仑废除某些恐怖年代的经济立法,任命戈丹进行改革。采取将财政管理权集中到中央、恢复期票证券制度、组建法兰西银行的措施,稳定了法国经济。同时还推行类似重商主义的措施。4.在法律上,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民事权利,将革命成果用法律成果固定下来。(二)对外政策1.在执政府建立初期,拿破仑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确定了“稳住普鲁士独立地位,争取俄国退出反法同盟,全力摧毁奥军,然后集中力量打击英国”的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法国大革命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2.帝国建立之后,拿破仑为实现其霸权,一方面以军事力量征服周边国家或逼迫其屈服,先后臣服了意大利地区、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区、德意志的大片领土以及相连的华沙大公国、比利时和荷兰地区;一方面采用大陆封锁政策,企图以经济手段拖垮英国。拿破仑在掌握权力期间采取的这些内外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法国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对于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稳定法国的政局有着积极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论述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标准答案: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3.各资产阶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能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盛行,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6.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上台执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春秋时期齐国、鲁国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齐国的改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在政治体制上,“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所谓“五其鄙”,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为了有效控制全国居民,管仲还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理论,即按照人口的职业划定固定的地域,使士、农、工、商各居其所。使他们世世代代各司其事,各安其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在军事上,管仲本着“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在十五个士乡中,每五乡设一军,每军一万人,作为国家的常备军。为了提高战斗力,于春秋两季进行军事训练,将“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称“内教”,在鄙野的五属五十个县也有相应的军事组织。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如此一来,齐国建立了完备的军事政治体制。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所谓“相地”,就是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好坏肥瘠。所谓“衰征”,就是依土地等级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其次,管仲实行官山海,盐铁专营,即盐铁由民间生产,由官府统购统销,为国家开辟了重要财源,从而为齐桓公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标志着齐桓公第一个称为中原诸侯的霸王。(2)鲁国的改革;鲁国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公元前594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无论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标准答案: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政府对租调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而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按田亩交纳,户税虽说依据资产多寡分等交纳,但田亩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户税实际上也主要是依据土地交纳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唐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其次,租庸调制之下,不管是田连阡陌的权要富室之家,还是仅占有少量土地的均田农户,他们向政府的交税都按丁交纳,每丁的负担完全一样,这是极不合理的。两税法推行后,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人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政府不增加税率,也会大大增加收入。但是,两税法也存在着许多弊端:①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②由于政府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查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③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日后来除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④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缴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标准答案: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军舰船开抵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为标志正式爆发,到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始,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七个月。期间钦差大臣琦善查办禁烟有功的林则徐和邓廷桢,义律向琦善提出了所谓的《穿鼻草约》。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历时四个月。第三阶段:从1841年8月英军扩大战争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战争结束,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标准答案:(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第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国际条件。第二,就国内条件而言: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组织基础。(2)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结合史实分析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后果。标准答案: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大跌,引发美国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危机迅速波及到了依靠美国资本的德国和依靠外贸的英国,随即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而它的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破坏性之大,为资本主义世界所罕见,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为这次危机的代名词。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不但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③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④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⑤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后果: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间接后果:①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②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④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⑤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1896年《中俄密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危害?(苏州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幻想,实行联合俄国、牵制其他列强的外交方针。1896年,清政府借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之机,派李鸿章赴俄秘密谈判。于6月3日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主要内容有:(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该路的修筑和经营,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其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二)危害。表面看来,《中俄密约》是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实际上,俄国的目的是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自己的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根据《中俄密约》,清政府于1896年9月8日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了名为中、俄合办实由俄国独揽大权的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他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一)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精神。(二)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进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中国全面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问题,是长期以来抗战史研究中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一种意见笼统地认为,敌后战场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正面战场始终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两个战场都重要,不必去区分主次。根据战争的发展,分析其在各战略阶段担负对日作战的不同情况,考察其地位作用的发展变化,综合分析不同阶段的主战场。1937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成立。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华南抗日武装力量,也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二)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整体上的抗战仍还比较积极努力。(三)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四)1944年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处于在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希拉克略王朝的军区制及其影响。标准答案:(1)由于战争已成为国家和政府的经常性职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610年建立的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在帝国境内推行军区制。在军区内,管理机构采用战时体制,军政合一,军政权力由将军控制,行政权力附属于军事系统。随着帝国土地的萎缩,帝国越来越无力支付军饷,只好以田代饷,将闲散土地按军种和级别发给军士。分得土地的士兵,平时在驻扎地经营土地,且一旦得到田产,便永远占有,自由处理。即军区制下,军农合一。由此可见,军区制是以本国公民为军队主要来源,在全国范同内建立起一套军事化体制。但后期,军区数量逐渐增多,由初设的5个增长到11世纪的38个。与此同时,拜占庭小农几乎不存在。军区制最终被监领地制取代。(2)影响:军区制在拜占庭帝国历史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与帝国的兴衰有直接联系,是拜占庭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军区制基本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稳定,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使小农破产。军区制推行为军事大地产和贵族势力崛起创造了条件,为拜占庭封建化开辟了道路。知识点解析:军区制是拜占庭帝国中后期兴衰的重要因素。5、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1)背景就国际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面临严峻的考验。就国内而言,到了1990年后,中国已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可喜局面。但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克服我们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是全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内容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视察和调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第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敢于闯。第四,要坚持丽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五,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第六,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要充满信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3)意义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刻发表的,是他十多年来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新的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也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标准答案: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摆脱氏族贵族和部落制度的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强帝国的经济力量,镇压人民的反抗,大流士一世在总结西亚各国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各国统治的方法,从公园前518年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把帝国分为20多个行省,实行军政分权的统治,即每省设置总督,掌管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另设一名军事长官,统率该省驻军。总督和军事长官互不统属,各自听命于国王。(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废除以前对征服地区的贡赋无定额的做法,明确规定各行省纳税的项目和数目,并采取多由各地商业高利贷者承包的制度。(3)实行军事改革。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个军区长官统辖几个行省的驻军,并直接对国王负责;改革军队建造,把全国军队编制为万人团、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等组织;被称为“不死队”的1万多人的精锐常备军是波斯军队的核心,由皇帝亲自指定将领,直接控制。(4)制定统一的铸币制度。中央铸造的金币称为“大流克”,可通行全国;行省铸造银币,一般只能在省内流通;自治城市铸造铜币,限城内使用。(5)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为了加强对全帝国的控制,大流士下令修筑设有驿站的大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为从首都苏撒一直到小亚的以弗所,全程2400公里。驿道沿途设有驿站、客栈,重要的边界和渡口都筑有工事,设置驻军。(6)为维持帝国统一,大流士将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作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7)为了便于指挥、控制和同帝国各地保持密切联系,大流士一世设置了四大京城:苏萨、爱克巴坦那、巴比伦、波塞玻璃丝。大流士一世及其宫廷成员一年四季轮流于每个都城。大流士的改革,使波斯帝国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制度,行省、军区的设置有利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驿道的修筑有利于帝国境内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币制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他的改革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对被压迫阶级和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则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统治和剥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种姓制度。标准答案:(1)种姓制度的形成。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2)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3)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前三个等级有权参加,而首陀罗作为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宗教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4)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如何评价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标准答案:“铁血政策”,是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铁血政策”的出现是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的:(1)19时期50--60年代,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当时德意志大小邦国林立的四分五裂局面,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既无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无法为德意志资产阶级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支持。(2)德意志统一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广大人民也希望统一,因为分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邦林立带来诸多不便,它们之间的相互倾轧更给人民带来了痛苦。1859年9月,德国出现了民族同盟,其宗旨是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3)19时期50~60年代,德意志内部存在反对统一的分裂势力。首先是奥地利的统治阶级,他们满足于奥地利在邦联议会中的主导地位,反对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实现德国统一,担心会引起奥地利内部其他民族的独立斗争,也会削弱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其次,南部、中部的各邦君主反对统一,主要是担心统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采用强权和武力推行统一,是必然选择。(4)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法承担领导国家实现统一的任务,只能由普鲁士王朝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德国资产阶级出现的时间较晚,力量弱小,而且处于与封建制度和无产阶级的双重对抗中,不敢领导德国人民通过革命来完成统一;无产阶级也出世较晚,组织上很脆弱,尚未成立自己的政党,无力完成统一大业。(5)普鲁士具备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实力。容克阶级力量雄厚,生机勃勃,富于进取;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而且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战斗力很强;普鲁士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力量的源泉;普鲁士拥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这是普鲁士国力强盛的重要根源。德意志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当时只能采取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实行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来实现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先后通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最终完成了统一。“铁血政策”的评价:(1)“铁血政策”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局面,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德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和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2)德国统一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破坏了欧洲旧有的国际关系割据,维也纳体系完全瓦解。(3)在以“铁血政策”为指导的统一战争中,俾斯麦夺取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迫使法国交出50亿法郎的赔款,削弱了法国的大国优势,也埋下了法、德仇恨和对抗的种子。(4)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于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当代科技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标准答案:当代科技革命的发生,有着社会的因素,也有科技自身的内在动因。(1)科学理论的准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战后初期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2)技术与物质前提。二次技术革命创造的先进实验条件使新技术的诞生成为可能;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提;二次技术革命中的尖端技术从军用转为民用,扩大了新兴产业。(3)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当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本身要求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欧共体一体化的进程。标准答案:195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各国就致力于西欧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关税同盟的实现。取消6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即实行关税同盟。第二,制定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内容主要是对共同体内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保证和提供补贴;对外共同提高关税以保护6国内部的农业生产,共同的农业政策其重要性仅次于关税同盟。第三,共同体的扩大。共同体的成功,促使英国、爱尔兰和丹麦于1973年加入。共同体由6国变成9国,实现了第一次扩大。七八十年代,欧洲的一体化取得了如下进展:第一,成员继续扩大。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成员国达到12个。第二,筹建欧洲货币体系。1978年共同体九国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于1979年付诸实施。第三,筹建欧洲统一的大市场。1975年12月决定,要成立直接选举产生的欧洲议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高潮迭起。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就《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达成了协议,并于1992年2月的部长会议上签署。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转,实现了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的自由流通。1995年1月1日,欧盟接纳奥地利、芬兰、瑞典三国为新成员,扩大到15国。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货币——“欧元”。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25国的新欧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意义标准答案:狭义上的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背景:1.政治方面: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民间活动的自由余地相对较大,这是学生的游行、示威等得以进行的前提因素;2.思想文化方面:一方面自晚清以来的思想不断变革,反权威、求自由等思想传播很广,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五四运动的领头羊北京大学当时以蔡元培为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精神,也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3.外交方面:一战后在巴黎召开的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北洋政府企图签字,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各阶层群众广泛参加的爱国运动。他们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大旗,旨在为国争取利权。意义:在政治方面:1.五四运动中,在学生及各界的努力之下,北洋政府未在和约上签字,使得日本企图接管德国在山东利益的野心未能在合约上实现;2.同时,北京政局也出现了极大的动荡,教育总长及曹、章、陆三人被罢免,内阁全体辞职,甚至总统徐世昌也一度有辞职的打算;在思想文化方面:3.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运动进一步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同时运动中也成立了一些旨在宣扬新思想的社团;4.五四运动也促进了各种外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5.五四运动还带有民粹主义的成分,为以后激进主义的不断发酵埋下了隐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蒙巴顿方案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发表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宣布自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方案的主要内容是:(1)依据宗教原则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2)分治前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划为两部分和各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西北边省、信得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县的归属问题分别进行投票。(3)各土邦有权自行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如果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可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二)后果。(1)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成立,真纳自任总督;同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巴基斯坦在1956年3月23日颁布宪法,改自治领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2)由于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千米,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和河水争端问题。而且,分治使统一的经济和灌溉系统被人为分割开,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也成为印巴两国长期不和、发生多次武装冲突的原因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北京大学2017年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及其意义。标准答案:隋朝统一南北,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有:第一,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进行统一战争准备了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从而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这种政治上的南北统一,进而造成经济上的南北统一,是完全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的,是完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第二,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同化,南北方都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自秦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丁零各族,到了北朝末年,已经和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骨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也已经由鲜卑贵族移转到汉族大地主手里(尽管这些汉族大地主带有鲜卑化的成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已经缓和了下来,南北朝间的民族矛盾对抗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南北部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了。第三,北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统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北朝均田制的继续推行,自耕小农大大地增多,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也由于他们的经济比较稳固,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因而兵源增多,战斗力加强;比较南朝自耕小农经济日益衰颓,兵士身份日益低落,国力也因以不振,最终导致了南朝为北朝所并。第四,南北在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要求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南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五,隋文帝杨坚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坚是北周贵族,周静帝即位后,他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逐步控制了北周军政大权。他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用法较为宽大,提倡节俭,颇得民心。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汉族官僚和汉化鲜卑贵族的有力集团。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位之后,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超过了南方的陈,进一步打破了南北均势,为隋朝统一南北提供了条件。589年,隋灭陈,实现了南北的统一。意义:统一南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社会发展步入正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朝的强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标准答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其中失败的原因有:(1)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破坏革命。(2)主观原因: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追寻者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派兵加以镇压。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答案中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试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标准答案:辽的领土广大,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境内人民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因此,辽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胡汉分治政策。(1)辽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因其官署设于皇帝大帐以南而得名。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因其官署设在皇帝大帐以北而得名,其官名称虽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但权力却远胜于南面官。(2)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也实行胡汉分治的双轨制。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东京道、西京道。道之下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实行部族制制度,在各大小部族分别设置带有原部族组织色彩的官职和机构;对汉人和渤海人等实行州县制,州县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部族、州县之外还有“头下军州”。“头下军州”(也作“投下军州”)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行政组织,是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一种带私属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契丹贵族将所分或所俘人口“筑寨居之”,这些寨堡被称为“头下”或“投下”,再按人口的多少称之为州、军、县、城、堡。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由军州的贵族任免和监督。头下军州的工商税收除酒税上缴朝廷外,其余归主人享用。从事农耕的头下户,除了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外,还要向辽政府缴课税,又称为“二税户”。头下军州的贵族和官吏对头下户实行野蛮统治,平时任意征税或役使,战时征为私兵参战。头下军州是一种军事、行政的联合组织。(3)“四时捺钵”是辽朝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辽朝建立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相对固定的地方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行宫)。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皇帝在捺钵内与北、南面大臣商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四时捺钵”在辽圣宗时形成制度,终辽之世,相沿不改。(4)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者,皆人军籍,平时游牧射猎,战时应调从征。军队中有正军和家丁的区别。家丁由奴隶和部曲充当,主要从事杂役。正军主要有禁军、部族军、州县军、属国军、乣军等。每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弓箭等皆自己装备。人马都不给粮草,依靠四处抄掠以供所需。禁军是军队的骨干,有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部族军是以部落为单位分守四边的军队;州县军是汉族民丁组成的,兵虽多,却并非主力;属国军是臣属部落的军队;乣军是东北路和西北路的边防军。(5)辽朝的法律分为蕃、汉两律。汉律适用于汉人和渤海人,蕃律用于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辽太祖时,耶律突吕不撰《决狱法》,为当时辽朝第一部成文法。辽兴宗时,重新制定法律,新定条制547条,史称《重熙条制》,于1036年(重熙五年)正式颁布,这是一部完整的法典。辽律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规定契丹人“殴死汉人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以其亲属为奴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玛利亚.特利萨(1740一1780)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政策。标准答案:(1)土地改革:逐步给农民人身自由和婚姻自主权、职业选择权;减少农民的地租负担;限制领主的裁判权,取消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2)教会改革:解散耶稣会和天主教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为国有,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各派教徒与天主教徒有同等的公民权利。(3)改组国家政府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成立跨越领地的地方政府,排挤地方贵族势力。(4)实行募兵制度,建立警察组织和常备军。(5)奖励工商业,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国家工场,扶植经济发展。但因遭到地方贵族的激烈反对,收效甚微。知识点解析:玛利亚.特利萨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政策具有开明君主专制的一般性特征。8、古埃及的墓葬习俗。标准答案:古埃及的墓葬习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出现了“画墓”(因墓壁绘有水战、陆战等画面而得名),用砖砌成。有些学者认为墓主人可能是国王。(2)早王朝时期。出现了国王和贵族修建的“马斯塔巴墓”。“马斯塔巴”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长凳”。这种墓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顶斜坡墓,形状如同阿拉伯人院子中的长凳,故名“马斯塔巴”。(3)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初期的法老乔塞尔建造了“阶梯金字塔”。第四王朝的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在开罗西南达赫舒尔的北边建造了一座真正的“角锥体金字塔”。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建造的金字塔是规模最大的典型的角锥体金字塔。(4)第二中间期。法老停止建造金字塔。(5)新王国时期。出现了“岩墓”。新王国的法老们在底比斯附近的尼罗河两岸的山谷里凿岩为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的背景。标准答案: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和医学领域的革命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而16~19世纪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则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为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制度对科技文化的束缚,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教俗封建主进行了猛烈冲击,解决了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斗志。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哲学家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武器和方法,如伽利略开了实验科学的先河,培根提出了归纳法,笛卡尔则提出了演绎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在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弘扬理性方面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标准答案: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进入2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到1924~1925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20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30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年加入国联,并于1935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30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地合作,试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1939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在亚洲于1935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评新文化运动。(苏州大学2001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华民国史真题;安徽大学2006年中国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南京大学2002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有学者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历史基础;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四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战胜利的国际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基本原因、过程是什么?你怎样评析这场以妥协与和解为结局的历史事件?(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世界上古、中古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是罗马共和国早期一大主题。平民和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展开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取消债务奴役,同时在政治上也要求维护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二)过程。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是保民官的设立。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第一次撤离,当时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势,平民的撤离使贵族大为惊慌。贵族不得不与平民协商,承认平民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保民官。保民官的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帮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不受侵犯,行为自由不受执政官和元老院的限制。如果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保民官可以否决。保民官不能由贵族担任,必须纯粹由平民担任。保民官可以监督两名执政官,开始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公元前474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地域部落)召集会议已获正式承认,称作平民会议。经该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于公元前451一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平民达到公布法律的目的后,继续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尤斯法,废除了十二铜表法中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但是,贵族坚决不同意坎努利尤斯的另一提议:平民也应有当选执政官的权利。最后,两方面达成妥协,从公元前444年开始,停选执政官,选举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军政官初为三人,后增至六人。虽然按规定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实际上却由贵族把持,但毕竟平民可以当选,这是贵族的一大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罗马对外战事频繁,贵族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作出的让步。公元前367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民可以担任最高官职,其他原有的和新设的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这就使平民上层有可能逐渐跻身最高权势者的行列,平民和贵族的关系随之有所缓和。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止了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最后一次撤离。结果,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霍滕西阿法案》,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三)意义。经过对贵族的长期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对罗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政治上,首先是消灭了氏族残余,促进了罗马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新法律的颁布,新官职的设立,新社会组织制度的创立,使罗马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国家制度日臻完备。(2)经济上,国家结束内战,转而对外扩张,这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废除了债务奴役,划清了自由民和奴隶的界限,罗马人不能再奴役本国人为奴隶,从此走上了奴役外籍人的道路。(3)军事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罗马共和国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罗马公民兵制度,加强了罗马的军事力量。罗马就是靠着一支坚强的公民兵进行对外扩张,使自己由一个小小城邦发展成为统一意大利半岛、进而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国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的措施和后果。(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月16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1)德、法、比、英、意五国的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证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互不侵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国分别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争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旅游线路策划与销售居间合同模板4篇
- 二零二四养殖场水产养殖劳务输出与技术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路灯照明亮化与节能改造合同4篇
- 2025年茶楼设备维护保养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研发与全球销售合同4篇
- 2025年度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商业地产项目场地租赁及商业运营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家电场购销合同书(创新版)4篇
- 2025年度楼板浇注施工进度款支付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流转合作开发合同范本4篇
- 开展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管理的具体实施举措方案
-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 2025年内蒙古包钢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企业内训师培训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各题型)
- 2025年云南中烟工业限责任公司招聘42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专项训练题试卷(2)含答案
- 202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5《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
- 《AM聚丙烯酰胺》课件
- 教育综合体项目策划书
- 软件开发项目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