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_第1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_第2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_第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_第4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题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

第一单元细菌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

1、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型微生物,它们的个体微小,经

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才可见的微生物是:

(A)

A细菌B真菌C病毒

2、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

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A)A菌落B菌苔

3、下列符合菌落条件的是:(A、E)

A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

形态的独立群体。

B细菌在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

形态的独立群体。

C细菌在适宜的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

定形态的独立群体。

D某种细菌的菌落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地增大。

E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以后,其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4、多个菌落融合成一片称为:(B)

A菌属B菌苔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A)

A微米(um)B纳米(nm)C毫米(mm)

6、细菌的个体形态包括:(A、B、C)

A球菌B杆菌C螺形菌D线形菌

7、细菌大小的表示方法:球菌的大小用(A)来表示;杆菌的大小

用(B)来表示;螺形菌的大小用(C)表示。

A直径B长和宽C长、宽、两端点间的距离

8、螺形菌分为(A)和(B)两种。

A弧菌B螺菌C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A、B、C、D)

A细菌壁B细菌膜C细胞质D核体E核糖体F荚膜G芽抱

2、细胞质中的超微结构包括:(A、D)

A质粒B菌毛C芽抱D核糖体

3、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A)

A肽聚糖(粘肽)B蛋白质C脂多糖

4、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C)

A糖类B脂类C磷壁酸D蛋白质

5、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壁的组成是:(B、C、D)

A磷壁酸B外膜蛋白C脂质双层D脂多糖

6、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革兰氏阴性菌:(B)

A薄B厚

7、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脂多糖是由(A、B、C)组成:

A类脂A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磷壁酸

8、革兰氏阴性菌中(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A类脂A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磷酸酸

9、革兰氏阴性菌中(B)具有细菌属的特异性。

A类脂A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磷酸酸

10、革兰氏阴性菌中(C)具有种、型特异性。

A类脂A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磷酸酸

1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A、B、C、D)

A维持菌体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B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细胞壁有许多微孔,可使水和小分子

物质自由通过,并阻留大分子物质,它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物质

交换;

C细胞壁为表面结构,携带多种决定细菌抗原决定簇;

D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具有内毒素

作用,革兰氏阳性菌的磷壁酸、A群链球菌的M蛋白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

的黏附;

12、L型细菌是指:(B)

A有完整细胞壁的细菌B缺乏完整细胞壁的细菌

13、关于质粒的正确描述是(A、C、D、E、F)

A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B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能自我复

制,传给子代D可以自然丢失E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F在遗传

工程中常用作基因的运载体

14、关于核体的正确描述是:(A、B)

A是细菌的染色体B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C有核膜

15、医学上重要的质粒包括(A、B、C)

A致育性的F质粒B耐药性质粒(R质粒)C致病性的毒力质粒

第三节细菌的特殊结构

1、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B、C、D、G)

A细菌胞壁B荚膜C鞭毛D菌毛E细胞膜F细胞质G芽抱

2、荚膜的作用是(A、B)

A保护细菌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增加细菌的侵袭力,是构成细菌致

病性的重要因素;

B荚膜成分具有特异的抗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及细菌分型的依据;

C荚膜是运动器官;

D有特异性抗原,常称K抗原;

3、鞭毛功能是(A、B、C)

A细菌的运动器官B有特异性抗原,常称H抗原

C有些细菌的鞭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D鞭毛不是运动器官

4、鞭毛的类型包括:(A、B、C、D)

A单毛菌B双毛菌C丛毛菌D周毛菌

5、菌毛(A、B、C、E、F)

A又称菌毛素B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类型C与细菌的致病性

有关D与细菌的运动有关E与细菌的运动无关F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G

普通菌毛通常有数百根之多H性菌毛仅有1-4根I又称为F菌毛J菌毛

分为6个型,即Fl、F2、F3、F4、F5、F6。K2型(F2)为性菌毛,其余

的为普通菌毛。

6、芽抱是(A、B、D、E、F)

A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具有多层膜包裹、

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水体;B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是细菌抵抗不良环

境的特殊存活形式;

C常以杀灭细菌芽抱作为灭菌或消毒是否彻底的标准;

D芽抱的大小、形态和在菌体中的位貉随菌种而异,有助于细菌的鉴

别;

E、芽抱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较强抵抗力

F、环境中的芽抱一旦进入机体又可发芽而成新的繁殖体,故应防止

芽抱污染周围环境,威胁健康。

第四节细菌的染色方法

1、单染法是:(A、B)

A仅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B简易方便,多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大小与

排列。

2、革兰氏染色法的程序是:(C、D、A、B)

A95%酒精脱色30SB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lmin后水洗

C草酸钱结晶紫染色lminD水洗后碘液媒染lmin

3、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A、B、C)

A鉴别细菌,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两大类;

B与致病性有关,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

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以内毒素致病,二者致病机制各不相同;

C选择抗菌药物,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头抱菌素、龙胆紫

等敏感,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对氨基糖甘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

等敏感。

4、瑞氏染色法(A、B、C)

A可将细菌染成蓝色B组织细胞的细胞核染成蓝色C背景和细胞浆

染成红色

D可将细菌染成红色E组织细胞的细胞核染成红色F背景和细胞浆染

成蓝色

5、抗酸性染色法常用于(C、D)菌的染色

A大肠杆菌B沙门氏菌C结核杆菌D副结核杆菌

6、抗酸性染色法可使(C、D)菌染成红色,(A、B)菌染成蓝色或

绿色。

A大肠杆菌B沙门氏菌C结核杆菌D副结核杆菌

7、抗酸性染色法的顺序是(B、A、C)

A3%盐酸酒精脱色B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微热3-5minC充分水洗后

碱性美蓝或孔雀绿复染lmin

8、特殊染色法包括(A、B、C)

A芽抱染色法B荚膜染色法C鞭毛染色法

第五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渗透

压)

2、营养物质主要有a水分:细菌对物质的吸收、渗透、分泌、排

泄及代谢过程的生化反应必须在水中进行;b碳源:各种含碳无机、有机

化合物,作为合成菌体必需原料,同时也作为细菌代谢主要能量来源;c

氮源:仅次于碳源,菌体成分主要原料;d无机盐:钾、钠、镁、磷、硫、

氯等,除构成菌体成分,主要是调节菌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激活酶

的活性;e生长因子:细菌生长繁殖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复合的有机化合物。

3、大多数病原性细菌最适PH为7.2-7.6

4、根据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三类(嗜冷菌、嗜热菌、

嗜温菌)

5、嗜冷菌的温度范围是-5〜30℃,最佳生长温度是10〜20℃;嗜温

菌的温度范围是10〜45℃,最佳生长温度是20〜40℃;嗜热菌的温度范

围是25〜95℃,最佳生长温度是50~60℃。

6、细菌对分子氧的需求(呼吸类型)包括:(专性需氧菌、微需氧

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7、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

8、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后,连续定时取样检

查活菌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

制出一条反映细菌增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9、细菌生长曲线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0、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

迟缓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细菌数增加不显著;

对数期:活菌数呈对数直线上升,细菌的大小、形态、染色特性、生

物活性等都较典型;

稳定期:活菌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衰亡期:细菌的繁殖速度减慢或停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生理代谢

活动与趋于停滞。

第六节细菌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1、细菌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

卜完成。

2、细菌代谢突出特点:代谢活跃、代谢类型多样化。

3、细菌新陈代谢的能量要由(ATP)供给。

4、细菌生物氧化的类型分为呼吸(无机物为受氢体)与发酵(有机

物为受氢体)。

5、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类、色素、

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

6、细菌分解代谢试验:

⑴氧化发酵试验(糖发酵试验):阳性者产酸产气。

⑵氧化酶试验:阳性者为紫色。(阳性菌有: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

阴性菌有:肠杆菌科)

⑶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者产生气泡。(阳性:葡萄球菌、微球菌等。

阴性:链球菌等)

⑷VP试验:阳性者呈红色反应。(阳性菌有:产气杆菌等;阴性菌有:

大肠杆菌等)

⑸甲基红试验(MR):红色反应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菌有:大

肠杆菌等。阴性菌有:产气杆菌)⑹枸缘酸盐利用试验:培养基变深蓝

色为阳性。(阳性菌有:产气杆菌等。阴性菌有:大肠杆菌等)⑺口引噪试

验:阳性呈红色。(阳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⑻硫化氢试验:产生黑色为阳性。(阳性菌有:普通变形杆菌等;阴

性菌有:大肠杆菌等)

⑼服酶试验:阳性者呈红紫色。阴性者不变色或呈黄色。(普通变形

杆为阳性,马流产沙门氏菌为阴性)

5、常用的细菌生化试验有哪些?(氧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过

氧化氢酶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缘酸盐利用试验、口引噪试验、硫

化氢试验、胭酶试验等)

第七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1、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培养细菌叫细菌的人工培养。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3、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

基)

4、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含量是:1.5%-2%。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

含量是0.5%.

5、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可供大

多数细菌培养用。

6、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

膏等,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

7、营养培养基中常用的营养物质有: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

膏、鸡蛋、马铃薯等

8、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作用底物及产生显色反应的指

示剂,用来鉴别细菌。

9、厌氧培养基:可供厌氧菌生长的培养基。

10、细菌在培养中的生长现象:

⑴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沉淀生长、菌膜生长;

⑵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由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

放射状或去雾状生长(有鞭毛);⑶固体培养基:菌落大小、形状、颜色、

边缘、表面光滑度、湿润度、透明度及在血平板上的溶血情况等。

11、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细菌的鉴定、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分子流

行病学调查、生物制品的制备、饲料或畜产品卫生学指标的检测等

第二单元细菌的感染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在动物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动物无害的细菌。

2、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

⑴消化道:口腔中细菌较多;单胃动物胃中细菌较少,反刍动物胃中

细菌较多;小肠中细菌较少、大肠细菌繁多。

⑵呼吸道:鼻腔和咽部常有葡萄球菌、酵母菌等;咽喉及扁桃体中常

有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及致病性菌;支气管和肺泡是无菌的。

⑶泌尿生殖道:尿道外部有些细菌。

3、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颉液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

1、柯赫法则(细菌致病性的确定)要点:

⑴特定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⑵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⑶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⑷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

2、细菌毒力测定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来表示。

3、半数致死量: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

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4、半数感染量: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

引起半数感染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细菌毒力因子:构成细菌毒的菌体成分或分泌产物。

6、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毒力因子、毒素。

7、毒素包括:内毒素、外毒素。

8、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

毒性物质。

9、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

裂解后才能游离出来。

10、内外毒素的区别:

11、与侵袭力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或定植因子、侵袭性酶、in

型分泌系统、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

12、具有ni型分泌系统的细菌有:沙门氏菌、耶尔森菌、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等

13、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细菌的荚膜、细菌表面的蛋白、蛋白酶、

细胞内逃逸

14、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

少、毒力较弱时,感染后病原菌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

的临床病症状,称为隐性感染。

15、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

多、毒力较强时,机体组织细胞常受到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出

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

16、带菌状态: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在体内继续留

存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

17、显性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和性质又可分

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8、常见全身感染:菌血症一一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

入血流,但并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毒血症一一病原菌侵入机体仅在局部

生长繁殖而不入血,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严

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一一化脓性细菌由病灶局部侵入血流后大量

繁殖,并随血流扩散至全身组织和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1、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2、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理: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酶、靶位的改

变、渗透屏障、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3、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包括:表型检测法、耐药基因检测法。

4、药敏试验表型检测法包括:稀释法、纸片扩散法

5、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分为:敏感、中介、耐药三种。

6、药敏试验结果中: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致感染用常用剂量,该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中介是指被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与该抗菌药物常用

剂量所能达到的血清和组织浓度相近。耐药是指被测菌株不能被该抗菌药

物常用剂量所能达到的血液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的诊断

第一节样本的采集

1、采集样本的原则:

⑴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⑵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采集不同的标本;

⑶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样本。采集局部不得使用消毒剂,必要时

宜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试干后再取材;⑷样本必须新鲜,尽快送检;

⑸根据病原菌特点,多数病原菌可冷藏运输。粪便样本常加入甘油缓

冲盐水保存液;

⑹对疑似烈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的标本,严格按相关的生物安全规

定包装、冷藏、专人递送;⑺样本应做好标记,并在相应检验单中详细

填写检验目的、样本种类、临床诊断初步结果等。

第二节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1、细菌学诊断方法包括:常规细菌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基因诊断

2、常规细菌学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形态学诊断、分离培养、生化试

验、药物敏感性试验

3、血清学诊断包括:抗原检测、抗体检测

4、基因诊断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

5、PCR可用于:①形态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的病原微生物鉴定②从混合

样本中检测相应的细菌③生长缓慢或难于培养的病原菌鉴定

第四单元消毒与灭菌

1、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消毒,但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抱

的细菌。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叫灭菌。(包括病原微生物和

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抱)

3、无菌:物体上、容器内或特定的操作空间内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

态。

4、防腐:阻止或抑制物品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不一定

死亡。

第二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1、物理灭菌法包括:热力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滤过除菌法

2、热力灭菌法主是利用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

而使细菌死亡。

3、热力灭菌法包括:干热法和湿热法两大类。

4、热力灭菌法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效果比(干热灭菌法)

效果好,因为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强,可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加速

菌体蛋的变性或凝固。

5、湿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法、巴氏

消毒法)

6、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条件:压力103.4KP时,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

维持15-30mino

7、煮沸法的条件:100℃煮沸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l-3h可杀

死细菌的芽抱;含2%碳酸钠水溶液沸点可提高到(105℃)即煮沸15-20min

可杀死细菌的芽抱体。

8、流通蒸汽法的条件:100℃的蒸汽,维持30min可杀死细菌的繁

殖体,但不能杀死芽抱体。

9、巴氏消毒法的条件:第一类为63-65℃保持30min;第二类为71-72C

保持15s;第三类(超高温巴氏消毒法)132℃保持l-2s,加热消毒后应迅

速冷却至10℃以下,称为冷击法。

10、干热灭菌法包括:火焰灭菌法、热空气灭菌法

11、热空气灭菌法的条件:160-170C,维持2h能杀死芽抱。

12、辐射灭菌法包括:紫外线法、电离辐射法

13、紫外线的杀菌原理是: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其中以265-266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DNA吸收紫外线后,一条

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喀咤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喀碇二聚体,干扰DNA复制

与转录时的正常碱基配对,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

14、电离辐射又称(冷灭菌)

15、滤过除菌法所用的器具为(滤菌器)

16、高压蒸汽灭菌法常用于:耐高温和不怕潮湿物品的灭菌。如:培

养基、生理盐水、玻璃器皿、塑料移液枪头、手术器械、敷料、注射器、

使用过的微生物培养物、小型实验动物尸体等。

17、煮沸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18、流通蒸汽法常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品,如糖或含血清培养基的

灭菌。

19、巴氏消毒法常用于葡萄酒、啤酒、果酒及牛奶等食品的消毒。

20、火焰灭菌法常用于传染病畜禽及实验感染动物拓尸体、病畜禽的

垫料及其它污染的废弃物等。

21、热空气灭菌法常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

玻璃器皿、瓷器或需干燥的注射器等。

22、紫外线消毒法常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养殖场入口的消毒

室、手术室、传染病房、种蛋室等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能用高温或化学

药品消毒物品的表面消毒。

23、紫外消毒的有效距离不超过2-3米。

24、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也可用于食品

的消毒而不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

第三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1、消毒剂: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抑菌剂(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物称为防

腐剂或抑菌剂。

3、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⑴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醇类、酚类、醛类、重金属盐类等。

⑵干扰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酚类、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盐类

等。

⑶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质重要代谢物质逸出,

胞外物质直接进入细胞内,并能破坏细胞膜上的氧化酶和脱氢酶,最终导

致细菌死亡。如新洁尔灭、酚类、表面活性剂等。

4、消毒剂种类:含氯消毒剂(漂白粉)、过氧化物类(过氧乙酸)、

酚类(煤酚皂)、碱类(氢氧化钠)、醛类(甲醛)、醇类(乙醇)、含碘消

毒剂(碘酊)、季胺盐类(新洁尔灭)

5、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⑴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⑵温度和酸碱度;⑶细菌的种类、数量与状态;⑷有机物。6、消

毒剂作用温度每增高10℃,杀菌作用约增加5-8倍。第五单元主要动物

病原菌1、对照表

2、革兰氏阳性菌:球菌、李氏杆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支杆菌。

3、革兰氏阴性菌: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4、对生长要求高的细菌有:链球菌、巴氏杆菌、里氏杆菌、嗜血杆

菌、放线菌、布鲁氏菌、结核杆菌、支原体

5、衣原体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可用细胞培养。

6、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7、结核杆菌可用抗酸性染色法鉴别。

8、布氏杆菌可用柯氏染色法鉴别。

9、对动物有致病性的结核杆菌有:人型结核杆菌、牛型结核杆菌、

禽型结核杆菌。

10、禽型结核杆菌不感染人,其它型可互相感染。

11、革兰氏芽抱杆菌有: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破伤

风梭菌等。

12、分支杆菌有: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禽分支杆菌。

13、螺旋体有:钩端螺旋体、猪痢疾短螺旋体。

14、支原体有:鸡毒支原体、猪肺炎支原体。

15、真菌有:皮肤真菌、典曲霉。

16、肠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17、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主要疾病: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中

毒性呕吐、肠炎、休克等)、葡萄球菌性肠炎。

18、大肠杆菌可分五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

19、病原体及对应疾病:

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一一牛乳房炎;

沙门氏菌一一仔猪副伤寒、鸡白痢等;

巴氏杆菌一一猪肺疫、禽霍乱、其它动物巴氏杆菌病;

里氏杆菌一一雏鸭传染性浆膜炎;

嗜血杆菌一一猪格氏病、鸡传染鼻炎;

衣原体——鹦鹉热;

20、病原学检查方法:细菌染色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

试验、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检查等。第六单元病毒基本特性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

1、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

酸(DNA或RNA)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方能显示其生命活性。

根据核酸指令大量复制病毒子代,并导致细胞发生多种改变。

2、病毒一般以病毒颗粒或病毒子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

构及遗传性。病毒颗粒极其微小,测量单位是纳米(nm),最大病毒为痘

病毒(约300nm),最小的为圆环病毒(约17nm)。

3、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囊膜

4、病毒的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5、病毒囊膜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

膜或核膜的化学成分。有的囊膜表面有突起,称为纤突或膜粒。

6、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决定病毒感染性、复制特性、遗传特性

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病毒体总质量70%)及脂类与糖类(均来自宿主

细胞)。

第二节病毒增殖方法

1、病毒的培养方法:实验动物培养法、鸡胚培养法、细胞培养法。

2、病毒培养所用的细胞包括:

⑴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酶等消化、分散,获得单个细胞,再培

养于培养器皿中。

⑵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

传代,其细胞染色体数下原代细胞一样,仍为二倍体。

⑶传代细胞系:在体外可无限制分裂的细胞。有的来源于肿瘤组织或

转化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不正常,为异倍体。

3、原代细胞特点:大多数组织均可制备原代细胞,但生长的快慢及

难易程度不一。肾和睾丸最为常用。

4、二倍体细胞数量可扩大,对病毒的易感性基本无变化。

5、传代细胞:传代及培养方便;有的对分离野毒不敏感。

6、细胞培养方法:静络法、旋转培养法。

7、细胞病变(CPE):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称为细胞病变。

8、细胞病变的表现:细胞圆缩、肿大、形成合胞体、空泡等。

9、包含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通过

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检测到。

10、空斑:将病毒接种吸附于单层细胞,原先感染病毒的细胞及病毒

扩散的周围细胞会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斑点,类似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

态,称为空斑或蚀斑。

11、病毒克隆:将获得的单个空斑制成悬液,梯度稀释后再做空斑,

最终可获得只含一个病毒颗粒及其子代的空斑,叫病毒克隆。

第三节病毒的感染

1、急性感染又叫病原消灭型感染。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

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

2、持续性感染:是指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其至数十年。

动物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3、病毒持续性感染可分为:潜伏期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

第七单元病毒的检测第一节病料的采集与准备

1、病毒材料的采集:采取的器官或组织样本如肺、脑、肝、脾、淋

巴结等,可取一小块充分研磨,加入青、链霉素,的Hanks液,离心取上

清液作为接种物;鼻液、脓汁、乳液等分泌物或渗出液、粪便,加入高浓

度抗生素充分混匀后4℃冰箱处理2-4小时或过夜,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接

种物。液体病料用棉试子蘸取,浸泡入含有2%犊牛血清和含青、链霉素

的汉格氏液中,充分涮棉试子,反复冻融3-5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接

种材料。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鉴定的方法有:

1、病毒形态学鉴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大小;

2、病毒血清学鉴定:用已知抗病毒血清对分离毒株血清学鉴定,以确

定病毒种类、血清型及其亚型。3、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PCR确定基因

4、病毒特性的测定:核酸型鉴定、耐酸性试验、脂溶性试验、耐热性

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等。第三节病毒感染单位的测定

1、常用于病毒滴度(病毒浓度)测定的技术有:空斑试验、终点稀

释法、荧光斑点试验、转化试验等。2、空斑形成单位(PFU)。第四节病

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试验有:病毒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

组化技术、免疫转印技术等。第五节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

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分析、

核酸杂交、DNA芯片等。第八单元主要的动物病毒1、对照表

1、痘病毒常被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

2、痘病毒可在发育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多数可在膜上形成痘

斑。

3、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

4、圆环病毒包括:猪圆环病毒(PCV)、鸡贫血病毒(CAV)、长尾鹦

鹉喙羽病病毒(PBFDV)。

5、圆环病毒(PCV)有两种血清型:PCV1、PCV2oPCV1无致病性,

PCV2有致病性。

6、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牛鼻气管炎病毒、马立克氏病毒等。

7、马立克氏病毒包括:有囊膜的病毒和无囊膜的裸露病毒。

8、副粘病毒科包括:新城疫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犬瘟热病毒。

9、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10、禽流感高致病力毒株又名真性鸡瘟,也叫高致病性禽流感。

11、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属,高致病力毒株主要有H5N1、H7N7

亚型。

12、冠状病毒包括: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1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动脉炎病毒科。

14、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有0、A、C、SAT1、SAT2、SAT3、亚洲1等

7个主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同一血清型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力

也弱,从而给免疫预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5、口蹄疫:早期IgM抗体既能中和同型病毒,也可以抗异型病毒。

康复期产生的IgG是型特异性的或是亚型特异性的。

16、黄病毒科: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第九单元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抗原

1、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

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又称为免疫原。

2、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

3、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4、反应原性又称为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特性、宿主生物系统、免

疫剂量与免疫途径。

6、抗原分子的特性:异源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与结构、物理状

态、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7、免疫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动物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与免疫剂量

成正相关系。免疫剂量过大或过小均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免疫耐受,而不发

生免疫应答。

8、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肌内注射、腹腔注

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

9、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与淋巴细胞特异性

受体和抗体结合,具有特殊立体构型的免疫活性区域。

10、抗原表位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11、抗原分子抗原表位的数量称为抗原价。

12、含多个抗原表位的抗原称多价抗原。

13、只有一个抗原表位的抗原叫单价抗原。

14、根据表位种类的不同,分为单特异性表位和多特异性表位,前者

只含一种表位,后者则含有两种以上不同表位。

15、构象表位也叫不连续表位,顺序表位也叫连续表位。被B细胞抗

原受体和抗体分子所识别或结合的表位为B细胞表位,而被T细胞受体识

别的表为T细胞表位。

16、构象表位: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

17、顺序表位: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序列决定的表

位。

18、抗原的交叉性:自然界中不同抗原物质之间,不同种属的微生物

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间,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或

有共同的抗原表位,这种现象称抗原的交叉性或类属性。这些共有的抗原

组成或表位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种属相关的生物之间的共同抗

原又称为类属抗原。

19、抗原的交叉性有三种情况:⑴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

⑵不同抗原分子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⑶同不表位之间有部分结构相同。

20、抗原的分类:

⑴依据抗原的性质: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为半

抗原。

⑵根据与抗原加工和递呈的关系:

外源性抗原:存在细胞间,自细胞外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

递呈细胞摄取后而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叫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胞内菌、病毒、肿瘤细胞合

成的肿瘤抗原等。

⑶根据抗原来源:

异种抗原:来自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抗原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与免疫动物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⑷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要抗原递

呈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TH)的协助。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⑸根据化学性质:

蛋白质、脂蛋白、糖蛋白、脂质、多糖、脂多糖、核酸抗原。

21、重要抗原

⑴微生物抗原:细菌、真菌、病毒等。

⑵非微生物抗原:血型抗原、动物血清与组织浸液、酶类物质和激素。

⑶人工抗原:

①合成抗原:依据蛋白质的氨基本酸序列,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肽

链或短肽,并与大分子蛋白质的蛋白质载体连接,使其具有免疫原性。

②结合抗原:将天然的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连接而成,用于免

疫动物制备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22、细菌抗原的特点:结构复杂,是多种抗原的复合体,有菌体抗原、

鞭毛抗原、荚膜抗原和菌毛抗原。

23、病毒抗原的特点:病毒抗原有囊膜抗原、衣壳抗原、核蛋白抗原

等。

24、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

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佐作用,这

类物质称为佐剂或免疫佐剂。

25、佐剂的种类包括:铝盐类佐剂、油乳佐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佐剂、核酸及其类似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蜂胶佐剂、

脂质体、人工合成佐剂等。

26、抗体:是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

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27、免疫球蛋白(1g):是指存在于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

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28、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E、IgD等。

29、亲细胞性抗体:IgG可与B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IgE可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这类抗体称为。

30、抗体的单体分子(1g)结构相似,IgM为五聚体、分泌型IgA是二

聚体,其它均为单体结构。

31、1g分子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有两条重链(H链)、两条轻链(L

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32、抗原决定簇:

33、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IgG:是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

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活学。

IgM:产生最早,可进行早期诊断。具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作

用。

IgA:分泌型,对粘膜免疫有重要作用。

IgE: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具有抗寄生虫病的作用。

34、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产生的针对

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35、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

动物体内,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

即为多克隆抗体。

第三节免疫系统

第十单元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

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多肽分子。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

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

2、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

激因子等。

3、白细胞介素:在白细胞间起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4、干扰素:

5、肿瘤坏死因子: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分子。

6、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

7、细胞因子的特性:理化特性;分泌特性;生物学作用特性;网络

性。

8、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刺激造

血功能;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第H^一单元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外来抗原

物质的刺激后,调动体内的固有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素,启动一系列复

杂的免疫链锁反应和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并最终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

原物质的过程。

2、免疫应答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

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3、固有性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指动物体内的非特异性免

疫因不介导的对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4、固有性免疫的组成:

⑴解剖屏障

①皮肤、粘膜;②血脑屏障;③血胎屏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