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讲: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_第1页
2.第二讲: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_第2页
2.第二讲: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_第3页
2.第二讲: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_第4页
2.第二讲: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前诸子时代中国思想的产生及演变

何谓前诸子时代?

就是在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产生之前中国漫长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及其春秋时期。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思想是如何伴随中国文明的发展而起源的?二、商周宗教思想的演变及其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三、周人伦理观念的萌芽及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商周时期的发展四、春秋时期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思想是如何伴随中国文明的发展而起源的?

要点:(一)史前时代是中国思想遥远的源头

(二)史前时代(原始社会)原始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一)史前时代是中国思想遥远的源头

距今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是我国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牙齿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著名遗址有:距今约98万年的陕西蓝田公王岭遗址。距今71—2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遗址。距今约23万年的陕西蓝田陈家窝遗址。

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著名遗址有:距今年13万年的广东曲江马坝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有:距今2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

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学会了改造自然的一些基本技能。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距今1万年前到前21世纪夏代国家建立,是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也可以称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经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被夏代国家所取代,产生了等级和私有财产,进入了我们常说的阶级社会。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

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生活,而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种植粟的北方旱作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种植稻谷的南方稻作农业区。这两个相邻的农耕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原始社会农业区域图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认识个体自身、人类社会(群体)和自然界的各种思想体系还没有产生,但是随着文字等文明的进步,可以看到这些思想体系的萌芽。特别是在氏族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幼年时代的各种思想观念,其中有的观念一直影响到商周时期,成为中国思想的遥远源头。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思维是在史前时代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二)史前时代原始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1、最早的灵魂不死观念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有埋葬死者的习惯,已经有一定的仪式,比如在尸体周围撒上红色的粉末,并有装饰品等随葬品,以便死者死后继续享用,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半坡氏族的死者大都头朝西方,夭折的孩子用陶瓮作葬具,陶瓮底部有一小孔,作为灵魂出入的道路。灵魂不死是古代人思考个体来源和归宿的观念,从哪里来的,死后去哪里?

2、祖先崇拜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群居时代的乱婚逐渐得到限制,人们有相对稳定的夫妻关系,从群婚进化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氏族成员可以追溯自己的世系和身世,于是人们逐渐产生了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本氏族成员的观念。并形成了很多崇拜祖先的仪式,这就是原始人的祖先崇拜观念。祖先崇拜是原始人思考群体,即氏族来源的观念。

比如神话传说中,女娲就是女性祖先的代表。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教民钻燧取火,伏羲氏教民渔猎,神农氏教民种植农业。还说伏羲氏作八卦,颛顼绝地天通,改变了人神杂糅的状态。还有说黄帝发明了舟车、弓箭、房屋、衣裳,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织布,他的臣子仓颉发明了文字,他的儿子制作了天干地支、制作了乐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祖先崇拜的反映。这种祖先崇拜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先秦诸子大都把自己的理想社会寄托在遥远的古代。3、图腾崇拜

与祖先崇拜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图腾崇拜表面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氏族社会的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和某一自然物有亲属关系,用这一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标记。这种自然物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比如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经常会刻有鸟、鱼、鹿、蛙、人面虫身等图案。传说黄帝氏族以云命名,共工族以火命名,太皞族以龙命名,少皞族以鸟命名,这些自然物都是氏族的图腾。图腾崇拜表面:(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早认识。(2)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体认,同样的图腾具有亲密关系。(3)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赋予自然物超自然的力量,举行许多祭祀自然的仪式。小结:

总之,原始人类的这些思想观念一般都是直观和想象的产物,大都是通过形象思维去把握自身和自然界,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还非常薄弱。但是这些原始思想是商周时期中国思想继续发展的基础。甲骨文观听思二、商周宗教思想及其演变

夏商和西周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宗教思想,不过相比于原始社会的各种崇拜已经更完善。

宗教的本质: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

(一)夏代

1、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了适应氏族专制统治的需要,原始氏族的宗教观念被人为改变。传说颛顼禁止人们自由祭祀鬼神,命令他的一个孙子祭祀天上的诸神,一个孙子祭祀地上的诸神。此时出现了专门教职人员,他们垄断了人与神之间的交往,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团。统治者也假借神意进行征伐战争,说是“恭行天之罚”,说神要惩罚这些部落。宗教观念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2、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我们对夏代的宗教思想还无法做更完整的论述。夏启像夏桀像(二)商代的宗教思想及其特点1、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取代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迁都于殷,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当时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央政府设有尹和太史辅佐商王管理国家大事,尹和太史之下又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官吏,管理各种事务。2、随着商王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宗教思想再继续发生变化。1、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代替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

殷人祭祀的上帝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上帝就是殷民族的始祖。这说明随着殷王专制统治的确立,在宗教上,也要树立自己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其他氏族的祖先成为祭祀的对象。上帝和以前殷氏族的祖先合一了。商代玉人商代青铜四羊方尊2、殷朝的宗教观念的其它特点:

①、殷人尊天事鬼的迷信观念盛行,占卜盛行,从天时、年成、祭祀、征伐到做梦、生孩子等琐事都要占卜求问上帝。②、政权与教权合一。作为上帝的后人,殷王不仅是政权的最高代表,人间的统治者,也是宗教的最高祭司。重要的宗教仪式都由殷王亲自主持。③、从殷王垄断宗教的最高权力和祭祀来看,殷代的教育、思想文化等发言权完全由殷王及其手下的官吏所掌握,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学在官府”。(三)周朝对商代宗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西周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仍然是宗教,宗教思想仍然是周人观察世界、说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以及伦理观念的基础。这是西周对商代宗教思想的继承。但是周取代商的统治,必须在宗教思想上有改造创新,以便总结取代商的合法性,并吸取商灭亡的教训。因此,周人的宗教观念有不少创新:重大事件:牧野之战——周公摄政——国人暴动——共和执政——平王东迁。

西周疆域图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是西周宗教思想的第一个创新。

周王取得国家统治权叫“受命”。得到贤能的大臣辅佐叫“受屏”。把政权维持下去叫“永保天命”。天下大事都取决于天的意志。天能赐福也能降祸。而祖先神则永远是母亲般得慈爱,从不降祸给子孙后代。记载西周历史的青铜器——史墙盘

周代祖先神和至上神上帝分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历史根源,也就是氏族社会观念的影响。第二个根源是现实根源,周取代商,必须说明这种取代的合法性。2、天命可以转移是周人宗教思想的第二个创新。殷人没有天命转移观念,一切依赖天命,忽视了人为努力。商灭亡的时候,纣王还是“我生不有命在天”,终于招致亡国。周人总结殷亡教训,周公等人的看法是“天惟时求民主”,天随时都在寻找适合于做人民君主的人,最初选了夏人,后来夏启不能保护民众,所以上帝抛弃了夏人,命令商汤“简代夏作民主”。到了商纣王,胡作非为,不知悔改,毁坏了商朝的基业,上帝又让周人取代殷成为民之主,并要求周人的贵族子弟学习夏商英明的国王,把纣王等作为历史教训引以为戒。这种天命可以转移的观念进一步说明了周取代商统治的合法性。

(四)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1、西周末年,宗教思想发生了严重动摇。这在《诗经》的《大雅》、《小雅》等诗篇中有明显反映,很多诗篇发出对上帝和祖先神的质问,出现了大量怨天、骂天、恨天的诗句,如: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天降丧乱,饥馑荐臻。老天不仅不降恩德,反而不断给人类带来灾荒、饥饿等无穷的灾难。

2、周末宗教思想的动摇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变化:西周前期在文王、武王的励精图治下,社会稳定,获得一定发展,但从西周中期开始,国势逐渐衰微,昭王南征受挫,穆王征犬戎无功,又周游天下,荒废政事,出现“王道衰微”局面。平民负担越来越重,到厉王时,国势进一步衰微,为挽救国势,他收回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开辟的私田,重新垄断山林川泽。这直接引起人们不满。加之厉王采取舆论高压政策,造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召公劝告厉王,“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提出“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忠告。厉王不听,终于引爆国人暴动,驱逐了周厉王。也就是说西周末年,整个社会都对现实产生了严重不满,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对上帝和祖先信仰的怀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随着宗教思想的动摇,预示着人们会用新的思想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这就是西周已经萌芽的伦理思想以及早期的阴阳、五行观念。思想上已经迸发出最初的理性之光。三、周人伦理观念的萌芽及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在商周时期的发展

(一)西周的伦理观念

周人在反思商代灭亡教训的时候,强调人为努力的重要性,还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孝”和“德”的范畴。孝首先是对祖先,追孝祖先不仅要事生,而且祖先死后要恭敬地祭祀。德的具体含义要求统治者要敬天,对上天保持敬畏,要孝祖,孝顺对待祖先,还要保民,要求明察和宽厚,保护平民的利益。从此时开始,有孝有德已经成为对贵族品格的基本要求。

(二)早期阴阳、五行学说

一般认为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哲学形态。早期阴阳五行说虽然与殷周宗教思想纠缠不清,但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念,是人们科学认识水平的反映。1、五行说

五行观念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尚书甘誓篇》中,夏启在甘地与有扈氏决战时发布了87字誓词,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五行具体指的什么,由于文献资料缺乏,尚无法确定。殷代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观念和土木水火金五材观念。五材是五种自然物质,但此时还看不到人们对五行性质和相互关系的说明,还没有形成对五行的系统认识。《尚书》书影

西周初年,五行观念获得了一些发展。《尚书洪范篇》记载武王克商后,箕子来归顺周朝,与武王谈话,讲了天给予夏禹治理天下的九类根本大法——著名的“洪范九畴”,其中第一类就是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未明确五行的次序,也不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2、阴阳说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阴阳观念发展包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集中体现在《周易》(经文,不包括易传)一书中。《周易》书影

《周易》形成于殷周之际,由文字和符号两部分组成,文字包括卦名、爻名、卦辞、爻辞、用辞。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辞2条,共450条。这450条文字的内容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农牧业生产、政治、军事等。这些条文反映的事件都不晚于西周初年,都是上古占卜的记录。占卜包含上帝对人们求问的指示。符号部分即六十四卦的符号,由阴(——)、阳(——)两种符号组成八经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经卦分别代表八种自然物: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分别具有柔和刚的性质。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包括三百八十四爻,代表众多事物。阴阳的发展变化是贯穿《周易》的观念。四象、八卦及代表的自然物象(卦象):▅▅▅▅▅▅▅▅▅▅▅▅▅▅▅▅▅▅

▅▅▅▅▅▅▅▅▅▅▅▅▅▅▅▅▅▅

▅▅▅▅▅▅▅▅▅▅▅▅▅▅▅▅▅▅▅▅

乾兑离震

(天)(泽)(火)(雷)

秋夏春西南东▅▅▅▅▅▅▅▅▅▅▅▅▅▅▅▅▅▅

▅▅▅▅▅▅▅▅▅▅▅▅▅▅▅▅▅▅

▅▅▅▅▅▅▅▅▅▅▅▅▅▅▅▅

巽坎艮坤

(风)(水)(山)(地)冬北

《周易》中包含了许多深邃的人生哲理,揭示了天人关系。

到西周末年,五行观念已经成为很多人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念。比如著名的伯阳父论地震,“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这是阴阳学说的运用。四、春秋时期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时代思想的特点

春秋时期思想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旧的宗教思想仍然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已经开始出现很多新的思想观点。新旧思想观念的纠缠是春秋思想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1、思想文化知识虽然仍掌握在卿大夫手里,但是王官之学,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动摇,春秋末年出现私人讲学风气,出现孔子这样的私人学者。2、春秋时代学问仍然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春秋末期才出现《孙武兵法》和《春秋》两部个人著作。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很大发展。许多人提出重民思想,如叔兴提出吉凶由人,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但是此时重民思想并没完全摆脱西周以来的宗教思想,天从民欲,畏天保民仍然是春秋时代的主要观念。4、作为规范社会等级的行为规范、处理政治事务的基本准则、判断国家兴衰依据的周礼依据有所动摇,这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的前奏。许多诸侯国纷纷公布成文法,以维持社会秩序,但是法治思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5、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中原地区宗教思想动摇之时,秦楚等国却宗教思想盛行。(二)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左传》、《国语》等文献中可以看到春秋时代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

周卿士单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认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象,而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运用阴阳和五行来说明自然事物。2、阴阳五行说与具体科学结合如秦医和为晋平公诊病时,有一段关于病理的议论,他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六气病因学说。理论基础仍是阴阳学说,六气就是阴阳等构成的,阴阳不调就会生病。3、阴阳五行说在南方得到传播和发展春秋时代,阴阳五行说在南方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南方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范蠡认为天道的规律是“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亏”。他把这一事物转化思想运用于政治,强调时机的重要性,主张“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过程中,准备了七年,等了七年,时机不成熟,多次劝阻勾践取消进攻吴国的计划,一旦时机到来,当机立断,一举消灭吴国。(三)春秋时代的伦理观念

春秋时代伦理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伦理思想开始注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而不再仅仅注重探讨人与祖先上帝的关系;

2、孝、德等范畴被改造,出现了仁、忠等新范畴,以确定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忠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作为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在春秋以前还被包含在孝中,但是到春秋时期忠君观念越来越明显,不过此时的忠并不是臣子对君主单方面的忠,而是君主也应该以礼节使臣。贤的观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诸侯国的实力竞争中,人才成为各国所需。贤成为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3、春秋时期,氏族社会的残余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平辈之间、上下辈之间都可以发生婚姻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