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三、大单元作业设计十四、“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五、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是学生们踏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初步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本单元通过三个核心教学活动——“科学真有趣”、“袋子里面有什么”和“相同和不同”,为学生们构建了一个充满乐趣与探索的学习环境。在“科学真有趣”活动中,学生们将通过参与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如“钓小鱼”游戏,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他们将在游戏中观察、思考并发现科学现象,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袋子里面有什么”活动则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不打开袋子而判断其中物品的方法,来探索未知。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技巧,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索的奥妙。而在“相同和不同”活动中,学生们将通过对比不同水果的特点,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事物差异性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单元《走近科学》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引导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在快乐中学习,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发现科学的魅力,开启他们的科学探索之旅。(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设计精心围绕“激发科学兴趣”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两个核心目标展开,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且易于操作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建立起对科学的深厚兴趣和热爱。在激发兴趣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钓小鱼”游戏,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的奇妙和乐趣,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这样轻松愉快的方式,学生们能够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萌发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在培养能力方面,我们设计了“袋子里面有什么”和“相同和不同”两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两个活动不仅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求他们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类,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分类和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科学探索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既注重科学兴趣的激发,又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们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更能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的三个教学活动设计精巧,相互关联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富有深度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引导学生从“科学真有趣”的初步体验中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通过“袋子里面有什么”的观察推理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在“相同和不同”的比较分类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这三个活动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教学主线。首先,通过“科学真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接着,在“袋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推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相同和不同”的活动中,教学生学会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每个活动中,教师都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亲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学会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能培养出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他们将会明白,科学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知识和理论,更是一个充满乐趣、挑战和无限可能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科学探究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伙伴。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类能力和推理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探究实践:通过动手做实验和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发现新事物。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相对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在入学前,学生可能已经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接触到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游戏,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将这些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相结合,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新知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新知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分类能力的初步形成。这些新知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后续科学学习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等,为他们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事物,如何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来解决问题。本单元还将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类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并学会如何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本单元的新知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性。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知内容,学生将能够初步建立起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一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和发现新知识,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引导他们保持学习热情和注意力。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对有限,他们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汇报等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往往难以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推理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活动。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器材和材料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推理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可以通过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帮助他们突破难关: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趣味性;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乐趣。2.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器材和材料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和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3.引导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推理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4.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鼓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表现出色时,教师需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新知内容要求,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引导他们进行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引导思考和及时反馈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走近科学,探究奥秘”,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这个大主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五、大单元目标叙写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学会使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能够初步运用分类方法对物体进行归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六、大单元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通过“钓小鱼”游戏等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过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袋子里面有什么”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并进行逻辑推理。3.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通过“相同和不同”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对物体进行归类。七、大单元教学难点1.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控能力较弱,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保持注意力。2.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还相对有限,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推理等环节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整体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以及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看、听、闻、摸、尝)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度、气味、味道等)。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不同物体,理解“相同”与“不同”的概念,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学生能够安全、规范地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在科学探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二、教学内容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走近科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科学真有趣:通过“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科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学会观察和思考。袋子里面有什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袋子里的物体,并学会不打开袋子判断物体属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同和不同:通过观察多种水果,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分类和归纳,进一步理解“相同”与“不同”的概念。三、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如“钓鱼游戏”、“神秘袋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科学探究。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理解科学概念。例如,在“袋子里面有什么”活动中,让学生亲手触摸、闻味、摇晃袋子,判断袋子里的物体。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形式,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四、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科学真有趣——“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情境导入:展示“钓鱼游戏”装置,激发学生兴趣。观察与提问:引导学生观察“鱼钩”和“小鱼”,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小鱼’能被钓起来,而有些不能?”假设与预测:鼓励学生根据观察提出假设,并预测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验证假设。结论分享:各组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活动二:袋子里面有什么神秘袋子:准备几个装有不同物体的神秘袋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感官观察:让学生依次用看、听、闻、摸等感官观察袋子里的物体,并尝试描述物体的特征。逻辑推理: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判断袋子里的物体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不打开袋子的挑战:提出更高难度的挑战,让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判断物体属性,鼓励他们运用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三:相同和不同——观察水果水果展示:准备多种水果供学生观察。分组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比较与分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水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根据某一特征对水果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各组分享分类结果和理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同”与“不同”的概念。五、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实物等资源进行教学;准备神秘袋子、钓鱼游戏装置等教具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结果性评价则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观察记录、分类结果等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六、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针对学生在某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可以增加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对于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改进实验装置或提供更详细的操作指导。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九、学业评价一、评价原则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业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评价应涵盖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过程性: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进步情况。发展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元性: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作业、实验报告、项目研究、口头汇报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评价标准针对《第一单元走近科学》的教学内容,制定以下评价标准: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物质、变化、属性等,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和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进行假设和预测。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探究实践: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测量等,并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基本的科学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温度计等,进行科学探究。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态度责任:学生对科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能够尊重事实,依据证据进行思考和判断,不盲目相信或否定科学结论。学生具有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并遵守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关注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三、评价方式课堂观察在《科学真有趣》和《袋子里面有什么》等课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是否细致、记录是否准确、操作是否规范等。关注学生在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活跃度、表达清晰度等。实验报告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报告或作业,如“观察并记录不同水果的特征”、“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磁铁的吸引力”等。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及结论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口头汇报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如“我在袋子里面发现了什么?”、“我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我的假设的?”。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清晰度、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能力等。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围绕科学主题进行项目研究,如“校园植物观察日记”、“磁铁的奇妙应用”等。评价学生的研究计划、实施过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成果展示及反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四、评价实施明确评价目标在每学期初,教师应明确本学期的评价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评价标准和方法。过程性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过程性数据,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多元化评价采用课堂观察、实验报告、作业、口头汇报、项目研究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其优点和进步,指出其不足和改进方向,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长变化,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五、评价结果的应用指导教学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励学生通过评价结果激励学生持续进步和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反思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家校沟通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六、案例说明案例一:科学观察活动——《袋子里面有什么》评价目标:观察并记录袋子中物体的特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科学探究。评价方式:课堂观察、口头汇报。实施过程:课堂观察: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认真观察、记录是否准确、能否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等。口头汇报: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汇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及其发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表达能力、思维清晰度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并记录袋子中物体的特征,运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科学探究。部分学生在汇报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过程,展现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清晰度。对于少数观察不够细致或记录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其继续努力进步。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大单元实施思路:本大单元的教学以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为主要内容,围绕“科学真有趣”、“袋子里面有什么”和“相同和不同”三个活动展开。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初步掌握观察、比较、分类等基本科学方法,同时形成爱护实验器材、注意安全等科学态度。1.单元整体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观察、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爱护实验器材、注意安全等科学态度。2.实施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动的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科学原理。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科学方法和经验。3.单元内容整合科学真有趣:通过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如“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了解观察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袋子里面有什么:通过不打开袋子,仅通过感官判断袋子内物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相同和不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水果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分类,理解“相同”和“不同”的概念。4.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教学结构图大单元名称:第一单元走近科学一、导入新课(第1课时)-活动:科学小实验展示-内容:展示“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目标:创设情境,引入科学主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二、新知讲授与探究实践(第2-3课时)-活动1:科学真有趣(第2课时)-内容:进行“哪些‘小鱼’能被钓起来”的实验。-过程: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3.小组讨论,分享发现。-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初步了解观察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活动2:袋子里面有什么(第3课时)-内容:通过听、闻、摸等方式判断袋子内物品。-过程:1.教师介绍活动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2.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记录判断结果。3.揭示答案,验证判断。4.讨论分享判断依据和感受。-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巩固练习与拓展应用(第4-5课时)-活动:相同和不同(第4课时)-内容:观察和比较不同水果的特征,进行分类。-过程:1.学生分组观察带来的水果。2.讨论并记录水果的特征。3.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4.展示分类结果,交流分享。-目标:学会分类方法,理解“相同”和“不同”的概念。-拓展活动:生活中的科学(第5课时)-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蒸发、磁铁的吸引等。-过程:1.教师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3.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四、总结与反思(第6课时)-内容: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过程:1.学生分组总结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2.全班分享交流,教师点评。3.引导学生反思在科学探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态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五、作业布置-作业1:观察并记录家中一种物品的特征,下节课进行分享。-作业2: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展示。六、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索活动,共同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进展和表现,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小小科学家: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一、设计背景与理念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学生刚刚踏入正式的校园生活,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单元《走近科学》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假设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大情境——“小小科学家: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在这个大情境下,学生将扮演“小小科学家”的角色,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探索他们身边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物品,逐步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二、大情境描述情境名称:《小小科学家: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情境背景: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学小镇”上,生活着一群热爱探索的“小小科学家”。他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神奇的现象和未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为什么水能变成冰和蒸汽?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为了解开这些谜团,科学小镇的镇长决定举办一场“科学探索大赛”,邀请所有小小科学家组队参赛,通过解决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问题,来争夺“最佳小小科学家”的称号。三、大任务分解在大情境下,我们设计了三个大任务,每个大任务下又包含若干个小任务,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大任务一:《神秘袋子里的秘密》任务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方法,识别袋子里的物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小任务分解:神秘袋子的引入: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入几种不同质地、形状、颜色的物品(如苹果、海绵、石头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与猜测: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神秘袋子。引导学生通过听、闻、摸等多种感官方式,对袋子里的物品进行初步观察和猜测,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猜想。交流分享:各组派代表分享观察和猜测结果,其他同学可提出疑问或补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以及猜测需要基于合理依据。验证与揭秘:教师允许学生打开袋子,验证之前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对比观察结果与实际情况,反思猜测过程中的得与失。评价要点:观察是否细致、猜测是否合理、交流是否积极、反思是否深刻。大任务二:《声音的奇妙世界》任务目标:通过制作简单乐器,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小任务分解:声音的探索: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橡皮筋、纸杯、尺子等),探索如何使它们发出声音。记录不同物品发出声音的方法和特点。制作简易乐器:引导学生利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方法,小组合作制作简易乐器(如橡皮筋琴、纸杯电话等)。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展示与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简易乐器,并演示如何发出声音。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方法。声音的传播实验:进行声音传播的小实验,如用两个纸杯和一根线制作“土电话”,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评价要点:创意是否新颖、制作是否精细、展示是否生动、交流是否顺畅。大任务三:《寻找相同与不同》任务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认识物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小任务分解:收集物品: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日常物品(如水果、文具、玩具等),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与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样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观察结果。分类游戏:根据观察结果,设计分类游戏。例如,按形状分类、按材质分类、按功能分类等。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哪组分类更快更准确。总结与分享:各组分享分类的思路和依据,讨论分类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对于整理信息、理解世界的重要性。评价要点:观察是否全面、比较是否准确、分类是否合理、分享是否清晰。四、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活动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声音的奇妙世界》大任务中,学生不仅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还可以结合音乐课的知识,了解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和音色特点;在《寻找相同与不同》大任务中,学生可以将分类思想与数学课中的集合概念相结合,理解分类与归纳的数学思想。我们还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社区乃至大自然中去寻找科学现象和问题,如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记录天气的阴晴雨雪等,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五、评价与反馈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各个任务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小测验、项目展示、口头汇报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情况。我们注重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小小科学家: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这一大情境、大任务的创设与实施,我们旨在激发一年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未来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十二、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设计背景与理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及态度责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一年级学生处于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本设计围绕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中的“科学真有趣”“袋子里面有什么”和“相同和不同”三个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了一系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比较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在语文、数学、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的能力发展。二、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物体;理解并表达“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物品、珍惜资源的责任感。三、活动内容设计(一)活动一:科学侦探——解开袋子里的秘密活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动准备:准备几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里装有不同种类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玩具等)。准备观察记录表。活动过程:引入情境:教师扮演侦探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解开袋子里的秘密”的探案情境。分组观察: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袋子。学生不能打开袋子,只能通过摸、听、闻等方式猜测袋子里的物品。记录交流: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揭示谜底:教师揭开谜底,学生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物品,讨论猜测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强调科学观察需要细致、全面。(二)活动二:小小分类家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准备:准备多样化的物品(如玩具、文具、水果等),确保每种物品数量足够。准备分类标签和分类盒。活动过程:明确任务:教师介绍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分类任务。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如按形状、颜色、功能等分类),并设计分类标签。动手分类: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将物品进行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和理由,其他同学可提出质疑或补充。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活动三:找相同,比不同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同”与“不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活动准备:准备两组相似的物品(如不同颜色的苹果、形状相似的玩具车等)。准备绘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活动过程:观察比较:学生分组观察两组物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发现: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用图画、文字或符号表示。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创作一幅表现“相同”与“不同”的图画。图画中应明确标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图画作品,介绍画中的“相同”与“不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和建议。艺术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彼此的作品,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和魅力。四、活动实施建议注重安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易碎物品,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充分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材料,确保活动物品数量充足、种类多样,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有效引导: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交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答案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及时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五、跨学科融合点分析与数学的融合:在分类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对物品进行分类和统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与语文的融合:在观察、记录和分享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和表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与艺术的融合:在创意表达环节,学生将科学观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绘画形式表现“相同”与“不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与德育的融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物品、珍惜资源的责任感。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一系列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让一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科学、爱上科学,同时促进他们在多学科领域的全面发展。十三、大单元作业设计一、设计背景与理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学教育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本单元《走近科学》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兴趣。本大单元作业设计围绕《第一单元走近科学》中的核心活动内容“科学真有趣”、“袋子里面有什么”和“相同和不同”,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二、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作业内容1.观察日记:我的科学发现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家中或校园内的5种不同物体,每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连续观察一周。在观察日记中,学生除了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外,还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些特征的思考和感受。鼓励学生尝试用图画辅助记录,使观察日记更加生动有趣。目的:通过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持续探究的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想象力。2.神秘袋子挑战作业准备:教师或家长准备几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中放入几种不同的物品(如积木、钥匙、橡皮、小球等),确保学生不能通过触摸直接识别所有物品。作业要求:学生依次从袋子中摸取物品,仅通过触摸感受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然后猜测并记录物品的名称。完成猜测后,取出物品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并记录验证结果。学生可以根据猜测的准确性给自己打分,或者与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目的:通过触摸感知,发展学生的触觉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分类和归纳能力。3.“相同与不同”寻宝游戏游戏准备:在教室或家中设置寻宝区域,隐藏多种物品(如颜色不同但形状相同的玩具车、大小不同但颜色相同的积木等)。游戏规则:学生分组进行寻宝,每组获得一份寻宝清单,清单上列出需要寻找的物品及其“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学生根据清单上的描述,在寻宝区域内寻找符合条件的物品,并记录找到的物品及其特征。找到所有物品后,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这些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目的:通过寻宝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4.科学小报:我的科学世界作业要求: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主题(如动物、植物、天气、季节等),制作一张科学小报。小报内容应包括主题介绍、相关科学知识、个人观察记录或小实验等内容,鼓励图文并茂。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资料,但小报的制作应独立完成。目的:通过制作科学小报,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家庭科学实验:水与盐的秘密实验材料:清水、食盐、透明玻璃杯、勺子。实验步骤: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清水。向水中逐渐加入食盐,并用勺子轻轻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当食盐不再溶解时,记录加入的食盐量,并观察盐水与清水的区别。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将盐水加热或冷却,观察盐水的变化。实验报告:学生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并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目的:通过简单的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四、实施建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完成作业并获得成就感。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作业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展示交流:组织作业展示或科学小报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五、总结与展望本大单元作业设计围绕《第一单元走近科学》的核心活动内容,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旨在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类和探究能力。通过家庭实验和展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作业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十四、“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课程基本信息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走近科学课时内容:9.袋子里面有什么&10.相同和不同授课年级:小学一年级授课时长:40分钟授课教师:特级教师张老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触摸、听声音等方法,判断袋子里的物品。学生能够区分和识别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实践,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将物品按照一定特征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判断袋子里的物品。区分和识别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如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准确判断袋子里的物品。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发现物体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一个密封的袋子,提问:“大家猜猜看,这个袋子里有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袋子里面有什么’,看看我们能不能不用打开袋子,就知道里面有什么。”二、新知讲授(15分钟)环节一:观察与猜测(5分钟)活动设计:分发装有不同物品的袋子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不打开袋子,先用手摸一摸、摇一摇,听听声音,感受物品的形状、质地等特征。小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并猜测袋子里可能是什么物品。环节二:科学实践(10分钟)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猜测,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感官(如视觉、触觉、听觉)来观察,强调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适时总结观察方法,如通过物品的形状、质地、声音等特征来判断物品。三、巩固练习(10分钟)活动设计:环节一:相同和不同(5分钟)教师出示多种物品(如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要求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汇报。环节二:分类游戏(5分钟)教师给出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要求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分类又快又准确。分享分类方法和理由,强调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四、总结提升(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观察、猜测、分类等方法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强调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科学有趣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学习感受和收获。五、布置作业(课后)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进行分类。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写成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实践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盲人摸象”游戏,即蒙上眼睛,通过触摸判断物品的名称和特征,增强感官体验。教学评价评价原则:全面性:评价应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过程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多元性: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具体评价措施: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观察、猜测、分类等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记录学生的发言和互动情况。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小组合作的默契度、分工合作情况及成果展示的质量。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观察日记,评价其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自我评价与互评: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成果;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即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作业评价、自我评价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家校沟通: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本课时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