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学历案订正栏16.海上日出【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下册第五单元(2课时)【课标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目标】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3.了解课文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4.通过理解词句,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学习目标三(检测目标3)4.完成学习目标四(检测目标4)【资源与建议】1.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主要有《家》《春》《秋》。2.《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作为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日出时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写法,并按此顺序复述海上日出的景象。课文配有日出时的插图,学生通过景物与色彩营造氛围,想象日出的情境。本课学习思路:初读课文,认读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感受奇观,领悟写法→理解词句,体会感情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在书上做批注。3.查阅资料,了解巴金。利用节假日观看日出,通过摄影、画画等方式记录观察。【学习过程】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认读字词(指向目标1)1.自读(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初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读好最后一段反问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及其他适合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这些词我会读:(检测目标1)扩大范围重荷努力一刹那灿烂代替镶边自责不仅4.下列选项与“重荷”中的“荷”读音相同的一项是:CA.荷花B.荷尔蒙C.负荷D.荷包蛋5.观察课本书写要点,在田字格书写难写的生字。书写替字:替中的“日”字写得稍扁,托住上面两个“夫”。书写镶字:镶中的两个“口”要写得小一点儿,横画较多,注意长度相等。书写紫字:紫上面的“此”要写得扁,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多写笔画。6.小组内合作检查书写情况。(检测目标1)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指向目标2)1.默读课文,讨论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日出的?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海上日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懂嘴唇、不指读,速度要快,带着问题读,边画边批注,初步感受日出的壮观。课文2、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4、5自然段描写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2.再次阅读,根据天气情况概括,分别写了哪种情况下的日出?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三种情况下的日出。3.首尾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⑴首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及看日出时的情况。时间:早晨地点:船上看日出时的情况:周围非常清净,船上只有机器声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⑵尾段概括全文,表达了作者观看日出时的感受:这就是伟大的奇观!作用:总结全文4.齐读首尾两段。学习任务三:感受奇观,领悟写法(指向目标2、3)(一)海上日出是个变化的过程,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1.晴天时的海上日出⑴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从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感悟变化。颜色: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光亮:一刹那间、发出夺目的亮光位置:出现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了海面⑵齐读2、3自然段,感受晴天时的变化。2.有云时候的日出⑴默读4、5自然段,思考:日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第4段写了多云时的情景,“光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第5段写了有黑云时的情景,“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⑵同桌之间分段朗读4、5自然段,感受不同天气下日出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日出时的景象。(检测目标2)提示:说的时候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注意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晴朗的天气下,太阳先露出小半边脸,虽然红但没有亮光,然后慢慢向上升,最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使旁边的云片也有了光彩。太阳在云堆中时,它的光线从云里射到水面上,呈现出一幅水天相接,满眼都是亮光的景象。天边有黑云时,太阳刚出来时人眼还看不见,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金边,当太阳慢慢地冲破黑云后,整个世界都是光亮的了。4.学生齐读全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壮观景象。(二)作者在本文的最后一段发出来感慨: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日出奇观变化的呢?1.读句子,注意加粗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⑴简洁的说,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⑵怎样把太阳上升的过程写出来的呢?有什么好处?“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准确的说明了太阳位置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太阳变化的动态画面,前后关联,引人遐想,充满了画面感。⑶那应该怎么读这句话呢?边读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自己的语调和语速与句子表达意思一致。播放海上日出升起时候的景象,生朗读。2.再读全文,总结作者写作顺序。(检测目标3)作者从太阳的颜色、光亮、位置三方面展开,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结合自己看日出的体会,说一说课文写得精彩之处。⑴用词形象。如太阳“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冲破了”“跳出了”,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不断上升的过程。阳光“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中,“镶”字用得形象贴切,充满了画面感。(2)观察细腻。如写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时,“慢慢地”“扩大”“加强”写出了太阳将要从天边升起时天空颜色的变化。学习任务四:理解词句,体会感情(指向目标4)1.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伟大的奇观读一读两个句子,尾段的句子改为“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不好,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够激发人的感情,加深印象,更加表达了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本文还有很多地方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说说发现。(检测目标4)⑴第二自然段中“不转眼”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的强烈期盼。⑵第三自然段“红得可爱”,“可爱”一词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喜爱。⑶第五自然段“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说明作者享受着太阳带来的无限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美。3.再读一读圈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壮观的日出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业与练习】1.完成《课请测试》2.仿照第3自然段写法,仿照写一段话,描述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学后反思】1.通过这课的学习我知道,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展开,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变化。2.本文的写景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总起时间、地点、环境海上日出分述晴朗时有云时有黑云时总结伟大的奇观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课时)【课标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识常用汉字21个左右,其中15个左右会写。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学习目标】会认“浙、簇”等6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浙、罗”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四(检测目标2、4)【资源与建议】资源1.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2.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建议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游览顺序。初读时,一边默读,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本文另一个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学习时可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2.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可以通过和其他同学合作,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语句,概括景物特点。3.识字写字。本课有6个要求会认的字和15个会写的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自主识记、书写。学习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游览顺序。初读时,一边默读,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就到了内洞”等等。依据这些句子,结合课后第一题,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再与同学讨论: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明白可以利用过渡句写清游览的顺序。可以通过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本文另一个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学习时可以先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如:路上:“一路迎着溪流。”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通过找出这些句子发现: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进而让学生明白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2.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学习时可以和同桌合作,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语句,概括景物特点。如,感知外洞特点,先读相应段落,抓住重点语句概括出其宽敞的特点。随后体会这一段中是怎样具体写出外洞大和宽敞的特点。体会“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通过作者自身感受来写外洞特点的。再如描写孔隙“狭小”的段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直观地描写孔隙的狭小,“自以为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是从作者感受的角度描写孔隙的狭小。可以充分想象,加深对孔隙“狭小”的体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朗读课文至少五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试着给课文编提纲。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指向目标1)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情地朗读。2.读准难读的词:杜鹃气势聚集拥挤一簇挤压登陆石钟乳石笋浙江突兀森郁臀部狭窄漆黑蜿蜒调子似乎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似”等,翘舌音“浙、窄、乳”等。3.多种方法认识生字:蜿、蜒。(1)偏旁归类法:“蜿、蜒”都有虫字旁,都与动物(古代“虫”代表所有动物)有关。(2)图片识记法:4.重点书写难写的字:窄、臀。(1)学习“窄”字。观察“窄”字结构:“窄”字上下结构。“穴”应写得宽扁,盖住下面的“乍”,“乍”的撇和上横稍长。(2)学习“臀”字。观察“臀”字结构:“臀”字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上部写得紧凑,下面的“月”撇变竖,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5.理解难懂的词:(1)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2)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3)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文中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样子多。)6.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语送回课文中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7.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完后互相评价一下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建议。学习任务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指向目标2)1.再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是从金华出发,是按游览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课文主要写了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点。(1)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要求:①多读几遍,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②知道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的。③将归纳出的主要内容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出来。④找出关键词,如“洞口”“外洞”等,最后按顺序将关键词“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写出来。)(2)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分段,总结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乘船出洞。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将课文分为8个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朗读第2、3自然段:语速适中,语调欢快,语气亲切,读出新奇、开心的感觉。朗读第4自然段:重读“一千”“八百”“一定”等词语,突出外洞的大。朗读第5自然段:语气充满好奇,节奏缓慢一些。读“好奇的心情”时语速要稍快一点儿,读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读“眼前昏暗了”一句时,语速稍快,声音稍高,体现出因为空间的窄狭而产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学习任务三:品读感悟,感受双龙洞之奇。(指向目标2、3)按要求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一)外洞:1.从“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可以体会出外洞宽、大、有气势的特点。2.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外洞宽、大、有气势的特点。。(二)孔隙:1.用心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感受到孔隙狭小的特点。要求:不发声,不动嘴唇,不用手指读,边读边思考,做到“眼到心到手到”。2.用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说明孔隙狭小的语句。我画出的句子和体会:(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直观具体地说明了小船的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突出了孔隙地狭小。(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写小船通过孔隙的方法,再次说明孔隙非常窄小,同时这种奇妙的进出洞方式让人感觉非常有趣。(3)“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贴”字说明作者是紧靠着船底的。作者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孔隙的窄小。(4)“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稍微”和“准会”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惊险,让人在惊险中慨叹孔隙的窄小。3.再读课文“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孔隙内空间狭小的情形及作者产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4.运用好奇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三)内洞:1.默读第6自然段,在内洞我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看到了石钟乳和石笋。我感受到了内洞景观的奇特、钟乳石的变幻多端、颜色各异和大。2.通过读课文,我能概括出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①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我体会到内洞黑的特点。“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侧面写出了内洞黑的特点。②从“名目有四十多”“变幻多端”“颜色各异”等词语体会出了内洞景象奇的特点。③从“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可以看出内洞大的特点。)3.练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要求:重读“即使……也……”,读出赞美、欣赏之情。(通过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我感受到了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它们的“奇”十分具有观赏价值。)4.我可以从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这个句子得出双龙洞名字的来历:洞顶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学习任务四:回顾拓展(指向目标2、4)1.从文中找出过渡句:在外洞找出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我理解的过渡句的作用是: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对孔隙的具体描写。)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找到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要求:(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2)找出在路线上出现的泉水来路(3)把表格填写完整,将泉水的来路和作者的游览路线作对照。作者的游览路线泉水的来路路上一路迎着溪流。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3.通过将泉水的来路和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我发现,作者游览的每一处景点,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4.通过学习本课,我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5.金华双龙洞这一奇景让人叹为观止。在叶圣陶老先生发表完这篇文章后,它更是中外闻名。假如我就是当地一位导游,我会按照游览顺序介绍双龙洞。我能够以导游的身份向小组同学介绍双龙洞。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就不会觉得那么恐怖了。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会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的!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双龙洞!再见!【作业与练习】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2.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3.继续搜集溶洞地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学后反思】通过学习,我知道:课文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______________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17.记金华的双龙洞交流平台5初试身手【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课时)【课标要求】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2.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总结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运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1、2)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2)【资源与建议】学习“交流平台”时,我们可以先读一读教材上的例子,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课文,看看作者都是怎样将游览的景物写具体的。一是“按顺序写”,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按照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来描写景物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了解游览的过程。二是“有重点地写”,比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特别吸引自己的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然后和同学们交流心得,交流的时候,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或自己平时阅读的文章,说一说如何将游览的景物写具体。学习“初试身手”第一部分时,这道题以参观植物园为例,意在引导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清楚参观路线。首先我们要认真观察图片,弄清方向,确定入口和出口,选定要参观的景点;然后安排好具体的参观路线,画出路线图。在介绍参观过程时,一要按照规划好的参观路线的顺序描述,说清楚参观的路线和方向;二要注意从一处景点到另一处景点的表达方法,如可以直接说出目的地,说出起点和终点,并加人方位词说清楚地点的转换,可以用上适当的动词,如“穿过、沿着,坐在登上”等,说清楚位置的变化;三要介绍观察到的景物,特别是印象深刻的景物。“小试身手”第二部分是一个小练笔,要求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描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写作对象,可以是校园一角,也可以是公园里的一个花坛,小区或乡村里的一处风景。2.按一定的顺序将写作对象写清楚。如,观察一处固定的景物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写;观察变化中的景物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3.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4.描写景物时,要做到情景交融,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复习本单元课文,掌握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2.观察身边的每一处景物,注意景物的特点,积累作文素材。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回顾课文,受到启发。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从文章中我收获了这些知识:(可以从《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描写顺序方面进行回答)2.默读课文,汇报总结。(1)《海上日出》①默读课文《海上日出》。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2)《记金华的双龙洞》①通过自读课文,我找出了作者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②要抓住重要景物写,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详细些的。(2)通过刚才的回顾学习,对我今后的习作的启示:a.写游览过的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能够帮我们理清思路。b.在写作时,要把特别吸引我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学习任务二:总结方法,学以致用。1.认真浏览课本第69页的图片我能把参观的路线并画出来。(1)我要认真观察这幅图,注意首先要分清方向,找一找公园有几个门,几个景点。(2)通过观察,我能画出合适的路线:①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天鹅湖—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松林—芍药园—南门2.我在介绍参观过程中,会这样介绍:(一要按照规划好的参观路线的顺序描述,说清楚参观的路线和方向;二要注意从一处景点到另一处景点的表达方法,如可以直接说出目的地,说出起点和终点,并加人方位词说清楚地点的转换,可以用上适当的动词,如“穿过、沿着,坐在登上”等,说清楚位置的变化;三要介绍观察到的景物,特别是印象深刻的景物。)我们现在从植物园的南门进入,然后向东北方向走,会路过郁金香园,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郁金香,鲜艳似火,真是美丽极了,让人流连忘返。沿着郁金香园东面的路再往北走,很快就到了望湖亭。站在望湖亭往西面观望,一眼就能看到它对面的天鹅湖。天鹅湖水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从天鹅湖和望湖亭中间的道路出发,继续往北走,会发现东北角有一个纪念馆,那里有很多纪念品。从纪念馆出来向西走,会路过北门。从北门继续往西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沿着松林北面的路往西走就到芍药园了。芍药园面积很大,出了芍药园,继续往南走就回到了南门,游园到此结束。学习任务三:交流表达,初试身手。课前我选择附近的一处景物——校园一角进行了观察。我在校园看到了银杏树、绿色长廊、月季园等。如果我要描写这处景物,会这样写:确定写作对象,可以是校园一角,也可以是公园里的一个花坛,小区或乡村里的一处风景。按一定的顺序将写作对象写清楚。如,观察一处固定的景物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写;观察变化中的景物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时,要做到情景交融,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校园一角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其中最美的地方要数校园的东南角了。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高大的银杏树。银杏树又粗又高,枝叶特别茂盛。它的叶子像一把精美的小纸扇,又像漂亮的蝴蝶翅膀。我们常常把它当作书签夹在书里,打开书就能闻到淡淡的香味。这些银杏树高大挺拔,就像忠诚的卫士全心全意守护着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对它们肃然起敬。穿过这三棵银杏树,继续往前走,迎接我们的是一条美丽的绿色长廊。葡萄藤爬满了藤架,翠绿的叶子层层叠叠。夏天这里舒适凉爽,我和好朋友经常来这里看书、画画。秋天时,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水晶,如玛瑙,有的紫里透红,有的青翠如玉,让人忍不住要流出口水来。沿着绿色长廊一直往前走,在走廊的尽头,就是月季园。这里种着五颜六色的月季花,它们开得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微风拂过,淡淡的花香立刻将你包裹住,沁人心脾。月季园旁边靠着院墙的地方有几棵竹子,长得翠绿翠绿的,很是养眼。这就是我们校园的东南角,我非常喜欢这里。【作业与练习】选择附近的一处景物,试着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学后反思】通过学习,我知道:描写景物可以按_______来写,同时要认真观察,印象深刻的景物要_________写。【板书设计】写作方法:按顺序,有重点习作例文5【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课时)【课标要求】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2.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精彩句段。4.尝试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学生了解颐和园和天山的美丽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2)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1、2)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习作例文为习作提供范例,重点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1、游览路线《颐和园》一文,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游览线路清晰。《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的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2、印象深刻的景物《颐和园》重点写了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昆明湖的景色,十七孔桥的景色。《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天山深处野花的美景。品读片段或展开想象比较,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还可以借助印象深刻的景物,按顺序写一处景物。本课学习思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颐和园》学习《七月的天山》课文整合,学习写作方法。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2.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及好词好句勾画出来进行摘抄识记,查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3.思考课文分别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学习过程】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学习《颐和园》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颐和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通过预习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阅读课文,颐和园的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作者对颐和园的印象?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总结:像这样写总体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是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3、既然是游记,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们游览的顺序,我们看:课件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路线,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再读读课文,我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画下来。课件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是思路更加清晰,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过渡句去点名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小结:具体而详细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我们就来到了颐和园的第一站——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却很关键(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廊还被称为“世界上最的廊”?(“最长的廊”: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画最多的廊”: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最美的长廊”: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小结:长廊看似平常,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抬头一看,这时候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佛香阁的壮观、美和金碧辉煌。运用颜色变化,体现佛香阁的美。)3、我们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以此时的视角又能望见怎样美丽的景色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昆明湖写的美不胜收。)课文抓住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点来写?(长堤、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的小狮子不仅多,而且姿态不一。作者忍不住感叹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小结游记的特点: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我们从这篇游记中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上有过渡性的语句,抓住重点景物来写。)学习任务二:学习《七月的天山》 自读全文,理清浏览顺序。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的顺序来写)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转换的词语。(“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顺序?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写雪峰、云影、雪水、溪流、鱼群等美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蓝天白云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云比作暗花,浪花似白莲。)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运用的什么顺序,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写远看雪峰、原始森林,再写近看塔松、日影、溪水富有条理。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炫烂夺目”、“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喜爱的鲜花”)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绚丽多彩的语言,精心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学习任务三:课文整合我们学习了两篇文章,也明白了每篇课文的叙述和描写的顺序。思考:这两篇课文的描写顺序有什么不用?《颐和园》一文,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游览线路清晰。《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的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从这两篇游记中,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游览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描写;可以使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检测与作业】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一角、节日的夜晚等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来写。【学后反思】学习了这两篇课文,我学到的写作方法是:。【板书设计】《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游览路线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进入天山、在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印象深刻的景物昆明湖、十七孔桥天山深处的野花【教后反思】【导读】本单元习作以《游_____》为题,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我们要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教材安排了《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更多模范案例。单元习作是“游_____”,我们要选择印象深的一个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并写出景物特点。通过在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初步实践,在习作例文中强化写法,到了单元习作中,将这个单元学到的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加以运用。我们要写清游览的顺序,写好印象深的景物。习作5游_____【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2课时)【课标要求】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学习目标】1.了解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2.能把印象最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3.能与同伴交流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借一双慧眼”虽然每天都在看,但不会有意识地去留意景物的特点。只凭印象,无法写好景物。因此本次习作我们要练习“眼中有物”——确定写什么;“眼中有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景物;“眼中有序”——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在哪儿突出重点;“眼中有神”——在描写时加入联想与想象,让景物“活”起来。2.“磨一面明镜”为了有个写作文的好眼力,再通过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这有助于“打磨一面鉴赏的明镜”。在写作时才有助于抓住景物特点,理清写作的顺序,写出条理,写出景物的神韵。3.“指一条‘材’路”现在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写景类文章,很多时候都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积累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写作时要找一条生“材”之道: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和阅读中选材,并能将选取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这样在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本次习作的学习思路:学习例文,理清顺序→选取重点,写出特点→交流习作,评议修改【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和习作例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游览的景物写具体的。收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焊接课程设计计算
- 美术单元课程设计幼儿园
- 有关于幼儿课程设计
-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共50篇
- 《经济危机与》课件
- 软件开发管理制度
- 智能创业课程设计
- 金融行业保安工作的总结与优化计划
- 流利阅读课程设计
- 水上乐园前台接待总结
- SAP WM模块前台操作详解(S4版本)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绿色评价】发展绿色指标评价测试五年级《英语》第一学期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30课时羽毛球教案
- 客服部相关报表解
- 全踝关节置换术ppt课件
- 学术英语写作范文17篇
- 任发改委副主任挂职锻炼工作总结范文
- 中华任姓字辈源流
- 2021年人事部年度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