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肯定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限制C.加强中心集权 D.防止诸侯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对地方王国进行严格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诸侯联合,实力增加,形成割据势力,以此加强中心集权,故答案为C项;对地方的限制属于加强中心集权,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方面的限制,解除B项;D项不是根本目的,解除。【点睛】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赏赐亲戚的名义,减弱诸侯王权力,加强对地方的限制;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逼。2.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打算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剧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状况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君主干脆限制地方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剧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所以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分封制虽然已经走向瓦解,但还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不符合史实,所以解除。【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信息是“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的行为”、“剧烈不满”,只要是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的宗法制进行迁移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该时期是指秦汉时期,故B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儒家思想,故A解除。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故C解除。隋唐时期不符合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信息,故D解除。4.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表明罗马法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同等 D.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恩格斯论述的是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内在一样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是美国《1787年宪法》,A项错误;材料是表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影响,不是对罗马帝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同等,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故选D。5.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特定的地缘——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建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 B.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C.古希腊农业、商业的发达 D.城邦政治及小国寡民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形成有着间接影响,城邦对民主政治的形成有着干脆影响,城邦才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城邦政治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城邦间的激烈争夺,须要全邦人团结起来爱护城邦的利益,这是促使民主政治产生的干脆条件,D正确;A、B两项都属于自然地理条件,解除;古希腊山多地少,农业不发达,解除C。6.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改变,“光荣革命”得遗产渐次落伍了。由此,英国A.颁布《航海条例》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C.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D.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可知,旧的选举制度存在弊端,议会面临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符合题意,C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航海条例》是在17世纪,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出现于18世纪初,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是在其次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可知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7.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覆盖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心情,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1787年宪法内容中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之策是()A.实行联邦制政体 B.总统干脆对选民负责C.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D.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决须要依据24题的答案,邦联制政府懦弱无力,所以美国须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故答案选择A项。BC两项是美国政体的特点,D项是美国宪法体现的实现民主的原则,不是解决政府无力的问题。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8.电影《鸦片斗争》中有这样的片段: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赞成对26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华斗争的议案,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驾驭国家权力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答案】A【解析】英国议会通过侵华斗争拨款的决议,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解除B。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故选A。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解除C;材料没有提到首相的信息,解除B。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顺国王、首相、议会、内阁等关系,是推断的关键。9.近代以来,法国一共制定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86年内,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执行了近70年。这反映了A.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B.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气多元C法国国民思想极其活跃 D.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789年至1875年,法国频繁立宪,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A选项符合题意;法国国内党派林立,政权更替不断,频繁立宪,影响了经济发展,B选项错误;“国民思想活跃”,外国干涉等,均不是法国频繁制定宪法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CD两选项错误。10.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英国女王的高规格接待。在位63年的英女王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给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其他一些事情”是指①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②任命首相③组织内阁④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实际是“虚君”,是维系英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故可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按议会大选结果,形式上任命首相组阁,而组阁权力在首相,故①②④符合,而③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要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并驾驭其特点11.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当给满分的答案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从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均是追求民主的法律文件,所以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共同纲领》是由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前,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共同纲领》这个特例,例如,《共同纲领》是由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而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等。12.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记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斗争回忆C.历史文献记载D.生还者的控诉材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调,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生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干脆史料、间接史料【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分类

含义

学术价值

第一手

史料

当时那个年头留下的,特殊是当时的人供应的

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留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其次手

史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探讨成果

主观色调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13.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接连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攻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C.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气D.协作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40年8月26日,“顽寇接连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攻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因此选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远征军的问题,所以解除A选项。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D选项错误,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本题给出的时间是1940年。1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头、60年头和90年头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抗拒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抗拒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头,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见,不符合19世纪40年头、60年头的特征,故解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头以后,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鸦片斗争15.《蒋总统集》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A.1921年 B.1925年 C.1931年 D.1939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反映“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只有“1925年”,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国民党党员成分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务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固执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气所推动的。这种抗拒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生气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精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抗拒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生气的爆发”,说明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义和团运动17.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6月8日,沪海道尹沈宝昌给北京政府的急电:“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进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6月27日,全国学联和上海各界人士以签约时间将届,纷纷集于沪西公共体育场,召开了拒签和约的万人大会……除山东、北京、上海外,其他很多地区也都绽开了各种形式的拒签和约的斗争。A.以学生为主力 B.得到政府支持 C.上海首先发起 D.民众广泛参与【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进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可知,参与五四运动的包括学生、商人、工人等阶层,体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D正确;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但在6月初运动转移到上海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解除A;材料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相关信息,也与历史事实不符,解除B;依据所学,五四运动由北京学生发起,6月初,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解除C。18.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相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识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洪秀全B.洪仁玕C.石达开D.曾国藩【答案】B【解析】【详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接受的只是西方基督教思想,不行能“极熟识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故A错误。洪仁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提出《资政新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题意,故B正确。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农夫领袖,与“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不符,故C错误。曾国籓主见中体西用思想;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不符,故D错误。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A.阐明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定【答案】A【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缘由在于其阐明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项A正确;选项B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解除B;《共产党宣言》主见暴力夺取政权,选项C解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选项D解除。20.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烈的心情说:“今日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气,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C.无产阶级起先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事实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实力。由材料“……《共产党宣言》……序言……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气……”等关键可知,恩格斯意在说明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所以答案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由“1890年”可知,这是属于其次国际时期,但是其次国际是松散的联盟,所以B说法有误,解除;19世纪三四十年头,欧美国家爆发了工人起义,工人早就起先了自己的独立的政治诉求,所以C说法有误,解除。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工人运动21.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头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化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复原民主协商政治制度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解析】1998年在农村推行基层民主政治改革,是国家在新时期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尝试,故C正确;A、B和D均不属于材料中“新尝试”的信息,解除。2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A.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养B.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C.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D.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酿成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相识到,要爱护人民民主,避开社会动乱,必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故答案为D项。人民素养不是带来“十年动乱”的缘由,解除A项;“文革”的爆发和危害不是党的执政水平问题,解除B项;加强人民监督必须要有制度保障,解除C项。23.2024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当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 B.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C.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可知,这一工程的顺当完工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桥梁技术,解除A;选项B、C是工程的作用,不属于根本上的反映,解除。24.“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成功,……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接着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安排的颁布【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法律创建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中“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处可以推断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历程是从1953年起先的,故A项错误,解除;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故B项说法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故C项错误,解除;第一个五年安排是1953年颁布的,故D项不合题意,解除。25.“假如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威逼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惊将为平安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另起炉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逼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惊就将为平安感和互信所代替”可知,材料中表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动意义。所以答案选B;“一边倒”指的是到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中的“一切国家”不符,解除A;不结盟原则指的是不加入任何一个大国集团,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一般侨民对待。与材料内容不符,解除D。26.20世纪50年头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心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自不待言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B.参与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主动作用C.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成功复原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详解】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与日内瓦会议,会议上主要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由材料“印支脱身”“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会”可知是中国参与的日内瓦会议,B正确;和平共处五项提出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时,A错误;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C错误;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D错误。故选B。27.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与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与,“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与的会议,“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应当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正确;A和B都是是日内瓦会议;D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28.2024年的大国互动好像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实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见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爱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A.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裂开B.美俄关系有望快速实现正常化C.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D.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见强调“要抵制爱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受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裂开,故解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实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快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解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解除。29.关于霸权,美国学者尼科尔・布斯凯提出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概念,他认为霸权国主要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同其他国家的“异质化”,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不断扩散,会使世界很快趋同。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终将取代霸权B.世界各国发展将很快趋同C.霸权国家自身具有优势D.技术创新已经不再重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尼科尔・布斯凯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的不断扩散,技术创新垄断被打破,世界多极力气兴起,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霸权终将消逝,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旨在说明科技在世界各国均衡发展,并非强调各国发展的趋同,解除。C项,题干并未阐述霸权国家所具有的优势,解除。D项,技术创新并扩散有利于冲击霸权主义,故并非不再重要。30.“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终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一一在柏林的苏联占据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据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今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十月革命 B.二战爆发 C.苏联解体 D.美苏“冷战”【答案】D【解析】材料事实上讲的是柏林墙的修建,德国分裂,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61年德国分裂的背景为美苏冷战,故D项正确;A项发生于1917年,B项发生于1939年,C项发生于1991年,均不符合题意,解除。二、材料题3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五月七日上海实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方法。六月五日上海工人起先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全部的革命力气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主动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建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事实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干脆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斗争即为这场革命最详细的实现手段。北伐斗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盼和欢迎的看法。——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爱国民众主动参与五四运动的干脆缘由。(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主动作用。(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快速扩大。缘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举措:重新说明三民主义;汲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加,壮大了民主革命力气;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因素:民族民办法识觉醒;民族凝合力增加。【解析】(1)由表格,可以从五四运动的发起者、范围和参与力气归纳。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干脆缘由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全部的革命力气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结合所学,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有:重新说明三民主义;汲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和“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主动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建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可以归纳为: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加,壮大了民主革命力气;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由材料“1924-1927年国共合作事实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和“这场革命的干脆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可见,“这场革命”实质任务是要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第2小问,结合所学,经过新三民主义宣扬,民族民办法识觉醒;民族凝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