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新课标)_第1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新课标)_第2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新课标)_第3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新课标)_第4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4《冰融化了》教案(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水第4课时冰融化了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是学生可能很少去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本课时将引导他们对冰融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进而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科学思维*能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加热冰块,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证据,得出相应结论。态度责任*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了解到在自然界中,水的液、固、气三态共存,且这三态能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化成水。难点:知道冰融化的原因是冰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冰融化的视频等。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水结成冰需要放出热量,降低温度。那么,如果老师给冰块一直加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好吗?2.请同学们先观看“冰慢慢融化”的小视频,然后思考回答问题。(预设:冰块会融化)3.追问:冰一瞬间就会全部融化,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不会,是慢慢融化成水)4.为了切身体验冰融化这个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师的脚步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吧!(板书课题)播放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冰融化时的场景,唤起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二、探索活动一:体验冰融化了。1.取一小块冰,放置在蒸发皿里,然后用吸管对着冰块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2.学生思考:为什么向冰块吹热气,冰会融化?解释:热气的温度高于0℃,冰块吸收了热气里的热量,就会慢慢融化了。活动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探究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小组讨论: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逐渐融化成水,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为0℃,体积变小。活动三:探究水、水蒸气、冰之间的转化关系1.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组讨论,派代表说一说各组的看法。3.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1.在活动一中,只观察到了冰融化了,却没能很好地观察到其他变化。因此需要设计活动二的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冰是如何融化成水的。3.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三、研讨1.学生围绕教材上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3.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是怎么样转化的?通过课堂研讨,明确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四、拓展不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冰和冰激凌谁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思考,完成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设计实验,完成拓展活动。板书设计冰融化了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温度计的熟练度还有待提高。有的同学还没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下降就开始读数,我看到有的同学记录的冰块初始温度居然是十几摄氏度。还有好几个小组测出来的初始温度都在0℃以下,课后上网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实验出现了误差。后面实验时应该把冰块捣碎,用碎冰进行实验。第一单元水第5课时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早已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本课时将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通过溶解实验,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思维*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探究实践*设计实验,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食盐20克,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克,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出示两杯清水。教师:这两杯清水是一样多的,水里没有其他物质。现在老师往其中一杯水里面加入一小勺食盐,往另一杯水里加入一小勺白糖,分别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刚刚加入水中的食盐和白糖都不见了,这些食盐和白糖去哪里了呢?(都溶解在水中了)2.追问:再观察这两杯水,和原来的清水对比,有什么不同?学生1: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学生2:尝一尝,咸的是盐水,甜的是糖水。3.教师:好的,看来大家对于溶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溶解是指物质完全和水混合在一起,不会沉淀到容器底部。4.提问:如果老师不断地往这两杯水里加食盐或白糖,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究吧!(板书课题)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地溶解下去吗?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1.除了食盐、白糖以外,我们还知道味精、鸡精、小苏打、纯碱等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有学生说到了面粉,这里需要对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进行解释:实际上面粉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比如在杯子中的水里加入面粉,搅拌放置一段时间后,杯底会留有面团。所以面粉不能溶于水中。2.教师用课件展示三幅图片:小苏打、食用碱、味精。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你家厨房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呢?这三种常见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那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不一样)3.追问:怎么去证明它们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呢?4.讲解:我们可以向三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这三种物质,通过观察它们在水中溶解的量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活动二: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1.让学生预测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2.介绍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提问:这个实验设置了哪些实验条件?(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3.归纳与讲解:设置不同条件,如食盐和小苏打;设置相同条件,如取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都进行搅拌、每次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量相同等。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而其他条件不变的科学研究方法,叫作对比实验。4.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关键操作。(1)怎样取同样多的水?水为什么要一样多?(2)怎样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3)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4)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和小苏打?(5)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5.学生分组实验,并正确填写实验记录单。6.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是比较难的,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三、研讨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答:50毫升水能溶解7份食盐,2份小苏打。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答: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答:方便记录50毫升水中溶解的食盐份数和小苏打的份数,还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说服力。研讨环节中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能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四、拓展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