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1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2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3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4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说明1、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准备2、课时:17*2=343、期末:闭卷考试绪论

1、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4、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从狭义上讲,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即统治阶级用什么方式来实行统治,它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时期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人事管理等制度。探讨上述各项典章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据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这就是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当然,从广义上讲,政治制度还包括国体的方面,这部分内容在历史学、社会学中更详尽。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资料研究历程:古代,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近现代,作为法律学、政治学的学习科目,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教材和著作;新中国,聚焦传统政治文化,中外政治制度史比较,珍稀典章的发掘,各专题研究等。参考资料:经书诸子、正史实录会要、政书典章诏令、类书丛书工具书、研究考论、公告档案方志、野史笔记案例、谱牒契约金石碑刻、出土文物考古等类;除上述各类参考书外,还有许多实物和文化古迹可以作为实证。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持续到北洋、民国政府。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和手段。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制度。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VS地方权力)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实行人治。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此外,

无论是汉族统治集团还是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4、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以不同的王朝为主体,分朝代论述制度变迁以不同的制度为主体,分体制论述其相互影响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国体)、政权构成形式(政体)、以及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专门史和政治学性质的基础学科。名词: 官僚政治 《三通》政书会要类书丛书

官僚政治: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由奴隶时代的家臣演化而来,官者管也,僚者官也,春秋时代奴隶的称呼,左传曰同官为僚,官僚的实质是君主的奴仆。官为君设,虽渐选拔,人治不变。《三通》: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会要:以各项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如苏冕以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编写的《唐会要》类书:主题按类汇编群书,如永乐大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如四库全书推荐书目1.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2.(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柏桦.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官省治道透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8.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胡厚宜,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14.【美】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94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早期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制度萌芽1氏族/部落组织的特征2三皇五帝3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4国家的产生1氏族/部落组织的特征A,以血缘而非地域为联接纽带,有相互保护、援助、复仇的义务;B,首领或酋长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主持管理日常事务,没有特权;C,会议决策没有强迫人们服从的暴力机构,氏族/部落会议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氏族的所有成员都来参与;D,按照世代相传的习惯法来维持和调整关系,成员平等。对外则表现为战争,失败方往往被灭绝。2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或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时期(1)汉族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汉族神话中的五位天帝,即中央上帝轩辕(黄帝)、东方上帝伏羲(青帝)、南方上帝神农氏(炎帝或赤帝)、西方上帝少昊(白帝)、北方上帝颛顼(黑帝或玄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进入了部落联盟,或者是酋邦制阶段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经历了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国家。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酋长拥有的是非强制性的权威,在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中,酋长虽然可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是参与或者影响决策的,通常并非酋长一人;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多是集体性质的。3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尧舜禹时代是氏族部落联盟或酋邦发展由成熟走向转折的阶段,以公职为特征的管理机构的雏形出现了。联盟或酋邦选举制之后演变为世袭君主制:1、部落联盟发展到后期,酋邦首领以强权为基础,依靠宗教和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强权;2、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神权与政权两者的完美结合。固有的习惯逐渐被改造,有些习惯在强权认可下,开始具有制度的效用;3、政治制度是在旧有的习惯上发展起来的,起着调整社会的作用,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前后,治水、征三苗、合诸侯、分九州、任土作贡,禹子启因而攻益使“天下为家”;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脱离。国家具有阶级属性。4国家产生二、中国古代的国体与政体国体演变: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也是国家的内容。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夏-商:奴隶制国体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1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成熟、消亡2土地占用、人口控制与国家管理关系的演变3城市、资本主义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政体演变:政体,即国家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夏商周:贵族君主制1,帝-天子-王: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2,君主权力受贵族势力牵制(宗法、分封)春秋战国:战争君主专制政体秦汉-魏晋南北朝:君主丞相制(功臣-平民)隋唐宋元:君主宰辅制(群辅)明清:绝对君主制(废丞相、军机处)三、从王权到皇权1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2王权的形成与制度体现3王权受到的制约4

王权向皇权的过渡5中央集权制度1.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完善夏,姒姓,奴隶制国体。对内“奴戮”,对外战争夏代君主虽集大权于一身,但受到多方面制约,继承制度还处于混乱状态当中夏君主称“后”,取义:生育、宗族之长、祖先。少康复国后,夏的最高统治者才称为“王”,王意战斧、也称天子夏代政务官系统:六卿总国事统百官,六卿为司空、后稷、司徒、大理、共工、虞人官吏称“正”:如车正、牧正、庖正神祗官系统:秩宗、太史1.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2)商,子姓,亲贵合一。牺牲、人殉商代君主比夏代君主的权力要集中,虽也受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更进一步商王:造字“顶天立地、傲视人间”、传子或传弟商代官制的架构——“内外服”商制:分侯、伯、子等爵位,有侯、甸、男、采、卫等五服;侯、甸、男、卫称外服,封在外服的是正式的国家,为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采称内服,封在内服的是卿大夫的食邑。宗法制起步商代内服官的三大类别国家政务官员:相、三公、卿士宗教事务官员:卜、巫、史、作册王家服务官员:祭师仆役1.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3)周,姬姓,灭商,建立封建制国体。1,分封制\领主制,把国土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层层相因,拱卫中央2,井田制,农奴有私田3,地主制,至东周,土地关系、农民控制更松弛4,宗法制:天子、诸侯、大夫、士5,周初的保傅系统:教养、监护、代政、掌兵周王称“天子”,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西周的官制:政务官有两寮六大卿事寮和太史寮,“三左三右”及下属“卿事寮”之下有司土(徒),司马,司工(空),号称“三右”,也称“三事大夫”分管属于国家的民政、军政和手工业等事务;“太史寮”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号称“三左”,分管宗教祭祀及文字册命等事务。三左三右合成“六大”,也称“六卿”,是国家主要行政官员。两寮相互地位的变迁:···中晚期,“卿事寮”的作用显著,增加了“司士”一职,主管澄清吏治,监督百官,“太史寮”地位下降。王家事务官:后期地位提高,大量侵夺国家资源,把持各项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2.王权的形成与制度体现形成过程:“后”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还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王”“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军事密切相关王权的经济基础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社会“王”与神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随着国家的发展成熟,王权也高度发展。王权的体现形式:后/王/君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有:1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2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王通过使用誓、诰、训、令(诏)、命(制)等文书或口谕行使王权4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王权的应用模式:1“法家模式”的胜利与崩溃(独断专制)2“儒家模式”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行军事防御(分权制衡)这种儒家“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3.王权受到的制约1受到宗法的制约(贵族元老)2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制约(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3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制约限制最后,王权在与束缚的斗争中,逐渐加强,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迈进4.

王权向皇权的过渡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霸主政治 “礼崩乐坏” 君主专制各国变法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士”与国家的关系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各诸侯国实力已远超西周,标榜“尊王”,实际取代王权的霸主已相继出现;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1“挟天子以令诸侯”2地位极不稳定,随经济、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3会盟,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与盟国的关系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国家,不断集中权力4任人唯贤,权力与国运相关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中央集权的体现形式:1“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3不断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四、皇帝制度1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2皇帝的名位制度3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4皇权的巩固与传承1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前221年,秦并六国嬴政令群臣议帝号,称始皇帝。尊号:高踞于皇位的统治者希望取得更尊贵的推崇,由群臣上书奉上,对在位皇帝有评价的意义“皇帝”,被认为是最崇高的名号;东西帝、泰皇义:“光、大、美、无所不照、自然界中至大至美的天”从理论上讲,皇帝是专制王朝的核心和主宰,享有号令臣民,控制和指挥全副国家机器的权力。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少个皇帝?2皇帝的名位制度皇帝的名位:名是名号、名义,位是地位、位置,实际上是将名加以物化的具体措置.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天子、朕、陛下、上、国家、朝廷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车驾、乘舆、行在所、禁中、玺、御马、龙床、幸、赐…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策、制、诏、戒书在皇权专制的情况下,名位制度得到不断扩大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纪时年号逐渐与当时的政治情况相联系庙号、谥号、陵寝号等制度的发展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1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一人独治天下,任何人不能僭越,凌驾于社会之上。2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的神秘化,伪称上天意志。3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先君臣、后父子”。3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权力定位:生杀予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权滥用皇权的行使方式:1审阅和批答奏章、“朝议”、“常朝”等2设置行政组织机构:A顾问辅政和秘书机构;B日常行政事务机构,如九卿六部;C监察机构,无论中央地方3驾驭群臣的“君临之术”:A及时了解和掌控全局,调整人事;B采取各种手段对臣民全面监控;C严刑峻法,强迫各部门按皇帝意志办事。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4、皇权的巩固与传承1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3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1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起先,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憾和危机,后来发展为嫡子继承制周代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1)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