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和对策--------------------------------------------------------------------------------金融衍生工具是相对于原生金融工具而言,是从股票、债券、股票价格指数等基础工具衍生发展而来,是依据相关资产预期、价格改变而进行定值金融工具,也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自20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以来,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现在已开发了近3000多个金融衍生工具,年成交量达数百万亿美元之巨,成为衍生工具市场上关键工具。一、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作用1、分散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健康和稳定。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大大增强了金融市场弹性和抗风险能力,维护了金融体系健康和稳定。比如1998年到间,全球电信企业借贷资产总额达一万亿美元。当初对银行贷款和其它借款而言,电信融资被认为是谨慎和低风险。以后,电信股价暴跌,很多企业破产,然而在信贷违约掉期协议、抵押物权证、信贷关联票据等衍生工具共同作用下,电信业贷款风险被分散,和之关联银行得到了保护。2、发展金融衍生工含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正确评定,并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如信贷交换价格就能反应出一旦借款者违约所造成净损失,包含金融和非金融损失。3、价格发觉。期货价格和远期价格是由众多市场参与者经过竞价方法形成,该价格正确地代表了交易者对未来市场供求关系估计。因为这个价格是在充足竞争基础上形成,所以它是衡量标资产不一样时期供求关系真实价格,有较强示范效用,能够用来指导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生产和经营活动。二、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情况中国衍生工具市场是伴随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在过去十多年间经历了数次突破和磨难。前后曾经尝试外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交易,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相继被迫取消。在中国衍生工具市场上郑州、大连和上海三个商品期货市场在经历了1994年和1998年两次整理和规范后,取得了在中国发展衍生工具市场成功经验。现在,三个交易所共有七个品种,但关键集中在大豆和铜两个品种,而且大连大豆已经发展成为在该品种交易量上仅次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而在全球第二。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因为外汇期货、国债期货及股指期货尝试全全部失败,使得中国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关键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仍然空缺。国债期货是中国最早进行试点一个金融衍生工具。1992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前后共有12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品种。1993年12月北京商品期货交易所也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随即广东、武汉等地也前后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在经过最初一段冷清以后,从1994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活跃并快速膨胀,最终造成1995年2月著名“3.27”违规操作事件。1995年5月17日下午,证监会不得不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1992年6月1日,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率先推出外汇期货交易,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在严格外汇管制环境下,投资者参与愿意严重不足,再加上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最终被迫停止了交易。1993年3月10日,海南证券交易中心首次推出深圳A股综合指数期货,因为投资者对这一类衍生产品了解甚少,投机盛行,并出现了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价指数,同年九月底股指期货全部平仓,停止交易。1994年10月底,中国证监会特批深交所6只权证,即厦海发、闽闽东、湘中意、吉轻工、桂柳工、武凤凰A权转配部分继续交易。12月前后,这6只权证分离为A1权证和A2权证,其中A1权证交易在要求时间内除牌,但A2权证交易拟延期至1995年底,后又延至1996年6月,以后6只A2权证停止交易,真正意义上权证市场不复存在。证监会同意了中国多家银行经营金融衍生品资格,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推广个人金融衍生品力度,推出了多个外汇理财产品。(表1)到现在为止,在中国还在试行其它金融衍生工具是1998年开启可转换债券,和今年为配合股权分置改革而重新使用权证。三、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1、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必需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统一基准利率形成,使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和分散转移风险机制能有效运作。利率市场化是国债交易产生必需条件,是发展利率衍生工具基础条件,也是外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基础。2、汇率未完全市场化,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为不存在汇率波动风险,也不会产生对外汇衍生工具需求,发展外汇衍生工具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汇率市场化条件下,货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外汇期货、期权等外汇类衍生工具才会应运而生。3、现货规模不足。沪深两市流通市值不到1万亿元,在价格发觉机制方面,因为价格操纵,加上政府主动干预,从而人为地限制了证券供给量,间接地造成股票价格背离均衡价格。假如衍生工具价格失真,那么,投资者就难以使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市场就会沦为以投机为主导场所。4、市场参与机构治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高。衍生工具市场关键问题是怎样控制风险。成熟市场控制风险关键依靠于证券企业,这种制度之所以很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机构治理和相关内部激励机制。5、政府行政管理。中国政府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管理大量采取行政性干预方法,政策对市场负面冲击过大,结果就产生了不公平游戏规则,一部分人或机构比另一部分人或机构占据优势地位。6、法律制度。现在中国证券法律和法规对于金融工具创新留下空间是极其有限,这种法律环境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内在规律。7、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定价能力不足。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开发和交易包含很复杂计算和处理,比如二叉树模型、随机分布、Into引理等,而中国银行不含有对金融衍生工具定价能力。所以,中国银行还不能成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做市商,其对衍生工具交易全部要完全同国际大银行进行对冲交易,而且只能以中间人方法参与衍生工具交易,结果在规避风险同时,将产品收益绝大部分转让给了国际大银行。四、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对策一是加紧利率市场化进程。现在,中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其它已基础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经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这么才可能产生足够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金融衍生工具形成才能真正表现市场规律。二是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1994年以来,汇率市场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常常项下可自由兑换。今年又完善了汇率形成机制,即自7月21日起,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我们应深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使其更富有弹性,并经过深入深化金融改革,从而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发展外汇类衍生工具发明条件。三是扩大现货市场规模。首先,应立即实现股市全流通,增加其容量,提升投资主动性,提升股市交易量。其次,完善证券市场结构,除了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外,应主动发展三板、四板市场。对此我们不妨借鉴泰国证券市场建设,泰国证券市场为证券交易提供了五个交易板块,大部分一般股和优先股在主板交易,针对外国投资实体和私人外资板块,面向交易额超出300万股或交易数量超出100万股大交易板块,针对低单位交易额零星交易板块,和专用于政府或国有企业证券交易特殊板块。最终,深入扩大股票、债券、外汇等基础性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提升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定价能力。金融机构应开发或引进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系统,现在在国际上已经有较为成熟衍生工具电子交易系统。中国金融机构能够在开发和引进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系统同时,引进衍生工具电子交易系统,这么现有利于进入国际衍生工具交易市场,也能够依据国际上衍生工具交易真实价格对衍生工具定价系统进行调整,方便立即提升其定价能力。五是加紧法律制度建设。现在,应立即制订时货法,修改并完善证券法律制度,制订相关金融工具创新法律。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含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应立即制订相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法律和市场监管体系,为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发明一个良好法律政策环境。■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完善-03-2500:00:00[摘要]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快速发展和现行对应税制体系严重滞后现实状况决定了完善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体系必需性。金融衍生工具含有灵活多样.复杂易变等特点,要求对应税制必需突破传统税制。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完善必需遵照公平、确定、轻税负、便于征管和和国际·愤例接轨标准,构建在签发,交易和收益三个步骤对金融衍生工具课税复合税制体系,同时应充足重视并加强税收征管。(中经评论·北京)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工具创新产物,是指在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工具之上衍生出一类新金融合约.包含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四种。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很关键组成部分,多年来破土成长,发展快速。尤其是伴随股权分置改革步伐,权证被推向市场并受到高度关注,其它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也呼之欲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快速发展对现行不完善税收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加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建设任务迫在眉睫。一、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对对应税制要求金融衍生工具区分于传统金融现货工具,含有杠杆性、虚拟性、复杂性和易变性等特点。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含有规避风险职能,所以本着激励创新和避免风险标准,税收政策应该激励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但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含有复杂性和杠杆性等特点,肯定会带来税收套利行为,产生避税效应,这使税制设计处于两难境地。其次,因为金融衍生工具易变特征,难以满足税收稳定性标准要求。为尽可能取得稳定税源,对金融衍生工具课税最好采取实质课税标准,但这可能会违反税收公平,造成纳税人税负不均衡。再次,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众多、复杂易变,怎样进行金融衍生工具课税步骤、课征方法、课税对象和税种结构等选择显得更为困难。最终,要确定一个适宜税负水平也并非易事。税负水平过低会降低财政收入、造成投机行为增加;税负水平过高又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只有合适税负水平才能兼顾收入和调整双重功效。金融衍生工具种种特征给税制设计出了难题,传统税制中对征税原因判定和把握已不能满足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课税要求。但为了不过多地引入新税法概念,保持和整个税制体系融合性,必需在现有税法框架下重新研究适适用于金融衍生工具课税方法,比如对所得发生地、所得发生时间和所得归属期等确实定方法。金融衍生工具多样性和复杂易变性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课税体系特殊性。二、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现实状况现在中国还未形成系统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体系,征税要求仅限于期货、债转股和职员持股等三方面。对于期货交易征税相对成熟,建立了包含印花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系列征税要求。其中.印花税参考条例中对“购销协议”税目标要求,根据0.3%课征。增值税按17%税率在期货实物交割步骤按不含税价格征收。营业税按期货市场各方当事人分别要求为:期货交易所以“服务业”税目按取得服务费收入5%计税,市场监管费在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期货经纪企业以“金融保险业”税目按其佣金或手续费收入5%计税,代收手续费可税前扣除;期货交易者中,属于金融机构,买卖金融产品以买卖价差为营业额征收5%营业税,同一大类不一样品种金融商品买卖出现正负差,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能够相抵,属于非金融机构和个人,转让金融产品不征收营业税。所得税则包含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企业和交易者,企业按要求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以20%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对债权转股权要求关键包含对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和实施债转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关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税收优惠要求表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中国信达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税收政策问题通知》(财税[]10号)中。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债转股企业相关税收政策通知》(财税[]29号)中,又对实施债转股企业在债转股具体实施过程中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做了深入优惠要求。对企业职员股票期权课税要求关键包含7月1日生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通知》(财税[]35号)。根据该通知,企业职员在接收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股票期权时,除另有要求外,通常不作为应税所得;职员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实际购置价(施权价)低于购置日公平市场价(指该股票当日收盘价)差额,应根据“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要求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职员将行权后股票再转让时取得高于购置日公平市场价差额.应根据“财产转让所得”适用要求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职员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取得所得,应根据“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要求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经过对上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所涉税种考察,能够看出中国现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种种问题。最显著问题是税种缺位严重、不成体系,除了前述相关期货、债转股和职员股票期权等屈指可数几项条款,对于其它形式金融衍生工具,如掉期等均没有相关税收要求。另外,已经有税种要求也缺乏科学性.政策导向不清楚,税负不公平,且缺乏稳定性。这种税制滞后现象造成了税收收入缺失、违反了税制公平和普遍标准,也减弱了税制调整经济功效,更阻碍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健康发展。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国际经验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刚起步,而它在国外已经有逾百年发展历史,其市场本身和对应税收制度全部已趋于成熟。所以,能够借鉴国外已经有经验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体系。经过对日本、瑞典、美国等课税实践考察.可知各国税制尽管有所差异,但有着共同特点。它们通常全部实施复合税制,在签发、交易和收益三个步骤征收。签发金融衍生工具行为包含三类:中介交易所提供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行为,金融机构、企业向场外交易提供非标准化金融衍生工具合约行为,和部分企业为激励职员而向职员提供股票期权行为。因为该步骤只包含交易合约,各国通常全部在该步骤征收印花税。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步骤,各国通常征收交易税或增值税。(1)交易税。现在,世界上仅4个国家和地域对期货交易征收交易税:法国、芬兰、日本和中国香港。美国曾于1990年计划对二级市场全部股权交易开征0.5%交易税,但金融业界认为开征交易税将大幅度增加金融衍生工具成本,带给期权交易毁灭性打击,所以该提议最终未获经过。对期权交易征税曾有瑞典等国家实施。瑞典于1984年开始征收股权交易税,当初开征目标关键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处罚被视为“非生产性和反社会”金融服务部门。其交易税收入占到买卖交易本金2%,结果造成股票等交易量在境内下滑,投资者大量向国外转移。1987年瑞典又对货币市场工具开征了交易税,对包含金融衍生工具在内固定所得证券征税,最高税率为0.15%,结果造成债券和票据期货交易量下降了98%。最终,因为交易税收收入太少,同时增加了政府借款成本,瑞典于1991年12月1日取消了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课税。(2)增值税。现在OECD中大多数国家对金融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提供相关服务实施不可抵扣免税政策或不将其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可抵扣免税政策是指对该项目在免征增值税同时,不能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全部进项增值税额。各国采取该种政策关键理由是认为金融企业提供这类服务含有特殊性。在金融衍生工具收益步骤,大部分国家全部在现有税目中吸收了金融衍生工具所得,针对纳税主体不一样分别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不过,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复杂、多样和易变等特点,各国在是否区分交易性质课税和采取何种标正确定税基存在较大不一样。比如美国采取盯市法(market-to-market)确定损益发生时间和税基,英国和日本采取实现法。美国税法要求在纳税年度末,未偿部分合约根据该年度最终一天合约公平市场价计算未实现损益并征税,损益额参考以前年度合约所确定损益额进行合适调整。支付量为出售或清仓合约损益额。英国和日本要求是,在合约经过售卖、清仓、现金结算或到期交割等方法处理并取得最终止果之前,合约双方损益不被确定。只有当合约处理完成,各方损益实现时,才被确定,损益额即为各方在合约中支付量。除了通常全部实施各步骤配合征收复合税制,各国金融衍生工具税制还含有部分共同基础特点,如充足分析多种金融衍生工具不一样,依据每种工具性质和特点确定其适用税种和具体要求;依据各税种中同类或类似税目确定适用税目和适用税率;没有特殊要求就适用通常税收要求等。四、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存在是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繁荣发展为依靠。中国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其发展壮大是肯定之势。所以,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构建应首先考虑.怎样尽可能减低甚至消除征税对金融衍生工含有效使用障碍,促进金融工具不停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合适考虑税制完善和收入筹集和调整功效。本着这个出发点,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构建应遵照公平、确定、轻税负、便于征管和和国际通例接轨标准。具体来讲:第一,在金融衍生工具签发步骤。按前述国际上其它国家做法来看,因为该步骤只包含交易合约,通常只征收印花税。中国也可遵照这一通例,将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纳入印花税征税对象。方案有二:一是可将现行“印花税--借款协议”税目改为“印花税-金融协议”,使包含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在内全部金融合约在统一税目下纳税。二是另设“印花税-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税目,专门纳税。税率能够参考借款合约设为0.05%,对交易双方征收,税率不宜设置过高,过高税率会增加成本,不利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展开。第二,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步骤。我们可依据从事交易不一样纳税主体设置三个不一样税种:金融商品交易税、增值税和营业税。(1)金融商品交易税是一个行为税,它对全部从事金融商品交易投资者以其交易额为纳税对象征收,包含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在内交易者,凡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全部属于该纳税范围。比如,对到期进行实际交割远期协议、金融期货、期权等根据交易金额依率计征金融商品交易税。(2)现行增值税中要求从事货物期货买卖在实物交割步骤缴纳增值税,这一要求应继续实施,它能首先强化税收管理普遍性.将期货合约对冲平仓和交割平仓全部纳入税务管理范围内:其次也能对期货交易实物交割和现货交易两种实质交易形式税收负担起到平衡作用。(3)营业税针对交易参与机构提供金融衍生工具服务,比如金融机构、交易所和经纪商提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介服务,结算单位从事日常清算和监管实物交割等业务,按服务费收入或业务收入全额计征营业税。第三,在金融衍生产品收益步骤。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步骤课税相对复杂,对传统所得税挑战比较大,所以中国应审慎设计。(1)为简化税制,对于交易所和法人交易者,可暂不单独设置税目,将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纳入现行企业所得税中征收。交易所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或自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得和结算单位办理多种业务所得应计入损益,征收企业所得税。法人实体交易者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取得收入,在减除相关费用、成本后,征收企业所得税。在税率设置方面,为激励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法人投资者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取得资本利得按较低20%税率征收,和基础金融工具市场税负保持一致。(2)对于自然人交易者,因为目前个人所得税正处于分类向综合改革阶段,可把握时机在合适时候推出资本利得税。这么可规范资本利得征税制度,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够提升个人投机买卖相对成本,平衡不一样行业资金投资效益落差,促进部分社会资金回到经济循环中去。考虑到资本投资高风险性和征管可行性,对个人开征资本利得税应采取较低税率,可设置一定免征额,对小型投资者实施减免税等激励性方法。(3)不对未实现损益征税。现行税法中对纳税人损益确定标准为权责发生制,据此对企业未实现损益征税。若对金融衍生工具征税也采取该标准,则可能对企业资金流动产生负面影响,阻碍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所以,对金融衍生产品收益采取实现法确定损益,对会计准则和税法做对应调整,不对未实现收益征税,是愈加妥当选择。不过,在实际实施中,要注意对对应避税行为进行防范。(4)不对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产生、对非居民支付全额征预提所得税。但为防范避税行为.对转化为利息或股息实际损益部分和内置贷款部分应照章征收预提所得税。第四,加强税收征管是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税制一个关键步骤。因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及配套税制尚不成熟,税收征管方法不得力,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一部分人收入急剧增加、部分企业蒸蒸日上同时,应该入库税款却大量流失。据相关部门估量,单以个人所得税为例,中国每十二个月因股票期权这一项金融衍生工具而流失税收收入最少在10亿元以上。所以在完善税收立法同时,加强税收征管是当务之急。(1)首先应简化征管。要尽可能避免同一件事要求企业反复申报或向不一样部门申报,如汇总缴纳能够实施一次性审批制度。(2)实施源泉扣缴,确保缴纳。比如对股票期权课税,可要求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企业企业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同时要求在股票期权行权之前,期权持有些人须向企业提供个人股票账户并用此账户在行权时买入企业行权股票,由企业集中托管.在行权臼及股票出售之日由企业按差价收益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提升征税效率,立即改善征管措施。对于经过一段时间试行被证实为不合理、繁琐或效率不高征管措施,要立即加以修正。如营业税明细清单能够设置一定下限,超出下限贷款必需按月填写明细.下限以下则能够按年填写明细,这么做既能减轻税企双方负担,又能确保征管力度。(4)明确罚则。对偷逃税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不按要求申报缴纳或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及报送上述相关凭证、资料等情况,严格根据《税收征管法》等相关要求实施处罚。罚则明确才能起到警戒作用。金融衍生工具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中潜在发展摘要:近十几年来,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商业银行用来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赚取利润经营手段,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但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中对金融衍生工具利用得极少。伴随中国金融不停开放和经营环境巨大变革,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强衍生工具潜在需求。所以,分步骤有策略地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现实。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关键特征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以远期、期货、期权、交换为基础类型金融衍生工具确定了未来交易头寸,使投资者无须天天费神制订针对未来决议。这和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有很多共同点,它们全部是建立在“未来”基础上,采取诸如未来现金流、未来价值贴现率、风险等多种形式分析和决议。所以,商业银行能够方便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为自己规避风险、开拓业务、谋取利益。一、内外部原因使中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产生潜在需求伴随市场经济不停发展,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风险和挑战,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开拓业务、提升关键竞争力、增加利润需求已逐步成为现实。第一,商业银行为规避利率风险产生对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首先,自1996年以来,为刺激经济发展,央行连续8次调低利率,仅1998年十二个月就进行了3次利率调整。这表明,中国利率波动已日趋频繁,银行面临较大利率不确定性。其次,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存量集中于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建设贷款和消费信贷,出现急剧贷款中长久化趋势。这部分中长久贷款是在利率不停下调,几乎抵达历史最低水平时期放出。同时,活期存款额上升,商业银行资金起源增量以短期为主。现在面临问题是:利率一旦实现市场化,其下调空间已经很小,上升空间却较大。假如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利率风险就会增加,固定利率长久贷款和利率可调整短期存款之间利差损失将不可避免。利用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银行能够很好地填补利率缺口,降低损失。比如,对上述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风险,银行能够卖出对应国债期货,或买人国债看跌期权,以享受利率上升时相当于浮动利率贷款所能带来好处。假如利率下降,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上损失能够由固定利率贷款利息不变而浮动利率存款利息下降收益来抵消。第二,商业银行寻求新利润增加点将会产生对金融衍生工具需求。多年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不停被压缩。首先,银行所取得实际存贷款利差会越来越小。因为同业竞争加剧,吸收存款代价不停抬高,尤其是隐性成本上升,而贷款利率一再下浮,以利差为基础利润起源局面会越来越难以维持。而且,借贷业务不停扩张会产生不停增补资本金压力,而资本金使用成本是银行全部资金营运中最高。其次,银行信贷供给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着亲密相互替换关系。未来几年,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证券化率提升,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空间将深入受到挤压。中国商业银行必需对业务发展进行战略调整,从主营存贷业务转向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主动开展金融创新,利用衍生工具能够进行多个多样金融创新,甚至为用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会以衍生工具业务为关键利润起源。第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经营中避险需要。因为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地域性银行,甚至小区银行全部不再和国际金融市场完全隔绝。银行提供国际业务服务,首先能够维持和强化和那些进行国际贸易业务中国企业关系;其次能够实现业务基础多样化,国外贷款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贷款需求波动影响,有利于稳定银行总收益。中国银行经营和国际接轨是经济发展肯定,其国际业务从规模到种类全部会有大飞跃。那么,银行所面临汇率风险,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将大大增加,尤其在目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情况下,这些风险更是被深入放大。金融衍生工具基础作用就是规避风险,经过利率、汇率多种衍生工具交易,商业银行能够方便地为业务进行套期保值。甚至政治局势变动、地域性冲突这类系统性风险,银行也能够经过资本市场上期权、期货运作来成功避险。第四,银行为用户提供日益多样金融服务需要。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联络愈加紧密,中国企业纷纷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同时,很多外国企业也进人中国市场经营。大量增加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规避国际间汇率和利率风险需求。尤其中国企业,它们缺乏国际金融避险经验,急需商业银行为其咨询指导,制订方案,提供对应避险工具。而且,伴随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中国个人投资会更多涉足外汇市场、证券市场,这也将产生包含规避风险在内多样化金融服务需要。这些非传统金融服务大多包含到金融衍生工具应用,假如中国商业银行不能提供,那么原本就含有丰富经验外资银行就会快速占领该市场,使中国商业银行生存情况愈加艰苦,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应立即增强金融衍生工具方面业务能力。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策略第一,正确定识金融衍生工具两面性,充足发挥其主动作用。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使用者带来收益同时,也会带来巨大风险。衍生工具交易潜在收益和风险不像常规金融业务那样透明,一旦风险管理不够完善或交易者对行情判定严重失误,全部会造成惨重损失,影响金融机构安全。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倒闭,危及整个行业或市场。即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负面影响很严重,但仍不失为一个极其有用金融工具,全球银行业对它使用量一直有增无减。中国商业银行对待金融衍生工具,首先,不可因噎废食,因其较大风险性退避三舍,从而坐失良机。应该看到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巨大市场前景,只要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规避风险、套取利润、降低筹资成本,工商企业和个人对衍生工具服务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商业银行应该不停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保持经营活力,拓展生存空间。其次,不可掉以轻心,盲目发展,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性必需提早准备,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加强风险防范。只有建立完善而有效交易和监管机制才能使金融衍生工具充足发挥其正面主动作用。美国证监会主席阿翌·荣维特曾对金融衍生工具使用有过一个很好比方,她说:从事衍生工具交易如用电一样,错误方法会造成巨大危害,而正确利用则会扬长避短,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第二,选择适宜经营环境,遵照逐步渐进发展过程。现在在中国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存在不少障碍,必需主动稳妥而有步骤地开展这一业务。从业务开展范围来说,近期内应先选择在国际金融业务较多沿海开放城市,由国际金融经验较丰富金融机构(如中行)进行业务试点,并制订对应管理条例,有一定经验以后,再扩大经营范围。从业务种类来说,应先主动利用条件比较成熟外币衍生工具,再逐步开发本币衍生工具。值得一提是交换交易,和其它衍生工具相比,它投机性较小,保值性很好,通常不会因为某笔业务失误而造成“全军覆没”;和通常银行贷款相比,其信用风险也较小,当交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交付义务会随之取消,不会产生巨大本金损失。而且,开展交换交易中国市场条件比其它衍生工具要成熟,本币交换业务开发和运行也比较轻易,应考虑先使用该种衍生工具。第三,深入提升金融电子化水平。全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大多是经过由计算机网络组成无形市场进行。而且,电子通讯、信息处理及计算机技术是开展金融创新必备条件之一。中国商业银行要进行衍生工具交易,就必需深入提升金融电子化水平,跟上国际金融业发展时尚。为此,要加大对电子化装备、人才培养投入,尤其要注意金融同业间协同作战、共同开发、共享结果,充足发挥规模整体效应。第四,切实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能引发巨大风险,已经从一系列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案中反应出来。引发这些个案原因绝大多数是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力,衍生工具交易管理和监督体系有漏洞。和其它金融工具相比,衍生工具本身并没有产生更大风险系数,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情报小组所指出,“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没有错,问题关键是怎样加强对衍生品监控及对市场监管。”中国相关机构必需在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开展早期建立起有效外部监管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外部监管包含两个层次:国家监管和国际监管。在中国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监管体系,包含金融监管当局宏观监管、行业组织内部协调和自律、和组织衍生交易各类机构微观监管。在国际间必需加强衍生工具交易监管交流和合作。对单个商业银行来说,尤其关键是内部控制机制,巴林事件就是内控失效经典。中国商业银行应设置独立风险监控部门;制订完善风险监督制度、风险评定制度、风险警戒制度和危机救援制度;确保衍生工具风险信息立即正确地传输给高层管理人员,和银行其它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协作配合。最为关键是,必需确保相关内控制度得到切实实施和遵守。因为衍生交易巨大风险性,在这里不能走“先发展后规范”路子。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充足吸收国外多年来开展和管理衍生产品交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相关案例,再结合中国实际,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于未然,避免重蹈她人覆辙,降低无须要损失。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和金融学院金融系王慧起源:《济南金融》第11期【推荐】【纠错】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及其监管国际比较阅读次数:486熊玉莲一、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而进行多样化投资组合,约定未来某一时间进行(或有权进行)某一资产交割或现金差额结算金融合约。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建立在基础金融市场之上更为高级、复杂商业交易形态,往往包含协议法、外汇法、担保法、破产法和证券法等很多法律,而且有些衍生产品本身就是为了规避法律而设计,所以整体上,这一领域缺乏系统、配套法律规范。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是指从法律角度看,金融合约不能达成预先设定目标,或只有在不合适延期或支付不合适代价后才能达成预定目标。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包含合约完全不能实施;合约即使能够实施,但交易方法违反相关要求,从而受到监管者调查和处罚;合约本身有两种以上解释,需要法院来判定其法律效果;合约缺乏必需保护投资者权利条款,和对影响权利实施相关问题处理条款等。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风险产生关键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金融衍生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关键结果。伴随现代金融业发展,衍生产品开发者像玩魔方一样,把基础产品、利率、汇率、期限、风险、杠杆比率等所能穷尽原因给予分解、组合,创设出更具个性化、更为复杂、灵活产品。金融衍生品种日新月异改变,使各国法律难以立即地作出调整,交易正当性不能得到法律明文确保。其次,因为传统会计核实模式跟不上现代金融交易发展,会计理论局限使金融衍生交易不能在会计报表上直接反应出来,只能作为会计报表附注加以说明。在199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经过《相关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汇报》(简称《巴塞尔协议》)开始对银行进行资本充足性监控后,很多银行机构往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高风险表内业务变为表外交易事项。这种为了逃避金融监管设计动因深入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最终,作为金融市场高级阶段发展产物,金融衍生工具无疑比传统金融工具要复杂得多,其设计、定价、上市和交易等过程全部包含到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金融衍生工具对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往往使衍生交易缺乏必需规则约束和立即法律救助。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是各具特色个性化合约,没有统一集中清算组织,对合约交易和人员资格没有较严格要求,所以面临较场内交易更大法律风险。依据风险形成不一样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可分为品种风险、对手风险、交易风险和处理风险等四类。品种风险是指合约品种本身违法或市场参与者违法参与某一品种交易风险。如某一金融衍生合约被认为是赌博协议而造成不可强制实施风险;某一信用衍生工具被认为是保险协议而使未经授权市场参与者面临刑事指控风险。品种风险内生于某一特定交易本身性质,而和交易对手无关。通常来说,经过对合约限制性要求能够降低和降低合约品种风险。比如,在英国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63条经过之前,英国商品类衍生品种常常包含对实际交割严禁性要求,其目标就是为了降低合约被认为是赌博协议风险。对手风险产生于特定交易对手,指交易对手无权进行交易或没有经过正当程序进行交易风险。如保险企业从事保险或保险相关业务以外衍生交易;企业职员未经企业正当授权而进行衍生交易等。对手风险不仅仅是指和某一个特定交易对手而言,而且和每一个具体交易相关。因为一个对手有权进行一项或两项交易,并不意味着她能够从事全部衍生品种交易。值得注意是,即使交易对手无权进行衍生交易,也并不妥然地造成交易不可强制实施,因为有些法律往往有对交易另一方保护性要求。交易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关键法律风险,它是指交易双方从谈判、订约到进行交易这一整个过程中其行为或合约条款违反法律要求,或不合适以至于得不到法律救助风险。比如谈判过程中错误陈说使对手有权解除合约风险;交易中违反监管要求而造成合约不能实施或面临调查和罚款风险;合约中免责条款是否有效风险;因为经过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易,没有签署具体合约条款而面临风险等。从性质上来说,交易风险必需依据每一次交易来进行评定,但假如交易双方全部交易由一个主协议进行约束话,则相关净额结算、担保等问题必需引发重视。处理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交易发生纠纷后,在争端处理过程中,因为证据被破坏或极难搜集,相关信息披露可能被她人利用,损失估量面临技术上障碍等原因,而带来法律后果不确定性风险。现在和处理风险相关案例不多,包含问题包含是否需要向监管者提供信息,假如需要,什么时候、以哪种方法提供等。总体而言,在全部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中,处理风险并不是一个关键风险。二、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监管国际比较在对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监管上,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立法背景不一样,造成各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表现各异,监管方法也有所区分。美国是世界上金融衍生交易发展最早,也最为发达国家,已经制订了如《商品交易法》、《期货交易通例法》、《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较为完备法律监管体系。美国对金融衍生交易监管关键采取功效性监管方法,经过对金融衍生工具"商品"和"证券"属性不一样来确立其监管主体,分别由商品期货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监管。所以,美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关键表现为品种风险,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监管经过对衍生品种监管来实现,对人员监管相对宽松。依据要求,美国企业只要符合企业章程和当地企业法就能够从事衍生交易。而且,美国很多州立法包含纽约州法要求,假如交易行为本身在其它各方面全部正当情况下,交易一方通常不能以越权来进行辩护。和美国不一样,英国对金融衍生交易要求了较为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英国早在《1986年金融服务法》中就要求,任何人在英国从事或意在从事包含金融衍生交易在内投资活动,必需要得到金融服务局授权或豁免,不然就是犯罪。《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继续延用了这一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该法第十九条要求,任何人,除非经过授权或豁免,不然不得从事包含金融衍生交易在内受监管金融活动。违反这一基础要求,最高可处以6个月监禁和对应罚款。所以,英国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风险关键表现为市场对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监管以对手风险为主。在对产品风险和对手风险进行监管同时,英、美等各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监管往往经过采取国际组织制订标准合约文件来进行。(一)美国对品种风险监管1、美国以消除品种风险为主立法取向在对品种监管上,美国早期立法要求衍生品交易必需在交易所进行,接收注册登记、资本标准、反垄断、反欺诈等条款严格监管。美国1975年《商品交易法》要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全部商品期货合约含有排她性管辖权,期货合约必需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交易指定"合约市场"进行交易。因为标准化期货合约通常没有场外交易市场,所以一旦某一特定交易被认为是期货交易,它就必需符合在交易场内进行交易监管要求,不然就是非法交易。但对于什么是期货合约,法律上并没有给出确切定义。实践中,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期货合约进行了广义解释,认为全部含有期货合约属性金融工具全部适用交易场交易监管要求。因为很多场外衍生交易如远期交易、交换交易等全部或多或少含有期货合约一些属性,所以交易商往往担心她们交易是否会被认为是非法期货交易。199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1992年期货交易实践法》,授权商品期货交易委员能够对衍生交易进行豁免,使其不受《商品交易法》监管要求,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于是在1993年对部分交换交易进行了豁免。进入90年代,美国相关衍生品交易诉讼案件剧增,很多企业在衍生交易中损失惨重。如在1995年凯丽石油企业诉mc石油提炼和销售企业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裁定被告mc企业违反《商品交易法》第4(a)条款,进行了场外期货交易,mc企业即以此为由拒绝推行对第三方交易对手合约义务。1998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期望经过取消以前豁免政策来扩大其对衍生品监管范围,这一做法深入加剧了衍生交易法律风险。为了根本消除美国场外衍生交易市场面临品种风险,国会开始考虑多种立法提议,并最最终12月颁布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修正了1975年《商品交易法》,它经过要求场外衍生交易合约强制实施效力消除了市场参与者面临法律风险,并经过排除衍生交易要求来消除产品法律风险。2、美国对衍生品种监管框架(1)含有以下特征衍生品种,受《商品交易法》调整,必需适用交易所交易监管要求:标准化合约;未来而不是立即进行交割;合约直接或间接向公众开放;合约交易需要交纳确保金,交易目标是规避商品市场风险而不是交换商品实际全部权。(2)远期交易不受《商品交易法》监管。满足远期交易标准是:合约目标是为了进行实物交割,这种交割依据需要和便利在未来进行;交易双方是商业主体,她们有意而且能够提供商品实物交易。(3)在两个"合格合约参与者"之间进行,但不在交易设施内进行能源类商品交易,除了反垄断和反欺诈要求外,不受其它监管要求约束。(4)混合工具假如满足以下条件则被认为是证券或银行产品,从而取得监管豁免:混合工具出售时,发行者一次性取得全部价款;除价款外,购置者不需要支付确保金或任何其它款项;不要求发行者提供盯市确保;没有被看成期货进行交易;本身是私下协议,在两个"合格合约参与者"之间,但不在交易设施内进行交换交易能够取得监管豁免。(二)英国对对手风险监管英国规范市场参与者从事衍生品交易权利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法一般要求,第二层次是《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从事特定衍生品交易要求。1、英国《企业法》一般要求英国企业权利能力受企业(组织)简章约束。英国《1985年企业法》要求,企业有义务在简章目标条款中陈说企业成立目标。企业能够在简章中写明事情,和在追求企业目标中估计会合剪发生事情。所以,相对于金融衍生品而言,企业从事交易权利有两种:一个是明示权利,另一个是引申权利。假如企业简章中明确表示要从事衍生品交易,那么企业和她人签署衍生品合约就不组成越权行为,合约并不会因企业权利能力而造成无效和不可实施。假如企业没有明示权利从事衍生品交易,那么就要分析它是否有引申权利。判定一个企业是否有引申权利从事衍生品交易,关键是看其从事衍生品交易是否是企业有明示权利所从事活动附带或对应事件。比如,一个生产铜制品企业,通常认为它含有引申权利从事铜期货交易,以规避市场上铜价格风险,但它没有权利以获取独立利润为目标,从事超出实际生产铜需要量以外衍生品交易。而含有借款权利,通常意味着在合适条件下能够从事利率交换和远期利率协议,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企业能够从事镀金材料期权交易,尽管这些交易也和利率相关。2、《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从事特定衍生品交易要求一个企业在取得明示或引申权利后,假如要从事《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中要求受监管衍生交易,它还必需向英国金融服务局申请,取得金融服务局授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要求受监管衍生交易包含期权、期货和差额合约。这里期权是指取得或处理任何资产、权利或利益选择权;期货是指以投资为目标,在未来交割某一商品或其它财产合约;差额合约是指进行差额结算合约或不以交割为目标,而是经过资产价格或指数等波动来取得收益或避免损失衍生交易。由此可见,大部分金融衍生品种全部包含在《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监管范围之内。企业申请取得金融服务局授权必需满足一定条件,包含企业注册地或关键办公地要求、企业财务要求、企业和关联方关系和企业合格性要求等。另外,金融服务局在认为必需时还会附加其它主动或消极条件,甚至将限制性方法延伸到其监管范围以外活动。企业取得授权后,只能以要求方法从事金融服务局同意金融衍生交易活动。另外,假如企业经营情况发生改变,造成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或经同意后超出12个月没有从事许可活动;或在其它国家金融服务局认为确有这些情况条件下,该国金融服务局全部可能更改或取消对企业授权。(三)国际协议和交易风险控制为了消除场外衍生市场因为合约个性化差异所带来法律风险,同时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用风险,很多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均就具体衍生品交易制订了统一协议文本。1、西方各国协议文本西方各国协议文本包含欧洲银行联合会和欧洲储蓄银行小组、欧洲合作银行协会联合公布《欧洲金融交易主协议和《衍生品交易附件》;纽约外汇委员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加拿大外汇委员会、东京外汇市场通例委员会联合公布《国际货币期权主协议》和《国际外汇主协议》;纽约外汇委员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加拿大外汇委员会、日本银行家协会联合公布《国际外汇和货币期权主协议》;英国银行家协会推出《远期利率协议》等。2、国际交换和衍生工具协会制订一系列标准协议国际交换和衍生工具协会前身是"国际交换交易商协会",由国际交换市场上实力最雄厚10家交易商创建,成立于1985年。1993年更名为"国际交换和衍生工具协会"。目标是经过统一交换合约格式和条款来建立明确市场交易规则和秩序。3、"主协议"模式引入,极大地降低了衍生品交易风险首先,将交易商多个衍生品交易纳入到一个主体框架下,使原来需要经过多个合约来完成交易现在只受一个协议约束,简化了法律关系,使得多个法律关系转变为一个法律关系。其次,主协议对衍生交易包含基础法律问题全部作了要求,如交易当事人对其法律地位陈说,对授权和资格陈说、违约事件、终止事件、支付条款、承诺条款和净额结算等,避免了单个协议因为约定不明而带来法律风险。再次,为了便于利用主协议,相关国际组织全部会对特定术语作出统一解释,如IDSA颁布1993年商品衍生交易定义、1995年权益衍生交易定义、1998年外汇及货币期权定义等,避免了对协议条款歧义性了解。最终,主协议对衍生交易包含很多文件及其条款,往往会要求效力次序和条款解释方法,使交易含有明确依据。如IDSA要求,当主协议和主协议附件不一致时,以主协议附件为主;交易确定书和主协议或主协议附件不一致时,以交易确定书为主。在对条款解释上,IDSA要求对主协议及其附件中所提及、列举术语根据主协议目标进行解释和确定。三、结语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创新迅猛发展,使金融合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法律滞后性制约,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电子化、自由化、国际化趋势加强,则深入加大了这一风险。据相关人士统计,在过去内,因衍生交易产生亏损有二分之一包含到法律风险。历史上,美国特朗斯纳诉北美石油企业、萨罗门外汇交易企业诉托贝尔、凯丽石油企业诉DE提炼和销售企业,英国黑择尔诉翰墨史密斯、第一能源诉匈牙利国际银行等,全部是相关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风险案例。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现金融衍生交易。以来,中国国务院《相关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若干意见》、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措施》、人民银行颁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要求》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出台,意味着中国金融衍生交易将重新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现在对金融衍生交易仍缺乏较为明确法律规范。相关交易主体资格和授权,交易代理,交易避险性要求及其认定,交易净额结算在破产程序中有效性等法律风险,应该引发我们高度重视。英、美等西方国家及国际社会监管方法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章起源:北大法律信息网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失利分析起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8-0415:59:00]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摘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紧,越来越多国有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提供金融衍生工具开展投资活动,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活动,但亏多赢少。本文简单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和国有企业投资失利原因。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次贷危机爆发,使得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在这轮蔓延全球金融大动荡中,国有企业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投资巨额亏损,显得分外触目惊心。国有企业动辄几十亿亏损,已经严重危及了企业连续经营和国有资产安全。怎样愈加好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赢利,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无疑将成为国有企业金融投资必修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广东湛江市“菁英托举”行动专项支持岗位招聘66人(教师岗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招聘1名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车辆买卖与维修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租赁合同:单间出租房租金调整与支付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档口租赁合同:物业转让与过户条款
- 彩板房合同完整版
- 二零二四年度云计算服务合同with数据安全管理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家居产品采购合同(04版)
- 北京市小客车租赁公司2024年度设备采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北京物联网技术研发合同
- Unit 3 My School Section A What is your school like (2a-2f)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建筑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
- 《新媒体营销概论》教案(3-4)新媒体的类型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科学试题
- 【人教】第三次月考卷【九上全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
- DL-T5394-2021电力工程地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
- 《骨髓穿刺术》 PPT课件
- 保健食品质量标准要求
- 学习解读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讲座PPT模板
- 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经营许可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