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_第1页
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_第2页
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_第3页
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_第4页
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排放交易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1前言l8世纪的工业革命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随着传统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以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弊端愈发明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制约。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v。IPCC指出,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发展,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450ppmv这是科学界公认的地球二氧化碳浓度承载极限。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排放”、“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目前,各个国家都意识到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研究低碳技术和标准化,建立低碳产业发展体系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节能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协调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碳减排,使整个社会减排成本得到优化将成为大势所趋。欧美一些国家在近几年建立了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日本、新西兰正积极推动本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后京都时代(2012年以后),国际公约的可延续性以及各国减排义务的确定存在广泛的争议,这种不确定性影响着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构建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经济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不健全,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审慎”的态度。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发展战略必须具备适应性、国际性和前瞻性。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市场机制;是我国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市场机遇;是我国参与并重构国际金融格局的巨大挑战。根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因能源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3.3亿t,同年美国的排放量为56.2亿t。目前我国尚没有公布最新的温室气体数据。根据2004年发改委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t。1994年-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如果2004年-2008年排放量仍以4%的速度增长,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3亿t,略低于CDIAC测算的数据,但也超过了美国的排放量。除中美之外,其他国家的排放量均低于20.0亿t【1A】。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或地区排行见表1.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或地区排行榜国家排放量占全球比例人均量人均量排名(106t)%(t)1.中国7219.219.125.5722.美国6963.818.4423.573.欧盟5047.713.3710.3394.俄罗斯1960.05.1913.7185.印度1852.94.911.71206.日本1342.73.5610.5377.巴西1014.12.695.4748.德国977.42.5911.9259.加拿大731.61.9422.6810.英国639.81.6910.636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2012的“第一承诺期”内不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目前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里,在人类利用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发达国家的排放占了95%。基于此,我国学者提出,“人均碳排放权均等”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承担国际责任时应坚持的原则[1A1]今天,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特别是长炼作为国有大企业和能源密集型的石化企业更是如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问题,我们得从基本概念开始了解,明白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了解碳排放交易的具体操作和流程,并作出相应的成本控制规划,在不断学习和总结中取得主动。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国内外碳排放及碳交易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学习、参考。2基本概念2.1 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调和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以及如何通过节能减污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2.2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3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关乎气候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它是一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心都是围绕减排,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具体而言,发达国家里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相反,即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就意味着,我国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是在生产领域,即大幅度降低企业碳排放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2.4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按其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因此,CDM是一种双赢的选择。2.5碳税碳税是碳排放交易之外的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它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其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碳税通过对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而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税种,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国际组织极力推崇的一种减排措施,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碳税制度。碳税最早于1990年由芬兰开征,目前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已经相继开征了碳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在酝酿针对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税收制度。欧盟一些国家征收碳税的效果表明,碳税能够较好地起到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1998年,芬兰因为碳税而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990年~2006年,瑞典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下降了9%,而同期GDP却增长了44%。有研究表明,如果税率保持在1990年的水平,瑞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比现在高出20%。欧盟各成员国按照各自的情况实施了不同的碳税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欧盟1990年~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其中英国、德国、卢森堡、芬兰和法国实行碳税政策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各自的减排目标。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征收碳税的市场手段实现5%或10%的减排目标,分别需要征收90.7l元/t吨和192.9元/t吨的碳税。在征收碳税情形下,各部门的生产成本将增加,电力部门增加的成本分别为5.78%和12.07%,钢铁部门增加0.91%和l.2.6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尽管国外对于碳排放的计算上的研究很多,但是都是用该计算方法计算单一的国家的碳排放或者是几个主要国家碳排放量,缺少计算的普及性。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完整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的计算体系。这样,就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下碳关税实行的新的问题与挑战。第一,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引发贸易争端。欧美提出单方面征收碳关税,实质是利用边境调节措施以关税形式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碳关税的实施,会增加以高碳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量的大量萎缩。这将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极度不满,导致其采取报复性的措施,从而引发全球贸易争端。第二,会形成新的贸易规则,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秩序.碳关税问题涉及到全球贸易与环境、经济与政治,因此美国首次将贸易问题与环境问题联合起来制定关税政策,具有极强的示范性。通过开征碳关税,发达国家一方面可以将碳关税的实施规则凌驾于WTO规则之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根据这一国际议题来制定全球减排标准。这样,既可以获得全球舆论的支持,又可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而构建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的国际经贸秩序。对于碳排放,我国并没有正式的官方统计。学界所使用的碳排放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得到的。目前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了估算。有的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估算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进行测算。有的则重点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各要素间的互动机制,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碳排放系统进行模拟。还有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通过碳足迹的追踪,来测算碳排放量。上述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思路是相似的:都是通过能源与碳排放之问的关联对碳排放进行估算。在估算碳排放总量时,主要能源的消费数据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直接获得,而各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需要测算。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这些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的测算是不同的。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测算结果表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02、0.478和0.389;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对这些系数的测算结果为0.756、0.586和0.449。中国科委气候变化项目课题组测算的结果为0.726、0.583和0.409。2.7低碳核查相关业务(ISO14064:2006)ISO14064:2006是国内开展的一项类似质量认证形式的业务,它包含三部分。ISO14064-1是一个指南,在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并对报告予以规范,旨在为企业碳排放的量化和报告提供一个一致的、可信的工作程序。其服务对象是企业(或称之为组织),以年度为调查单位,调查和量化企业一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的现实状况。基本的工作程序是:确定组织边界和运营边界—识别排放源—确定基准年—进行量化和计算—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清单—数据质量控制和分析形成企业温室气体报告—企业内部核查和评审。ISO14064-2在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或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3是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3与ISO14064-2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碳足迹针对的是一个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而ISO14064-1核查针对的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规定时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将整个组织边界范围内的所有排放源都纳入考虑范围。3湖南省碳排放现状3.1湖南省碳排放总量分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8》,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可得碳排放总量.湖南省碳排放总量分布见图1。由图1得,湖南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增加的最多,之后增加的幅度减缓,2008年碳排放总量比2007年降低。湖南省人均GDP和全省GDP呈上升趋势,人均GDP由2004年的5639元增长到2008年的17521元,全省GDP由2000年的3691.8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156.64万元。图1湖南省碳排放总量分布3.2湖南省碳排放效率分析碳排放效率用单位GDP碳排量来计算,数值越高就表示当地经济发展低碳程度越低,反之就表示经济发展低碳程度越高.湖南省碳排放效率分析见图2。由图2得,2000年到2008年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2000年和2008年大致相等,2005效率最低.湖南碳排放效率与全国比较,碳排放效率呈现先减小再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2001年和2005年碳排放效率最低,但在全国32个省(不包括西藏、台湾、香港、澳门四地的数据)中排在前面,因此湖南碳排放效率在处在全国中上水平。2004年和2008年湖南碳排放效率分别是0.87267万t(c)/亿元,0.73061万t(c)/亿元,排放效率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分析湖南省产业结构现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百分比有所减少,第二产业有所增加.湖南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加速发展期,湖南对能源的需求总量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将明显增加,因此应该提高碳排放效率,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石化、电力、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落实节能措施,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要减少能源生产转化过程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自觉加大节能项目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确保节能减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图2湖南省碳排放效率3.3湖南省碳排放结构分析湖南省碳排放结构见图3。由图3得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气碳排放增多,油碳排放减少。湖南煤碳排放在全国的排名增加,说明湖南煤碳排放相对增多。湖南2004年煤碳排放4515.347万t,在中部8省排名第六,2008年7602.352万t,在中部8省排名第四,说明湖南煤碳排放在中部8省排放相对增多,处于中等水平。分析湖南省的能源排放结构,煤碳消耗先增后减,总体呈增加趋势,石油消耗稍有增加,天然气的消耗从2000年的0亿m3到2004年的0.06亿m3,2008年已经达到8.23亿m3。说明人们也在寻找新的能源减少大气的污染,但是湖南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并且比重在上升,能源消耗总量也在上升.湖南应采用先进的科技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煤碳的排放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在3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最小,其它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是减少煤碳消费的必然选择。图3湖南省碳排放结构3.4结论(1)湖南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增加的最多,之后增加的幅度减缓。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湖南碳排放总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进作用,碳排放总量弹性系数分别为1.083,即碳排放每增加1%,带动湖南GDP提高1.083%.湖南碳排放总量在中部8省中处于中下等水平,总量较多.湖南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碳排放对GDP的贡献率,发展低碳工业。(2)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2000年和2008年大致相等,2005效率最低,排放效率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于东部,湖南能源效率在中部8省中最高.应该提高碳排放效率,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3)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并且煤碳排放和气碳排放增多,油碳排放减少.湖南煤应发展低碳经济,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煤碳排放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4)第二产业煤和石油消耗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得最少.2005年三产业煤排放集聚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消耗基本相当。因此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形成节能型经济增长方式。4国外碳排放政策4.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统一称作“缔约方”。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确立了三个实现减排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分别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大会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继续进行谈判【4.2欧盟碳排放贸易机制(EU-ETS)为了兑现《京都议定书》承诺,欧盟于1998年3月23~24日召开了成员国环境部长理事会,通过了《欧盟关于气候问题战略》文件,提出了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和战略方针。《京都议定书》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其间欧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京都议定书》与欧盟的期望目标尚有差距,但仍给发达国家确定了具有法律效率的减排目标。欧盟要加速立法,以减缓气候变化,要求各成员国尽早达到各自的减排目标。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措施需要在欧盟各成员国不同水平上制定和实施,其协调手段为法规、指令、决定和建议。应对政策包括:排放贸易、标准、财政手段等,其中,对排放贸易的期望值最高,鼓励各成员国使用《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灵活运行机制作为各成员国减排行动的补充。减排措施将针对主要的排放源和减排潜力大且成本低的领域,重点是能源、民用和服务业、工业、交通等领域。欧盟在2003年10月13日正式颁布《排放交易指令》(Directive2003/87/EC),指令规定欧盟27国的厂商必须符合EU-ETS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如减排量超标,就可卖出称为“欧盟排碳配额”(EUA)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反之,如果减排没达标,就必须从市场购买相应配额的排放权。4.3国际自愿性减排机制除上述强制性的减排机制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机制,比较著名的主要有黄金标准(GoldStandard)、VCS、CAR、ACR和VER+等,各种的自愿减排机制其碳减排的评价制度都比较类似。4.4英国“碳标识”与《气候变化法案》

2006年,英国碳基金公司(CarbonTrust)推出一种碳标签,以满足消费者希望了解产品碳足迹的要求。2007年4月,一些公司对其进行了试用,在公司的产品上注明了“碳标识”。2008年底,英国标准协会、碳基金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发布了PAS2050《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以规范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随后,沃尔玛、Tesco等卖场纷纷要求上架产品加贴“碳标识”,DELL、HP等国际企业也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或零部件的碳排放量,有些企业还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评价。英国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提出的碳预算体系是英国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预算在英国具有法律约束力。作为《气候变化法案》的一部分,英国政府要求气候变化委员会(CCC)为碳预算提出可供参考的目标。《气候变化法案》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到205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至少要减少80%,2020年前至少要减少20%。现在,英国的中期目标已从20%改为34%。《气候变化法案》提出的碳预算体系要求,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每个周期要做3个预算,以设定英国到2050年时的减排路线。英国是世界上首个进行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国家,后来加入欧盟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其在排放权交易体系运作的初始阶段,对于参与自愿减排的企业提供2.5亿英镑的财政支持和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的减免。4.5美国“碳关税”与《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票对21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外国石油依赖和建立能源节约型经济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案的形式限制其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该法案的核心是限制碳排放量,通过设定碳排放上限,对美国的发电厂、炼油厂、化学公司等能源密集型企业进行碳排放限量管理。同时,该法案还包括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即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该法案从2020年开始实施,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将为此支付巨额碳关税。4.6日本气候变化政策方案日本于1990年制定了阻止全球变暖行动计划,设立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目标;在签署《京都议定书》后,承诺要更严格地履行减排义务,2008~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日本为了执行《京都议定书》,加强了整个气候变化政策框架。1999年4月生效的应对全球变暖措施促进法案规定了政府、地方组织、行业和公民在开发和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方面的任务。国会于2002年5月在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同时,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阻止全球变暖措施指南》作为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方案,给所有的部门和国际合作指出了有章可循的行动方法,既关心环境,也关心经济,目的是使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带来气候和非气候方面的收益。指南中列出的步骤说明了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监视计划进展,确保日本在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方面路线正确。5国内碳排放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中国是世界碳排放大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和签字国,中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立场是积极的。5.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系列政策、法规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量化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使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2011年我国出台一系列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更是前所未有,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8月颁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研究制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重点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等11个方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11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12月先后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在规划中提出要“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等内容,对“十二五”期间开展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全面部署。化石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在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方面开始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的管理和指导方案。2009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探索性地开展碳排放交易。5.2在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具有必然性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低碳发展战略和阶段性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部法律在中国首次明确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价格管理制度、专项资金制度和税收优惠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和财政部四部委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批准成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在“十一五”期间,把节能减排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地纷纷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举措。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新增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于扩大内需,其中,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金达210亿元人民币,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说,至今中国仍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主导资源配置,行政手段过于刚性、机械。行政、经济、法律等政策间缺乏充分协调与一致性。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公众参与、第三方力量结合的宏观政策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市场力量一直是一条短腿。目前国际上讨论较多的碳减排方案包括提高能源价格、征收碳税和建立碳交易市场。三者在减排机制、成本收益分析和减排效果方面各不相同。其中,征收碳税和提高能源价格主要体现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相比之下,建立碳交易市场更切合市场化原则和中国改革的方向。总之,在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具有必然性,它不仅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碳投资资金和技术资源流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根本性举措。国外碳排放交易机制排放权交易是碳金融体系的核心。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手段。最近几年来,随着各国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的建立,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有了迅速的提高。6.1碳交易市场形成原因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减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的责任,但由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成本,形成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从其本质来看,排放权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限量使用权。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此为基础,是指政府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或标准,随后进行排放权初始分配(界定产权),由企业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自由交易排放权,即由市场确定排污权的价格,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交易制度本质上属于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它鼓励环境主体通过市场信号做出行为决策,而不是为环境主体制定明确的减排任务或方法;在促使厂商和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导致减排任务的实现。这种政策工具力求使各个厂商的边际减排成本相等。此时,减排成本最低的厂商将极力进行最大数量的减排,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排放权来履行规定。6.2碳交易市场形成基础⑴“碳交易市场”,依据联合国定义,每吨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即为一个“碳信用”单位,碳交易市场即为“碳信用”之交易平台。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机制来看,已开发国家多属于被要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方,开发中国家虽然有多余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但依规定不能直接销售给已开发国家,必须透过碳基金公司或世界银行等机制出售。最终使用者对配额体系之外的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项目交易市场的发展,并吸引了各种企业和机构的参与。⑵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构成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涉及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在原始排放权市场上,项目开发者或独立或联合起来进行减排项目的开发。⑶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放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⑷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来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⑸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监管者指定的特殊中介机构则负责项目的申报,并对项目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等等。6.3排放权交易的制度体系排放权交易的污染治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排放权交易制度应包括以下八项要素:①总量控制目标;②排污许可;③分配机制;④市场定义;⑤市场运作;⑥监督与实施;⑦分配与政治性问题;⑧与现行法律及制度的整合。6.3.1总量交易(或限额交易)的基本方式是:首先设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总额度,然后将这一额度分解成一定单位的排放权,通过一定方式将排放权分配给排放二氧化碳的经济主体,并允许排放权出售。一个企业如果排放了少于初始分配的额度,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而如果排放量超过初始分配的额度,它就必须购买额外的额度,以避免政府的罚款和制裁。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就是总量交易的最典型案例,其他排放权交易案例还包括美国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体系和丹麦二氧化碳规划等,其实施关键在于总量的确定和初始额度的分配,如排放权可以依据历史排放水平免费配给,也可以用拍卖的方式。基线和信用型的排放权交易,是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排放控制模式。规则制定者根据个体的排放水平为参与方划定一基线(通常规定单位能耗或单位产出的排放率或排放密度),并按特定程序监测和计算各参与方所进行的实际排放量。在履行期限届满时,管理当局对该时期内的实际排放和基线进行比较后,那些实际排放低于基线的参与实体能够获得等于二者差额的信用额度,并可自由交易所获得的额度。如果某参与方的实际排放超过了为其设置的基线,就必须购买相当于超额的信用以保证履行,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基线的确定。与总量交易的配额预先分配不同,基线交易下许可的发放实事后核准发放的,为了提供灵活性,排放权可以允许储备和预支。总体来说,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总量交易机制略优于基准交易机制,目前实施的比较成功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如欧盟排放权体系和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体系均采用了总量交易机制。6.3.2初始排放权分配,是指政府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对经济个体规定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获得许可证的企业意味着拥有了相应的使用环境容量资源的权利,即容量资源产权的初始配置。由于这一权利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并且具有价值,因此权利的所有者就相当于获得了相应数量的财富。由于存在市场势力和交易成本,初始排放权的分配将影响市场的配置效率,从而设计合理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方案成为排放权交易的核心。初始排放权的分配可以进行免费发放、拍卖以及混合方式。(1)免费分配。管理当局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分配碳排放配额,企业无需为此付出成本的代价。由于免费分配方案不增加现存企业的成本,反而为企业增加了一笔资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此,很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在实践中也较少受到来自企业的阻力。但是,免费分配模式遭受广泛批评。免费分配方案导致了效益损失;在分配效应上企业所有者占有了全部的稀缺性价值,而社会公众没有得到相应补偿;从长期看,免费分配也在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竞争。免费分配模式有两种分配规则:一是依据历史产量或碳排放量水平来进行分配,即管理当局在总量控制指标下,根据现存企业某一历史年份的产量或碳排放量直接进行分配;另一种方式是依据现实的产量水平或碳排放量来分配,也就是说,管理当局按照总量指标和预计的产量水平,计算单位产量的允许碳排放量,作为标准的参考标准,然后,再计算出某个确定的年份中各企业的配额数量(2)拍卖方式。与免费分配相比,拍卖方式可能产生更大的管理成本,并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这种模式具有更高的分配效率,还可以产生一个明确的市场出清价格,从而为排放权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价格信号,有利于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目前,这种模式目前得到了大多数理论研究者的认同,其优点在于:一是拍卖能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财政收入,可把这些收入用于环境治理;二是拍卖可以减少扭曲性税收,降低无谓损失,提高社会福利;三是拍卖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四是拍卖能减少免费分配所产生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执,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3)免费分配与拍卖的混合机制。即部分排放权免费配给,其余部分对外拍卖。例如在欧盟的排放权交易体之中,建议免费的排放权应主要分配给那些碳排放量较大且不易通过技术等方式改造的,如化工、电力、冶金等高耗能工业,其余单位不应分配免费的排放权,并且免费所占的比例应小于20%,剩余的排放权则用于拍卖。这种分配方式避免了全部免费配给所造成的效益损失,同时又比全部拍卖更易被企业接受。6.3.3排污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体,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他们的实际排污量就有可能超过购入的排放权,出现多排污少治理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排污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措施,确保企业遵守排污规则,是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企业的违规行为降低了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率,仅在特定的条件下,市场效率才不会降低。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因此,在设计排放权的交易机制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违规行为。6.3.4为了实现动态跨期决策,稳定价格,允许排放权的存储或者出借将大有帮助。当排放权价格上升时,企业可借出自己的排放权,而当价格下跌时可实施储存,如果1∶1的存储和出借是无限的和无成本的,那么预期的排放权价格将随着利率发生变动,这一体系将同按照固定的利率增加征收排放税类似;或者确定适当的跨期许可交易比例,那么排放权的价格路径将与边际减排损失的动态变化相一致。事实上,美国的联邦二氧化硫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均允许企业储存其排放权,但考虑到违约风险而没有允许将排放权出借给其他企业。6.4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TS)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已经从第一阶段(2005-2007年)过渡到了第二阶段(2008-2012年):这意味着该机制迈向了成熟。欧盟ETS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设计的经济型环保政策工具。欧盟委员会将ETS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动期,在“干中学”、第二阶段则要发挥ETS的效用并达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许可当作商品在众多有排放需求的企业中进行“限额交易”是欧盟ETS的核心内容。该机制涵盖欧盟15个发达成员国,囊括了能源、金属冶炼、水泥业、砖瓷制造业和造纸业等多个行业,涉及的企业达11000多个。欧盟委员会指导各成员国制订“国家分配计划”。各国政府按现有排放状况并考虑减排潜力等因素,将排放配额分给各企业,企业则须做出年终报告公布本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数量,超额排放将被罚款,第一阶段每超一吨罚40欧元,第二阶段上升到100欧元。因此,企业就要测算自己的需要从而“多卖少补”排放额度。甚至那些尚未涵盖在ETS之下的公司、个人和组织也可以自由买卖排放额度。这样的安排促成了碳排放交易市场,而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治污成本的最优配置是欧盟建立ETS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欧洲环境署报告,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每年为欧盟节省31亿〜39亿欧元的减排成本,同时还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然而在欧盟ETS看似显著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争论,其初始排放配额的分配就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在欧盟ETS的第一阶段,“国家分配计划”是按每个企业实际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来规定其排放额度,而整个地区并没有一个总的限排限度。但进人第二阶段后,欧盟ETS的减排目标就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一致,即从2008—2012年,欧盟将毎年减排约2亿吨二氧化碳。欧盟ETS初始配额分配方式从一开始就倍受争议。在第一阶段,95%初始排放配额都免费发放给各企业,即按企业现实排放量发放,其余5%拍卖给后进人ETS的企业。在第二阶段,免费配额的比例降到90%,按预先设定的绩效标准分配,拍卖额度上升到10%,仍占很小的比例。这样的方式受到不少人,尤其是经济学家的抨击。经济学家们对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毫无例外地推举拍卖方式,因为从市场效率来看,拍卖是实现最低减排成本的最佳途径。而企业因涉及自身利益而支持无偿分配,它们认为通过拍卖来获得配额将导致成本增加,降低其国际竞争力。企业因逐利而不赞同ETS,尤其反对配额拍卖,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一些垄断巨头如能源行业等反对配额拍卖方式时,欧盟委员会为了让ETS“软着陆”,采取了免费配置为主,辅以拍卖的政策,这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妥协方式。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目前已进入第二个实施阶段。目前强制交易市场是主流,国际强制排放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总量规模在2005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开市后从1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351亿美元,之后市场规模增加趋于平缓,2010年比2008年仅增加68亿美元。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现状后京都时代,国际公约的可延续性以及各国减排义务的确定存在广泛的争议,这种不确定性影响着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构建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经济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不健全,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审慎”的态度。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发展战略必须具备适应性、国际性和前瞻性。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市场机制;是我国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全球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市场机遇;是我国参与并重构国际金融格局的巨大挑战。因此,探寻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及早建立配额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开拓和创新。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⑴初期交易平台建设国内于2008年已建立三个主要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分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但这三个交易所尚不能形成真正具有规模的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整个框架尚在建立和健全过程中,实际运行中需要确立的诸如关键性制度要素包括管制范围和管制实体、总排放量的限定以及对总排放量进行分解、报告、登记和排放量监测的一系列规定等,尚处在摸索和完善阶段。⑵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分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两种。自愿减排交易是一些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向减排项目的所有方(项目业主)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是基于项目的、非强制性交易。目前中国的自愿减排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三地;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其自愿减排活动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5%以上。2009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开通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创新了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11年8月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户人数超过25万。针对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4B1】。自愿减排市场可以进行基于配额和项目的碳信用交易,是平行发展在京都机制框架之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球首个自愿减排市场—芝加哥交易所(CCX),建立了配额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在CCX中,会员要强制实现一定的减排目标,可以通过交易基于配额的排放权产品CFIs(碳金融工具,每一单位CFI代表100吨二氧化碳当量)和基于项目的CFIs来完成减排目标,但是基于项目的碳信用最高只能抵消其目标排放量的4.5%,因此在CCX交易的大部分是基于配额的碳信用。自愿减排市场(VER)上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放信用是VERs,类似于CDM项目的开发,自愿减排市场的减排项目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但不同的是自愿减排市场上存在着一系列不同机构认可的多种标准,包括黄金标准,自愿型碳标准等,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在监管体系比较完备,金融服务完善,社会公众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的北京、上海和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得到了先行的发展。三地均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减排交易,同时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了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电子公示查询系统——自愿减排服务平台,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记系统进行尝试。今年4月27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其交易系统包括了远程交易、即时报价、网上交割、以及核证标准等技术系统,同时还建立了登记结算系统。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现阶段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是基于项目的场内和场外的交易。除了大家熟悉的CDM机制下的CERs,还包括了自愿减排市场上认可度高的标准——自愿碳标准(VCS)下的VCU。北京环交所正致力于生态补偿项目标准的设计和相关审查和核定机构的建设,并准备推出中国权威的生态补偿减排项目交易市场,生态补偿项目日后将成为自愿减排市场的重要交易产品。近期,国家发改委正就《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征求各方意见,并将于近期出台这一政策,推动建立自愿减排的国家级登记和托管系统,规范国内的自愿减排交易。总的来讲,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是为形成全国统一的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所进行的规则、程序、方法和技术上的探索和检验。⑶CDM项目的远期交易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完成,其流程一般为,企业在国际买家的支持下,确认项目开发资质,然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再经过第三方经营实体认证,再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由EB签发核证减排量相当的CERs进入买家账户。从实际的交易情况看,能否在EB成功注册已成为决定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面对复杂、专业的申报注册程序,缺少专业知识和CDM项目操作经验的企业主们通常会选择让专业的咨询公司代为申请。截止至2009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共核准签发CDM项目1882,其中,中国通过核准项目的数量为632个,位居世界首位,且远高于其他国家;⑷碳基金运作2006年,中国碳基金成立。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旨在购买各种不同类型的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尤其是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2007年7月2007年11月9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正式揭牌。根据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章程和管理办法,该基金并在财政部的监管下,专门负责基金的收取、筹集、管理和使用。该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5个途径:①国家从CDM项目收益中按规定的比例取得收入;②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其他合作资金;③以上资金主要用于4个业务领域:①包括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业务领域、减缓气候变化业务领域;②适应气候变化业务领域和服务于基金可持续业务运行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③减缓气候变化业务领域;④适应气候变化业务领域和服务于基金可持续业务运行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中国绿色碳基金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与碳汇和CDM有关的基金,但二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碳基金,都不能自主进行碳减排量的买卖交易。⑸碳能效融资项目2006年⑹碳结构性产品2007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日2007年8月,中行上海分行推出一款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该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获得了5.00%的到期收益率。这两款挂钩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的产品在全球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的市况下,为客户带来优异的理财收益。⑺碳信托计划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09年11月成立低碳财富·循环能源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全部用于向鄂尔多斯天可华节能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项目公司”)提供贷款,在该信托计划中设置了优先次级结构,另据投资规模和理财期限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预期最高收益水平。⑻排污权交易江苏排污权交易取得的成效表现为:第一,2010年建成排污权动态交易平台,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第二,截至2011年10月,全省共有1300多家企业通过一级市场获得排污指标,149家企业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污指标;第三,江苏省太湖流域所有试点企业均已完成指标的申购,其中95%以上的企业已经缴纳了2009年和2010年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湖南长沙2008年11月28日排污权交易高调启动,在高调启动当天成交3笔后,近2年来就再也没有交易。7.2国家正式启动首批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国家拟定的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湖北、广东等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全面启动,试点地区正抓紧制定本地区碳排放绝对量和强度两大指标方案,并建立各自区域内的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根据《通知》要求,试点地区要安排试点工作专项资金,抓紧组织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同时,要着手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区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主要涉及测算并确定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登记注册系统,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撑体系建设等。根据试点要求,2013年底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建成全国性市场。在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启动方面,政策上最近也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国家发改委今年以来已核准131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创历史之最。这些已在发改委获得注册认可的CDM项目,将成为即将出台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中所提出的“中国经核正的减排量”。2011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提出2013年中国将全面启动以上区域的总量限制碳排放交易,其目的是为了区域市场交易经验可以成功复制到全国,乃至最终与全球市场进行对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二五”期间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是为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探索和积累经验,‘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我们发挥市场机制来完善节能减碳的长效机制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七个试点省市当中,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湖北进展较快,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在3月28日、8月16日与9月11日举行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仪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做好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十三五”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目前我们正在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9月1日在第三届“地坛论坛”上表示,当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筹备建设重点企业、事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认证核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加紧设计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设定方法等基础研究。“报告格式和核算方法指南将囊括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透露,这意味着,如果不按强制要求提交碳排放数据,上述行业的企业将失去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资格。孙翠华解释:“假设一年分配给某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是10万吨,企业不报数据就无法核销,就无法出让剩余的配额而获得收入。”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开展情况⑴北京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03月28日正式启动,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共同启动北京市碳排放交易电子平台。副市长洪峰宣布成立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建立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组建北京市碳排放交易企业联盟、中介咨询及核证机构联盟和绿色金融机构联盟。

启动会上解振华说,北京市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北京市按照国家的部署大胆探索,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对参与交易的单位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夯实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为开展交易提供制度保障;选择好首批参与交易的企业和机构,以最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动员各方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做好统筹协调,开展试点工作;加强资金政策支持,保证碳市场长期稳定运营。

郭金龙讲话说,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在我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十二五”时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点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要把试点工作作为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的重大机制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找准路径,大胆先行先试。要充分发挥首都科研机构高度聚集、专家阵容强大、潜在碳市场卖方买方和金融服务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碳排放权易体系,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经验。试点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市辖区内重点排放企业为交易主体,以直接二氧化碳排放权、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权和由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产生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为交易产品,努力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实现“十二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目标。

北京碳排放交易的平台搭建、交易规则已基本制定完毕。预计11月前后可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运行,首单交易项目将面世。⑵上海据上海市发改委人士介绍,上海参加试点的单位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试点企业应按规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获得碳排放配额并进行管理,接受碳排放核查并按规定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此外,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其它企业,在试点期间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为下一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做好准备。据统计,上海全市参加试点的企业在200家左右,报告企业在600余家。根据上海的试点方案,上海碳交易标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此外,部分经国家或上海核证的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作为补充,纳入交易体系。上海将对试点企业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上海市人民政府已经公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新出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有关部门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台,并将于2013年至2015年启动并正式推行碳排放交易试点。今后上海市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发展创新新型碳金融市场,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上海市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碳排放交易试点期间,上海市有关部门将以碳排放规模量大、强度高或增长快的行业为重点,按各行业配额分配方法,一次性分配试点企业2013年至2015年各年度碳排放额。在试点期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碳排放额初始配额实行免费发放,未来将适时实行拍卖等有偿方式。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8月16日正式启动。全市参加试点企业200家左右,主要覆盖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其中,包括了宝钢集团、上海赛科石油化工、上海锦江饭店等企业。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一万吨以上的其他单位,试点期间实现碳排放报告制度。另外,上海将对试点企业的初始碳排放配额免费分配。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其中2013年为起步试点交易,2015年进行总结评价和完善。上海将加快制定出台上海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科学核定企业碳排放配额,明确碳排放合理分配方法,加快碳排放电子报送系统、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为将来争取成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做好准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评价上海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是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的标志性步伐,试点企业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可以及早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引导前瞻性的投资选择、做好相关的人才储备、树立绿色低碳的形象,更显著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入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能提前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为国家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设计提供借鉴,体现企业软实力。上海市成立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环保局、国资委、质监局、旅游局、金融办等相关负责人。该领导小组将负责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为争取将来成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海在碳排放交易试点准备过程中,一直注重与国际发达国家以及其他碳排放试点省市的交流。先后对欧盟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还与北京、广东等进展较快的试点省市开展经验交流。事实上,除了意图掌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上海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也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给上海的节能目标。按上海市政府公布的《实施意见》,在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期间,市发改委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开展了前期调研,赴重点行业企业现场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书面发放调查表,先后与近200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较充分地了解了本市重点排放企业和主要工业行业的运行现状和发展规划、企业主要能耗及碳排放情况和企业能源管理情况等。与企业交流和座谈的结果之一是,试点企业可获得免费的碳排放初始配额。初始配额得以免费发放,是拟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与上海市政府博弈的结果。理论上,应该实行有偿分配,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尤其在碳排放交易初期,只能通过免费发放配额来吸引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国际上,包括欧盟EUETS也是这样做的。配额分配方面,既要保证不要加重企业负担,以调动企业积极性,也要保证一定的市场需求。碳排放交易规则的设定,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便于企业参与的制度,一方面,企业要意识到控制碳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企业看到碳市场给企业低碳发展的机遇。除了钢铁、石化等重点排放企业,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宾馆、金融、旅游业等非工业重点排放企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他们将做好碳排放盘查、报告、注册、登记工作,主动参与碳排放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有三大难点,包括难以确定试点范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相关基础制度和技术支撑欠缺,以及监管工作困难。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基础和核心是设定一定范围内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下进行碳排放配额的分配,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心,碳排放增量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形势预期,其产业规划和生产规模也很难确定。因此,确定上海市试点范围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具有难度。碳排放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要考虑与全国和国际接轨,又要考虑目前上海的实际情况,需要行政、经济、法律等多项制度和措施组合支持。目前,国内和上海市,与碳排放相关的报告、核查、管理措施还很缺乏,还没有统一的碳排放核算和标准指南,需要试点省市来进行探索,以形成一套基本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基本摸清了上海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的家底。7月初,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实施意见》,已经确定了试点工作的主要框架。到目前为止,上海市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已初步形成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企业碳排放监测和报告指南,各行业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初始配额分配方法等。在试点初期阶段,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只考虑现货交易,条件成熟之后,才考虑期货交易。至于监管方面要建立碳排放交易监管体系。⑶广东省、湖北省湖北环境交易所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湖北省整体布置了13个课题,现在基本结束了,交易规则、交易实施细则等文件马上就会出台。“目前已完成省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内部已经改到第7稿,征求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稿暂时还未形成。”上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湖北有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碳排放交易,主要涉及钢铁、火电、化工、建材等8个行业。而湖北为保持该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对新增企业或者投资项目,预留不超过全省试点配额总量的15%。湖北将钢铁、化工、水泥、汽车制造、电力、有色、玻璃、造纸八大行业的100多家企业强制纳入碳排放试点交易,这些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湖北全省的35%。与北京、上海都是直辖市不同的是,广东、湖北是省份,这也给这两省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推动带来了困难。广东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在这个大形势下,如果参加碳排放交易给企业增加了太大的成本,会打击企业参加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湖北更是希望在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同时,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湖北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试点,因为它可以说是中国的发展中地区,与京津沪,还有广东都是发达的城市和省份不一样,是唯一一个参与试点的中部地区,而重化工业是湖北的主要产业,而且‘十二五’期间对湖北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还希望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与这个目标相对应,湖北将对新增企业或者投资项目,预留不超过全省试点配额总量的15%,15%这个数字,是按照“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的投资增长率是15%来确定的。管理办法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法律基础,现在全国缺乏相关的上位法,所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作为整个碳市场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湖北已完成省内《碳排放交易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目前已经改到第5稿,正在国内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要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各个相关部门的理解,目前这个第5稿正在日趋完善。深圳则已经开始走地方人大的程序,8月28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碳排放管理的决定(草案)》,提交深圳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进行审议。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将以《决定》的形式,授权该市政府探索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和交易机制,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目前即使是试点的7个城市,仍有部分城市尚未成立正式的碳交易所。而试点以外的地区则有不少在成立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排污权交易的同时,增加了碳排放交易。比如贵阳、厦门、杭州、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相关能源环境所就涵盖了碳交易内容。其他的像成都、宁夏、新疆等地,要么正在考虑成立相关的交易所,要么计划成立上海碳排放交易所分所。这些交易所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中央部门的指导和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广州、武汉、杭州、大连、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此外,贵州、厦门、深圳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也在筹备之中。一些地区虽未设立专业的交易所,但也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尽管环境权益交易所提供的节能环保的技术交流和信息服务正逐步完善,交易品种也正逐渐丰富,但是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价格发现和市场交易平台的作用尚未发挥。当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尝试阶段,交易集中在CDM一级市场的供给和自愿减排交易,发展思路是希望通过一些试点示范寻找对中国发展和减排有利的碳交易模式。广东省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7.3.1工作目标与交易主体⑴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碳排放权在市场主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