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文言文阅读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山东.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繇同郡太史慈自东莱来省繇,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但(繇)使慈侦视轻重。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于神亭,策从骑十三。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

粤拳。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后刘繇败于第,刘繇之奔豫章也,太史慈遁于芜湖山中,自称丹

阳太守。策已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又讨太史慈,禽之,解缚,捉其手日:“宁

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日:“未可量也。”策大笑日:“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闻卿

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托未得其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即署门下督。

会刘繇干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所宜”,众守之连

月,卒谢遣之,其众未有所附。策命太史慈往抚安之,谓慈曰:“今(刘繇)儿子在豫章,卿往视之,并

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华歆牧御方规何如。卿须几兵,多少随意。”

慈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超、X,当尽死以报德。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各有

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口:“何时能还?”答日:

“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感虽气勇有胆烈

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慈果如期而反,谓策日:“华歆

良德也,然无他方规,自守而已。”策闻之拊掌大笑,遂有兼并之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

B.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

C.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

D.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兜婺,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称为兜黎,在文中代指士兵。

B.卒,古代指卿大夫死,后为死亡的通称。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

C.桓、文,指齐桓公、晋文公。他们二人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都能礼贤下士。

D.左右,古代指侍候主人的近侍或亲信,因为常居其左右,所以称之为左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独自带一名骑兵外出,在神亭和孙策相遇,太史慈就向前出击,和孙策相斗,二人正在相持时,

双方骑兵赶来,二人休战。

B.孙策打败刘繇后,太史慈逃走;孙策率兵讨伐太史慈,将他擒获;孙策想要重用太史慈,并告诉他同他

是知己,不要担心不如意。

C.刘繇在豫章去世,他的部下一万多将士想要推举豫章太守华歆为首领,但华歆却认为利用时机,擅自夺

权,这不是臣子应该做的。

D.孙策命令太史慈去豫章安抚刘繇儿子的部下并观察他的治理才能,太史慈慨然答应,并圆满完成任务,

按时归来,孙策拊掌大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卿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托未得其人耳。

(2)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

5.针对太史慈前往豫章一事,孙策和其他人的看法不同,谁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又突出了孙策的什么形象

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答案

]1.B

2.A

3.D

4.(I)听说你忠烈讲义气,是天下有智慧的人,只是以前依附的人不是真正的明主。

(2)太史慈走后,大家(或议论的人)仍然议论纷纷,说派遣太史慈去豫章并非良策。

5.孙策的看法是正确的。孙策认为太史慈前往豫章完成任务后,必定会回来;而其他人认为太史慈会借机

逃跑,结果证明孙策正确。这表明孙策知人善任,是个好的领导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们不要再说了,我的决定是慎重考虑过的。太史慈虽然勇猛有胆识,但不是纵横游说、反复无常

的小人,他心怀道义,注重诺言,一旦决心报答知己,至死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忧了。

“孤断之详矣”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

“许知己”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B。

2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在文中代指士兵”错误。兜婺也可代指士兵,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蜜,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兜婺”

指代士兵。但在文中兜婺指头盔。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观察他的治理才能”错误。从“并观华歆牧御方规何如”可知,是趁机观察华歆是怎样治理豫章的,并非

观察刘繇的儿子。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有烈义”,忠烈讲义气;“天下智士也”,是判断句;“但,只是;“所托”,依附的人。

第二句中,“纷纭”,议论纷纷;“遣”,派遣;“非计”,并非良策。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策曰:,诸君勿复言……诸君勿忧也。”,可知,孙策认为太史慈前往豫章完成任务后,必定会回来;

从“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可知,其他人认为太史慈会借机逃跑。

从“慈果如期而反”可知,孙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表明孙策是个知人善任的好领导者。

参考译文:

刘繇同郡人太史慈从东莱来看望刘繇,正好孙策来攻打刘繇,有人劝刘繇可以任命太史慈为大将。但

刘繇让太史慈去负责侦察敌军的情况。当时,太史慈独自带领一名骑兵在神亭和孙策相遇,孙策的随从人

员有十三人。太史慈就向前出击,正好与孙策相对。孙策刺中了太史慈的战马,并夺得太史慈颈后插的手

戟,太史慈也夺取了孙策的头盔。这时两家的驯■兵都赶来相救,于是就各自散去。后来刘繇被孙策打败,

刘繇逃往豫章,太史慈逃到芜湖的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地区,只有泾县以西的

六个县还没有归附。太史慈因此就进驻泾县。孙策又讨伐太史慈,将他擒获,孙策解开太史慈的绳索,握

着他的手说:“你还记得在神亭相遇争斗的事吗?如果那时你抓到我,怎么对待我呢?”太史慈说:“无

法估量。”孙策大笑说:“我现在的事业,要和你一起开创。听说你忠烈讲义气,是天下有智慧的人,只

是以前所依附的人不是真正的明主。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不会称心如意。”随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

正在这时,刘繇病死在豫章,他的部下一万多将士准备推举豫章太守华歆为首领,华歆却认为“利用

时机,擅自夺取政权,不是人臣应该做的”,刘繇的部众坚持了几个月,华歆最终还是谢绝了他们的要求,

这些部众找不到归附的人。孙策命令太史慈去安抚他们,对他说:“现在刘繇的儿子在豫章,你前去看望

他们,并把我的意思告诉他的部下,如果部下愿意投靠我的就一起来,不愿意来的就安抚他们。并趁机观

察华歆是怎样治理豫章的。你需要带多少兵,由你决定。”太史慈说:“我曾经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将

军您的度量如同齐桓公、晋文公,我应当以死来报答您的恩德。现在没有交战,士兵不宜太多,我带几十

个人就够了。”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定会逃跑,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慈离开我,他还能

追随谁?”孙策在昌门给太史慈饯别,握着他的手说:“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过六十天。”

太史慈走后,大家(或议论的人)仍然议论纷纷,说派遣太史慈去豫章并非良策。孙策说:“你们不要再

说了,我的决定是慎重考虑过的。太史慈虽然勇猛有胆识,但不是纵横游说、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心怀道

义,注重诺言,一旦决心报答知己,至死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忧了。”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了,对孙策

说:“华歆品德高尚,但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和方略,只能自保而已。”孙策听后鼓掌大笑,于是就有了

兼并豫章的想法。

(2022・山东日照•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夫人元氏召诸将立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召田兴为

步射都知兵马使。辛亥,上以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欲以控制魏博。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

以为魏博不必用兵,当自归朝廷。绛日:“令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处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

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田氏不为屠肆,则悉为俘获矣,何烦天兵哉?故臣

以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上日:“善。”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

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环兴而拜,请为留后。久之,兴

度不免,乃谓众目:“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尊册,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

士则等十余人,迁怀谏于外。魏博监军以状闻。上谓李绛日:“卿揣魏博若符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客啰

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

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

非今日之比也。”上从之。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

之地来归,剂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本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

库钱百五十万承以赐之。”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度为兴陈君

臣上下之义,兴听之,终夕不倦,待度礼极厚。行朝廷法令,输赋税。田承嗣以来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

八年春,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田弘正入朝,上待之尤厚。弘正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

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上皆擢居显列.冬聚盈庭,时人荣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

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B.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

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C.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

4

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D.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

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版籍,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泛指领土、疆域。文中指后者。

B.宣慰,指大臣代皇帝视察某地,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亦指官职。

C.缗,古代穿铜钱的绳子,借指成串的铜钱,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

D.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代指高官,也比喻是非优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怀谏被夫人召集诸将拥立为副大使,主持军务。但他年幼体弱,军政大事全都由家奴将士则决断。

B.数千名士兵环拜田兴,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最终顺从军心,杀死蒋士则等,把田怀谏迁到府外。

C.魏博五十多年没有接受过天子的教化,李绛认为,如果对其重赏,就能安抚士兵的心,使四邻羡慕。

D.田兴对朝廷派来的裴度极其尊敬;遵循朝廷法律,缴纳赋税:为人简朴,奢侈过度的房屋从不居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氏不为屠肆,则悉为俘获矣,何烦天兵哉?

(2)弘正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

10.魏博能够归顺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6.D

7.A

8.D

9.(1)田氏不是被人杀害,就是全部被人俘获,哪需要劳烦天子的军队呢?

(2)田弘正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所以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

做官。

10.①李绛准确判断形势,策略正确。②朝廷采纳李绛建议,没有攻打魏博:重赏魏博将士,安抚军心。

③魏博节度使田兴忠于朝廷。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回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

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

源。

“乳臭子''属于专有词语,犹言乳臭儿。对年轻人的蔑称,谓年幼无知,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

“军府大权”属于偏正短语作主语,“军府''修饰"大权”作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指后者”错,文中指前者,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D.“从来不居住”错误,应该是“承嗣以来”不居住,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⑴“屠肆”,屠宰场、肉市,名词活用为动词,杀害;“田氏不为屠肆”,被动句;两处“为”,均表被动;“悉”,

全部;“何烦”,"哪需要劳烦

(2)“恐”,担心;“物故”,去世;“故事”,旧例;“仕诸朝”,在朝廷中做官,“诸”兼词,“之于”。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以为魏博不必用兵,当自归朝廷。绛曰:‘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

权必有所如,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田氏不

为屠肆,则悉为俘获矣,何烦天兵哉?故臣以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得出答案①李绛准确判

断形势,策略正确。

当李绛分析完形势情况后,“上曰:‘善。“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日:‘不可。今田兴奉其土

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然后与之,则

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上从之。甲辰,以兴为魏博

节度使。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钊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

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本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得出答案②朝廷采纳李

绛建议,没有攻打魏博;重赏魏博将士,安抚军心。

由“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度为兴陈君臣上下之义,兴听之,

终夕不倦,待度礼极厚。行朝廷法令,输赋税。田承嗣以来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八年春,赐魏博节度

使田兴名弘正“得出答案③魏博节度使田兴忠于朝廷。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夫人元氏召集众将拥立田怀谏为副大使,主持军务。

召回田兴任步射都知兵马使。二十五日,皇上任命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想依靠他控制魏博地

6

区。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认为对魏博不必用兵,(它)将会自动归顺朝廷。李绛说:“如今回

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

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既然这样,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田氏不是被

人杀害,就是全部被人俘获,哪需要劳烦天子的军队呢?所以臣认为不必用兵,可以坐等魏博自动来归顺。”

皇上说:“好。”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

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请

(他)担任留后一职。过了很久,田兴估计难以脱身,就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

申报军民户籍,请求委派官吏,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十多

人,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皇上对李绛说:“你预料魏博的事

像符契一样符合。”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绎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

他的土地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而一定要等

中使到了那里,拿上将士的表章来为他请命,然后才投给他,那就是恩惠出自下属,不是出于皇上,将士

们显得重要了,朝廷的恩泽却变轻了,他感恩戴德的心情也远非现在任命可比。”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十九日,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一旦拿六州的土地来归

顺朝廷,好像剜了河朔的心脏,撤翻了叛乱的巢穴,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

的心,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十一月初六日,派

知制诰裴度到魏博表示慰问,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裴度给田兴讲述君臣尊卑的道理,田兴听他

讲,整夜不疲倦,对待裴度的礼数极其庄重。(田兴)奉行朝廷的法律,缴纳赋税。田兴从继承节度使以来,

过度奢侈的房屋,一律避开不住。元和八年春,赐予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田弘正入朝,宪宗对待他非

常优厚。田弘正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所以(让他的)兄弟子

侄都在朝廷中做官。宪宗都把他们提拔到显赫位置,家中全是身穿朱色、紫色官服的人,当时是人们都认

为他家非常荣耀。

(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鹭欲弃凉州,徒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令殖,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目:“譬若衣裳败坏,一以

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

可。凉州土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

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

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衷?!'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

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

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鹭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

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

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被。凌日:“君儒者,当谋读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

日:“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

临蓑汉去教食不过百黑而皆真之且流亡万数贼不知开隹招点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避此不用怅也愿宽假学

界,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痔*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

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贯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

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

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

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

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

足忧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

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于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

禹要严加防范。

B.邓鹭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鹭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

虞诩打击报复。

C.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

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

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8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2)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

15.“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达了虞诩的观点?

【答案

)11.C

12.C

13.A

14.(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国家大事。

(2)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啊。

15.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与此类似,放弃凉州就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形象地表明了

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

断开,排除AD;

“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

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错误。“辔策”喻指控制的工具,文中是请求太守放松约束,让

自己放手对付叛匪。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惯于反叛”和“严加防范”错误。从原文“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来看,虞诩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

百姓惯于从军作战;“严加防范”错误,虞诩认为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并没有提及严加防范。

故选Ao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

(2)“谋谟”,谋划;制定谋略;“乃”,竟然。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鹭打算放弃凉州的

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

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

弃凉州的观点。

参考译文:

邓鹭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

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

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

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

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

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

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

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

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

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

意见。邓鹭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

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

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

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

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

不要为担忧。”马棱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

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

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

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

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

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

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

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

10

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2022.山东聊城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学于太底,又学于东方。高堂隆上疏日:“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

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将营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今圜丘、方泽、南北郊、町掌、社

稷,神位未定,宗庙之制又未如礼,而崇饰居室,士民失业。外人咸云'宫人之用,与军国之费略齐',

民不堪命,皆有怨怒。《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

民心也。夫采椽、卑宫,唐、虞、大禹之所以垂皇风也;玉台、琼室,夏癸、商辛之所以犯昊天也。今宫

室过盛,天彗章灼,斯乃慈父恳切之训,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隆数切谏,帝颇不

悦。侍中卢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惟恐不闻其过,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帝乃解。

高堂隆疾笃,口占上疏日:“曾子有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

丹诚愿悭下之垂省莫臣观二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然癸、辛之徒,纵心

极欲,皇天震怒,宗国为墟,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

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

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踌,镇抚皇畿,翼亮帝室。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

下有怨叹,则辍录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帝手诏深慰劳之。未几而

卒。

陈寿评日: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

所谓意过其通者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

B.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

C.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

D.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辰,星名,即北辰,北极星,古人观察北辰来辨别方向;在文中指帝都。

B.明堂,古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一般在这里举行。

C.《书》,指《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儒家学说。

D.枭,本意是指一种恶鸟;也指一种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堂隆认为兴建城邑,应该先选定祭祀天神、地神及祭祀祖先的地方;营建宫殿,先要营建祖先宗庙,

而今明帝却不顾礼制,修饰宫殿。

B.外人认为明帝后宫的花费巨大,几乎与国家的军费相等;明帝将宫殿修建得豪华盛大,这不同于古时唐

尧、虞舜、大禹等君王的节俭作风。

C.侍中卢毓劝说明帝:“君王圣明,臣子就会正直,古代的圣明君主只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他这番说

辞的最终意图是要夸赞明帝圣明。

D.夏桀、商纣虽然都是圣明君王的后裔,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二人未能承继先人之德,穷奢极

欲,祸国殃民,最终身败名裂。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

(2)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

20.文末陈寿用一个“忠”字评价高堂隆,请结合文本分析高堂隆的“忠”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

]16.A

17.A

18.C

19.(1)(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应当忽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2)高堂隆学业

昌明,立志辅助匡正君王,在发生天变灾异时提出劝告警告,发自内心的诚恳,堪称是忠臣啊!

20.①高堂隆敢于进谏,他发觉天象异常.,便坚持劝谏明帝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②高堂隆病重在床,

还心忧国事,向明帝进言,希望明帝不要效仿夏桀和商纣。

【解析

1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卧床病势有增无减,常常恐怕潞然去世,我一片赤诚之心,希望陛下稍稍垂阅深思。我观察夏、

商、周三代拥有天下之时,圣贤的君王前后相承,历经数百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他所有,每一个子民

都是他的臣属。

“阵下”作“愿”的宾语,同时又作“垂省览”的主语,“愿陛下少垂省览”属于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之间不可

断开,排除B、Do

“三代之有天下”作“观”的宾语,其中,“之”用在主(三代)谓(有天下)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天下”作“有”

12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o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在文中指帝都”错,“有星学于大辰”,在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在文中指的是星宿北辰。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这番说辞的最终意图是要夸赞明帝圣明”错,根据原文“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惟恐不闻其过,

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可知,卢毓主要是为了显出高堂隆的贤能,以便让明帝消解怒气。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崇”,尊崇;“祗耸”同“祗竦”,恭敬惶恐"宜”,应该,应当;“重”,加重。

(2)“匡”,匡正,纠正;“因”趁着;“陈”,提出、说出;“戒”,告诫,劝诫。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学于大辰,又学于东方。高堂隆上疏曰……今宫室过盛,天彗章灼,斯乃慈父

恳切之训,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分析,魏明帝青龙四年冬季十月甲申(十五日),在

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后来又突现在东方天际。高堂隆上疏,且强调如今宫殿修建得过于豪华盛大,而彗星

就在天空光辉照耀,这是仁慈的天父发出恳切的训诫,(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应当忽

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由此可知,高堂隆发觉天象异常,便坚持劝谏明帝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说明他敢于进谏。

结合“宗国为墟,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黄初之际,天

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由此观之,天

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分析,夏桀、商纣之辈,放纵私心,极尽私欲,皇天震怒,国家化为

废墟……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单单是陛下的天下。高堂隆病重在床,还担忧国事,向

明帝献计献策,希望当朝皇帝不要效仿夏桀和商纣,说明他对国王忠心耿耿。

参考译文:

魏明帝青龙四年冬季十月甲申(十五日),在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后来又突现在东方天际。高堂隆上疏

说:“凡是帝王迁都或兴建城邑,都要先选定祭祀天神、地神及祭祀祖先的地方,恭恭敬敬地尊奉祭祀他

们。将要营建宫殿时,也要先建祖先宗庙,然后再建马厩和库房,最后才兴建居室。如今圜金、方泽、南

北郊、明堂与社稷,各神神住没有确定,宗庙之制也不符合礼法,而只是大修宫殿,使人民失掉生计。外

人都说'宫中妃嫔的花费用度,与国家军费几乎相等',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都抱有怨恨愤怒

的情绪。《尚书》说‘上天聪敏明察,实际是人民聪敏明察,上天显赫威灵,实际是人民显赫威灵',这是

说上天的奖赏和惩罚,都是随从民意,顺应民心的。用栋木做椽子,建造陋室居住,是唐尧、虞舜、大禹

留下来的帝王风范,修玉台、建琼室,是夏桀、商纣触犯皇天的原因所在。如今宫殿修建得过于豪华盛大,

而彗星就在天空光辉照耀,这是仁慈的天父发出恳切的训诫,(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

应当忽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高堂隆多次恳切直言进谏,明帝很不高兴。侍中卢毓进言说:“我

听说君王圣明则臣下正直,古代圣王唯恐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正是我们不及高堂隆之处。”明帝听了怒

意才算消解。

高堂隆病重,口授上疏说:“曾子曾经说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卧床病势有增无减,常常

恐怕造然去世,我一片赤诚之心,希望陛下稍稍垂阅深思。我观察夏、商、周三代拥有天下之时,圣贤的

君王前后相承,历经数百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他所有,每一个子民都是他的臣属。然而夏桀、商纣之

辈,放纵私心,极尽私欲,皇天震怒,国家化为废墟,商纣被斩首级悬挂在白旗之上,夏桀被流放到鸣条

山,天子尊位,被商汤、周武王拥有,难道夏桀、商纣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他们都是圣明君王的后裔。

黄初年间,上天示警,异类之鸟在燕巢中抚育长大,口、爪和胸部都是红色,这是魏室的特大异兆,应该

防备宫墙之内飞扬跋扈的大臣。可以选拔诸位亲王,让他们在自己封国之内建立军队,亲自统率,如棋子

一样,分布全国,镇抚皇家强土,予以弘扬皇室。皇天不特别亲近谁,只辅佑有德的圣君。百姓赞咏德政,

那么享国年数自然长久;下面怨声载道,上天就会另外选录授用新的贤能之人。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

人的天下,而不单单是陛下的天下。''魏明帝亲手写下诏书,对高堂隆表示深切慰劳。不久,高堂隆去世。

陈寿评论说,高堂隆学业昌明,立志辅助匡正君王,在发生天变灾异时提出劝告警告,发自内心的诚

恳,堪称是忠臣啊!及至他一定要改变历法,让魏国君主效法虞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愿超过通博吧?

(2022・山东荷泽•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

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宫理少卿胡演日:“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

奈何复赐之绢!”上目:“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

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

失。或告右丞魏征私其本感,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

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日:“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

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彩迹则国之兴丧尚丞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日:“吾已悔之。”徵再拜日:“臣幸得

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口:“忠良有以异乎?”对口:“稷、契、皋陶②,君臣协心,

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③,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号包,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

14

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

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然,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逢,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

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

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

认识的不足。

B.魏征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

要保留证据。

C.魏征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

桀纣覆辙。

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逢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

欲言。

2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5.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21.B

22.C

23.B

24.(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知晓.

(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君主失

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25.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成为有益于国

家的人。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言于上日”中“于上”是“言”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

"上下”指"君主和臣下“,为名词,应做主语,其谓语为“存”,宾语为“行迹”;“若.....则……”表示假设,

故在“若“前断开,排除C.

译文: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

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误。从"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可知,应是“温和的

言语和态度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误。由“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可知,魏征并没袒护亲

戚,更谈不上隐瞒。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以“,凭借,依靠;“定”,平定;“尽”,全;“其”,哪里,明E能;“遍”,完全。

第二句中,“苟”,假如;“愎”,刚愎自用;“自贤”,宾语前置,“贤自”;“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既”,

以后;“全”,保全。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可知,唐太宗念惜长孙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

从“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可知,唐太宗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

从“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可知,唐太宗希望长孙顺德能够改过自新,

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

参考译文:

16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

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

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

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

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瑞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

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竞

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

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

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

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

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

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

存痕迹。"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