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第1页
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第2页
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第3页
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第4页
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论文题目:浅论阿Q形象2007年(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1一、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但又曾经“拥有”…………………1二、阿Q质朴直率,但又狡黠无赖…………3三、阿Q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欺…………3四、阿Q霸道敏感,但又奴性麻木…………3五、阿Q思想顽固,但又盲目随时…………4六、结语………………………4注释………………5参考文献…………………………5[论文摘要]阿Q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典型,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欺、质朴直率但又狡黠无赖、霸道敏感但又奴性麻木、思想顽固但又盲目随时的彻底“无产者”——阿Q形象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无处不在,就是在现在的中国亦是随处可寻,阿Q的名字和形象遍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由阿Q而引发的思考也永远是一个不老的主题。[关键词]阿Q农民精神浅论阿Q形象《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北京《晨报副镌》,后来被收入到第一部故事集《呐喊》当中。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向封建势力妥协,这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在当时还没有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领导力量出现的情况下,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即使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这些阿Q们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文中,作者采用白描、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主人公阿Q,他那自尊自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的“阿Q精神”更是在那个时代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不愿效仿的榜样。鲁迅为什么要作这么一篇文章呢?因为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①一、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但又曾经“拥有”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Q是一个无姓、无名、无妻、无子、无籍贯、无住所、无地位、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无一定思想的彻底无产者。阿Q无姓,是因为他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他就是因为说自己姓赵而被赵太爷打了嘴巴,还被地保敲了二百文酒钱,他没做抗辨,当然,他知道抗辩也是无用,“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阿Q无名,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托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音,刘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阿Q无妻,因为他也只是在因摩小尼姑的头皮被伊骂了“断子绝孙的阿Q”之后,才萌生了恋爱的念头,而接下来的求爱让阿Q几乎被赵太爷诈了个干净。既然无妻,阿Q当然也就无子了。阿Q所说的“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那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而已。阿Q无籍贯,因为他的祖上无从考究,“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阿Q无住所,他只是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偶尔“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阿Q无地位,“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阿Q无固定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职业的不固定,当然就导致了阿Q收入的不固定。特别是在阿Q求爱失败,未庄人将他看作另类之后,阿Q连基本的短工也做不得,他只能去城里以行窃为生。说阿Q无一定的思想,并不是说他是傻瓜一个,没有思维,实是因他身上所体现的“阿Q精神”让人不敢恭维。对于这样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的人,按照常规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不朽的人物典型,为什么鲁迅偏要选择这他来作为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呢?这要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说起,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期,当时的文学也恰处于革命文学,文艺战线上到处都是唇枪舌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刻划“阿Q”形象初衷“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路”②而对于阿Q的无妻、无子、无住所、无地位、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无一定思想,则是将阿Q的标准的雇农“无产者”形象彻底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赋予了他一定的典型意义。此处的无名、无姓、无籍贯恰恰是可以推广开来的任意名、任意姓、任意籍贯。阿Q曾自认为姓赵,可是在赵太爷的训斥和打嘴巴之后,阿Q虽然以“‘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起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而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这些取得了心里的自慰,但他对赵太爷之流的奴性也流露出来,但从此阿Q不再说自己的姓氏,当然也无人问及此等问题。因为在那些不是赵姓的诸人眼里,也不一定不为自己不姓赵而做着苦恼的梦。可是后来在因自己恋爱而引发的热闹中,阿Q发现了“真正本家的赵白眼”。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也突出了以赵太爷为首的统治者的凶残横暴。阿Q也曾有过钱,而且是很多钱,当时他的边上“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但是很快,一阵昏头昏脑,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而且“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苦痛了。但他立刻又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边打了两个嘴巴,……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这样的语言让人在为阿Q的自欺欺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让读者对周围的人物产生了一种厌恶和恐惧。阿Q也有过“辉煌”的时刻,之一是在阿Q再次从城里刚一回到未庄的时候,因为“他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堂倌、掌柜、酒客、路人,自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之前见他就跑的伊们也都要追上去叫住他,想讨点东西,就连赵太爷之流竟也“托邹七嫂即刻前去寻阿Q”了。之二是在阿Q由对革命党的“深恶痛绝之”到因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而有些“神往”并大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尽管未庄人大都用可怜、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但赵太爷怯怯的低声的“老Q”和赵白眼惴惴的“阿……Q哥”让阿Q的形象一下子上升了许多。从这样的事实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被压迫的阿Q和居于压迫地们的赵太爷之间,他们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赵太爷就是成功了的阿Q,阿Q就是落泊后的赵太爷。不过这样的辉煌并没有给阿Q带来多大的好运:因为邹七嫂的喧扬,很快村人就对阿Q“敬而远之”了,特别是阿Q“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之后,村人便“斯亦不足畏也矣”。特别是阿Q一觉醒来欲去静修庵“革命”的时候,因为秀才和洋鬼子的捷足先登,砸碎了龙牌,拿走了宣德炉,阿Q就深怪他们“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而接下来的不准革命、被捕入监、游街示众、当众枪毙的大团圆结局更是阿Q根本没有想得到的。二、阿Q质朴直率,但又狡黠无赖在未庄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阿Q“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作为雇农,他靠出卖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无着,但也过的踏实。“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以这样的方式向吴妈求爱,让人看出了他的坦诚直率。他在迫于生活无奈而参与偷盗,回到未庄后的的毫不掩饰,也是坦白的可爱。但是很多时候,阿Q又显得狡黠无赖:在被王胡“癞皮狗,你骂谁?”的质问后,阿Q两手叉在腰间,“谁认便骂谁!”接下来打王胡一过,“‘君子动手口不动手’!”意欲了断;在因骂了假洋鬼子而挨了一棍子之后,“‘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说”;在偷静修奄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后,竟来了个“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一幅无赖的嘴脸被勾勒的清清楚楚。“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③三、阿Q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欺阿Q在未庄虽然没有什么地位,但“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未庄居民尊重赵太爷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文童的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之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同时“又很鄙薄城里人”;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在受了屈辱之后,很快就能获得满足,这更多的“得益”于他的自轻与自欺。有人说到他的癞头疮,阿Q一句“你还不配……”断人下语;斗人不过,开始求饶“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转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是什么东西呢?”实在不行了,要么自己打自己两下,或是以“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样的想法而自欺自慰。四、阿Q霸道敏感,但又奴性麻木阿Q虽然有些瘦骨伶仃,但也在些许时候显出霸道:每每是“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面对又瘦又乏的小D,阿Q先是“将手一扬,喝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几天之后,则更是“‘畜生!’”“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把关拔小D的辫子”,面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更是“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进而摩小尼姑新剃的头皮、扭小尼姑的面颊,大肆轻薄。阿q对自己的弱点相当敏感,头上的癞皮疮成了他的禁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就连阿Q欲参加革命党的时候,他仍想着“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试想,阿Q一旦真的成功了,他就是又一个赵太爷!阿Q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出奴性与麻木。阿Q“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阿Q在大堂受审时,“知道这人一定有一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待长衫人物吆喝一洒跪的时候,“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以至于长衫人物鄙夷地说了句“奴隶性!……”。阿Q的麻木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阿Q获取胜利,忘掉耻辱。阿Q一天之内被王胡痛打,遭赵秀才棍击,尝受了生平的两大耻辱,“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特别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的喝彩之后,感觉对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其更是轻松得飘然似乎都飞去了;向吴妈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黄漆棍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采。麻木之极,让人惊叹!

五、阿Q思想顽固,但又盲目随时阿Q生活在未庄的圈子里,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唯祖宗成法是尚,不容任何变革。未庄人叫的“长凳”被城里人叫作“条凳”,他认为:这是错的;未庄人油煎大头鱼加上半寸长的葱叶,而城里人却要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他对于‘男女之大妨’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对于辛亥革命的“剪掉长辫子”更认为是异端。但有些时候阿Q又少见多怪,盲目追赶时尚: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为了更好地刻画阿Q形象,作品在注重细节描写的同时,运用了白描、夸张、反讽、漫画式的写作手法。当一个老头子颂扬阿Q能做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阿Q求爱之后因为爱看热闹而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时,“虽然在昏黄中,却辨得出许多人,赵府一家连两日不吃饭的太太也在内,还有间壁的邹七嫂,真正本家的赵白眼,赵司晨”,这样的描写,将阿Q与周围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阿Q形象的突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多中国人的阿Q式的社会现象,就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极度概括性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忌讳“癞”字竟连“灯”“烛”都讳了等等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夸张处理。通过夸张,让人们感到触目惊心。阿Q与小D的“龙虎斗”,阿Q与王胡的捉虱比赛,就像一幅幅漫画,让人在笑的同时感到十分难受。又如“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Q的那段漫画式的夸张描写,狠狠地讽刺了敌人的既凶残又虚弱无能。假洋鬼子“已经留的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将假洋鬼子之流的投机革命与阴险勾勒得清清楚楚。“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而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挚了纸笔去……”。仅这个画押细节,就将阿Q的麻木与自大表现得淋漓尽致。六、结语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各种精神并不是单纯的落后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封建思想,它存在于各个阶级的人物身上,存在于广大的国民当中。1925年,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所写的这些话,“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就更像是对于阿Q精神的总说明了。

《阿Q正传》这部杰出的作品已经诞生了八十多年,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就是在物质高度富有的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对阿Q的形象进行分析并自省,毕竟在我们的周围又何尝不是许多人总是以“知足者常乐”“难得糊涂”来安抚自己不平的内心,聊以自慰。“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③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就是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