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细解读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细解读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细解读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细解读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1必考考点详解

第一章走近细胞

考点1细胞学说的建立

1.提出者:施莱登、施旺。

2.建立过程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并命名了细胞。(观察到的是死细胞)

17世纪,荷兰的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观察到的是活细胞)

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面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

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4.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生物界

的多样性);细胞学说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而不是分子水平。

考点2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生物类型与细胞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

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

生物多细胞生物

2.生命活动的细胞基础

(1)生物各种生理活动的细胞基础是细胞代谢。

(2)生物生长发育的细胞基础是细胞增殖和分化。

(3)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内容

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T组织T器官T系统T个体T种群T群落T生态系统T生物圈。

2.各层次的相互关系

(1)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看,细胞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

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各自具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但又层层相依、相互联系。

考点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步骤

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移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调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若视野较暗,可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2.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3.如何确定有关视野中的污点位置

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

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也可用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若污点消失,说明

污点在物镜上;若污点还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玻片标本上,还需进一步确定)

注意:污点绝不会在反光镜上。

4.显微镜注意事项:

(1)下降镜筒时不要观察目镜,而要目视物镜,防止物镜下降时压坏玻片标本。

(2)转换物镜时要转动转换器,不可握住物镜直接转动。

(3)光线暗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光线亮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

考点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分类依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原核生物的类型和结构

甲为蓝细菌,乙为细菌。此外,原核生物还包括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2)标号所指结构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

图甲拟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图乙核糖体拟核鞭毛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

具细胞壁的生物不一定是植物,如真菌和原核生物(除支原体)

(3)生活方式:甲生物细胞中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乙

生物绝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为异养生物。

3.真核细胞的特点

不仅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还有许多由膜包被的其他复杂结构。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

(1)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2)遗传物质都是DNA。

(3)细胞内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类似的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考点1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

胞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

2.组成细胞的元素

(1)种类: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分类

①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③基本元素:C、H、0、N«

④最基本元素:Co

(3)含量

①占细胞鲜重前四位的化学元素:0>C>H>N;

②占细胞干重前四位的化学元素:C>0>N>Ho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种类

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

(2)含量

①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②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③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考点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臬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

物Kt理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还原鼬选材一制备组织样液一加费林试剂f

糖的检测•

«水浴加慈一显色(精红色沉淀)

门脂助的步集:选材一制片f加苏丹・(或苏丹IV)染液

的检测;染色f漂洗一镜检(横黄色或红色)

选材-*制品钮线样液一加双缩lit试剂A

_蛋白质步f

的检测1一摇匀一加双缩双试剂B♦观察颜色

(紫色)

考点3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的含量

(1)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水一般占60%〜95%。

(2)生物种类不同,含水量不同。

(3)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不同。

2.水的特性

(1)水是极性分子,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分子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

(2)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氢键较弱,易断裂,易形成,使水保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

(3)氢键的存在使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使水的温度相对不易发生改变。

3.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存在自由水结合水

形式

细胞中绝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自由流与细胞内其他物质

含义

动的水相结合的水

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是细胞结构的重要

功能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组成成分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约占细胞内全部水

含量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5%

分的4.5%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存在形式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1%〜1.5%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功能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组成细胞结构,如磷酸钙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考点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糖类

1.元素组成

由C、H、0三种元素组成。

2.分类

|■①不能水解的糖

②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

刍糖

和脱氧核糖,其中置逋梗是细胞生命活动所

水水I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合解

①蔗糖担葡萄糖+随

-糖水解

-②麦芽糖,2葡萄糖+葡萄糖

KI水U③乳糖v葡萄糖+半乳糖

伊"

.①钮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多②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I③典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3.主要功能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

(1)主要是C、H、0,有的还含有P和N。

(2)特点:与糖类相比,氧的含量少,而氢的含量更多。

2.种类和功能

种类生理功能

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脂肪②很好的绝热体,有隔热、保温作用

③能缓冲和减压,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等的重要成分

①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胆固爵

②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三、糖类与脂质的转化

1.血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血液中的葡萄糖首先被细胞利用,氧化分解供能;其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最后转变成脂

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2.糖类与脂质的转化特点:糖类在供应充足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糖

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考点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1.种类: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

非必需氨基酸:可在人体细胞合成也可从外界环境中获取。

2.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R

I

NH,—C——COOH

I

H

3.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①数量关系: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竣基。

②位置关系: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叛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③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1)概念: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一NHz)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狡基(一COOH)相连

接,同时脱去1分子水。

(2)过程

H()H

IIII

H,N—C—C—OH+H—N—C—COOH工

KiH

H()

II

H,N—(>COOH+H:O

①过程a的名称:脱水缩合,脱去的水中,氢来自氨基和竣基,氧来自竣基。

②结构b的名称:肽键,结构简式为CONH。

③化合物c的名称:二肽,即由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C、H、O和N.甘心脱水缩合々时盘曲、折叠〜,反

—宝石~>丁基酸-------多肽--------^蛋日质

等兀素-----

3.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

(1)氨基酸方面: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2)肽链方面: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考点6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核酸的种类及分布

1.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种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1.核酸基本单位——核甘酸

①核甘酸分子组成

一分子核甘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NA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RNA中五碳糖

为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②核甘酸种类

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

同整隹苴段典®-口含然*基(A♦T.C.G)

.盛确云一画脱.核犍

,场地的邀里雪、口—含氟既朝A、u,C,(;)

;-------⑩核一

2.核甘酸形成核酸过程

脱氧核甘酸脱氧核甘酸链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甘酸核糖核昔酸链核糖核酸(RNA)

3.核酸的结构层次

元素(C、H、0、N、P)一小分子物质(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基本单位(核甘酸)一

核甘酸链核酸

4.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核酸的多样性

(1)原因:组成核酸的核甘酸的数目不同和排列顺序的多样化。

(2)遗传信息的储存

①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

②少数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如HIV、SARS病毒。

考点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碳为生命核心元素的原因

氨基酸、核甘酸、葡萄糖等单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形成的,单体连接成多聚体,多聚体参与

细胞和生物体的形成。

2.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

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考点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①控制作用是普遍的: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

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排出分泌物(例如抗体、激素)和细胞产生的废物;但细胞内的核酸等

重要成分却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②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有些病毒和病菌也能

侵入细胞。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内分泌细胞

图1图2图3

①图1间接交流: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

膜表面的受体(本质:糖蛋白)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图2直接接触: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从而传递信息。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

的识别与结合。

③图3形成通道交流信息: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交流信息。

二、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

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科学家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出细胞膜,得知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的张力,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

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推测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分子外,可能还含有蛋白质。

5..1959年,罗伯特森通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蛋白质在磷脂分子两侧均匀分布。

6..1970年,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细胞膜的成分

1.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2.特点: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组成元素:C、H、0、N、P等。

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中的脂质

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一些胆固醇。糖脂和糖蛋白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2)镶嵌性

膜的基本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

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流动性

膜结构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在膜中可以运动,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膜的

流动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与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等有关,是生物膜最主要的

结构特点。

(4)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都不相同。

(5)蛋白质极性

多肽链的极性区朝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故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与水

溶性和脂溶性分子均具有亲和性。

考点2细胞器之间的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胞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结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结不具膜结构(主要是由

双层膜

构构,内有腔蛋白质形成的)

有氧呼吸内质

光合作

产生ATP网:

用的场与细胞有

的主要场与动物细是蛋白

所储存物质丝分裂有

主所胞分泌物质等大把氯基酸

进行渗透关一形成

要的形成及分子物合成为蛋

作用,维纺锤体,

功植物细胞质的合白质的场

持植物细牵引染色

能壁的形成成、加所

都与能量转换有关胞紧张度体向细胞

有关工场所

两极运动

和运输

通道

主类囊体管状、

在内膜、

要薄膜上泡状或

基质和崎

结进行光扁平囊液泡膜及两个相互

中有许多扁平囊和蛋白质、

构反应,状结构其内的细垂直的中

种与有氧小囊泡RNA、酶

或基质中连成的胞液心粒

呼吸有关

成进行暗膜性管

的醐

分反应道系统

大多数

绿色植动植物原核细

大多数动动物细胞

物的叶细胞胞、真核

所有的动植物细胞普遍存在和低等植

分肉细胞中,广细胞(有

植物细胞中,一般于成熟的物细胞

布及幼嫩泛分布的附着在

中位于核附植物细胞中,常在

茎的皮于细胞内质网

近核附近

层细胞质基质±)

(2)溶酶体

①结构及成分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②功能:“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

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

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四、细胞质

1.定义: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整个区域的一切结构和物质都属于细胞质。

2.组成:主要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组成。

3.细胞质基质

①存在状态:呈胶质状态。

②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昔酸和多种酶等。

③功能:多种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五、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1.分泌蛋白

(1)概念:在核糖体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臼质。

(2)举例: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

2.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运输

(1)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合成场所: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3)运输途径:核糖体f内质网站泡>高尔基体.泡>细胞膜

(4)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不与分泌蛋白]内质网(合成、加工车间)

二^形成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加工和包装)

I线粒体(提供能量)

膜面积|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

三邕变化结果1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

标记氨基酸出(核糖体-内质网囊泡f高尔

三直现的先后顺序〔基体一囊泡—细胞膜一胞外

六、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概念: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特点

(1)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①组成成分联系

相似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种类上基本相同,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差异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含量上有显著差异,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中,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越多。

②结构上联系

(2)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例如:分泌

蛋白的形成。

3.功能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3)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

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呈绿色,散布于细胞质中,可通过高倍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2)活细胞的细胞质是不断流动着的,这可用运动着的叶绿体作参照予以观察。

2.方法步骤

实险材料'产将实验材料"置「光卜-mm-

、预处理/法2在找故实醛材料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

25t左右的温水

教玻片中央滴•滴清水

自医闲出生植沙的优点/啊电

黑菸叶「片;(或鼻炎小叶)今人子漏,何旭及沈引照

甯料于现案

|放入水倩中.并K开叶片

&破片

一先用低倍显戊镜现察.将观察H标移至觇灯中央.可用高倍显微镜睨察

考点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二、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怒】、核仁:与某种眇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

(一隔t—形成有看一

\°。口一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V:rJ型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々核孔:实现邈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

信息交痂

三、染色体的组成及特点

1.组成:DNA和蛋白质。

2.特点: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四、细胞核的功能与模型构建

1.细胞核的功能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2)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模型构建

(1)概念: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

(2)类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3)举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

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五、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

1.结构特点

(1)结构复杂而精巧。

(2)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

2.地位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考点1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的原理

(1)漏斗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

液进入清水的水分子数。

(2)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过。

(3)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浓度相等时,单位

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考点拓展】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

半透膜

分析图可知:H产生的压强和蔗糖溶液产生的渗透压达到平衡,使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相向

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液面便不再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蔗糖溶液浓度仍大于烧杯内溶液

浓度

考点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条件

①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浓度差:细胞质有一定浓度,与外界溶液能形成一定的浓度差。

(2)现象

①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②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形态正常。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条件

①半透膜: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它具有选择透过性,相

当于一层半透膜,伸缩性比细胞壁大。

②浓度差: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的细胞液,液泡中的细胞液与外界溶液

之间存在浓度差。

(2)现象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活动目标

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②说明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2)实验原理

(3)实验材料用具

①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原因:具有中央大液泡且具有颜色好观察。

②质量浓度为0.3_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③刀片,镶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4)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

[①有一个紫色的中火大液泡

低倍显微镜下观察1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质量浓度为「|.

0.3g/mL的1~~I>吸水纸吸引

蔗糖溶液(临时装片)

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穆髓喘鬻髓嘉器)

吸水纸

口«-清水

吸引4

(临时装片)

(5)实验结论

①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2.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1)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2)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具体表现为水分子可自由通

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考点3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一、概念

被动运输是指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物质跨

膜运输方式。

二、类型

(1)自由扩散

①概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②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

③实例

当肺泡内氧的浓度大于肺泡细胞内部氧的浓度时,氧便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细胞内。

组织细胞内由于细胞呼吸时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二氧化碳便通过扩散作用排出细胞,进

入细胞外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肺泡,最终排出体外。

(2)协助扩散

①概念: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

②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

③实例

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K+排出神经细胞,Na+进入神经细胞。

三、影响被动运输速率的因素

1.浓度差:不论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物质运输的动力都来自浓度差。一般来说,浓度

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快

2.转运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因此,随着

细胞外物质浓度的增大,自由扩散速率逐渐增大,而协助扩散的速率先增大,后来受转运蛋

白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细胞外务浓度增大而增大,即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如图)

3.被动运输的速率还与该物质分子的大小、脂溶性程度等有关

考点4主动运输

一、概念:物质进出细胞时,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

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二、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三、实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葡萄糖、氨基酸等的吸收。

四、影响因素:①细胞外物质浓度:②载体蛋白;③能量。

五、曲线分析

①图A中,P点之前运输速率主要受物质浓度影响,P点之后受膜上载体蛋白数量或能量的

限制。

②图B中,Q点的物质运输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P点之后受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③图C中,P点之前运输速率受能量的影响,P点之后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六、生理意义: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

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考点5胞吞与胞吐

一、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

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二、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然后移动到细胞膜处,并与之融

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三、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四、条件:需要消耗能量。

五、实例

①胞吞: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摄取食物颗粒等。

②胞吐: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考点拓展】

快速判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考点1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内。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目的

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

②尝试探究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方法。

(2)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的,它和无机催化剂Fe3+都能催化过氧化氢分

解为水和氧气。

(3)实验材料: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

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b溶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

试管夹,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

(4)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过程试管编号1234

H2O2溶液2mL2mL2mL2mL

条件不处理90℃水浴处滴入2滴FeCb溶滴入2滴肝脏研磨

理液液

结果气泡基本无少较多很多

带火星卫——复燃性较强复燃性很强

生香

(5)实验结论:4号试管与1号试管的现象不同,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4号试管与3号试

管的现象不同,说明与无机催化剂Fe3+相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考点2酶的本质和作用

一、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数酶是蛋白质。

二、酶的作用机理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酶的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①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②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解

a.反应物S处常态,在反应的瞬间,反应物中有一部分分子具有比常态更高的能量即处于活

化态,这时就能形成新物质即产物P.处于活化态的分子越多,反应速率就越快。

b.在酶催化反应过程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以使反应物进入活化态,与非催化反应过程相

比,处于活化态的分子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考点3酶的特性

1.高效性

时间

①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而言的,在该曲线图中只有a、b曲线相比较才可说明

酶催化的高效性,a、c曲线对比只能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②当反应物量一定时,酶只能缩短达到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而平衡点的大小只能由反应

物的量来决定。

2.专一性

①图像

底物

氨基%氨基酸

酶j-/

与底物结合的酶的形状发生

酶的形状复原二肽(产物)

改变,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

a.底物是指酶促反应的反应物。

b.酶分子具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与底物分子结合一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发

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一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一形成的二肽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

子恢复原状。

c.整个反应过程,酶分子的形状会在中间过程发生改变,但反应前后酶分子的性质不发生改

变。

d.这个反应原理又叫“诱导契合”学说。

②曲线

酶B(或未加酶)

0

反应物浓度

a.在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物的反应。

b.在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应物的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①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

显降低。

②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

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考点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与温度和pH有关的曲线

(1)图甲曲线分析

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

渐减弱甚至失活。酶的催化作用有最适pH,超过或低于此pH,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②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的结构未被破坏,

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2)图乙曲线分析

①纵坐标为反应物剩余量,剩余量越多,生成物越少,反应速率越慢。

②图示pH=7,反应物剩余量最少,应为最适pH。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2.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

O

甲(在醐量一定的情况下)乙(在反应物充足的情况F)

(1)图甲: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先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加

快,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图乙:在反应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与酶浓度成正比。

考点5ATP的结构和功能

一、ATP的全称:三磷酸腺昔

二、ATP的结构简式:A—P〜P〜P,各符号的含义所示

普通化学键高能磷酸键

考点6ATP和ADP的转化

一、反应式:ATP『§TADP+Pi+能量

二、图解

/ATP、

能量2-^%

酶2醐I)

Pi

ADP能量1

三、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I2能।光合作有"物]

•光合植物呼吸动物.植物

作用作用微生物

ADP+Pi+;

: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生物发电、合成代谢JWLTgV]

•:吸收分泌、植物生长等各项生命活动।r

(1)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可以分别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转化为ATP中的能

量。

(2)ATP中的能量可以被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直接利用。

4.特点

(1)正常生活的细胞中,ATP与ADP在时刻不停地相互转化,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四、ATP的利用

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其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在生物体内可转化为以下多种形式。

(1)机械能:肌肉收缩、染色体运动。

(2)电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生物发电。

(3)渗透能:主动运输。

(4)化学能:蛋白质或DNA等物质的合成。

(5)光能:萤火虫发光。

考点7细胞呼吸的原理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依据:细胞呼吸中是否有氧参加。

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三、有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

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化学反应式:C6Hl2O6+6H2O+6O26CO2+I2H2O+能量。

3.过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葡萄糖丙酮酸、水[H],02

丙酮酸、[H]、CO>[H]、

生成物2H0>ATP

ATPATP2

能量少量能量少量能量大量能量

4.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渐释

放的;少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之中,大多数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四、无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经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

产生酒精和C02或乳酸等,释放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2.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

3.过程:

第一阶段

葡萄糖」U2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产酒精和大多数植物、酵母菌等

2丙酮酸+4[H]」U2酒精+2CO?

物CO2

阶乳酸高等动物、马铃薯块茎、甜

2丙酮酸+4[H]」U2乳酸

段菜块根、玉米胚、乳酸菌等

【技法提升】

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方法

一、根据反应物和产物判断

(1)消耗02或产物中有H2。,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2)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一定有无氧呼吸。

(3)无C02释放,一定为乳酸的无氧呼吸。

二、根据反应场所进行判断

1.真核细胞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

有线粒体参与:存在有氧呼吸

2.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故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进行。

3.根据物质的量的关系判断

(1)依据02的吸收量和C02的释放量判断(活细胞)

①02消耗量=C02产生量: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消耗02量〈产生C02量:两类呼吸并存,差值为无氧呼吸量。

③消耗量〉产生C02量:呼吸底物可能为脂质。

④不消耗02,但产生C02: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⑤无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2)依据酒精和CO2的生成量判断

①酒精量=(:02的量: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酒精量<C02的量:两类呼吸并存,差值为有氧呼吸量。

考点8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对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②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③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

④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因缺氧变黑、腐烂。

二、对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②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③破伤风芽抱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较深的伤口需及时清理、注射破伤风抗毒

血清等。

【技法提升】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温度

(1)原理: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

2.02浓度

M含

(1)曲线变化分析

①当0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2浓度<5%,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但总的细胞呼吸强度逐渐减

弱;

③当02浓度达到5%时,释放CO2最少,细胞呼吸强度最弱,是种子、果蔬储存的最佳02

浓度;

④当02浓度达到一定值(10%)后,无氧呼吸消失,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随02浓度进一步增大,有氧呼吸先增强后基本不变(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CO2浓度

(1)原理: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随着C02浓度的增大,对细胞呼吸抑制作用增强。

4.水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细胞内水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量超过

一定的范围时,细胞呼吸会受到抑制,甚至造成植物死亡。

考点9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一、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

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