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学生适应心理_第1页
第三章 大学生适应心理_第2页
第三章 大学生适应心理_第3页
第三章 大学生适应心理_第4页
第三章 大学生适应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大学生面临的适应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策略第一节适应与心理健康一、适应的含义(一)适应适应最初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源于“生物适应”的概念,即改变有机体的构造或功能以促进其种族的生存。适应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我身心的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和发展自我的目的。适应的心理机制是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一是对环境的认知;二是进一步构建自身的价值观念;三是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下调整自身的需求、动机和情绪,达到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适应。首先,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是适应的心理基础。其次,个体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新环境的反馈,会进一步调整已有的价值观念,形成和新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念,进一步产生与自身价值观念相符的反应模式,即进一步构建新的价值观念。最后,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体的心理需求、动机和情绪等心理机制都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符合环境的内在要求,使两者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适应。心理学中用适应表示个体对外在环境所做出的反应。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适应无处不在。当外在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个体的感受器官时,个体感受器官对应的感受性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适应外在刺激,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会在适应后降低感受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适应都是在降低人们的感受性,也有些适应可以提高人们的感受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个体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他认为个体是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这种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达成的。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客体纳入、整合到已有认知体系或行为模式中,从而丰富个体已有认知体系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已有认知体系或行为模式无法兼容外部客体时,个体会主动调整原有认知体系或行为模式来适应客体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某种平衡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同化和顺应的机制还要不断地发挥作用,个体达到的某种平衡水平会成为下一个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下一个平衡状态。从适应的本质上讲,适应可以算是一种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自身以往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物质基础上,通过调用以往的各类资源来应对外界各类变化,从而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二)积极的心理适应与消极的心理适应积极的心理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二是不断地选择和抗争,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这是发展的适应。消极的心理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二、适应的重要性适应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以适应作为生存的基本任务。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单个的人来说,要生存,首先要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个人主要依靠自己来适应环境,以获得生存。同时,适应环境也是为了创造更利于自己发展的新环境,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因此,适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三、适应的心理过程心理学上的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或动机)的存在;阻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阻挠存在;个人提供的克服这些阻挠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方式;减轻个体的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即问题的解决。(一)需要人在世界上生存,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马斯洛提出,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人有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平衡;反之,则会感到紧张、失望、恐惧、不安,产生情绪波动。适应过程首先是要有一种需要的存在,为了满足需要而去适应。(二)阻挠阻挠是指个体在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满足需要(或动机)时所遇到的阻力。如果人们对某种环境已经建立了某种可以适应的机制,这就是习惯性机制。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习惯性机制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发生了阻挠。面对阻挠,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阻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环境的阻挠,二是个人的缺陷,三是一些相反需要的冲突。(三)反应面对新环境,当人们用以往习惯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而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反应。人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不断地变更自己的反应,直到取得成功为止。当人们尚未找到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时,常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沮丧等。因此,在面对不适应时,一方面要积极尝试,寻找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另一方面要保持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消极的心态不利于思考和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四)适应经过一番反应,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了平衡。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应状态之中。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这种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状态的往复循环,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人类以各种方式总在不断地适应新生活、新环境。四、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志。良好的适应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效追求并达到目的而不违反社会规范和侵犯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失败的适应则会导致心理失调。大学生一进入大学,环境的改变使他们马上就面临着适应问题。大学生能否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同学,随着环境的变化,能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开拓新的生活空间,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并能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很快投入新的环境中去,步入学习生活的正轨。相反,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并产生适应障碍,则会影响心理健康,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使环境适应更加困难。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其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地处理。第二节大学生面临的适应问题—、初入大学面临的变化(一)角色上发生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标准要比中学生高得多,大学生也要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处处都要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异,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材、容貌等方面,技不如人的地方很多。如果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失落感便袭上心头,导致有些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定位感到困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常常随之产生。(二)学习上发生的变化刚入学,一些新生会对大学的学习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一些大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不同,把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大学学习中去,结果遭遇了成绩不理想、挂科等情况,对大学课程讲授内容理论性强、概括抽象概念多、进度快的情况,也会产生一种不适应。(1)教学目的有差别。(2)教学内容有差别。(3)教学方法有差别。(4)学习模式有差别。(三)人际交往上发生的变化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环境对个体心理正常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能在新的环境下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内容单纯,常常是过着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依托的生活。中学生大多生活在本乡本土,人际交往上没有语言障碍和风俗习惯差异,同学之间的交往几乎不带利益因素,相互之间的交往相对容易。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大学生强烈地寻求归属感,对友谊有着热切的期望。许多同学中学时多在家乡就读,同学间充满乡音乡情,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都会有较大的差异。个别地区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很难与同学、老师交流,造成学习和交往的困难。此外,到了大学,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类似于成人的人际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要求大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和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因为它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交往、不敢交往或者不会交往,以至于这些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害羞、恐惧等,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从而导致心理挫折。(四)生活上发生的变化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开始独立生活。大学生首先面临的是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比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适应,以及难以承受理想中的大学环境和现实中的大学环境之间的反差等一些问题。大学基本是集体生活,衣食住行都要自己料理,经济方面要自己支配,这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与大学相比,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较窄,他们生活的中心就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活动范围基本就是从家门到校门。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比赛、晚会、讲座、游乐活动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各种社团及其组织的活动也扩展了学生生活的范围,使他们更好地“走出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此外,这个时期大学生的独立精神、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成熟,一些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尤其不能适应大学生活里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不能适应学习上的持久紧张与竞争压力,容易产生迷茫、空虚、紧张、无所适从感,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五)管理环境上发生的变化中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管理的力度较大,管理的目的几乎都是围绕高考进行。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的严格管理,事事由老师安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查。学生回到家里,有家长的照顾和督促,学生每天的时间、每天的活动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进入大学后,管理环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大多数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自己选择所修的课程,再没有人来替代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也很少有人督促学生去学习。时间安排上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要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由自己掌握,这就要求学生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有的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偏差,以为进了大学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而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混日子、混文凭;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虽然知道应该以学习为重,但容易沉溺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而忽略了学习和兴趣爱好的主次关系;还有的学生由于对大学环境适应不良,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不知不觉中选择了逃避的方法。二、大学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每个大学生环境不适应的表现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校园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二)中学自负与大学自卑的矛盾(三)内心孤独与渴求交往的矛盾(四)学习动力和发展目标的矛盾(五)花费增加和经济拮据的矛盾三、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意义适应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适应各式各样的新环境、新事物等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环境和事物出现,外部环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适应可以使个体在变动的环境中调整身心状态,寻找一种和外界协调共存的状态,保存能量,从而顺利地面对各种改变、挑战和机遇,达到不断发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个体与现实生活保持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意味着个体可以快速、有效地追求并达到各类目的,满足自我需求和发展。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接纳自我的开始;有效学习的需要;积极交往的基础;身心和谐的要素;健康生活的前提;个人发展的起点。第三节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策略一、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大学是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学业、能力都有着一定要求。因此,不可否认学习依旧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但这种学习比高中时更具探索性和广泛性,专业知识的获得需要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自觉性,而在学习中更要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仅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大学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竞争一直客观存在着,要正确对待竞争及其结果,将竞争看作一种激励自己努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负担,更不能因此产生妒忌、骄傲、自卑等心理。此外,大学生要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努力做好“学校人”,并为走出校园后能胜任“社会人”这个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因此,要学会恰当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思考在集体中如何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培养自己的集体生活习惯。在大学这个集体中,因为对自由的崇尚与向往,每个大学生都希望凸显自己的个性,在个性张扬的同时,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更应该考虑到别的同学的特点、集体的特点,要有合作意识,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尊重别人。二、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一)积极暗示法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和符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自我积极暗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语言、表情及体语、信念、预期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适应过程中,大学生时常要面对各种各样陌生的,但又相当重要的事情、场景、人物等,在进行上述活动前,大学生应适当运用自我积极暗示,从而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获得成就感。(二)顺其自然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特别是要坦然接受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问题,并把这些困难、问题看成是适应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抵制、不反抗、不回避、不压制、不加快或延缓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而是顺其自然,形成与大学相协调的生活态度,使学习、生活的个体安排与学校的整体进程保持一致。大学生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三)再定目标法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对大学新鲜感的逐渐消退,一些人不仅发现在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的美好期望被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还强烈感受到在上大学后各种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迷茫型,即上大学前预设的目标变得越发渺茫;丧失型,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高考的目标实现后,便顿时失去了任何目标;冲突型,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在对大学整体情况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建立了多个目标,客观上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同个时段内实现这些目标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这些新生不愿忍痛割舍其中的部分目标,于是他们因要同时实现多个目标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紧张。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每个新生都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目标,新的目标要可实现,可操作,具有层次性。(四)时间管理法时间管理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时间管理倾向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质,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个体在运用实践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时间观念,这是大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最新的时间管理理念认为,对于时间的安排应该在自己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之内,按轻重缓急来处理事务,即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做最有效,什么事情先做更好。大学生要学会妥善地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五)重新评价法大学生应该重新评价自我,定位角色。首先,要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其次,应客观地对待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正确地看待自己。最后,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水平。新生在与别的同学的交往中,都应从他人那里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六)宣泄情绪法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会避免不了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