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T/XXXXXXX—XXXX地闪密度应用技术规程本文件确定了地闪密度应用的方法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防雷装置设计和安全检测、防雷安全风险分析、雷电易发性区划和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改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T19663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GB/T21714.2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37047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总则3术语、定义以及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界定的术语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地闪cloud-to-groundlightningCG雷暴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来源:GB/T37047-2018,3.1.1]3.1.2雷击点pointofstrike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上的那一点。一次地闪可能有多个雷击点。[来源:GB50057—2010,2.0.3,修改]3.1.3雷击点密度groundstrike-pointdensityNSG4T/XXXXXXX—XXXX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雷击点个数。[来源:GB/T37047—2018,3.1.8]3.1.4地闪密度groundflashdensityNG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地闪次数。[来源:GB/T37047-2018,3.1.7]3.1.5雷暴日thunderstormday;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个雷暴日。[来源:GB/T19663-2005,3.25]3.1.6雷击大地年均密度AnnualaveragedensityoflightningstrikeNg单位面积内年均雷击发生次数,Ng=0.1Td。注:单位为次每平方千米年[次/(km2.a)]。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LLS: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locationsystem)Td:年均雷暴日(annualaveragethunderstormday)CG:地闪(cloud-to-groundlightning)NSG:雷击点密度(groundstrike-pointdensity)NG:地闪密度(groundflashdensity)Ng:雷击大地年均密度(Annualaveragedensityoflightningstrike)4基本规定4.1NSG、NG应从LLS的探测数据中计算获取。4.2Ng应从气象台站的人工观测资料中计算获取。4.3LLS资料的年限宜不少于10年,人工观测资料的年限宜不少于30年,且资料连续。4.4当某一LLS资料年限不足10年时,宜用另一型号的LLS资料按完整年补充。5T/XXXXXXX—XXXX4.5当人工观测资料的年限不足30年时,应用LLS资料统计的雷暴日补齐。某一县级行政区域一天中LLS资料到探测到10次回击,统计为一个雷暴日。4.6LLS的运行特性、最小观测周期、观测区域、网格单位大小、边界效应修正应符合GB/T37047-2022第4章的要求。4.7LLS的运行要求Ng应从LLS定位到的地闪数据中计算获取,LLS的运行特性决定了用于计算Ng的地闪数据质量。LLS的运行特性应达到下列要求:—地闪探测效率:LLS对CG的年平均探测效率应≥80%。—中位定位精度:LLS对CG回击的中值定位精度应≤500m。—分类准确度:对于CG和IC的分类准确度应≥85%。4.8CG的质量要求用来计算NG的CG的观测区域、最小观测周期应达到下列要求:——观测区域的要求:通常,LLS覆盖范围以及向外延伸距离为平均传感基线距离一半的范围内的区域可视为观测区域;——最小观测周期的要求:计算NG至少需要10个完整年的雷电数据,最新数据应在5年内,若因LLS的运行问题导致数据质量不满足要求,应去除该年全年雷电数据,累计间断年数不应超过总时间跨度的20%。4.9CG的质量控制一次地闪过程可能会伴有多次回击,为了更精确地计算出NG,应对CG进行质量控制。若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应视为同一次地闪,并将首次回击的雷击点确定为地闪点:——时间要求: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1s,相邻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500ms;——位置要求: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的位置距离≤10km。5LLS数据归集处理5.1剔除雷电流小于-10kA—2kA和大于300kA的LLS数据。5.2为计算NG,应将LLS探测的回击归集为CG,一个后续回击与其首次回击划归为一次CG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1)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1s;2)相邻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500ms;3)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的位置距离≤10km;4)归集的回击如没有雷击点,则为云闪。5.3首次回击的雷击点被认定为该次CG的雷击点。5.4为计算NSG,直接将LLS探测的对地回击以及高度为0的回击归为雷击点。6T/XXXXXXX—XXXX6地闪密度分析6.1地闪密度分类地闪密度分为单点地闪密度、线地闪密度、面地闪密度和区域地闪密度:1)单点地闪密度:以对象所在地理坐标为中心点、半径3km向外辐射,计算辐射范围内的NG;2)线地闪密度:以对象所在沿线坐标为中心点、半径3km向外辐射,计算辐射范围内的NG;3)面地闪密度:以对象所在地边界为界线、等长度3km向外辐射,计算所在地和辐射范围内整个4)区域地闪密度:以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为单元,计算整个区域内的NG。6.2计算方法将目标区域分割成多个规则的网格点,单点地闪密度、线地闪密度、面地闪密度网格尺寸为1km×1km,区域地闪密度网格尺寸为3km×3km,不足的网格点,按实际面积折算网格点数。计算公式应适用于网格内的所有CG,计算结果被视为该区域有效的NG。地闪密度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G—网格单元的地闪密度;M—网格单元内的CG个数;A—网格单元的面积;Y—LLS资料年限。6.3对于有雷击点数据的LLS,可直接利用其雷击点数据,按照3.2的方法计算NSG。对于没有雷击点数据的LLS,可通过NG乘2转化为NSG。6.4雷击大地年均密度可通过年平均雷暴日Td乘0.1转化为Ng。在LLS探测盲区或LLS探测资料年限不足的情况下,可由Ng替代NG。7应用要求7.1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应计算建(构)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按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确定点地闪密度,计算方法应符合GB50057-2010附录A的规定。7.2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应确定防雷分类,按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确定点地闪密度,计算建(构)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分类方法应符合GB50057-2010中3.0.2、3.0.3的要求。7.3雷击建筑物(损害成因S1)、雷击建筑物附近(损害成因S2)、雷击入户线路(损害成因S3)、雷击入户线路附近(损害成因S4)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