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塵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A.小国寡民的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 B.分封制下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C.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变动 D.宗法关系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家谱体现的是宗法制,“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说明宗法关系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故选D;中国疆域辽阔,排除A;材料信息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2.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A.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B.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官僚政治发展缓慢 D.王国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汉初“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直到吕后当政后宫廷皇权才真正形成,意味着之前皇权受到另外两种政治势力的制约,B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汉初政治结构格局,并未提及汉初社会局势,排除A;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官僚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C排除;D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排除。3.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程序趋向公正合理,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考人员日趋多元”,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的知识分析解答。4.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此题迷惑性非常强。第一眼看过去好像是经常做题目,但是经过出题人的重新设计,已经不好选择。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5.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都察院”、“给事中”“按察司”等都是君主加强对百官监察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C项正确;明朝没有宰相,排除A项;材料除了涉及地方,还涉及到中央百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排除D项。6.如图摘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目录。据此判断,第十章的主题应为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清末新政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发的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伴以自然灾害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等因素,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客家人和基督教”无关,排除A;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鸦片战争是19世纪40年代,距离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遥远,不能对这两件事情产生直接影响,排除B、D。7.中法战争期间,北洋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力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竞保持“中立”。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 B.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C.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 D.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军各自为政,没有一致对外,反映出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D项正确;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与“拒绝前去救援”,“保持‘中立’”不符,A项错误;“东南互保运动”开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B项错误;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不是中国三支海军各自为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8.1929年,古田会议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多项重大任务。这一决议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B.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C.促进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表明了反“围剿”形势严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说明红军的任务除了军事上的反封建外还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任务,这一决议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故选A;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9.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A.中心工作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B.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C.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D.政治影响力有明显地区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点睛】10.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B.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C.深入开展土地改革的客观要求 D.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49年3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即将面临由革命时期转向建设时期,因此提出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这是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D正确;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不是为结束战争做准备的,而是为战争胜利后做准备的,排除A;B中“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区进行,1947年就已经开始,但从材料看,解放军转化为地方工作队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提前安排,排除C。【点睛】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12.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一次的激进主义革、这说明“八二定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八二宪法13.1953年开始,美国带头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有学者认为,此组织建立……加快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宣言的发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宣言”是指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D.“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和涉及的地区东南亚,以及中国政府的宣言“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宣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选项B正确;选项A发表时间为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属于宣言,而且其提出时间为1949年,选项C排除;“求同存异”涉及的地区还包括非洲地区,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的时间和涉及的地区,考查难度一般。14.下列资料是古代雅典关于“村社”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A.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 B.反映了小国寡民的特征C.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D.保护了所有人的公民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对雅典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小国寡民,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公民,并没有轮番而治的原则体现,排除C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15.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时,专门成立十人专家小组进行法律方面的工作,聘请五大法学家对法律进行解释并具有钦定法律效力《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皇帝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两位法学教授亚奥裴里斯、多罗西斯为首的专家团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A.内容和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B.法律专家垄断了法律制定C.重视凝聚法律专家的智慧 D.服务于皇帝个人专制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从材料信息可知,无论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还是《民法大全》的编撰,都发挥法律专家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6.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国王行政权丧失B.英国进入法制社会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主权地位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理解运用层次。需要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题干材料所创设的新情境进行解析和判断。首先根据“1698年”进行时间定位,确定是在《权利法案》之后,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前;再根据题干中“没有议会的参与”、“国王的条约”、“一纸空文”可以得出国王此时仍然拥有行政权,但受到议会的限制,可以排除掉A、C。而B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掉。所以答案为D。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A.美国应该建立一个强大中央政权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D.他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失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可知,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增加,权力更大。C正确;此时美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而非缺陷,B排除;材料表明他对美国民主制度很满意,D排除。故选C。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 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C.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 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第三共和国时期,前后届内阁成员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统治的延续和稳定,C正确;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A;阁员属于哪一派别并未明确,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别的妥协,排除B;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现象,排除D。19.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说明首相可以间接控制帝国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D项;首相没有权力直接解散帝国议会,排除A项;皇帝拥有实权,排除B项;联邦议会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20.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A.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 B.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C.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D.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尚未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要求,只是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政治条件,说明其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D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是1848年,排除A;题干中英法两国并未明确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21.“《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知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D正确;A是《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B是《权利法案》发表的意义,排除;C是法国《人权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故选C。22.关于俄国二月革命,苏联时期的观点认为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俄国一些学者提出二月革命后各地几乎没有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地方的实际权力没有转到临时政府新任命的委员手中。这一变化反映出A.观点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B.苏联时期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C.历史认识受到时代的影响 D.详实史料会得出正确历史评价【答案】C【解析】【详解】苏联解体前的学者认为二月革命后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是90年代研究发现二月革命后实际权力掌握在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材料表明不同时代的历史认识受到时代的影响,故传C;材料没有指出历史真相是什么,A错误;材料不能确定苏联的评价客观公正,B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3.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4.美国的公共外交肇始于杜鲁门当政时期,肯尼迪将其发扬光大。肯尼迪政府组建了志愿服务组织“和平队”,以美国平民志愿者为主体,加大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拉美、南部非洲等第三世界的援助。公共外交发展表明美国A.实现了全球战略目标重大调整 B.把控制第三世界视为外交的重点C.开始大力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D.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实现战略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肯尼迪政府时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战略以达到继续争霸世界的目的,通过组建平民志愿者加大对非洲等第三世界急需的教育、医疗等援助这种隐蔽的方式达到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D;美国争霸世界的目标一直存在,A错误;美国的外交重点不在第三世界,B错误;“和平演变”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非洲没有社会主义国家,C错误。25.1961年,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不结盟国家应该参与有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此后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国家越来起多,到1983年有119个国家加入,占当年联合国的158个成员国中的3/4。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典范之C.瓦解了美苏两极格局 D.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不结盟国家参与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加强不结盟运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成员国在联合国的比例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集团组织,排除B;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了”表述错误,排除C。【点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0分。必考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选考题1分,学生在28、29、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一)必考题;共3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答案】(1)特点:实行文书行政制度(以文书实施行政管理);形成系统的官僚管理制度;法治完备。价值:真实记载了秦汉行政系统、经济管理系统、邮驿系统、法制系统的运作细节;展示了秦汉时期行政体系构建与日常管理的基本形态;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了解更为丰富生动的秦汉社会现象。(2)变化:出现新型文书种类(电旨、电奏、电信);寄发程式与行政公文管理机构变化(总理衙门、军机处);公文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总署代奏原则和汇奏核复原则。原因:内部统治的需要;西方外来的侵略;军国要务和赈灾等急务的需要;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影响:提高了行政决策和理事效率;有利于安抚人心,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分析】【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可知,实行文书行政制度(或以文书实施行政管理);根据“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可知,其已形成系统的官僚管理制度;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可知,法治完备。价值:根据材料中“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等信息可知,甘肃简牍真实记载了秦汉行政系统、经济管理系统、邮驿系统、法制系统的运作细节;综合甘肃简牍的丰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还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了解更为丰富生动的秦汉社会现象。(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可知,出现电旨等新型文书种类;根据“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可知,寄发程式与行政公文管理机构变化,公文传递方式日趋多元化;根据“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可以得出,形成了总署代奏原则和汇奏核复原则。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电旨”,“电报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皖北遭遇严重水灾……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通讯技术发展、西方侵略、军国要务和赈灾急务需要和内部统治需要等促使晚清行政公文发生了新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行政公文的发展,提高了行政决策和理事效率;有利于安抚人心,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起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材料二多极化格局的特点……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时政新说》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カ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黄皮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国家这种“政治上的考虑”的背景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答案】(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加强控制西欧;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吸取战争教训。目的: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国际影响力。(2)特点: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解析】【分析】【详解】(1)背景:根据“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出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地位下降;根据“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得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加强控制西欧;根据“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得出吸取战争教训;根据所学,还可从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角度分析总结。目的:根据“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出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根据“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得出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国际影响力。(2)特点:根据“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得出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根据“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得出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应对:可从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二)选考题:请考生从下列28、29、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客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和“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铁犁牛耕的使用、奖励军功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推动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等方面来回答。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开罗宣言的意义、台湾问题、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4年04月25日上午广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 四川省申论模拟185
- 地方公务员江苏申论59
- 2009年3月6日国家税务局面试真题
- 2024届中考数学一次方程(组)天天练(3)及答案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3500字
- 2024年简单房屋装修合同协议书
- 建筑设备工程电梯工程导轨支架和导轨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 2024年采购合同协议模板
- 2024年厂房协议书
- 口腔颌面部肿瘤
-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40条建议
- 兼职矿山救护队各种记录表格
- EN_10169-2010-A1-2012(中文翻译)
- 施工资源需求计划(投标阶段)
- A4四线三格英文书写纸模板
- 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应聘登记表
- 机械制图(六)焊接
- (整理)工艺方案及生产测试方案
- 深圳地铁接触网施工方案讲解
- 语言文字规范化自查报告(共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