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赛题库中国医学史_第1页
初赛题库中国医学史_第2页
初赛题库中国医学史_第3页
初赛题库中国医学史_第4页
初赛题库中国医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赛题库

中国医学史

汉前

1.周代时将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2.硬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

排脓放血。

3.•雨疾:又称“降疾”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

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3.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

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

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4.关于《内经》

《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

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经》产生的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

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产生的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

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

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

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

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1强调整体观念。《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

系的整体,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2重视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

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

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

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5.关于《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①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六经辨证和四诊八纲辩证)

②对方剂学的贡献(1.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

2.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即汗,吐,下,和,温,清,

消,补

3.剂型多样,煎服严格)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

著作之一。

6.关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

①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是我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

②提出七情和合理论,指导临床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出现。

③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④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

⑤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⑥记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7.关于《难经》

《难经》的主要内容:

①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②阐述了奇经八脉

③详细指出了三焦的部位

《难经》的影响:

与《黄帝内经》一起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

8我国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1《黄帝内经》的产生,从理论上对以往的

医学经验进行总结,包括已出土的医书,标志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初步奠定。2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3《神农本草经》

的成书,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知识.

9.《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

文献。

10,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最早的妇产科著作《胎产书》。最早的气功导引

专著是《却谷食气》。

晋唐

L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

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咎殷《经效产宝》;儿科-唐?

《颅囱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3.《脉经》的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脉诊法”。王叔和在分析研究古人的“三

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寸口脉法,

并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

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等2归纳二十四种

脉象。魏晋以前的医书中,脉名繁多,脉象种类向未统一,含义亦模糊不清。王

叔和为了统一其标准,把前代医书论及的易于混淆或类似的脉象,删而并之,规

范了24种脉象名称。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4.隋代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5.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天然来源分类,将药物分为上,中,下

三品。

6.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是:《新修本草》。

7.孙思邈著《千金方》

《千金要方》的成就:重视医德修养;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集

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创建了分证列方的体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

综合诊治;对药物深入研究,并对一些药物的药性进行了修正;倡导积极养身,

强身养寿。

8.唐代王煮著《外台秘要》

9最早的外科专书:《划涓子鬼遗方》。

10.蔺道人所撰《仙授理台断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

11.唐末出现现存最早儿科学专著,《颅囱经》

宋金元时期

4.校正医书局:宋政府设置,是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专门机构。

5.《本草图经》:宋政府编纂,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

版物图谱。

6.《证类本草》:唐慎微,是自成书至《本草纲目》撰成近500年间一直作为本

草学的范本。

7.《济生方》: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8.《注解伤寒论》:金代成无己,采取以经解论的方法。

9.《三因方》:南宋医家陈言,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复杂

的病因明确的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10.《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专著。

11.《铜人月俞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明确按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排列穴位。

12.《洗冤集录》:宋代宋慈,对各种器械性死因的鉴别,是后世处理死伤狱断案

的法典和依据。

13.金元四大家

划完素:金代,其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治疗善用寒凉之剂,但并非一

味寒凉,仍注重辨证论治。

张元素:金代,重视脏腑辨证,倡立了药物归经说。

张从正:金代,提倡攻邪论,攻邪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李东垣:金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即脾胃论,善于温补脾胃,代表作《脾胃论》。

朱震亨:元代,相火论是其学说主要内容,善用滋阴降火之法,但注重辨证论治。

明代医学

14.《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奉命集体编著,成为明代惟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

物专著,该书工笔彩绘药图,十分精美。

15.《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是明代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药物专著。《本草纲目》的突出成就:其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总

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2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3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

法:按“从贵至贱”原则,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

药物的知识;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对“服石”成仙批判;6丰富了世界

科学宝库;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16.《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剂专著,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很

大贡献。

戾气学说

吴有性较系统的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编著《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

奠定基础。《温病论》首创戾气之说,对疫病病因提出非同凡响的创见。创造性

阐述疫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创立一些独特的治疗瘟疫的原则。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17.人痘接种

明代人痘接种术共有四种: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中国人痘接种术

很快引起去爱她国家的效仿,18世纪末,在中国人痘接种的基础上,英国琴纳

发明牛痘接种术,并在欧洲开始推广。人痘接种术是我国的伟大创造,不仅是牛

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无疑是世界

医学史上一项杰出的创造和成就。

18.《景岳全书》:张介宾,字景岳,在理论上对阴阳、命门、相火等学说作精辟

阐述。临证善用熟地,十分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创立左归丸、右归丸。

19.《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灵枢》现存在最早的全注本,对《灵枢》多

有创见。

清代的医学

20.《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对《本草纲目》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进行了增添,

新增药物数量产国我国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重

要的药物学著作,总结16世纪后到18世纪前近200年间的我国药物学发展的新

成就、新经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1.《医方集解》:汪昂,所录方剂多系历代常用名方,且要性平和,对于专治奇

病怪病或者药味超过20味以上的方药不予收录。

22温病学说

《温热论》:叶天士,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突破前人关于温病是“伏寒

化温”的定论。该书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为温病学发

展奠定基。被誉为温病学的奠基作,影响颇大。

《温热条辨》:薛雪,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对湿病病症的临

床表现、诊断治疗皆丝丝入扣,成为研习温病湿热证的必读之作。

《温病条辨》:吴瑞,将四时温病证治分隶于上中下三焦病篇,详述其辩证纲

要、传遍规律及其证治方法,确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

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举”的治疗原则,成为研习瘟病的重要著作。

23.明清外科三大流派

《外科大成》:祁坤,该书介绍的外科脓肿切开引流理论原则和医疗技术,在

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外科正宗派的代表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王维德,将外科病分为阴阳两类,以阴阳辩证为纲,辩

外证寒热虚实。最重阴疽之治,创立阳和通膜、温补气血的治则。该书为外科全

生派的代表著作。

《疡科心得集》:高秉钧,高氏理论以类证鉴别为特点,将类似病症列为一论,

对后世中医外科鉴别诊断颇有影响。提出攻毒五脏说等观点。该书为心得派的代

表著作。

24.《傅青主女科》:傅山,以健脾益气、调肝养血、补肾填精、培补气血等为法。

其论述简明扼要,制方严谨,用药纯和,切实可用。

25.《重楼玉钥》:郑宏纲,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疗效显著,迄今仍为

临床所用。

26.《临证指南医案》:由叶天士门人辑录,该书是我国现存个人临证验案集中收

录医案最多、涉及各科病症的医案著作,反应叶氏独特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民国时期的医学

27.《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体现求实效、重实验的中西医汇通方法。该

书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创制许多名方,提出不少独到见解,

主张中西药并用,。张氏“衷中参西”思想力求适应历史潮流,值得后人尊敬。

小结一一中国医学史之最

1.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

2.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

3.最早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

4.最早妇产科专著《胎产书》

5.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6.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王叔和的《脉经》

7.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8.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10.现存第一部临床救急手册,葛洪的《肘后救急方》

11.我国现存最早外科专著,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

12.我国现存最早伤科专著,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3.我国现存最早产科专著,《经效产宝》

14.我国现存最早儿科专著,《颅囱经》

15.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论述妇产科的专著,《妇人大全良方》

16我国现存最早针灸科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17.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疫病学和温病学专著,《瘟疫论》

18.现存最早的验舌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

19.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

20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医古文

1.《扁鹊传》

“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

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

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2.《大医精诚》

“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

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

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酶醵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

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

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3.《灵枢•岁露》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4.《素问•异法方宜论》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的,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6.《类经•臧象类》

“象也,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7.《血证论》

“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8.《类证治裁•喘证》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9.《东医宝鉴》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1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焦形如脂膜”

11.《医林改错》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12.《温病条辨》

“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

13.《脾胃论》

“气乃神之主,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14.《圣济总录》

“脉有奇者,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

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15.《太平圣慧方•卷一》

“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

16.《论衡•气寿》

“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短寿。”

17.《素问•热论》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8.《诸侯源病论》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19.《真明论》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名之水,谓之元精。”

20.《太素》

志,亦神之用也,所忆之意,有所专存,谓之志。

21.《素问•天元纪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22.《医宗金鉴•四诊心法》

“色脉相合,己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23.《难经•六十六难》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4.《素问•宣明五气》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25.《灵枢•脉度》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26.《灵枢•本脏》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27.《难经•四十四难》

“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

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

28.《丹溪翁传》

论曰:昔汉严君平,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人有邪恶非正之间,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与

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

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於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於一

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29.《伤寒论•自序》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30.《金匾要略方论》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

1、五脏

心肺脾肝肾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主气司呼吸主运化主疏泄主藏精主水

主宣发肃降主统血主藏血主纳气

主调通水道

朝百脉主治

生理特性阳脏而恶热肺为华盖、肺喜燥恶湿,脾肝为刚脏,体主蛰藏,为封

为娇脏,不耐气主升阴用阳藏之木

寒热

志在志为喜在志为悲在志为思在志为怒在志为恐

体在体合脉,其华在体合皮,其合肌肉,主四在唇合筋,其在体合骨,其

在面华在毛肢花在爪华在发

窍开窍于舌开窍于鼻在窍为口开窍于目耳与二阴

液在液为汗在液为涕在液为涎在液为泪在液为唾

阴阳阳中大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2、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主受纳水主受盛化传导糟贮存尿同行元

泄胆汁、主谷,主腐熟物,泌别清粕,吸收水液,排泄尿气,运行水

决断水谷浊分液液

生理特性胆气主升主通降,喜

润恶燥

气血精液

3、人体之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指生殖之精,藏于肾,禀受于父母;后

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4、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有繁衍生殖、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润脏腑。

5、气的功能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作用。

6、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7、元气是根与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结合而成的;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气;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卫外作用的气。

8、卫气具有防御、温煦、调节作用;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宗气具有推动

呼吸和血液循环。

9、宗气与视、听、言、动关系密切。

10、元气的运行通道是三焦。

11、宗气的生成与肺脾有关。

12、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13、温煦作用维持人的体温恒定。

14、推动作用激发肺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15、固摄作用减弱会出现自汗、多尿、小便失禁。

16、宗气与语言声音及呼吸的强弱有关。

17、卫气与人体的睡眠有关。

18、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19、气是津液生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0、血液的生成和脾关系最为密切。

21、血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脉管。

22、津液输布的通道是三焦。

23、津液是在脾的主导下生成的。

24、汗、尿、粪、呼气属于津液排泄途径,而呕吐物不属于。

25、肾是元气之根。

26、津能载气是“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依据。

27、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是因为气能摄血。

28、治疗血虚证时。补血同时加上益气之品是因为气能生血。

29、治疗血瘀证是常加行气药是因为气能行血。

30、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31、血的功能是营养润湿全身,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2、津液的功能是滋润营养,化生血液,排泄废物,调节阴阳。

33、精的功能是繁衍生殖,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润脏腑。

经络

34、经络指经脉和络脉,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接成一个整体,

并担负着运行气血、传递信息、沟通联络等作用。

35、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全身气血的主要通道。

36、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37、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38、十二经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

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后,与相为表里

的阳经结合。

39、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孙络。

40、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

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41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42、孙络是最小的络脉。

43、经络系统部分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44、十二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经膜系统,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

45、十二皮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

46、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有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并与某些脏腑关系密

切。

47、督脉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还能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48、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还能妊养胎儿。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与女子月

经及生殖功能有关。

49、带脉约束纵行诸经;固护胎儿,防止流产;主司妇女带下。

50、阴跷脉和阳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阖。

51、阳维经和阴维经有维系全身经脉的作用。

52、十二经别的功能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

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了足三阴、

足三阳的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53、卜五别络加强卜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人体的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54、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形体官窍以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全身活动等基本功能。

55、经络学说的应用是阐述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56、脏腑、经络及经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57、手厥阴经属于心包,手少阴经属于心,手少阳经属于三焦,手太阳经属于小肠。

58、足太阴经属于脾,足厥阴经属于肝,足少阴经属于肾,足少阳经属于胆,足太阳经属于

膀胱。

59、十二经脉中,手三阴经起自胸部,循行至手指端。

60、阴经和阳经交接在四肢部。

61、同名的手足三阳经交接在头面部。

62、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胸腹部。

63、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64、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

65、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

66、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

体质

67、中医学所说的气质包括性格、态度、和智慧。

68、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均属于正常体质,阴虚阳亢质和阴阳失衡则不正常。

69、偏阳质易感受风邪、暑邪和热邪。

70、偏阴质以感受寒邪和湿邪。

病因与发病

71、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类。

72、外感病因包括六邪和病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

73六淫致病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转化性。

74、风邪易袭阳位;病位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症状动摇不定;风为白病之长。

75、寒邪易伤阳气;阻滞气血,多见疼痛;媵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76、暑邪表现阳热之象;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多见暑湿夹杂。

77、湿邪易损伤阳气;多见头身困重;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阻遏气机;病程缠绵难愈;

易袭阴位。

78、燥邪易伤津液;易伤肺。

79、热邪表现阳热之象;多伤及上部;扰动心神;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易致阳性疮痈。

80、病气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81、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所伤等。

82、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等。

83、痰饮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

程较长。

84、结石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胱等脏腑;易足气机,损伤脉络;易致疼痛,反复发作;病程

较长,轻重不一。

85、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86、发病类型有:感而即发,徐发,继发,复发。

阴阳,五行

87,阴阳的特性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

88,阴阳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永,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相互转化

89,五行的特性:木日曲直,火曰炎上,土元爰稼稿,水日润下

90,五行的基本关系: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病机

91,实与虚病机的实质: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92,阴阳失调分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93,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94,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淤,血行疾迫,出血

95,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淤,气虚血淤,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96:津液的正常代谢组要取决于肺,脾,肾,肝,三焦,膀胱

97,内生五邪指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98,心的病机常见症状:心悸忧忡,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喜笑不休,澹语,发狂,心前

区憋闷疼痛

99,肺的病机常见症状:咳嗽,气短,哮,喘,胸闷疼痛,咯痰,喀血,声哑失音,鼻蚂,

自汗

100,脾的病机常见症状:腹满作胀或院腹痛,食少便滤,黄疸,身重乏力肢冷,脱肛阴挺

及内脏下垂,便血崩漏及紫瘢

101,肝的病机常见症状:眩晕,目花耳鸣,巅顶乳房两肋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关节屈伸

不利,四肢麻木,痉挛拘急,抽搐,急躁易怒

102,肾的病机常见症状:阳萎滑精早泄遗精,腰冷酸痛,下肢疲软,气喘,耳鸣耳聋,骨

蒸如潮,虚烦失眠,健忘,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尿频遗尿

103,疾病转归的形式:痊愈,减轻或消失,死亡,缠绵,后遗,复发

防治原则

104,正治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

105,三因制宜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106,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色(面色)

2.常色: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3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

4病色中赤色主热证。

大致分三种:①满面通红者实热证

②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者,属于戴阳证(阴盛格

阳)。

③午后两飘潮红者,属于虚热证(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5.白色者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夺气。

大致分三种:①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②面色胱白者,多属阳虚证;若胱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③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6黄色主脾虚、湿证

①面色萎黄者(淡黄无华),多属脾胃气虚证

②面黄虚浮者(水肿),属脾虚湿蕴

③面目一身俱黄者(白睛黄为标志),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

黄一一湿热;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一一寒湿

7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青色中:①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②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不振,心脉闭阻

之象,

③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

闭塞,呼吸不利。

⑤面色青黄(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

胁下每有翩只作痛

⑥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可见

8.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黑色中:①面黑暗淡或焦黑者,多属肾阳虚

②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③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④面色焦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望形

9.角弓反张:可见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0.猝然跌倒,口眼歪斜多中风;猝然跌倒,口吐涎沫,醒后如常多属■病。

11.方颅:小儿前额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多因先天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多

见于12疮疡

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

欣热疼痛,属阳证

--湿热火毒蕴结

特点:脓液稠粘,疮口易敛

疽: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

局部麻木,不热少痛,属阴证

--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特点:未脓难消,脓汁稀薄,

疮口难敛

13五迟:立、行、齿、发、语

14五软:头、项、口、肌肉、手足、

望五官

风轮一一黑睛一一肝

气轮---白睛----肺

15.五轮血轮-两眦----心

肉轮---眼睑----脾

水轮---瞳仁----肾

16.色泽(目色)

眼睑淡白--血虚

白睛黄染--湿热、寒湿(■的标志)

目赤肿痛一实热白睛发红一一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一一,心火上

炎,睑缘赤烂一一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一一肝经风热上攻

目胞色黑--肾虚

17形态(目形)

目胞浮肿--脾虚湿盛

■(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者--热毒上攻

眼球突出--肺胀、瘗肿

眼窝凹陷--伤津、血虚、病危

18.望耳

①耳郭焦黑干枯,多属肾精亏虚

②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之兆

19望鼻

■,多因肺胃蕴热,血瘀成糟所致。

②鼻腔出血称■,个别妇女鼻I®随经期儿作,称为.

20望咽喉

咽喉红肿--实热、虚热

咽喉成脓--热毒炽盛

(已成脓、未成脓)

咽喉伪膜--辨病情轻重

乳蛾--肺胃热盛

白喉-一瘟疫之邪

21.望齿

牙齿干枯--阴津大伤

牙齿松动,齿根外露-一肾虚

牙关禁闭--动风

22望龈

齿龈淡白-气血不足

齿龈红肿一胃火亢盛

齿肉萎缩一肾虚、胃阴不足(牙宣)

齿龈出血一火伤龈络

齿龈溃烂-感受疫病之邪(牙疳)

望舌

23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从舌色看J

24淡白舌主寒证(阳气不足)和虚证(气血虚弱)

其中: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淡白五华,则为亡气夺血,病情危重。

25红舌主热证

其中①舌红有苔(黄厚苔)-一实热证

②舌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虚热证

③舌尖红-心火上炎

④舌两边红一一肝经有热

26绛舌主热盛

外感一-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

成因

内伤一一阴虚火旺,上炎舌络

27青紫舌主气血瘀滞

①绛紫少津一一热盛津伤

②淡紫湿润--寒凝血瘀

③舌边紫斑--气滞血瘀

从舌苔看:

28白苔主表证,寒证

①薄白苔:薄白而润多外感寒湿或阳虚内寒;薄白而干多外感风热

②厚白苔: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③积粉苔:瘟疫或内痈

29黄苔主热证,里证

苔黄而薄--表邪入里化热,表里相兼

苔黄而干一一热盛津伤,燥结腑实

苔黄厚腻一一湿热

30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灰黑而润滑一一阳虚寒湿内盛

灰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变化过程:淡黄一深黄一焦黄一灰黑(热邪愈甚)

从舌形态看:

31歪斜舌(伸舌时偏向健侧歪斜),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32裂纹舌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一一热盛伤阴

②舌淡白有裂纹…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兼有裂纹一脾虚湿浸

33齿痕舌主脾虚,湿盛证

望排出物

34寒痰:痰白清稀阳虚湿聚

热痰:色黄质稠热邪灼津

燥痰:痰少而粘,难于咯出-阴虚津亏

湿痰:色白量多,易于咯出脾虚湿盛

风痰:痰白有泡沫一感受风邪

35清涕:风寒表证

浊涕:风热表证

望小儿指纹

指纹鲜红一风寒表证

指纹紫红一里热证

指纹青色--疼痛、惊风

指纹紫黑一血络郁闭

指纹淡白一属脾虚、疳积

闻诊

1在疾病状态下,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2语声重浊者,称为声重,多属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

通所致

3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一一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

肃,邪闭清窍一一金实不鸣

4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一一阴虚火旺,肺肾阴精气内伤

5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绝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6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回复,病有好转趋势

7咳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一一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一一多属热证,热邪犯肺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一一肺肾阴虚,疫毒攻喉证一一多见于

白喉

8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一一内有溃腐脓疡

9病室尿臊气(氨气味)一一肾衰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一一多为消渴厥患者(危重)

病室有蒜臭气味一一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10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一一久病脏气

衰竭,心神散乱,虚证

11澹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一一邪热内扰神明,实证

12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一一,心气虚弱或气郁痰阻,

蒙蔽心神

13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声的症状一一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或久居

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问诊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①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

②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

③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里寒证

①新病恶寒一感受寒邪较重,寒邪入里

②久病畏寒一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

①壮热:(体温大于39℃)风热内传,里实热证

②潮热:

阳明潮热一下午3到5时发热严重,胃肠燥热内结

阴虚潮热一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重者称为“骨蒸潮热”,为阴虚火旺所致

湿温潮热一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热,久之则灼手),属湿热

③微热:

气虚发热-兼少气,自汗

阴虚发热-兼额红,五心烦热

气郁发热-兼胸闷易燥

小儿夏季热-可自愈,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4寒热往来…可见于疟疾

5恶寒-患者自觉怕冷,取暖不得缓

畏寒-自觉怕冷,取暖可缓

恶风-遇风则冷,避之可缓

问汗

1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阳虚

2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一-阴虚

3绝汗:病危重

4战汗: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5黄汗: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问疼痛

6胀痛,窜痛一多气滞

7刺痛,固定痛--多淤血

8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一热邪、阴虚

冷痛:疼痛伴有冷感一见于寒邪阻络的实证和阳气亏虚的虚证

9绞痛:心脉阻弊所致“真心痛”,结实阻滞胆管所致上腹痛,寒邪犯胃所致胃

月完痛

10隐痛:疼痛不剧但绵绵不休一阳气经血亏虚

U重痛:疼痛兼沉重感一湿邪困阻气机

12头痛

前额连眉棱痛-病在阳明经

后头连项痛一病在太阳经

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13胸痛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一一心脉急骤闭塞一一厥心痛

胸痛,颤赤盗汗,午后潮热者一一肺阴亏虚,虚火灼络一一肺痍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一一热邪壅肺,肺络不利一一肺热

13胁痛-多与肝胆病有关

问头身胸腹部适

14胸闷:胸中有痞塞满闷之感——心血不足、心血淤阻、痰湿阻肺

15腹胀:喜按则虚,拒按则实

16头晕:自觉旋转,重者感受自身或景物旋转——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痰湿内阻

瘀血阻络

问耳目

16耳鸣:自觉耳内鸣响——如潮-实证

如蝉-虚证

17重听:听力减退,声音重复一肾精亏虚

痰浊上蒙

18目痛——肝火上炎、风热上扰、天行赤眼、阴虚火旺

问睡眠

19失眠(不寐)

特点:不易入睡、睡而易醒、彻夜不眠

病证:

虚证一心肾不交

心脾两虚

实证一胆瘀痰扰

食滞胃院

问饮食口味

20.口苦,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一一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21.口酸:肝胃郁热或伤食证

22.口咸:肾阴虚或肾阳虚

23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不消化的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者见之一一脾

胃阳虚;新起者一一食滞胃肠

24消谷善饥: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一胃热炽盛,腐熟太过

问二便

25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的症状一一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

26里急后重: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一一

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湿热痢疾)

27澹结不调:肝郁乘脾

28便血:①远血:先便后血,血暗红,紫黑-脾虚

②近学:大便带血,血鲜红-大肠湿热

29瘾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瘾”;点滴不出者为“闭”有虚实之分

问经带

1月经先期:连续2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提前7天以上的症状一一脾气亏虚、肾

气不足,冲任不固或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

2崩漏: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出血一一气虚,血热,血瘀

3黄带:带下色黄,质黏臭秽的症状一一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4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的症状一一肝经郁热或湿毒蕴结

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一一可能有癌瘤

切诊

脉诊

1脉诊定位:

左手或右手的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称中指定关,

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

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2布指:三指平按或垂直皆不可,以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处)紧贴于脉搏拨

动处,与受诊者体表呈45"

3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即五十动

4脉象要素:①脉位-浮沉脉②至数一迟数脉③脉长(脉动应指的触向范围长短)

-长短脉

④脉宽(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脉道粗细)一大脉,细脉⑤脉力-实虚脉

⑥脉律⑦流利度-滑脉,涩脉⑧紧张度-弦脉,紧脉,缓脉

5正常脉搏: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0-90

次/分钟,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力量

6正常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7常见病理脉象:

一一浮脉:轻取既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搏动在皮下浅层。

一般见于表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

多见于里证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点: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象浮中沉取均搏动有力。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点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

皆可感到

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症。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点: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从中直过、挺然与指下。

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胃气衰败者,亦可见老年健康者

——实脉与洪脉:二者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但实脉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

去俱盛;洪脉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

——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

——迟脉脉来迟缓,每分钟60次一下。

——数脉脉来急速,每分钟90次以上。

——涩脉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濡脉浮而细软。

—细脉细小如线,指下分明。

——紧脉脉来绷紧,左右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缓脉一息四至(相当于每分钟60次),来去怠缓。

——结脉脉来迟缓,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时有一止,止有定数。

——促脉脉来时而时止,止无定数。

按诊

1.按诊的方法:

①触法②摸法③按法④扣法

2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一一多为虚证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一一多为实证,如饮食积滞、胃肠

积热之阳明腑实、淤血肿块

3按之凹陷,举手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中医诊断之辩证

八纲辨证

1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2表证指六淫、疫病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卫气)

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表证起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正气抗邪于外的

表现。

3里证;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的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外感疾病

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

较长

4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①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一一实寒;②因

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盛者一一虚寒

③寒邪袭于表一一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④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一一里寒证

5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盛阳亢,导致机体体能活动亢进所表现

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①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骤,

形体壮实者一一实热;②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一一虚热

③风热之邪袭于表一一表热热邪盛于脏腑④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一一里热

6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

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

---实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疣以及虫毒

等邪气;二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的痰、饮、水、湿、脓、

淤血、宿食等有形的病理物质

7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

松弛、衰退特征

8阴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

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均

属阴证

-----阴证证候:精神萎靡、声低乏力一一气虚;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

长、大便清泄气腥一一里寒;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一一虚寒舌脉

9阳证: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一一

阳证

-------阳证证候:恶寒发热一一表证;面红,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干渴饮,

小便短赤涩痛一一热证;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奇臭一一实

证;舌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浮数、洪大、滑实一一高热

10具体病证进行阴阳归类是,会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里热证(阴位中

的阳证)、表寒证(阳位中的阴证)等

11辨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

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

12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次尤以沉取之象为

真谛

病性辨证

13寒淫证: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

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14暑淫证: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疲乏、汗出、尿黄等为

主要表现的证候

15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是暑淫证的辨证依

16湿淫证: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