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解释却又各自不同。

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

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

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

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

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

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

同。杜甫《进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

及也。"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

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杜以为自己

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再则,“沉郁顿挫”

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

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

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

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

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

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

持弘毅叫作沉,感激苍茫叫作郁。取《奉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

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就是沉。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格,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

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

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清代杜诗评论家讲顿挫的有方东树。他的《昭昧詹言》卷十二、

卷十八专讲杜诗。卷十八讲律诗,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起

四句沉著顿挫。"评《因许八寄江宁旻上人》云:“只是顿挫,不直率

联接。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其意贯注。一气曲折顿

挫,乃无直章、死句、合掌之病。”他所谓的“顿挫”就是句断笔断,

而意思连贯叫作顿挫。

方氏讲律诗中顿挫,似说得极端一些。如果作诗真是必须句句断,

不许句相连接,那么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流水

一意,句间不断,为什么成为传诵之句?大抵清人论诗,都不免以自

己做试帖诗的方法去说杜诗,他们说的“章法”,实是依题作诗法,

他们讲的一套刻画题目的所谓章法、句法、字法,全是从做八股文中

得来。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诗都是无题的,真正的诗也无定法。但这里

为什么又引他们的说法呢?因为文学毕竟是用语言文字做手段(或媒

介)的事物,诗人的表情达意一方面得遵照语文习惯办事,一方面也

总是从前人的文学传统发物的,诗文评论家如果熟知语文规律,同时

又熟悉诗人所熟悉的文学遗产,那么,他的评论总还不至于完全落空,

完全郢书燕说。

总之,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以思想

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

并提。但毕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

(摘编自曹慕樊《沉郁顿挫辨》)

材料二: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

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

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

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

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

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

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

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

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

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

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

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

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

(《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

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

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

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

“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

“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

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

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

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

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

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

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

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

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

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

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

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

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

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

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

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

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

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

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

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

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对“沉"郁”的内涵做了

界定,并举《奉先咏怀》诗句为例。

B.材料一认为律诗有“顿挫”之美,也有“流畅”之美,律诗并

非只有使用“顿挫”的手法才能写得好。

C.材料二认为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

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D.材料二指出“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批判现实的内

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方东树的局限性,他用八股文的创作方法去分

析杜诗,不免对杜诗的“顿挫”有所曲解。

B.材料一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沉郁”“顿挫”的含义,并结合

杜诗或相关文论家的观点对二者展开论述。

C.材料二写杜甫面对国家讨伐南昭,在诗中揭示出战争给百姓

带来的创伤,以阐明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

D.两则材料所引《进表》的内容表明,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

自信,将自己与扬雄、枚皋相提并论。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所述的“沉郁”风格的一项是()

A.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杜甫《入衡州》)

B.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

六》)

D.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4.两篇文章对“沉郁顿挫”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杜甫《春望》一诗。

【答案】1.A2.C3.C

4.①材料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诗的风格,不是杜诗的主

要风格,而材料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②材料一

认为“沉郁”是风格,而“顿挫”是创作手法,而材料二则认为“沉

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5.①《春望》所描述的是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

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

思愁绪。②《春望》所写之景却是春日欣欣向荣之景,春天的“花”

“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冲突,表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材料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错。材料一并没有全面

分析杜甫所有诗作,作者只是对杜诗“沉郁”风格进行了概述。

故选Ao

【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错。杜甫认识到讨伐南昭给百姓造成

了巨大灾难,但不能据此说杜甫与百姓立场相同。另外根据材料二“能

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表明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

慎重几分,不仅仅是考虑百姓立场,还有统治者角度,这也是他的作

品的深度之所在。

故选C。

【3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留连”两句清新明丽,最不符合“沉郁”风格。

故选c。

【4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

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

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

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可知,材料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

诗的风格,不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由材料二原文“'沉郁顿挫’原是

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

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

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可知,材料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由材料一原文“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

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

也可以并提。但毕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可知,材料一认为“沉

郁”是风格,而‘'顿挫”是创作手法。由材料二原文“我认为,‘沉郁'

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

层面的因素"可知,材料二则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

“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5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

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

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廊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

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

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

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

强烈的忧思愁绪。

《春望》中所写之景却是春日欣欣向荣之景,春天的“花"鸟”

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冲突。“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

“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落泪惊心,表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棉花开(节选)

李春雷

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

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鹰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胆囊也

隐隐作痛。但他显然还没有服老,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

敦敦实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踩得地球“咚咚”直响。

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市

民们揣着鱼票、油票、糖票等花花绿绿的票证,开始在这里排队抢购。

广东产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可市民们每人每月只有5角钱的鱼票,

还不能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买鱼的队伍长长的,

比鱼还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就放下一

个替身: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河

对岸就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

黑灯瞎火,四野无声。

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

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

东境内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中间都要转乘四、五次

轮渡,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是全国最大的缺粮省份,

虽然国家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路人相闻。1979年

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只有52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

还有一个数字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面积是香港的200倍,

而每年的创汇总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

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才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

行一步。于是,就选派了他。青年时代他在中国大学攻读的专业就是

政治经济学;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

建国后长期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

主政辽宁三年,经济发展跃至全国三甲之列。

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能接

受他吗?

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悬

挂着毛毛茸茸、长长短短的胡须,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

但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

千树万树骤然迸发,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

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

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血液像珠江一样奔腾起来。

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

全国第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

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是一个怎样超常规的跨越!

地球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

圳速度”,从一片偏僻的小渔港蜕变成为一座繁茂的大都市,成为面

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

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

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

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连医生的脸

都白了:他的心跳竟然每天比正常人早搏3万次。劝他马上动手术,

他笑一笑,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拒绝了。又劝他半天工作半天休

息,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

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厌食,疼

痛难忍。

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必

须马上切除,否则,腹背受敌,危及生命。

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还从

来没有见过如此畸大的胆囊,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

爆裂,像一个熟透的桃子,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

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鹤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

红豆……

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

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

大地已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山河肥美,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

的体重比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他瘦弱成

了一个干巴巴、颤巍巍的岭南阿公。

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

灿烂的灯光,他笑了,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

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

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而且愈到晚

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他用颠抖的双手高

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向他的后人、向这个民族奉献着最后的真

诚...

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

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仍

然会敬重他的名字。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

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阿公阿婆用替

身排队、凭票买鱼的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

B.文中对任仲夷青年时代求学和以往政绩的插叙,既说明了他

杰出的才能,又为下文广东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C.“连医生的脸都白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还从来没有

见过”等句,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任仲夷的忘我精神。

D.“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

用语幽默通俗,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

7.关于文中多处列举数据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对任仲夷身高、体重数据的比较说明,是他不辞辛

劳的有力证明。

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当时

粤人的汗颜程度。

C.文末的“1000年之后”虽是个时间概念,但也能表达广东人

对任仲夷的敬重之深。

D.全文多处列举数据,将真实人物和真实时代结合着写,凸显

了报告文学的纪实特点。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木棉,但作用是不同的,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篇报告文学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试

作概括和分析。

【答案】6.D7.B

8.①第一处,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对

比中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之高昂;②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

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

离世,但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

9.①善于以物喻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

的木棉,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②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

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如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的细节,增强

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③巧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如“眺望着两

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增强了作品环境的感染力;④善用既形象又

富有情感的语句,如“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

满嘴尽是鹰品“,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增强了

作品情感的感染力。

【解析】

【6题】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错误。选项中

“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看似幽

默通俗的表达,表现的却是任仲夷长期忍受疼痛、强撑躯体、兢兢业

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无比心痛。

故选Do

【7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说明

“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而是为了强调当时广东的落后。

故选B。

【8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

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

运用比喻修辞,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把思维

比作枝叶,把激情比作火焰,运用对比,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

之高昂;

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结

尾处燃烧的火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

离世,但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

【9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人物形象上,结合“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

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

“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岭南的

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可

知,善于以物喻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的木棉,

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如在眼前,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

细节描写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

嘴尽是鹰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他相貌清

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

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像、神态、动

作等方面的细节,尤其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

裂,像一个熟透的桃子”“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

鹤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描

写胆囊和结石的细节,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细节的

感染力;

环境描写上,“放眼望去,河对岸就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

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火,四野无声”“他又一

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文章两

处关于深圳的环境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巧妙地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

时代;

语言运用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

嘴尽是鹰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突出了对

任仲夷身体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

渊,兴奋时明亮如灯”“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

殷殷似血"表达对任仲夷精神和品格的赞美,善用既形象又富有情感

的语句,增强了作品情感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苻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

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

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传。”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

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

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

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

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

“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

“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

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

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

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

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

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

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

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

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

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

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鹦之志邪?”

香曰:“以为鹰鹘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

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

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

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

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苻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

J于河南尹李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

《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

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

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

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

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

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

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

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鹦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

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

仕。

(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14.郭泰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侍”?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EI11.A12.D

13.(1)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

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2)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

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14.聪明博学,高雅通达;明达知人,奖训士人;谦逊自知。

【解析】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苻融一见

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

“初游洛阳”中,“初”为“游”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游

洛阳”为“游于洛阳”的省略,语意完整,故B处断。

“时人”为“莫识”的主语,后省略宾语“郭泰”,故E处断;

“陈留苻融一见嗟异”为连动句,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I

处断。

综上,BEI处断。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

能力。

A.”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文中“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

讲授经书的讲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

释疑难的老师,二者不同。句意: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传授

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

B.正确。“有道”,有道德、才艺。/有道德的人。句意:郭泰曾

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接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以改正自

己的错误。

C.正确。句意: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蒙受清

平的教育感化。

D.正确。句意:让他进入太学学习。/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

故选Ao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像鹰鸥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仇香被任命为主簿是因

为品行卓绝,“像鹰鹦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

应栖在枳棘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泰奉为老

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师是之后的事,如文中写道''乃以一月

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o

故选D。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一向;“匹”,匹敌,此处活用为名词,匹敌之人;

“尝”,曾经;“仕”,做官。

(2)“奈何”,怎能;“忿”,恼怒;“历”,多。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可得出:聪明博学,高雅通达;

由“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可得出:明达知人,奖训士人;

由“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可得出:谦逊自知。

参考译文:

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讲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

道他,陈留苻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

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没有赶上郭林宗的。

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

他相比的。”就同他结为好友。于是,他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

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鹰同郭泰同

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以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识别人,喜好称赞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

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

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他。后

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坂。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

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

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

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

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

"就把魏昭当作好友,善意对待。有人问汝南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

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

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

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

被推举,但他没有赴任,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

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回答说:

“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态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是不能

支配的,我就悠闲度日罢了。”但他仍然周游于京城,教诲他人不止。

仇香,是陈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

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

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

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

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

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因为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

辛苦?况且你辛苦养大孤儿,却不能成全补益他,倘若已故的人有灵

知,你百年之后亡故,怎么去面对先人!"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

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趁机向他陈述人伦孝行,用不孝生

祸、行孝得福的话做喻感化他,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当时

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想委任仇香当主簿,他对仇香说:“听说在蒲亭,

陈元有了过错,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鹤一样威猛的心志

吧?”仇香说:“我以为鹰鹑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因此不想为官。

"王涣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

贤人走的路呢。”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郭泰、苻融携带名帖来拜访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们住宿;第二天早

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说:“您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朋友。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来在家里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峡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

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

公子哥儿。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

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

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

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

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16.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鳌蓑是甲,雨

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

同。

【答案】15.C16.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

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

"和“裳”比喻为“兜鎏”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

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

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

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

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

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故选C。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峡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

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

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鎏蓑是甲",将“笠”和“裳”比

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

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

整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

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

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

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

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

王之恩的句子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4)《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

“”,然而九国的军队却“"o

(5)古诗文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如杜甫《登高》中的

a____________,”o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逝

的句子是:“,

【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臣生当陨首④.死当结草⑤.狗吠深巷中⑥.鸡

鸣桑树颠⑦.(秦人)开关延敌⑧.逡巡而不敢进⑨.

风急天高猿啸哀⑩.渚清沙白鸟飞回.千岩万转路不

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陨、吠、颠、延、逡巡、猿、啸哀、渚、倚、

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白领群体里兴起了一股逃离“格子间”,从事轻体力工作

的热潮。

所谓的“轻体力活”,它一般指那些“不需要动脑且劳动强度较

低的体力工作”,像咖啡师、书店店员、外卖配送员、宠物美容师等

职业均在此列。

为什么选择轻体力活?纵观豆瓣小组和各种报道,即时的正向反

馈、有效摆脱脑力劳动和社交的疲惫是主要原因。而且,轻体力活既

不至于像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工作一样过度辛劳,又能稍稍寻回对生活

的掌控感。当然,应该乐于看到更多人勇敢地放下“追求体面”的包

袱,去探索更多职业和个体发展的可能,切身践行那句“人生是旷野

”的格言。

18.下列句子中的“包袱”和“'追求体面'的包袱"中的“包袱”,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包袱这个词原本为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独有,后来也被其他曲

艺形式所采用。

B.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

七八件衣裳。

C.杨部长和余静同志要我们诉旧社会的苦,放下包袱,是件好

事情。

D.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

烧。

19.下面选项中与文本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格子间"引号用法

相同的是()

A.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D.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答案】18.C19.D

【解析】

【18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追求体面’的包袱”中的“包袱”,指某种思想或精神上的负

担。

A.“包袱”,指曲艺术语;

B.“包袱”,本义,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

C.“包袱”,指某种思想或精神上的负担;

D.“包袱”,指祭扫时的焚化品。

故选c。

[19Ml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格子间”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语、讽刺。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大树,①?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

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

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

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

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

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

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②,

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

碳本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③,如:北京地区胸径20厘米

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02量分别为170.2、191.9、

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

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还为全

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

死亡的各阶段。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是怎样帮我们固碳的呢②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

③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

21.①种子萌发②幼苗生长③植株成熟④衰老死亡

22.修改示例:近40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保

护森林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

巨大贡献。

【解析】

【20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读全文,把握住全文是主要介绍大树是怎样固碳的,

此处为领起句,再结合问号可知,是在问大树是怎样固碳的,所以应

该填写“是怎样帮我们固碳的呢"。

第二空,根据后文”这种碳循环”推知,此处说的是“碳循环过

程”,由于本句前半句说的是“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且表示判断,

可见此处应填“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

第三空,根据前句“树木的固碳本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和后

句所列举的树的种类可知,不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此处填写''不

同树种的固碳能力不一样"。

(21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第二段的第二、三、四、五句分别介绍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幼苗

生长的过程、植株成熟长成大树的阶段和最后的衰老死亡阶段,提炼

成四字短语即可。

根据“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

齐全的幼苗”可概括“种子萌发";

根据“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

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可概括

“幼苗生长”;

根据“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

茂的大树”可概括“植株成熟”;

根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

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可概括“衰老死亡”。

【22题】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近40多年来”自相矛盾,删去“近"或"多”;

②“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活动"谓语残缺,补上“开

展了”;

③“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动宾搭配不当,把“改变”改为“改

善"。

修改为:近40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

活动,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

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名民营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现象: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

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

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奉献成为一种情怀;现在企业大了,员工

多了,相应的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奉献的情怀却消失了,甚至最早

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

制度比情怀更重要吗?理智中学拟举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辩题为

“情怀比制度更重要”,反方辩题为“制度比情怀更重要"。假如你是

其中的一个辩手,请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或“反方一辩立论陈词

"中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辩论稿,阐述你的观点看法。写作时,符

合辩论稿基本规范即可。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制度规范重于情怀激励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是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为:制度比情怀更重要。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规矩

作为一种制度,在我们前往成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制度在我们生活

中随处可见,它时刻约束、规范、引导人们,以其不可忽视的强制力

倒逼着人不断前进。

制度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到国家

法律法规,小到班级里、家庭里的班纪家规,都是制度的具体化。制

度在催人向善向好,指导人理性生活等方面具有无比优势。因此,在

制度与情怀谁更重要的问题上,我方坚定认为:制度比情怀更加重要。

首先,制度带来规范,情怀带来无序。制度具有强制功效,服从、

遵守制度是人进入新环境必须做到的一点。当每个人都遵守了制度,

才会使事物变得规范整齐,井井有条。我们的社会因为法律和各种公

序良俗的存在才得以延续传承、发展,而情怀则完全是主观性的,取

决于个人的喜怒哀乐。如果不顾制度只听从情怀的差遣,那么每个人

都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当心情好时,投以社会积极建设;心情糟糕时,

对社会大肆破坏,这样只会带来无休止的无序与停滞不前,永远无法

进步。

其次,制度带来明智,情怀却往往裹挟偏激。虽然各种各样的制

度都是人制定的,但决不是一人独裁的结果,而是多方共商共制的。

在制度的条规中,人可以学会处世的准则与要求,以其约束自己,同

时可以从中做出更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在制度的范围内可以最大程

度地满足自我,同时不妨碍他人。而情怀则不同,包裹着主观意愿的

情怀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情怀用事会产生三分

钟热度等众多本不该有的麻烦,既不明智,又繁琐了人们的生活,是

不可取的。

最后,制度拥有普适,情怀充斥着特殊。制度是拥有普适性的,

就这点应是毋庸置疑的,而情怀是个人性的,一般不能普遍推广。不

一定每个人都拥有情怀,但每一个人肯定都遵守制度。情怀对人的要

求过高,如果认为情怀比制度更重要,那么就相当于不顾地基,一味

追求高层建筑的高大宏伟。不关注普适的制度,楼房再高也只是“空

中楼阁个人的情怀易逝,而遵守制度的集体力量却极不易失。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较情怀来说更为突出

重要。

我的陈述到此结束,谢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以民营企业家的故事为例子,围绕“制度比情怀更重要吗”

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材料讲述一种社会现象:什么制度也没有时,奉

献成为一种情怀;制度完善了,奉献的情怀也消失了。情怀和制度其

实都很重要,但要比较判定哪一个更重要,就需要考生有关注社会的

意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其

主要作用是明确规范,指引方向,强化约束,让人有法可依,为奖惩

提供依据;情怀是思想、志趣、追求相统一的内心世界,其主要作用

是产生激励,侧重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让人形成自觉意识。

“情怀比制度更重要吗?"“更"字是命题者要求考生做出权衡和

选择,考生并非要彻底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而是要对二者做出比较。

题目重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考生既要权衡选择,又要

立场鲜明;既要树立自己的观点,又要驳倒对方的观点。至于制度和

情怀哪个更重要,考生则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即可。而且在阐述制

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情怀;在阐述情怀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制度。

题目引导语设置写作情境,要求考生在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中任

选一个角色,写一篇辩论稿,阐述观点看法。这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

注意辩论稿的基本格式,比如开头的问候语,结尾的结束语;写作过

程中的交际意识;陈述的观点能够有理有据,符合逻辑等等。考生可

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方陈述自己的观点。既然是辩论稿,

考生阐释己方看法时,在“情怀”与“制度”谁更重要这一问题上不

可含糊其辞。如果是正方一辩,那就要阐述情怀比制度更为重要;如

果是反方一辩,那就要论述制度比情怀更为重要。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在“制度”与“情怀”中选择一方来论证

谁更重要。在立论陈词的过程中,可以从多角度去证明自己观点的重

要性,或者反驳对方观点。也可由核心观点“制度”或“情怀”生发

联想,进行发散思维,围绕中心论点横向展开论证;或按照层进式的

结构,纵向展开论证。

立意:

1.制度比情怀更重要。

2.情怀比制度更有凝聚力。

3.情怀激活创造,关爱凝聚人心。

4.情怀之温,暖团队之心。

5.情怀在心,无需“扬鞭”。

6.无制度不方圆。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解释却又各自不同。

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

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

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

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

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

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

同。杜甫《进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

及也。“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

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杜以为自己

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再则,“沉郁顿挫”

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

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

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

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

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

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

持弘毅叫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