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_第1页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_第2页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_第3页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_第4页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狠抓人力资源培育、引进、管理服务工作,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现状,更好助推全市重点企业发展,3月下旬,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赴X、X、X高新区和X经开区,深入X、X、X等9个重点企业和2个人力资源机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对口协商等方式扎实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协商活动,收集有关意见建议等,形成了保障企业用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做法和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保障工作作为加强群众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举措,抓早动快、提前部署,突出服务先行理念,建立企业用工平台和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市县区“春风行动”线上线下两开花,有效发挥了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保障了全市重点企业用工。一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社等部门主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管理,补齐就业服务体制机制短板,成立“人社服务进企业”工作专班,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的通知》等一系列意见办法,建立重点用工常态化监测机制和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经营现状、用工规模、用工形式、员工结构、参保情况、薪资待遇、发展瓶颈等情况,助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二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就业服务工作覆盖面逐步拓宽,通过加强市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零工市场管理,整合就业、招工信息同步上传信息平台等方式,实现动态化监测、针对性引导,进一步平衡就业市场供需,有效减轻了“用工荒”现象。常态化组织开展劳务培训,围绕园区重点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定岗、定向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精准提升就业技能。三是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个企业、一名专员、一份档案”工作机制逐渐完善,明确专人服务、专人对接,加强人社部门与企业间主动联系,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精准高效及时了解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难题。人力资源服务重心由“重点企业”向“园区企业”扩散、服务窗口由“线下多点分散”向“线上线下集中”靠拢、服务方式由传统的“依靠申请”向“主动介入”转变,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有序落实了惠企利企政策。四是企业经营更加规范。我市一些重点企业将打造素质过硬人才队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以“人”为重要着力点,规范薪酬管理、科学职业规划、打造舒适环境,让员工甘于、乐于、安于留下。众合森工为员工制定了从初级工到专家,从员工到项目经理,从专员到总经理,从培训师到商学院院长的四条通道、五级职业发展蓝图;X为技术人员提供新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科研配套设施,免费四餐、独立住宿、探亲假等生活保障等,有效增强了存量人才的进取积极性和信心,提升了企业声誉和就业吸引力。五是就业引才成效明显。培育、引进并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通过畅通招聘求职信息发布渠道、举办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鼓励开展校企劳务协作等多途径搭建供需平台,拓宽企业招聘渠道和招工匹配效率,全市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4家,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3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9.5万个,帮助148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3390人,企业用工需求、群众就业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六是发展环境稳步向好。人社、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和本地院校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强,定期召开就业工作联席座谈会,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主动作为,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多措并举,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应届毕业生招聘、劳务培训就业、转移就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企业主、就业人员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全市就业形势稳中有进、稳步向好。二、困难与问题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调研和实际来看,仍然存在着劳务供需不匹配、政策落实有空间、服务保障待提升等问题。一是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当前生产状况下,我市企业用工方面“两组矛盾”仍然突出,即企业人才结构性需求与对应的人力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高技能人才、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引进需求与地域性低标准薪酬之间的矛盾。“招工难”实际上并非无人可招,而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工人难招。技术技能型工人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力量,技术岗位需求增多,招工素质要求提高,缺乏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力就业环境受限,且在年龄、体力上无优势,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劳动力资源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就业上选择余地较大,本地企业与毗邻的西安等地区企业相比,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尚不规范,在招工上逐渐失去主动权。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从调研看,我市规上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大胆突破、敢于竞争的创新力,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力,保证质量、诚实守信的亲和力不够等问题,尤其是企业具备创新的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够,“普通劳动力-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系统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缺失,企业文化建设还显滞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制掣了企业长足发展、突破发展。三是企业自身吸引力不强。受客观经济环境影响,市域规上企业效益不够乐观,导致用工需求数量减少,客观上就业吸引力不足。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等因素,用工短期化,稳定性不够,导致留人难。部分企业生活区设施配备不齐全,且距离城区较远,员工购物、娱乐、教育等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线研发人员和技能工的招引依赖人才引进,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动不足,缺乏稳定的人才供给来源;人才招、用、留制度机制不完善,企业招才引智的策略粗放,难以招留迫切需要的对口人才,“人”与“岗”错位现象仍然突出,导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劳动力流动性较大。四是政策落实有空间。公益性岗位、一次性就业帮扶补贴等就业创业政策资金投入不够,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落实不顺畅,招工吸引力不足;部分重点企业扶持受限,因吸纳困难群众较少、社会保险缴纳不到位等问题,未能充分享受降税减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补助等扶持力度相对较大的政策。五是服务保障待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劳动力培育储备不足,对企业季节性用工、用工结构特点掌握和“招工潮”提前谋划还不到位,企业急用工和季节性缺工问题仍然突出;现有劳动技能培训集中在康养护理、电工等领域,培训多在一周内完成,培训周期较短、科目较少,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供给不足。三、建议当前经济回升向好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收入和就业预期不稳。全市上下要紧抓发展机遇,优化服务管理,打造舒适就业环境,充分承接产业转移和劳务流动,吸引外出人员返商、外来人员来商创业就业,引导本地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切实打好人力服务“组合拳”,纾解重点企业“用工难”,更好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X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服好务、作贡献。(一)提高人力资源“就业率”。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落实稳岗稳就业相关举措,成立市级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聚焦全市重大产业布局、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工、重点群体就业,人社、发改、工信、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制定优惠政策,为企业稳步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条件。完善就业专员和领导包联服务保障机制,对企业用工需求实行清单化管理和服务,主动对接县区乡镇、融媒体、就业服务等部门,以招用工双向供需对接平台为依托,织密辐射式宣传信息网,将企业用工需求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区县镇村工作微信群、就业部门就业供需微信群等进行发布,招聘信息全部下沉居民群,实现信息全覆盖,保障有需求的劳动力能就业、先就业、灵活就业。二是提高就近就地就业容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和就业吸纳点,鼓励企业参加市、县区两级“春风行动”,积极依托菌、茶等优势特色资源拓展产业功能,深挖产业链条,扶持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招工载体,拓宽就业渠道,为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更多路径和载体。三是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质量。发挥用工动态监测机制、缺工快速响应机制,主动登门问询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招聘方案,明确人才需求,简化招聘流程,优化筛选机制,精准定位目标,为企业招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和技术更新能力;提前充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用工季节性、结构性特点,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岗位,利用人社、就业服务等部门和单位掌握的人才信息,精准接洽,加大对口技能型工人培养力度,协调引导企业与本地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统筹解决“就业难”和“用工难”,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二)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率”。一是研究制定有关办法。进一步细化、优化惠企政策,丰富完善相关举措,制定出台X市惠企助企有关意见和办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毕业生、外来劳动力来商创业就业。二是加大惠企扶持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一次性就业帮扶补贴、人才引进支持等方面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减轻企业招工压力,提振就业人员务工意愿。三是减轻企业申报负担。针对我市重点企业经营现状,全面摸排享受惠企政策情况,对提供就业岗位较多、带动较多群众增收但部分结构性指标不满足享受优惠政策要求的企业,“一员一企”提供指导,减轻企业申报负担,更大程度争取中、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更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开展劳动保障、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宣传,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平台作用,宣传市、县区及街道镇村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政策、发放企业招聘宣传册、宣传海报等,惠企政策服务措施“上网进微”,利用信息平台解读各项惠企政策,方便社会大众阅读了解,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知晓政策、享受政策,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三)保障企业用工“留才率”。一是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培育相关政策。坚持面向产业链、面向重点企业、面向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人社工作主动嵌入园区、直达企业,加强重点企业与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联系,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以高素质人力资源、高质量人社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企业经营指导和引导。要从策略上明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制定企业薪酬计划,健全职工收入分配协商决定机制、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职工收入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员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引导企业主动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合理、公正、透明的福利待遇政策,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福利待遇政策,例如为年轻员工提供购房贷款支持、为有家庭需要的员工提供育儿假等,增强招工吸引力和用工粘性。三是畅通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的转化渠道。加大“新八级工”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补齐配套机制,确保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疏通企业职工晋升发展堵点,鼓励引导普通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高技能人才,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调动更多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的积极性。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流动信息化动态管理。建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借助信息化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的动向进行及时、动态的管理,深入了解人才流动的原因,及时调整人才引进策略,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动扩大。(四)提升营商环境“舒适度”。一是加大业务公开。将现有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事指引持续优化、动态更新,规范在线咨询、引导服务,梳理办事过程中常见疑难问题清单并在政务网上公布,努力实现“一看就能懂、一次就能办”。二是缩减办理环节。持续打造“办事不求人、无事不受扰”营商环境品牌,通过审前服务、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等方式深挖企业“一次办好”链条,积极落实、做实助企服务,登门指导企业做好各级奖补政策申报,保障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切实把“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落实在行动上,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营商环境。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聚焦企业需求,提前介入服务,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精准破解难题。拒绝“一招鲜吃遍天”,探索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式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搭建服务闭环反馈机制。要建立完善服务效果评估体系,持续跟踪人力资源服务的效果,对服务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服务始终保持高质量和高效率。要及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和方案,使服务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五)培育长效发展“软实力”。一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从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公开选人用人,不断完善企业招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机制,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培训计划,包括员工技能培训、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强化梯队建设,确保“人岗匹配”,分层次开展培训,探索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职业发展双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举措,不断挖掘员工潜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动力源;建立竞争性选拔和关键岗位接班人培养机制,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打破沉闷的、官僚的、裙带关系的用人机制,为有才华、有意愿的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按照岗位职责和胜任能力科学合理配置人员,畅通多样用人渠道,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活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保障企业员工生活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工业园区宿舍、娱乐场所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员工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权益,组织开展联谊等活动,设计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及关心关爱计划,提升务工人员归属感、忠诚感和认同感。三是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策划、宣传明确的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让员工能够及时反馈问题、表达意见和建议,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员工关系和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六)增强多方合作“凝聚力”。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