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原卷版)_第1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原卷版)_第2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原卷版)_第3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原卷版)_第4页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8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考试要求1.会求空间中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2.以空间向量为工具,探究空间几何体中线、面的位置关系或空间角存在的条件.知识梳理1.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已知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为u,A是直线l上的定点,P是直线l外一点,设eq\o(AP,\s\up6(→))=a,则向量eq\o(AP,\s\up6(→))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eq\o(AQ,\s\up6(→))=(a·u)u,在Rt△APQ中,由勾股定理,得PQ=eq\r(|\o(AP,\s\up6(→))|2-|\o(AQ,\s\up6(→))|2)=eq\r(a2-a·u2).2.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A是平面α内的定点,P是平面α外一点.过点P作平面α的垂线l,交平面α于点Q,则n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且点P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eq\o(AP,\s\up6(→))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eq\o(QP,\s\up6(→))的长度,因此PQ=eq\b\lc\|\rc\|(\a\vs4\al\co1(\o(AP,\s\up6(→))·\f(n,|n|)))=eq\b\lc\|\rc\|(\a\vs4\al\co1(\f(\o(AP,\s\up6(→))·n,|n|)))=eq\f(|\o(AP,\s\up6(→))·n|,|n|).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平面α上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β.()(2)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是该点与直线上任一点连线的长度.()(3)直线l平行于平面α,则直线l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4)直线l上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则l平行于平面α.()教材改编题1.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则A1A到平面B1D1DB的距离为()A.eq\r(2)B.2C.eq\f(\r(2),2)D.eq\f(3\r(2),2)2.已知直线l经过点A(2,3,1)且向量n=eq\b\lc\(\rc\)(\a\vs4\al\co1(\f(\r(2),2),0,\f(\r(2),2)))为l的一个单位方向向量,则点P(4,3,2)到l的距离为________.3.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则点D1到平面A1BD的距离是________.题型一空间距离例1(1)空间中有三点P(1,-2,-2),M(2,-3,1),N(3,-2,2),则点P到直线MN的距离为()A.2eq\r(2)B.2eq\r(3)C.3D.2eq\r(5)(2)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平面BCC1B1,BC=eq\f(1,2)AB=eq\f(1,2)AA1=2,BC1=2eq\r(3),M为线段AB上的动点.①证明:BC1⊥CM;②若E为A1C1的中点,求点A1到平面BCE的距离.思维升华(1)点到直线的距离.①设过点P的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为n,A为直线l外一点,点A到直线l的距离d=eq\r(\o(\s\up7(),\s\do5())|\o(PA,\s\up6(→))|2-\o(PA,\s\up6(→))·n2);②若能求出点在直线上的射影坐标,可以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距离.(2)求点面距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①作点到面的垂线,求点到垂足的距离;②等体积法;③向量法.跟踪训练1(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B=2,AD=1,点F,G分别是AB,CC1的中点,则△D1GF的面积为________.(2)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在棱AB上移动.①证明:D1E⊥A1D;②当E为AB的中点时,求点E到平面ACD1的距离.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例2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B1A1⊥平面ABC,A1B⊥AB,AC=2,∠A1AB=60°,O为AC的中点.(1)求证:AC⊥平面A1BO;(2)试问线段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平面POB与平面A1OB夹角的余弦值为eq\f(2\r(7),7),若存在,请计算eq\f(CP,CC1)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维升华(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跟踪训练2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eq\r(2)倍,P为侧棱SD上的点.(1)求证:AC⊥SD;(2)若SD⊥平面PAC,求平面PAC与平面DAC夹角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课时精练1.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各棱长均为4,N是CC1的中点.(1)求点N到直线AB的距离;(2)求点C1到平面ABN的距离.2.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B⊥AC,AB=AC=AA1=1,M为线段A1C1上一点.(1)求证:BM⊥AB1;(2)若直线AB1与平面BCM所成的角为eq\f(π,4),求点A1到平面BCM的距离.3.已知空间几何体ABCDE中,△ABC,△ECD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平面ABC⊥平面BCD,平面ECD⊥平面BCD.(1)若BD=eq\r(2)BC,求证:BC⊥ED;(2)探索A,B,D,E四点是否共面?若共面,请给出证明;若不共面,请说明理由.4.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PA=2,PA⊥底面ABC,点E,F分别为AC,PC的中点.(1)求证:平面BEF⊥平面PAC;(2)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直线AG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eq\f(\r(15),5)?若存在,确定点G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2022·北京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BC⊥平面ABCD.△PBC是等腰三角形,且PB=PC=3.在梯形ABCD中,AB∥DC,AD⊥DC,AB=5,AD=4,DC=3.(1)求证:AB∥平面PCD;(2)求平面APB与平面PBC夹角的余弦值;(3)棱BC上是否存在点Q到平面PBA的距离为eq\f(\r(10),10),若存在,求出eq\f(CQ,CB)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