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有关的争论科学性现代化中西结合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作者观点古代与现代再生与替代主流与替代吸收与融合中医学基础---早期名医及成就扁鹊,是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马王堆汉墓医书中医学基础---帛书10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中医学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有的图旁还标明了该导引可以防治的疾病名称。《导引图》中还有模仿八、九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这是古代仿生学在医疗体育中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早期重要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中医学基础---《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中医学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医学基础---内容:包括人体解剖、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运气及临床各科。成书年代:上限:《史记》成书以后(公元前99年)
下限:西汉成帝河平3年(公元前26年)作者: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之作。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一)《神农本草经》的作者与成书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
中医学基础---(二)《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之所以收药365种,是为了“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中医学基础---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药大都是营养滋补药,无毒可久服,共120种。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等。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能抑制疾病兼补虚弱共120种。如黄芪、百合、沙参、黄连,五味子等。中医学基础---下品药有毒,药性强烈,属攻治疾病的药物,共125种。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等。这是中国药学始创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中医学基础---但三品分类法又有一定的缺陷,如分类过于笼统;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在同一品中,动、植、矿物混在一起,往往草、木不辨,虫、石不分;上、中、下三品的界限不清,划分标准难以掌握。如瓜蒂是催吐药,应列入下品,却列在上品;龙眼是补养药,应定为上品,却列于中品等等。
中医学基础---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中医学基础---
《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中医学基础---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集东汉前药物研究之大成收录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中医学基础---
黄连中医学基础---常山牛黄中医学基础---丹参当归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云实味辛小温。主治泄利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主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生川谷。(又名员实、天豆、云英)中医学基础---麻蕡味辛平。主治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中医学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医学基础---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中医学基础---贡献: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分《伤寒论》、《金匮要略》.
首次提到“证”的概念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时间:东汉末年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南阳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基础---概念及关系
症:指症状与体征。是辨病、辨证的依据。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包括疾病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同时还反映疾病的变化趋势。代表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病:疾病,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中医学基础---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证。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相同或近似的病理变化,故采用同一治疗方法。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阴阳学说中医学基础---阴阳学说:“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
——李约瑟中医学基础---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中医学基础---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医学基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学基础---
阴阳观念的溯源
1.阳爻阴爻说(《周易》说)
2.生殖崇拜说
3.数的崇拜说中医学基础---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医学基础---梁启超的考证方法:追溯古老文字著作——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大致轨迹:《诗经》-----《左传》、《国语》-----诸子百家-----《易传》
中医学基础---
《诗经》中医学基础---湛露湛湛露兮,匪阳不晞。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公刘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中医学基础---卷阿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七月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左传》中医学基础---《左传》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国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越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中医学基础---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中医学基础---“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庄子·外物》中医学基础---荀子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中医学基础---管子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管子·形势解》中医学基础---墨子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移。”《墨子·节用下》中医学基础---《易传》集阴阳学说之大成填补以往阴阳理论的漏洞方法:二分法观点:事物可以分为阴阳双方,阴阳相互作用。阴与阴之间,阳与阳之间“同气相求”,以共振方式相互支持。阴阳之间、同气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体现了普遍联系和变化的观点。中医学基础---邹衍
(前305—前240?)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史记》作“驺衍”。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中医学基础---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天人感应。中医学基础---
阴阳学说具体内容
一、哲学层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医学的终极真理——“阴阳”中医学基础---
一分为二中医学基础---阴阳的普遍性
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的观点,万事万物,其所以纷纭复杂,是由其性质不同所致。而其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对於事物的性质,则可以用“阴”、“阳”这样一个相互比较性的术语进行表述。中医学基础---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各自的属性。中医学基础---阴阳由日月所引申的属性特点运动的静止的外向的内向的上升的下降的温热的寒冷的无形的有形的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
……属阳属阴中医学基础---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下内西地
北中医学基础---
《黄帝经·称经》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阳,而屈缩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於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一言以蔽之:凡事物,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燥,阴湿,阳显,阴隐。中医学基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㈠、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中医学基础---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中医学基础---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阴阳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疾病产生。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中医学基础---㈡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中医学基础---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中医学基础---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中医学基础---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中医学基础---“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论》)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素问·天元正纪大论》)中医学基础---
阴阳交感的过程实质上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平衡,即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和”。中医学基础---
阴阳交感理论认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阴阳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动态协调平衡即“和”的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立的两种事物和力量统一于一体,形成了对立统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中医学基础---阴阳互藏示意图中医学基础---(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中医学基础---
阴阳消长平衡的失常,常有以下的情形:因一方的过长,从而出现对另一方的过度制约而不能自行恢复平衡,形成阳或阴的偏盛。由于一方的过消,不能对另一方加以制约,则形成阴或阳的偏衰。因一方的过消而致另一方亦消而形成阴阳互损。中医学基础---(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中医学基础---
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中医学基础---
阴阳消长一般是“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学基础---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中医学基础---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中医学基础---三、医学层次划分人体结构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基础---
说明人体健康与病理模式健康病理X~Y~NX≠NY≠N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阳盛
X>N,Y~N
阴盛X~N,Y>N阳虚X<N,Y~N阴虚X~N,Y<N中医学基础---阳盛阴虚X>N,Y<N阳虚阴盛X<N,Y>N阴阳两虚X<N,Y<N中医学基础---指导疾病的诊断用阴阳作为判断指标(脉、舌、声音等)把阴阳作为辨证纲领(八纲)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确定治疗原则
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中医学基础---古代计时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学基础---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概念
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行:次序,运动变化
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序列
五类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中医学基础---形成1.“
二、三、五”最小质数2.《尚书·洪范》3.《吕氏春秋》中医学基础---五行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中医学基础---五行归属与分类五行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中医学基础---五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火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土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金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水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孟春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其日甲乙,其音角,其数八,其味酸,…东风解冻,蛰(zhé)虫始振,鱼上冰,獭(tá)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lú),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中医学基础---孟夏
孟夏之月,日在毕,其日丙丁,…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lú),驾赤骝(liú),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中医学基础---孟秋
孟秋之月,日在翼,…其音商,…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驾白骆(骆驼),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中医学基础---孟冬
孟冬之月,日在尾,…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水始冰,地始冻,…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辂(lú),驾铁骊(黑马),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中医学基础---季夏纪
季夏之月,…日在柳,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溜),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lù),驾黄骝(liú),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掩)。中医学基础---五行生克关系中医学基础---“相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意思。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中医学基础---关系:
“我生者”为我之“子’;“生我”者为我之“母”。关键: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我”。中医学基础---“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
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学基础---关系:
“我克”者为我之“所胜”;
“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关键:
确定研究对象,即“我”。中医学基础---举例:
(子)
火(我生)(克我)↑(我克)
金----------→木(我)------------→土
(所不胜)
↑(所胜)
(母)
水(生我)中医学基础---五行的制化调节:
主要是指五行系统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之为“五行制化”。
调节形式: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调节效应:保证了五行系统正常的生化运动与平衡。对于自然界来说,则是维持其生态平衡;对于人体来说,则是维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中医学基础---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概念:五行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类型:①母病及子②子病及母中医学基础---相乘和相侮
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中医学基础---相乘:
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木(强)侮
所不胜气制己所胜
有
金(所不胜)克
木余
克土(所胜)
其
侮而乘之
不轻而侮之
木及(弱)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中医学基础---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中医学基础---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中医学基础---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中医学基础---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藏象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概论脏腑的生理功能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
概论中医学基础---帝曰:藏象何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
概论中医学基础---藏象藏象藏(音cang)隐藏藏(音zang)同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形象,形态,指内脏的解剖形态征象,现象,指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合称藏象ˊˋ
藏象学说
概论中医学基础---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
藏象学说
概论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
概论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学基础---古代解剖知识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取象类比整体观察察外知内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概括、抽象、推理归纳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概论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基础---脏腑的概论五脏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名称—心肝脾肺肾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特点—既不同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脏腑的生理特点脏:实体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奇恒之腑:中空有腔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六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心肺脾肝肾五脏系统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心为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心心脏概论心的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中医学基础---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中医学基础---
主要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的含义主---主持、管理、主宰血—心脏及全身的血液脉—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血之府”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心主血脉含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功能。生理意义:1.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2.维持心脏自身功能:心脏搏动正常,保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3.对全身的作用:血液流注全身,发挥营养滋润作用。全身精力充沛,面部红润光泽,舌质淡红润泽,脉象缓和有力病理意义:
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慌、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心前区闷痛,面色灰暗,舌质青紫瘀斑,脉涩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左心室肥厚的心肌细胞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心藏神含义:是指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生理意义:
1.主管人的精神活动: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2.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正常,协调平衡,全身安泰病理意义:
心神失常——精神错乱或神志异常
血不养神,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多梦
心神不明——脏腑功能紊乱,形体官窍功能障碍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肺肺为五脏之天
——明·绮石《理虚元鉴》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肺脏概述
解剖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外应胸膺,谓之“华盖”。
形态结构:分叶器官,其叶白莹,质地疏松,谓之“娇脏”。
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
华盖---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中医学基础---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含义:肺是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生理作用意义:呼浊吸清,保证清浊之气的新陈代谢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主要病变: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黄帝内经》主呼吸之气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O2CO2O2CO2O2CO2肺换气O2CO2O2CO2O2CO2肺通气组织换气中医学基础---含义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生理作用
意义: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尤为宗气的生成;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全身之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主要病变:
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征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主一身之气中医学基础---自然之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清气浊气肺主气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与主气的关系示意图肺一宣一降生成宗气吸入清气调节气机吸入清气鼻主呼吸之气呼出浊气中医学基础---肺主宣发肃降宣发
含义——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
生理体现
排出浊气于体外运布津液至全身宣散卫气达体表输布血液于全身肃降
含义——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生理体现吸入清气于体内降下津液于膀胱使血液聚会于肺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肺主通调水道含义:
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生理意义:
肺气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外达皮毛,经汗孔排出为汗肺气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输布,经肾生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病理意义: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水液输布、排泄障碍
——痰饮、无汗、尿少、水肿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肃降宣发通调水道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肺主通调水道作用示意图膀胱尿气化分清泌浊脾肺肾胃水饮司开合呼吸道体表汗运化中医学基础---肺朝百脉含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生理意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病理意义:
肺失宣降,血行障碍(血脉瘀滞)
——咳嗽气喘,心悸胸闷,唇舌青紫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肺主治节含义:
肺具有协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生理意义:
主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行血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鼻炎.ppt中医学基础---哮喘.ppt中医学基础---慢性咳嗽.ppt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脾脏概述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形态结构: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运动特点:主升举
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为阴中之至阴中医学基础---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升清脾主统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脾主运化含义:
是指脾有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意义:
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生理过程: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食物食糜
经胃的受纳腐熟清浊下传小肠,经脾气作用精微部分之经脾气的激发转输,小肠的吸收输送至其它四脏精气血津液脾主运化示意图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生理意义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与胃肠等配合完成复杂的消化功能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功能表现:消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充足,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病理意义:
腹胀、便溏、倦怠、消瘦等气血虚少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运化水谷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运化水液含义: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体现: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大肠吸收的水液;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输布至全身
——脾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运化水液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生理意义:
凡水液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输布全身,濡润五脏六腑脾气健运则水液布散通利,无水湿之患。病理意义:
水液代谢障碍,发生湿滞、痰饮、水肿、腹满等病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帝内经》运化水液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
功能:升清升举内脏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脾主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表现:升水谷精微于心肺——向上转输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升清气于头面——头目清爽升津液于口为涎——润泽口腔脾主升清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生理意义:
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相对而言,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病理意义:
脾气不升清窍失养,气血乏源——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精微不布清气下走,清浊混杂——腹胀、泄泻脾主升清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脾主统血含义: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病理表现:血行脉内而不外溢病理意义:
运化无力肌衄清气不升出血统血无能下部出血——便血,尿血,崩漏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血行脉外中医学基础---肝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肝脏概述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
形态结构:扁
主要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运动特点:主升举
联属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
五行属木,与春气相通应,为阳中之少阳中医学基础---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具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
疏泄——疏通畅达肝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中医学基础---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肝藏血涵养肝气——肝中藏血,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条达,防亢逆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全身得以濡养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以备不时之需经血之源——肝中贮藏充足血液,保证月经来潮防止出血——肝气充足,固摄血液;肝阴充足而能凝血——“肝者,凝血之本”中医学基础---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动静濡养肝脏,制约肝阳防止出血调节外周血流量,供养有关组织器官肝藏血示意图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解剖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态结构: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联属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膀胱相表里。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通于冬季。“封藏之本”——肾藏精,主蛰“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五脏阴阳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肾脏概述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肾藏精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封藏精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中医学基础---精的含义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物质(或称精气)肾精的来源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等精微物质—后天之精(资助、充养)肾精的作用主生长发育产生天癸—主生殖化生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生髓、充脑—与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化生血液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基础---肾中精气年龄生长表现生殖机能天癸逐渐充盛比较充盛充盛衰少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发长齿更,骨骼生长,身体增高发育近成熟,生出智齿骨骼生长身体盛壮,精力充沛发脱齿落,形体衰老未至至有竭无开始具有男:排精女:月经正常丧失肾中精气与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关系表男:无精女:闭经中医学基础---肾生髓、充脑、化血以及与骨、齿、
发的关系齿为骨之余滋养肾主骨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生髓功能示意图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肾发血骨齿髓精骨髓脊髓脑髓藏生养生化中医学基础---肾主水含义: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膀胱尿清者上升气化浊者下降分清泌浊脾肺肾胃水液司开合肾主水作用过程示意图
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通调水道呼吸道体表汗运化中医学基础---合开清气上升浊者下降肾气化水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太阳能维修合同协议书
- 老师实习协议书
- 有孩子房产离婚协议书
- 紧急离婚协议书
- 留学咨询协议书
- 日本俱乐部转让协议书
- 玉米补贴协议书
- 租用山岭协议书
- 遗产领取协议书
- 富士康科技合作协议书
- 2023年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含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 GB/T 44186-2024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理工英语3》一平台机考总题库2025珍藏版
-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DL∕T 5210.2-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 工程建设平移合同范本
- 新《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考试习题库(浓缩500题)
- 寻梦环游记(Coco)中英文台词对照
- 宁夏2022年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颈椎骨折的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