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6(共9套)(共135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标准答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产生的标志有如下五点。(1)从研究的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标志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成为独立的学科,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研究的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体系;(3)从研究的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研究的研究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标准答案:(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①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厘定。②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内容的选择。③政治因素影响着课程的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与课程改革:①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②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改革。③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课程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文化变迁以及文化多元化都会影响课程改革。(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特别是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设法满足学生的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标准答案:①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人的发展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1958年学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结果。标准答案:(1)1958年学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使学制适应这一需要,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实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实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1958年以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实验:①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实验。②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实验。③为了提高程度,进行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④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全国出现了三类主要的学校。(2)但由于“左"的影响,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实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共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过程、结果和意义。标准答案:(1)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过程。①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②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和学生界引起强烈反响。③1924年6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④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讨论外人在华设学和收回教育权问题。⑤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2)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开始限制教会学校的发展。这个文件的颁布与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3)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意义。尽管收回教育权运动没有彻底收回教会学校的教育权,但是它使中国人民对教会教育有了清晰的认识,使教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淡化了宗教色彩,教育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教会教育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古印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标准答案:(1)教育目的:在古印度,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能接受教育的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并贯彻婆罗门教义。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雅利安人用梵文写成的记载印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当作统治阶级崇奉的经典,为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2)教育内容: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在婆罗门家庭里,除自己子弟外,有时也招收几个刹帝利和吠舍的子弟一同学习。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统称“古儒学校”。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作为学习《吠陀》经的基本训练,还规定学习六科: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在此文科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才去领会《吠陀》经典。(3)教育方法:在古儒学校中,因为师严而道尊,体罚是常用的手段,教典和法律都允许教师以竹棍和绳索打罚学生;但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往往也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另外,古儒在学校教学时,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这种方法后为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请简述维果斯基的两种心理机能理论。标准答案: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是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动物进化的结果,如基本的知觉的加工;二是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记忆、语言或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本质,它实质上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各种活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理论”。标准答案: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①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作慎重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相结合。③“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将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如果完成以上任务,就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①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②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③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标准答案: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4)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于分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标准答案: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参数估计在统计推断中如何实现?标准答案:在统计推断中参数估计可以通过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来实现。(1)点估计是用单值估计参数。例如,设一批产品的废品率为θ。为估计θ,从这批产品中随机地抽出n个作检查,以X记其中的废品个数,用X/n估计θ,这就是一个点估计。(2)区间估计是在测量量表上确定一个包括参数可靠估计值的区间(即置信区间)。即是依据抽取的样本,根据一定的正确度与精确度的要求,构造出适当的区间,作为总体分布的未知参数或参数的函数的真值所在范围的估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用经典实验说明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标准答案:(1)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证明其提出的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1908年贾德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该实验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根据教师的评定把他们分为能力相等的甲、乙两组,训练他们射击水中的靶子。其中,甲组在练习射击之前学习了光学折射原理,乙组则未学习该原理。在射击潜于水下3.05厘米的靶子时这两组的成绩基本相同,这说明理论并不能代替实地的练习;但当情景改变,把靶子置于水下10.16厘米时,学习过折光原理的甲组同学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准确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没有学过光学折射原理的乙组同学。贾德认为,这是由于甲组被试在第一次射击中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了。(2)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3)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的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应教给学生适应某些情境的原理原则。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所有迁移的理论都在讨论的问题是两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发生迁移,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强化两种学习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13、亚里士多德是根据什么提出了年龄的分期?标准答案:亚里士多德依据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1)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就像每一种物质都有潜藏着发展的可能性一样,人也具有自然赋予的发展能力的胚芽,要使这种胚芽得到发展,全靠教育。他还认为由于自然已将三种灵魂密切联系,我们在教育上便应遵循自然,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起来,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依照人的发展的自然顺序,躯体发展在先,灵魂发展在后,因此,体育应先于德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在17—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年龄分期。他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成三个阶段:①从出生到7岁;②从7岁到青春发育期;③从青春发育期到21岁。在每一阶段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不同内容。第一阶段,儿童要在家里受教育,主要是体育。他指出儿童要由母乳哺育,逐步锻炼儿童的体格,指导儿童做游戏,对儿童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要精选。第二阶段,应把儿童送入国家办的学校,学习内容有体育、音乐、绘画、读、写、算。他认为体育应在德育之前,教学方法上强调习惯与活动的作用。第三阶段,教育以智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学科范围更加广泛,还包括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21岁以上的青年可能还要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说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1)优点:①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②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③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2)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标准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①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②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就动机的性质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它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就越大。就动机的强度来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①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②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①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②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①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②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创造性活动应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因为二者都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法凭原有经验的回忆直接解决的问题的情境。个体必须整合早先获得的各部分知识和技能才能得以解决,也就是说,二者都依赖于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但是,二者又不可能完全等同,因创造性设计的概括远远超过通常问题情境中的那种概括,而且创造性不仅需要某一领域内的知识,而且更需要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的知识和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口向和制约。标准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2、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标准答案:班主任的工作是我们培育班集体,促进学生发展的重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通过班主任的任务,我们也可以看出班主任的工作意义的重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标准答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认识教师劳动的特点是认识教师的起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程度。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人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4、简述教学的主要任务。标准答案:(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标准答案: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建设、教育二者不能分开”。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然已经严重失调,而教育的功能又在于延续文化而求其进步,为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所以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不归于教育一途”。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美国的初级学院运动的意义。标准答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它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初级学院运动的意义。(1)初级学院满足了希望进大学继续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因此,初级学院产生伊始,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当然,初级学院也有不利之处,例如,初级学院的学业标准没有四年制大学或学院那样严格,上初级学院的学生缺少离家生活的成长经验等。(2)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初级学院得到更快发展,并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如何评价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标准答案:(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即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并行拜师手续的,孔子都纳为门人。从而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2)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和学术垄断的格局,大了受教育的范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西塞罗提出的雄辩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标准答案: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能就任何需要发表演说的题目进行有说服力的演说。为此,雄辩家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广博的学识。雄辩家要通晓全部自由艺术,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他所讲的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2)在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训练。雄辩家光有一般的社会知识还不行,还要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因为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3)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也是雄辩家应具有的品质。与之相应,雄辩家教育的方法主要有:(1)练习。练习在雄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使有关雄辩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最常用的练习是模拟演说。(2)写作。用写作来磨炼演说。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长期写作锻炼的人,可以得到敏锐的判断力和机智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转移到人的演说能力之中。再者,演说辞要求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并富有韵律,这些也只有通过写作的练习才能达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标准答案: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人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标准答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他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4)他主张“随人分限所及”,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析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历史地位。标准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固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①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②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③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稷下学宫的特点:①学术自由。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3)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①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②显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操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访谈调查的特点。标准答案:访谈调查的特点如下:(1)灵活性强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谈调查的最大优点是灵活性强。访谈员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控制问题的选排、重复或解释。另外,访谈者可为不同访谈对象准备与之适合的一套问题,所以访谈调查较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由于有访谈员作为访谈对象的指导者。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并富有访谈经验的访谈调查员,他们可以利用一些问卷或访谈提纲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3)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访谈调查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所以调查者能直接从研究对象口中获得最直接的、不通过任何形式转换的信息资料。同时,调查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评估资料的真实性程度。调查者还可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或者调换访谈对象等方式来重新搜集资料。(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由于访谈调查是采用口语方式,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之间的互动生动流畅,所以调查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减少了理解上的障碍。(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者可以根据需要就某个问题补充询问或追问,使自己对资料的掌握更全面深入。同时,访谈还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了解到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更有价值的、深层的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资料,有助于研究的深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1)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青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①对青年问题的分析。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身心的急剧变化导致诸多身心问题;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青年问题就是青年生活上所发生的困难或变态,主要有人生观、政治见解、求学、生活态度、职业、社交、家庭、经济、婚姻、生理、常识等方面的问题。②全人生的指导。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认为这在当时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2)杨贤江认为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①健康生活(体育生活):个人生活的资本。②劳动生活(职业生活):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③公民生活(社会生活):懂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人群而存在,要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④文化生活(学艺生活):可增添人生情趣,促进社会进步。(3)杨贤江还提出具有正确生活态度的青年所应有的特征是: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4)杨贤江强调生活的宗旨: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这就是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标准答案:(1)波斯纳是关于概念转变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认为概念改变需具备的条件第一,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2)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的教育意义第一,引发新旧概念的冲突,使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注意对新概念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并明晰其合理性。第三,举出大量能够使用新的概念解释的事例,使学习者明了新概念的有效性。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错误概念的转变的内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所拥有的朴素知识是影响是学习科学知识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与科学知识相悖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往往比较顽固。因此,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概念转变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15、简述访谈提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标准答案:第一,为保证研究结果客观、可靠,访谈的内容、顺序应按照访谈提纲进行。第二,访谈者发问的语气、方式应保持中立。第三,访谈过程中,要使访谈在轻松、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第四,访谈过程中,不要突然打断或中止访谈对象的话,以免引起受访者的不良情绪。第五,对访谈对象的回答,不要流露出批评、惊讶、赞成等语气与态度,尽量保持不做是非判断的态度。第六,访谈者要保持倾听的注意力。第七,受访者的回答若不符合要求,可采取重复问题、复述回答,进一步探究,以期弄清问题的症结。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访谈实施的具体过程提问环节所应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良好的访谈可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关乎研究的成功与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是什么关系?标准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注意】有一些书上学生的品德由知、情、信、意、行五个因素,请考生根据试卷的问法来答题,如果试卷没有写清楚,考生只答知、情、意、行就可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道,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的启示。标准答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对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格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作用;重视创造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即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的问题,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等。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评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标准答案:(1)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第二,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不过是构成社会的“材料”和“要素”;第三,个人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为国家或社会献身;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但是社会本位论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但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标准答案: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以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为依据,以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基本内容的新课程论。它主张教学内容要按照学科自身的体系分科设课,既要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又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既能促成他们知识技能的增长、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他们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应用“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分析知识建构的过程。标准答案: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旧观念融洽相处时,新观念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的知识;当新旧观念对立时,学习者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的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同化新知识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真正的同化离不开顺应的发生,只有转变原有错误观念,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一体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流体、晶体智力说是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流体、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类。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差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什么是原型启发。标准答案: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找到解决的新方法。某一事物或现象能否充当原型并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还取决于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标准答案: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在他们的礼会观念和治国方略中,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他们都认识到,改革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他们在义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马建忠在1884年指出,洋务运动热衷讲求的“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者也”。郑观应之后在《盛世危言.西学》中,将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内容包括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对中学和两学关系的思考已经突破了民族的范围和封闭自固的观念。(2)改革科举制度。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第一,中国教育近代化主要是学习西学,而科举考试重经史,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课程化。第二,近代教育强调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而科举考试以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为目的。早期改良派虽猛烈抨击科举制度,但并未彻底否定,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适应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人才。他通过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不屑讲求商贾农工之学,而西方教育是“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可谓一语道破近代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的特征。在此认识基础上,郑观应提出仿照西方学制,并结合中国按行政区划设学的传统,分别在京师、省府、州县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学制系统,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还建议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成为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缺点。(4)倡导女子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只对男性开放,与女子无缘。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最早关注起女性的社会地位。到甲午战争前夕,他们普遍发出了重视女子教育的呼声,认为占人门半数的妇女不读书,不能服务于社会,是“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同时还出现了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女教》等集中讨论女子教育问题、倡导女子教育的专篇文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标准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他提出了三大要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方面,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要旨。其三大要旨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他将“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放在第一位。黄炎培把“谋生”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职业教育使人人爱岗敬业,以职业为荣,社会必然会发达。黄炎培强调从对社会的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才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2)职业教育三大要旨的现实意义。黄炎培三大要旨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职业对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于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①职业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目的。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独立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黄炎培在他的职业教育且的观上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一位,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值得继承和学习的。③职业教育要实现谋生与乐生的结合。职业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来对待,不仅仅关怀他的物质所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心灵的呵护,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标准答案:中世纪时期教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权统统归罗马天主教会所有,国家无法掌握教育权,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主张就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卞办教育。(1)教育作用:教育既有使人虔信上帝的宗教性,又有维护国家安全、兴旺和发展人的世俗性的目的。兴办教育不仅利于教会,也利于国家。(2)教育原则:①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②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后来他为了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袖,把注意力转移到中等和高等教育上)。(3)教育内容:以《圣经》为主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历史、音乐和体育等。(4)教学方法: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儿童求知和活动的兴趣,主张废除体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标准答案:(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标准答案: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标准答案:第一步,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二步,确定实验处理。处理,即教育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起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第三步,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第四步,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第五步,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程度。第六步,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的掌握情况。教育实验设计的关键是在实验假设的基础上,抽取适当的样本,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以及如何控制实验过程。15、简述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标准答案:(1)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2)按照操作连续性的不同,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3)按照操作控制机制的不同,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和开放型操作技能。(4)按照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请简要列举20世纪纪以来教育学的主要变化。标准答案: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学,包括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派别和教育学著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欧美国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此学派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此学派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苏联,是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现代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派别。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在当前的西方教育理论界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的斗争》),法国的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此学派企图进行意识教育,以达到人们意识的解放,从而发现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所在并进行反抗。6.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主要有乌里、瓦凯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及洛布罗(《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关注公平,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征。标准答案: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2)学校被统治阶级所垄断;(3)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5)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6)教学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历史形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考察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要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为主要依据。3、简述教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以及相互关系。标准答案: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依据科学的管理原则,为实现学校管理的预定目标,对学校管理对象诸因素进行管理的客观程序。其基本环节是:(1)计划:就是对学校工作目标的全面设计和统筹规划。它是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在管理活动中起着指明方向、规划进程、统一步调、提高效率的作用。(2)实施:就是将计划付之行动,使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产生最大的实际效益与社会价值。学校管理者要做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3)检查:就是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检查具有监督、考评和激励的作用。(4)总结:就是对学校管理过程的计划、实施、检查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等反思性活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的有机整体。计划统率着管理全过程;实施是计划的执行;检查是对组织实施的监督与检验;总结则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及其改进建议。各环节之间,都存在反馈回路,以便对工作产生反思、提高和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附属内驱力具有的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附属内驱力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具有这样三个条件: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第二,学生从长者方面得到的赞许或认可能够使他们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所谓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法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第三,享受到这种派生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会使一个人的地位更加确定和稳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及缺点。标准答案: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不同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2)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3)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5)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1)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3)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回答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并分别回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的。6、简述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标准答案:百日维新中,由维新派主张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它的办学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的意义:①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清廷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反映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②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③京师大学堂的规章制度适应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④京师大学堂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标准答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标准答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标准答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该方针的主要内容:①在战争期间,学校的课程、学制、学校秩序和教育经费都需要以平时为准;②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和符合战时的环境,要对教材做适当的修改,推行战时教材,为抗战培养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学术坚定三民主义信仰。意义: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也因为国民党强调.“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的一贯”,教育同样成为国民党搞反共、闹摩擦与压制民主、控制思想的工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西塞罗提出的雄辩家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标准答案: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能就任何需要发表演说的题目进行有说服力的演说。为此,雄辩家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广博的学识。雄辩家要通晓全部自由艺术,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他所讲的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2)在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训练。雄辩家光有一般的社会知识还不行,还要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因为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3)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也是雄辩家应具有的品质。与之相应,雄辩家教育的方法主要有:(1)练习。练习在雄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使有关雄辩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最常用的练习是模拟演说。(2)写作。用写作来磨炼演说。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长期写作锻炼的人,可以得到敏锐的判断力和机智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转移到人的演说能力之中。再者,演说辞要求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并富有韵律,这些也只有通过写作的练习才能达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育系统中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的研究,揭示学习现象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将这些研究得出的规律用于教育实际,优化教育系统的相关研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桑代克的学习规律。标准答案:(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标准答案:乡村教育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其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构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分析、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起源于对中国社会问题症结的分析,而乡村建设是解决这种症结的途径。(1)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梁漱溟指出,中国社会自始至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中国文化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洽关系的仁的生活,因此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中国问题的解决只有从自身固有文化中寻找出路。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乡村建设。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自周代起就已脱离了阶级社会,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乡村教育人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被破坏得不堪收拾,乡村经济尤甚,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做起。所以,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3)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它的功能在于延续文化而求其进步。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一个如何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文化,融现代文明以求自身文化长进的过程,这不过是个教育的过程。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4)乡村教育的实施。①乡农学校的设立: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经教统政;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②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但其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消极的一面。可取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编制问卷时关于题目排列需要注意的问题。标准答案:问卷的排列顺序需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是:(1)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2)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而陌生的问题。(3)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4)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5)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6)设计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的顺序。(7)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问卷编制过程中问题排列顺序的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问题的排列分类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前后连贯一致且彼此适度,并尽可能在选择答案中分出等级,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15、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标准答案: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标准答案:(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强调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以之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据。外在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不是来自教育本身,而是来自教育活动之外的某种需要。(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主张教育要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作准备的学说,强调未来生活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教育要切合儿童当前生活的兴趣、目的与需要的学说,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准备。(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标准答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经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包含四个因素,即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和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要与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产生联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意义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二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完成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总之,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他们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标准答案: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这一时期,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良药,教师和家长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2)转变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最终完成转变,成为一个新人,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种:二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3)自新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那些已经开始转变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充分的信任:热情地鼓励,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引导前进,任何歧视与翻旧账的言行都是极为有害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标准答案: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有多种指标,而这些指标使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虽然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可以归纳出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绿色建筑房地产转让合同补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聘用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农产品黄牛养殖购销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融资租赁合同规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房产抵押借款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厨房设计咨询与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LOGO知识产权授权与品牌战略规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粮食进出口贸易代理合同示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服务器租赁与数据同步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铁路建设用聚乙烯管材管件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补充条款范本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 Python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聚酯合成副反应介绍
- DB37-T 1342-2021平原水库工程设计规范
- 电除颤教学课件
- 广东省药品电子交易平台结算门户系统会员操作手册
- DB32T 3960-2020 抗水性自修复稳定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大断面隧道设计技术基本原理
- 41某31层框架结构住宅预算书工程概算表
-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国有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