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巩固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作为“七种思维能力”之一,历史思维能力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只有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判断时与势,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人类文明史中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我们方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历史思维能力须以科学方法和正确史观为依托。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不断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滋养,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历史学习中修好“心学”。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会大为开阔,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XJR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大格局大气象。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华民族正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摘编自《学会历史思维,掌握历史主动》)材料二:XJR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文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就是围绕特定的调研主题与问题,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调研目的。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调查研究旨在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正确决策真正把问题解决好。作出正确决策,既需要加强现实研究,也需要参考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增强历史思维做调查研究,不仅可以看到“现在”,还能参照“从前”,更能以史为鉴决策“未来”。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记录前人处理政事的得失,兴亡成败尽在其中。在调查研究中,将下沉一线时看到的听到的,与地方志记录的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阅读地方志,除了能对当地流传史册的历史名人、民俗民风有更深刻地了解,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阅读地方志能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官才会永存史册,才会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进人物为楷模、以反面典型为鉴戒,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摘编自邱然、易飞《增强历史思维,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具备历史思维能力的人,能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B.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借助历史这一“望远镜”来准确判断时势,在历史发展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C.历史思维能力须以科学方法和正确史观为依托,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要正确对待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D.文献调研法需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地方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虽已成过往,却蕴藏着丰富的得失、成败经验,我们只要知道过去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B.我们不仅要从中华民族文化和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要积极主动地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C.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个人而言,能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对国家而言,有助于治国理政。D.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据此作出正确决策,真正解决问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B.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已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C.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4.材料一在阐明历史的重要性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为什么需要“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还魂草①巴金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敌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黎伯伯,这是什么草?”“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有删改)【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对友人敏感到惭愧自责,欲言又止。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伯伯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故事新编”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B.本文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及细致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C.通过“我”与“敏”的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别开生面。D.小说虽然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但更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8.小说以“还魂草”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材料二: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牵牛A蹊B人之田C田主D杀E其人F而夺之G牛H罪I则有之J罚K亦重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在文中的意思是使……崇高,与《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的“崇”意思不同。B.阴谋,文中指暗中策划、秘密计议,现在指暗中策划做坏事或暗中做坏事的计谋。C.殆,在文中的意思是危险,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同。D.兴,文中指发起、发动,与《兰亭集序》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派遣军队讨伐陈国的罪臣夏征舒,并戍守陈国,申叔时没有向楚庄王表示祝贺,这使庄王十分生气。B.智伯骄横,一味听取谄臣张武的建议,先灭掉了文子、中行氏,后又向韩、魏、赵三国索要土地,最终身死国灭。C.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不知足,四处征讨,肆意发动侵略战争,百姓不堪忍受,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D.唐太宗将治国比作栽树,只有树根牢固,才能枝繁叶茂,这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观点一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2)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14.材料一中申叔时是如何向楚庄王解释自己“独不贺”的?请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人游蜀马戴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虹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诗人与友人在杨柳依依的道路上告别,友人即将到遥远的蜀地去,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B.猿啼之声凄清,极易引发人的愁绪。颔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入蜀的旅途中听到凄清的猿啼之声后,白发骤然增多。C.颈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开,既生动描绘了虹光洒满栈道的场景,又写到夹杂在一起的风雨声和江水声。D.这首诗对送别时的场景描写一笔带过,而是将对友人路途上的见闻和感受的想象作为重点来摹写,情感真挚感人。16.有人认为尾联两句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本诗结尾两句的妙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自己思念亡妻,梦见二人重逢之时“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结尾强调不能忽视小害,沉迷逸乐的句子是“

”。(3)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朝”和“夕”两字,用来表示时间的早晚,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②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

A了。③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④我爱其诗句之美,对长久以来一直不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B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两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就

C

,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接触”与文中加点的“接触”,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谈话就接触到起义的一些具体问题了。B.夜幕笼罩下,只有和天空接触的地方,才显出曲曲折折的轮廓。C.大学一年级的班很大,我同她接触的机会不多。D.由你团派一个营同敌人保持接触,边打边撤。2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四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很自然地会觉得生活是与时间的赛跑,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千头万绪的事情,似乎没有一秒钟可以喘息。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放松下来。

①,这些后果因我们承受压力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各异,如头痛、脱发、失眠、记忆力差,或者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如难以集中精力、难以做出决定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等。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们是如何将这种感觉放在一边,以专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在所有反思中,有一点是许多人不谋而合的:衣橱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重要性。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服装通常是过度和“不必要”支出的源头。“衣橱理论”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产生于盖茨想要了解为什么工作环境下会产生压力和低生产效率的时候。这种思维就是尽可能避免我们早上穿衣服时浪费时间,减少我们需要选择衣服的机会,

②,并把时间用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科学研究表明,衣橱里的东西过多、过乱会产生压力,长此以往,会损害健康和大脑。事实上,我们大脑用于作决定的能量储备是有限的。每天早上决定穿什么衣服

③,而是我们可以消除或至少弱化的事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我们很自然地会觉得生活是与时间的赛跑,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千头万绪的事情,似乎没有一秒钟可以喘息。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放松下来”。其实,生活不止一面,如果我们总是被时间催促着前进,那生活的美好将永远难以被发现、被感知。请以“发现生活的美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A

3.C

4.①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了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历史中蕴含着治理国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②比喻论证:材料一将历史比作“望远镜”“教科书”“营养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重要性。5.①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参考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②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从中汲取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③阅读地方志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而文献资料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地方志”错误。原文表述是“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没有说地方志是“最重要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只要知道过去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错误。由“只有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础上,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可知,“知道过去为何成功”是“明白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A.写到了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写从前代社稷安危的经验教训中,看到忧患得失,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所述的重点在于史学家应当如何记录历史,不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写借鉴以前历朝历代的兴衰,来考察当下政治的得与失,强调了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以便更好地把握现在的机遇和挑战,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可知,引用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历史中蕴含着治理国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这是引用论证。②由材料一的“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需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判断时与势,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找准前进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不断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滋养,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历史学习中修好‘心学’”可知,将历史比作“望远镜”“教科书”“营养剂”,这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重要性。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与“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有关的内容在材料二。由“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知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参考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由“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地方志记录前人处理政事的得失,兴亡成败尽在其中。在调查研究中,将下沉一线时看到的听到的,与地方志记录的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可知,地方志具有资治功能,从中汲取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由“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阅读地方志,除了能对当地流传史册的历史名人、民俗民风有更深刻地了解,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阅读地方志能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官才会永存史册,才会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进人物为楷模、以反面典型为鉴戒,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可知,阅读地方志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6.D7.C

8.①“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草,它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②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对人性之美的呼唤。③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寓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9.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②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和动机。③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对友人敏感到惭愧自责,欲言又止”错。“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内心的悲痛。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情节由此逐步展开”错误,本文的线索应该是还魂草的故事;“互诉心曲”在文中体现也不明显,主要是“我”写信给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草,它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如文中写道“……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其次,由“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可见,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对人性之美的呼唤。最后,“还魂草”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如战争之下的利莎希望得到还魂草救活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秦家凤,寄寓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如“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等,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如“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等,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和动机。最后,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如文中写道“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等,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更具艺术感染力。10.CHJ11.D

12.A

13.(1)韩国和魏国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国不肯给,智伯于是带领韩、魏两国一起攻打赵国,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2)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14.①首先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楚庄王的行为过度。②接着指出楚庄王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的误会,觉得他是贪图陈国的土地。③最后强调君子获取利益的前提是不放弃道义。【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蹊”动词,踩、踏,“牵牛”是“蹊”的方式,“人之田”是“蹊”的宾语,表意结构完整,C处断开。“田主”是主语,“杀其人而夺之牛”是谓语,前后结构完整,H处断开。“罪”是名词,“则有之”,是其谓语,“罚”,是名词,“亦重矣”是其谓语,“罚”前停顿,J处断开。故选CHJ。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使……崇高。/崇高。句意: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B.正确。句意:后来(赵、魏、韩)三国暗中联合,秘密商议。C.正确。危险。/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句意: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D.错误。发起、发动。/发生、引起。句意:从而做到徭役停罢。/还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使庄王十分生气”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问申叔时原因,并且认为申叔时说的对,可知,说庄王十分生气于文无据。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裂地”,割让土地;“授”,授予;“与”,给;“乃”,于是。(2)“目见”,亲眼看见;“故”,因此;“夙夜”,从早到晚;“孜孜”,辛勤努力;“无事”,不生事端。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中,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用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的事,说对牵牛人的惩罚过重,来说庄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这是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楚庄王的行为过度。②由“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可知,申叔时指出楚庄王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的误会,觉得他是贪图陈国的土地。③由“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可知,最后强调君子获取利益的前提是不放弃道义。参考译文:材料一: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庄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军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平息了暴乱,杀死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您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军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文子、中行氏,把他们消灭了,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国索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国不肯给,智伯于是带领韩、魏两国一起攻打赵国,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国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将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文子、中行氏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主,割去了他们的土地,还认为不够,于是起兵伐赵。韩、魏二君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城下,身死高梁城东,头颅被作为饮器,国家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笑话。这都是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材料二: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动用所有兵力,肆意发动侵略战争,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节选自《贞观政要》)15.C16.①本诗尾联从表面上来看,意思是走过让人忧愁的地方,那繁花似锦的地方就是成都了。诗人借蜀地优美的风光,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程险远而忧愁。②从深层次来看,这两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即不要因为眼前的艰难险阻而消极颓丧,要心怀美好的期待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③尾联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表达方式,读来富有美感和深意,感情表达含蓄、深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生动描绘了虹光洒满栈道的场景”错误,颈联“虹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没有详细描绘虹光洒满栈道的场景,只是提到了这样一种场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旧事物的衰退,“千帆”“万木”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借自然事物的交替暗示社会变迁的规律,也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让人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送人游蜀》的尾联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可从写景效果和蕴含哲理方面赏析。尾联两句意思是走过让人忧愁的地方,那繁花似锦的地方就是成都了。由“送人游蜀”的标题可知,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到遥远的蜀地而作,尾联两句,实际上是诗人借蜀地优美的风光,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程险远而忧愁。此外,如果“愁人处”可理解为眼前的艰难险阻,“锦城”就可代表光明的未来,可知这两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即不要因为眼前的艰难险阻而消极颓丧,心怀美好的期待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诗歌一般以抒情和议论结尾,本首诗尾联写景,读来富有美感和深意,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感情表达含蓄、深刻,这样写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17.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惟、忽、溺、搴、阰、洲、贬。18.A与众不同

B耿耿于怀

C合而为一

19.B

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语境看,“我这里的荷花”与其他地方的荷花是不同的,承接“看上去当然就……”一定是表达与其他荷花不同这一很自然的结论,故成语可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或事物不一样。B处,前文说“我爱其诗句之美”,那么“对长久以来一直不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荷花,应该是有些遗憾而不能释怀的,故成语可填“耿耿于怀”。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C处,据语境分析,“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二者都接触到水面,而且看上去“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可知莲瓣和它的倒影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故成语可填“合而为一”。合而为一:合并在一起,合并为一体。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接触”,意思是碰上、挨上。A.“接触”的意思是牵涉。B.“接触”的意思是碰上、挨上。C.“接触”的意思是人们间的接近、交往。D.“接触”的意思是接火,用枪炮互相射击。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四句古诗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花和荷叶之美,与④处“爱其诗句之美”“杭州西湖”相照应,衔接更加紧密。故选D。21.①这会带来很多后果

②从而节省时间

③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22.假如在生活中压力过大,那么我们可以借鉴“衣橱理论”,把关注点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弱化或消除不重要的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将“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放松下来”,后文说“这些后果因我们承受压力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各异”,可知横线处需要谈到后果的出现,而且这些后果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放松下来”有关,故推知填“这会带来很多后果”。第二处,前文是“这种思维”的特点,强调尽可能避免浪费时间,后文用“并”字领起的内容是“把时间用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可知,后文所说的“时间”是前面“减少我们需要选择衣服的机会”而节省出来的时间,故推知填“从而节省时间”。第三处,根据语境看,基于“我们大脑用于作决定的能量储备是有限的”的事实,后文讲每天早上决定穿什么衣服“是我们可以消除或至少弱化的事情”,可知横线处应该呼应“而是”,填“并不是……”,既然事情“可以消除或至少弱化”,可推知填“并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谈生活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放松下来,压力过大,从而出现了很多后果。第二段指出,面对生活中压力过大的问题,“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