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266题)_第1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266题)_第2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266题)_第3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266题)_第4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266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共9套)(共266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条规定的是()A、基本犯B、未遂犯C、结果加重犯D、预备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立法者在设置分则各条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时,通常按照犯罪客体所遭到的实际侵害来设置基本的犯罪构成及其法定刑。一般将《刑法》第114条的危险犯认作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基本犯,第115条的结果犯认作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结果加重犯。2、甲拦路抢劫,将被害人打倒在地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邻居乙(乙造成轻微伤),于是说:“不好意思,认错人了。”并赔偿乙100元钱,让乙赶快离开,自己继续等待下一行人。甲对乙的行为属于()A、抢劫罪(既遂)B、抢劫罪(中止)C、故意伤害罪(既遂)D、抢劫罪(预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本题中,甲将乙打成轻微伤说明已经实施了抢劫罪的实行行为,但并未达到抢劫罪既遂状态(如果造成轻伤以上后果或者抢到财物的,则是抢劫罪既遂),因此甲在既遂前,主动放弃犯罪(因为邻居并不能构成继续实施犯罪的客观障碍),也未造成危害结果的,构成犯罪中止。需注意甲虽然仍然意图继续实施抢劫行为,但对乙这次行为而言完全符合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因此B选项正确,AD选项错误。故意伤害罪要求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本题不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因此C选项错误。3、甲开枪杀害其妻子,开了两枪后,看到妻子痛苦万分,又将其送往医院,经抢救生还,但造成终身残疾。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中止)B、故意杀人罪(未遂)C、故意杀人罪(既遂)D、故意伤害罪(既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犯罪中止需要具备三个特征: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性、客观有效性。甲具有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但在结果发生前自动有效阻止了妻子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成立故意杀人罪的中止,应当减轻处罚。4、刘某父亲病重,刘某担心其继母分得父亲遗产,于是买了一盒阿胶用毒药浸泡,意图杀害继母。刘某将阿胶交给继母数日后,心生悔意,于是打电话告诉继母事情真相。继母告诉刘某说,她已经发现阿胶有异,早将其丢弃,刘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犯罪的终局状态,具有不可逆性。继母将有毒的阿胶扔掉,刘某已经构成犯罪未遂,不能再成立中止。5、甲投毒杀姚某,姚某呕吐不止,甲又觉得姚某可怜,送姚某到医院,医生鉴定甲的毒药不纯,不会致命,吐一会就会康复。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是犯罪分子认为自己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都认为具备自动性.,认定犯罪中止应注意:在犯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自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在犯罪实际上能够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认为遭遇客观障碍不可能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撤离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6、张三欲杀死同事李四,将毒酒放在自己办公桌,准备晚上给李四喝,然后外出。李四来到张三办公室,看到桌子上摆的陈年老酒,便喝下遂中毒身亡。关于张三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故意杀人罪(既遂)B、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罪论处C、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D、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罪论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张三的杀人行为并未着手,仅是预备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同时触犯过失致人死亡罪,甲只有一个行为,属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7、关于犯罪未遂,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未遂,要求犯罪未得逞,所谓未得逞是指没有实现犯罪目的B、根据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完成,可以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以犯罪实行行为能否实际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D、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没有既遂,即犯罪行为尚未完整地满足刑法分则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我国认定犯罪既遂的通说是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因此犯罪是否既遂与实行行为是否达到了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关系。A选项说法错误。8、交通肇事罪在犯罪既遂的形态上看属于()A、实害犯B、危险犯C、行为犯D、举动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实害犯是指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实害后果才构成该罪的既遂,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交通肇事罪、扰乱社会秩序罪等属于实害犯。9、为杀人而制造枪支的,属于()A、预备行为B、未遂行为C、实行行为D、不可罚行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实行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行为。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实质区别在于能否直接侵害犯罪客体。如果行为人实行了某一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即使仅是为实行另一犯罪行为作准备的,也是实行行为。例如,为杀人而制造枪支或者偷窃枪弹的,其行为本身属于非法制造枪支罪或者盗窃枪支罪的实行行为。10、用诅咒的方法杀人的行为,属于()A、愚昧犯B、不能犯未遂C、能犯未遂D、预备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愚昧犯或者迷信犯,是指使用愚昧或迷信的方式犯罪,按照科学的观念根本不可能对法律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迷信犯或者愚昧犯与不能犯未遂区别的要点是:迷信犯、愚昧犯是行为人犯了常识错误;愚昧犯或者迷信犯预定实施的行为与实际实施的行为是一致的,在不能犯未遂的场合,行为人实际使用的犯罪方法与预想使用的犯罪方法不一致,以致犯罪不能既遂。11、甲用菜刀砍杀妻子,被邻居阻止后,深感自责将妻子送医院抢救,妻子未死。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是指在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既遂以前的全过程。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则不存在中止问题。犯罪明显告一段落归于未遂后,有某种补救行为,不成立中止。甲被邻居阻止,已经构成犯罪未遂,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12、甲在抢劫时,突然产生幻觉,看见警车驶来,于是自动放弃犯罪。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自动放弃犯罪意味着行为人彻底放弃继续实施该犯罪的意图。自动中止犯罪的原因有:出于真诚的悔悟,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受到别人的规劝,害怕受到刑罚的惩罚等。在犯罪实际上能够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认为遭遇客观障碍不可能进行到底的情况下,犯罪人撤离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因为认识错误、发生错觉、幻觉而使犯罪没有进行下去的,通常不认为具有自动性。13、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可重复加害行为的,可以成立中止。在此种情况下,犯罪人预想的犯罪过程并没有结束,没有遇到意志以外的原因,放弃的是可重复加害的行为。D选项说法正确。14、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B、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免除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15、甲扬言要杀死抢走自己女友的乙,甲的行为属于()A、犯意表示B、预备行为C、实行行为D、教唆行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以口头、文字等形式将其直接故意犯罪的意图明确表露出来,没有任何具体的犯罪准备活动。犯意表示停留在思想表露的范畴,而不是任何犯罪行为,对外界不发生现实的影响,故不认为是犯罪。而犯罪预备越过了思想认识阶段,实施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并有进一步发展至犯罪的实行的可能,在重视犯罪预防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可罚性,A选项说法正确。16、甲的儿子乙患有严重精神病,甲为了让乙留下子嗣,而将女子丙绑回家中,并协助乙强奸丙。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与乙共同构成强奸罪,甲是主犯,乙是从犯B、甲与乙共同构成强奸罪,甲是从犯,乙是主犯C、甲与乙共同构成强奸罪,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D、甲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即作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甲与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ABC选项错误。在本案情况下,甲不过是把精神病人乙当作犯罪的工具实施自己的犯罪,这种情形不构成共同犯罪,甲在理论上被称为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间接正犯有两种情形:(1)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实施犯罪;(2)利用不知情的人的行为实施犯罪。D选项正确。17、甲乙丙三人共谋走私毒品,共同集资100万元,由丙购买毒品走私。关于本案的刑事责任,说法正确的是()A、甲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B、乙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C、丙单独构成走私毒品罪D、甲乙丙成立走私毒品罪的共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实行行为、帮助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共谋行为。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渎职罪的是()A、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B、私放在押人员罪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渎职罪一章需要了解考试分析列举的罪名: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私放在押人员罪,食品监管渎职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ABD选项都属于渎职罪一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选C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9、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必须要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A选项说法正确。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不法行为即将发生和已经结束都不能进行正当防卫。B选项说法错误。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不法侵害的主观条件是必须为了保护合法利益。C选项说法正确。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违反限度条件的构成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选项说法正确。20、关于紧急避险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A错误。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C错误。21、下列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在希望、追求完成某种特定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支配下,客观上就会有一个进行犯罪预备行为、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和完成犯罪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顺利完成即达到既遂状态,如若在完成之前停止就形成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并且根据其停止的阶段和原因不同可以分为预备、未遂、中止。A选项错误。间接故意犯罪由于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所持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所以间接故意实施的危害行为只有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出现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后果时就构成犯罪,未出现则不构成犯罪。因此不会有犯罪未完成形态的问题。B选项正确。注意: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考试分析明确的观点,与司法考试的观点或有一定冲突,但请以考试分析的观点为准。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的惩罚仅限于发生危害结果且刑法明文规定过失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因此过失犯罪必须有法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成立犯罪,不处罚其未完成形态,因此不必讨论过失犯罪的未完成形态。CD选项正确。22、下列犯罪中,属于行为犯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犯罪既遂的形态在理论上争议较大,建议考生以考试分析观点为准,并记住考试分析列举出的常见的类型。狭义的行为犯,是以法定行为的实施到一定程度作为既遂的标志。法硕考试中的行为犯的概念是广义的行为犯的概念,包括狭义的行为犯和举动犯。举动犯,是指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就是既遂的犯罪。常见的行为犯包括: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诬告陷害罪、刑讯逼供罪、煽动分裂国家罪、脱逃罪、传播性病罪、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AB选项正确。实害犯,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常见的实害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交通肇事罪、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诈骗罪等。C选项错误。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发生的危险的程度为犯罪的既遂。常见的危险犯有:放火罪、爆炸罪、决水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D选项错误。23、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预备行为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预备犯罪,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考生需要记住一些常见的预备行为,例如:准备犯罪工具、商议犯罪计划、引诱共同犯罪人、调查犯罪现场、排除犯罪障碍、前往犯罪现场、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地点、跟踪或守候被害人。A选项属于守候被害人,正确。B选项属于准备犯罪工具,正确。C选项属于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地点,正确。犯罪预备行为不同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等方式将故意犯罪的意图表露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客观活动。现代刑法摒弃思想犯罪,因此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而犯罪预备行为超出了思想阶段,而从事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D选项属于犯意表示,错误。24、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属于()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把意图实现的行为全部实行完毕的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意图实现的行为并未完全实行完毕的未遂。本题中甲没有将其意图实现的强奸行为全部实行完毕,在中途即被迫停止,因此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能犯未遂,是指有可能既遂的未遂。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产生了事实错误而不可能既遂的未遂。主要有工具不能犯的未遂和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甲将男人当成女人产生了对象错误,这种错误导致其不可能达到强奸的既遂状态,因此属于不能犯未遂。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需要注意区分不能犯与迷信犯。迷信犯,又称愚昧犯,是指用迷信或愚昧的方式犯罪,而不可能对法律利益造成任何危害。另外,还需注意法硕考试中不能犯属于未遂犯中的一种情形,这一点与司法考试不同。25、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既可能发生于犯罪预备阶段,也可能发生于犯罪实行阶段。据此,犯罪中止从时间上可划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即发生在预备过程、着手实行犯罪之前的犯罪中止。实行阶段的中止,即发生在着手实行以后的犯罪中止。可细分为: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之前的犯罪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而犯罪结果最终出现之前行为人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三、简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6、简述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标准答案:(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利。(2)前提相同:都必须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紧迫危险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在合理限度内给某种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都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超出法定限度造成损害结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4)对象条件:针对侵害人防卫。(5)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具有避险意图。(2)避险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3)避险的起因是指存在着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危险。(4)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利益的方法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5)避险的时间是危险正在发生。(6)避险只有在不得已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7)避险不得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8)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要求的人不得实施避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标准答案:(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标准答案:(1)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3)中止必须有客观行为。(4)中止必须具有有效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标准答案:(1)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2)客观上犯罪人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行犯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1、2015年10月31日以前一人犯数罪,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予以数罪并罚的,()A、执行有期徒刑B、执行拘役C、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再执行拘役D、拘役执行完毕后,再执行有期徒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一人犯数罪,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予以数罪并罚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69条第2款的规定。而修正后《刑法》第69条第2款规定: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因此本题选A。2、甲早就暗藏杀杨某之心,某日甲梦游中用水果刀杀死来家里做客的杨某一家五口。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甲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梦游人的无意识动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现代刑法禁止对思想定罪处罚,所以,任何犯罪都不能缺少危害行为,无危害行为则无犯罪,无行为即无刑罚。3、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是()A、犯罪构成B、犯罪概念C、刑罚论D、刑事责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犯罪论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着犯罪构成展开的,并且是按照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的框架,分门别类论述的;在刑法分则中,也是按照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的体系分别论述具体犯罪的特殊构成要件的。因此,理解、掌握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是学好刑法学的关键之一。A项正确。4、故意杀人罪属于哪种犯罪类型()A、实害犯B、危险犯C、行为犯D、迷信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实害犯是指行为已经造成法定的实害后果才是该罪的既遂,仅有杀人的行为尚不足以成为该罪的既遂,必须有杀人行为且致人死亡才能成立该罪的既遂。故意毁坏财物罪、交通肇事罪、扰乱社会秩序罪等也属于实害犯。5、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医生疏忽大意在处方中给患者开出了两种不能同时使用的药,护士在配药时也没有检查,导致患者输液时死亡。医生和护士构成共同犯罪B、甲用止疼粉冒充K粉卖给乙,乙又在夜店销售该“K粉”。甲和乙构成共同犯罪C、丙超速行驶将一行人撞成重伤,坐在副驾驶的丁告诉丙,趁着没人赶紧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丙和丁构成共同犯罪。D、张三和李四不约而同在同一仓库盗窃,张三和李四构成共同犯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过失犯罪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只有一个例外,即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6、下列关于牵连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牵连犯是指实施某个犯罪,作为该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犯罪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对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C、只要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两个以上犯罪行为的,都是牵连犯D、有学者认为,牵连犯除了具有目的上的关联性之外,数行为在客观上具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牵连犯指实施某个犯罪,作为该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的情况。牵连犯有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有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但不是只要有一个犯罪目的,就一定构成牵连犯。构成牵连犯要求所触犯的两个罪名之间有牵连关系。比如吸收犯也可以只有一个犯罪目的,但是一个犯罪行为吸收了另一个犯罪行为,而不是两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本题选C。ABD选项正确。7、关于刑罚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刑罚的报应观念主要存在于古代刑法,在现代刑法中没有任何意义B、刑罚的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准备犯罪的人实施犯罪C、刑罚的一般预防,是用刑罚的威力震慑有可能犯罪的人,促使其放弃犯罪D、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为了预防的目的,应当一律从重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罚报应观念认为,刑罚是对犯罪的公平报应,科处刑罚的唯一理由就是行为人犯了罪。报应观念要求只能在“同态报应”的范围内科处刑罚,因此,即使在现代刑法中其对划定刑罚的上限也有重要意义。A选项错误。刑罚的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是犯罪的人。B选项错误。所谓的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重蹈犯罪人的覆辙。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C选项正确。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既要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又要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二者要并重。并且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为了预防犯罪而一律从重处罚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选项错误。8、甲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后,在公安机关调查期间,主动供述自己曾抢夺他人财产。甲供述抢夺的行为属于()A、立功B、重大立功C、坦白D、特别自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本题中,司法机关掌握的甲的犯罪罪行是盗窃,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抢夺罪行,与司法机关掌握的盗窃罪行是不同种罪名,因此成立特别自首,D选项正确。9、关于假释,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构成累犯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得假释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7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8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9年。丙服刑6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D、丁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3年,对丁可以假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乙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仍然不妨碍其适用假释。10、()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使已经过了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法定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追诉期限的制度A、时效中断B、时效中止C、时效延长D、时效终结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只规定了时效中断和时效延长。因而BD选项不正确。时效延长,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使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制的制度。因而选项C应予排除。11、甲是某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某次因公出国时,在境外叛逃。甲的行为构成()A、间谍罪B、叛逃罪C、背叛国家罪D、分裂国家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本题中甲是某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在境外叛逃,成立叛逃罪,B选项正确。12、甲违反学校规定被处罚,为泄愤,在学校食堂免费供应的汤里投入剧毒农药,造成5人中毒死亡,多人受伤。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B、故意伤害罪C、投放危险物质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成立本罪,要求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包括危险气体、液体、固体。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的行为是投放行为。本题中,甲向食堂免费供应的汤中投放剧毒农药,汤是供不特定多数人饮用的,剧毒农药属于毒害性的危险物质,因此甲的行为是投放毒害性的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C选项正确。13、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在掌握充分证据后,公安机关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甲到保险公司财务室领取20万元赔偿金后,刚走到门口即被守候的多名侦查人员抓获。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保险诈骗罪未遂B、保险诈骗罪既遂C、保险诈骗罪预备D、合同诈骗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保险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保险标的、虚构保险事故、夸大保险事故、故意制造保险事故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保险事故,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就进入了犯罪的实行阶段。不可能构成保险诈骗罪预备,C选项错误。保险诈骗罪的既遂要求行为人实际取得了保险赔偿金,这里甲虽然取得了理赔款,但是早已被保险公司识破,保险公司的赔款行为是为了配合公安机关,因此甲取得赔偿金与其实施的保险诈骗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其取得的赔款,在实质上并不属于赔偿金,即甲未取得真正的保险赔偿金,不构成保险诈骗罪的既遂。B选项错误。甲实施了保险诈骗行为,在实行阶段,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既遂状态,属于犯罪未遂。甲成立保险诈骗罪未遂,A选项正确。合同诈骗罪与保险诈骗罪是一般法条与特别法条的关系,如果符合特别法条的构成要件,则优先适用特别法条,因此甲的行为不再成立合同诈骗罪。D选项错误。14、2012年以来,赵某在菏泽市牡丹区其经营的“齐鲁书店”营销盗版英、汉词典。期间,赵某购进盗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480本和盗版的《牛津双语高阶英汉词典》6420本。赵某通过物流方式,将购进的盗版书籍销往陕西、河南、安徽、北京等地,从中牟利十余万元。赵某的行为构成()A、侵犯商业秘密罪B、侵犯著作权罪C、假冒注册商标罪D、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违反著作权管理法规,明知是侵权复制品而故意销售,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行为。所谓“侵权复制品”,包括侵权复制的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录音录像制品、美术作品等。本题中,赵某明知《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双语高阶英汉词典》是盗版的,是侵权复制品,但是其为了牟利,故意将其销往各地,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D选项正确。15、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预备犯罪,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考生需要记住一些常见的预备行为,例如准备犯罪工具、商议犯罪计划、引诱共同犯罪人、调查犯罪现场、排除犯罪障碍、前往犯罪现场、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地点、跟踪或守候被害人。A选项属于守候被害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B选项属于准备犯罪工具,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C选项的投毒行为属于刑法所直接禁止的故意杀人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正确。D选项属于引诱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16、2010年3月3日,刘某酒后在某电玩城消费,输钱后怀疑机器作弊,与闻讯赶来处理此事的该电玩城经理贾某发生争执。刘某因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跟随要离开的贾某来到该电玩城3号门前台阶处,背向台阶,再次与贾某发生口角。因认为刘某出言不逊,贾某脚踢刘某腿部一下、手扇刘某脸部一下,致刘某失足从3号门楼梯上端仰面倒地,滚落下台阶,当场昏迷。贾某将刘某打倒后离开现场,后贾某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观察刘某的伤情,工作人员查看后回复刘某已清醒,正坐在台阶上休息。由于不放心刘某伤情,贾某亲自折返3号门口查看刘某伤情,在确信刘某无碍后,方才离开。后刘某于2010年3月4日凌晨被送入医院,因救治无效死亡。贾某的行为()A、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要件的内容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死亡结果。责任形式为过失,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本题中,刘某因对机器输钱的处理结果不满而与贾某发生争执,对于刘某的纠缠,贾某选择转身离开,后由于刘某尾随贾某至电玩城3号门台阶处并出言不逊,贾某才手扇刘某脸部一下,脚踢刘某腿部一下,以求摆脱刘某的纠缠。基于社会一般人的认识标准,刘某作为成年男子,受到普通的一下手扇或脚踢并不足以使其滚落石阶,因此贾某认为手扇、脚踢刘某并不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后果。贾某认识到了行为时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些客观条件,其主观罪过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且刘某在滚落石阶昏迷后,贾某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观察刘某的伤情,在被告知刘某已醒过来正在休息时,贾某仍不放心,亲自到现场观察刘某的伤势,在确信刘某无大碍后方才离开现场。上述行为充分说明了刘某死亡的结果完全违背贾某的主观愿望,贾某并不是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因此,贾某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是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A选项正确。17、甲趁夜深人静时窜入村民乙家中盗取现金一万元,刚要离开,被惊醒的乙发觉,甲为了逃避抓捕将乙打伤,甲的行为构成()A、抢劫罪B、故意伤害罪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甲实施盗窃行为,为了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后果,属于《刑法》第269条规定的从盗窃转化为抢劫罪的情况。18、对下列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是()A、在走私普通货物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B、武装掩护走私C、贩卖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D、运送他人偷越国境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一般情况下,在犯罪中暴力抗拒执法的,需要以实施的犯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刑法》第157条规定:“武装掩护走私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347条的规定,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作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结果加重犯,不再数罪并罚。C选项错误。《刑法》第318条规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二)多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或者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人数众多的;(三)造成被组织人重伤、死亡的;(四)剥夺或者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五)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六)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七)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犯前款罪,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D选项错误。19、2013年11月,钱某欲将一栋住宅楼改建成宾馆。因该楼非商业用房,相关部门不予出具商业用房证明,亦不予验收。钱某通过他人介绍获知左某可以制作假印章,遂找到左某要求为其伪造枞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章加盖在自己提供的商业用房证明上,左某同意。左某伪造了枞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印章,加盖在钱某写好的商业用房证明上。左某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C、构成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D、构成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是指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本罪要求伪造、变造、买卖的必须是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这里的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公文,是指以国家机关名义制作的处理公务的文书。证件,一般是指有权制作的国家机关颁发的,用以证明身份、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其他事项的凭证。印章,包括印形和印影。印形,是指固定了国家机关名称等内容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在其他物体上的图章;印影,是指印形加盖在纸张等物品上所呈现的形象。本题中,左某伪造住建局的印章,并加盖在商业住房证明上,左某的行为成立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B选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0、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A错误。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C选项错误。21、应当认定为主犯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1)主犯的种类:①集团犯罪首要分子;②其他起主要作用的。(2)从犯种类:①次要的实行犯;②辅助的帮助犯。(3)胁从犯只有一种:受暴力胁迫参加犯罪。(4)主犯、从犯的简易认定方法。①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实行犯、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应认定为主犯。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一般可认定为主犯,但未必都是主犯。②次要作用的实行犯、辅助作用的帮助犯、作用明显小的教唆犯,可以是从犯。(5)认定从犯的意义,法定情节:对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2、下列行为人所谋取的利益,属于行贿犯罪中的“不正当利益”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规定:“在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甲乙丁,都属于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ABD选项正确。丙是要求法官吴某依法办事,谋取的利益属于合法正当的利益,不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C选项错误。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3、简述危害行为的特征。标准答案:(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人的无意识动作、身体受外力强制形成的动作、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动作等,都不是危害行为。(3)危害行为侵犯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这是它的实质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刑罚的特征。标准答案:(1)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内容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2)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人。(3)适用主体只能是国家审判机关。(4)刑罚的种类及适用标准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依据。(5)适用程序上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6)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1)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客体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即以金钱或者金钱以外的有经济价值的物品为报酬,从第三者手中换取妇女、儿童的行为。犯罪对象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伪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标准答案:(1)伪证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司法活动秩序。(2)伪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3)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4)伪证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意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孟某在审理一起劫持火车案件过程中,将劫持汽车罪中的“汽车”解释为包含火车。孟某的解释属于()A、扩大解释B、司法解释C、类推解释D、立法解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将其字面含义加以扩张,使其符合刑法真实含义。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火车与汽车属于并列关系,完全不在汽车词义所包含范围之内,不属于扩大解释,而是类推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释是司法解释,但具体至某一法官的解释则为学理解释。立法解释即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我国立法解释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甲未经许可收购珍贵树木制作家具,没有意识到该行为属于《刑法》第344条规定的非法收购、加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甲的认识错误属于()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客体认识错误C、手段认识错误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1)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本题就属于这种情况;(2)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被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3、关于正当化事由,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只要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B、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D、消防队员在救火时,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侵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虽然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但如果并未超过必要限度的,即不属于防卫过当。A选项错误。《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并不限于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罪,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等其他犯罪,只要严重危害公民人身权利的,即可以实施特殊正当防卫。B选项错误。不管财物所有人是他人还是自己,只要放火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属于放火罪,因此C选项正确。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D选项错误。4、关于犯罪未遂,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未遂,要求犯罪未得逞,所谓未得逞是指没有实现犯罪目的B、根据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完成,可以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以犯罪实行行为能否实际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D、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没有既遂,即犯罪行为尚未完整地满足刑法分则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我国认定犯罪既遂的通说是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因此犯罪是否既遂与实行行为是否达到了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没有关系。A选项错误。5、甲唆使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乙故意伤害他人,甲属于()A、共同犯罪中的从犯B、共同犯罪中的主犯C、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D、间接正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把他人当工具利用的不构成共同犯罪,这种情形称为间接正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利用没有责任能力或没有达到责任年龄的人去实行犯罪的;二是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甲教唆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乙故意伤害他人,构成间接正犯。6、对下列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是()A、走私普通货物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B、武装掩护走私C、贩卖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D、运送他人偷越国境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一般情况下,在犯罪中暴力抗拒执法的,需要以实施的犯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特殊的情况下,暴力抗拒执法不再定妨害公务罪,而是作为以下犯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7、关于数罪并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犯两罪分别被判处没收财产和罚金,没收财产吸收罚金,只执行没收财产B、乙犯两罪分别被判处管制和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后,再执行管制C、丙犯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后,再执行拘役D、丁犯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和有期徒刑15年,应在15年以上25年以下确定刑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69条第3款,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没收财产和罚金属于种类不同的附加刑,应当分别执行,A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69条第2款,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乙犯两罪分别被判处管制和有期徒刑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B选项正确。丙犯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执行有期徒刑。C选项错误。注意BC选项涉及知识点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内容,应当予以重视。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均为有期徒刑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丁所犯两罪的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最终确定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20年,因此应当在15年以上20年以下,确定刑罚。D选项错误。8、《刑法》第133条规定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第285条规定的“违反国家规定”属于()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空白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不直接叙明犯罪的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犯罪行为所违反的其他法律法规。违反其他的法律法规是构成某种犯罪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该犯罪也就不能成立。9、甲酒后驾车缓慢行驶,此时乙高速逆向行驶,甲及时刹车仍未能防止事故发生,乙当场死亡,甲受轻伤,经查事故发生时甲血液酒精含量为50mg/100ml。甲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构成交通肇事罪C、构成危险驾驶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甲虽然酒后驾车,但行驶缓慢,紧急情况下又及时采取刹车措施,说明甲的意识是清醒的,即甲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与乙死亡后果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无需对乙死亡的后果负责,所以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此外甲的酒精浓度未达到危险驾驶罪的成立标准,因此甲不构成危险驾驶罪。综上,甲不构成犯罪。A选项正确。依前述,甲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与乙死亡后果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无需对乙死亡的后果负责,所以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但不能免除甲在行政法上的责任。B选项错误。危险驾驶罪中的醉酒驾车,要求血液中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以上,甲血液中酒精含量未达到醉驾的标准,因此不成立危险驾驶罪。C选项错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兜底罪名,只有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的任何一种犯罪,且行为与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具有相当性时才可能构成该罪。另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故意犯罪,甲明显不具有造成乙死亡的故意心态,D选项错误。10、甲弄虚作假,采用将高关税税率货物伪报为低关税税率货物的方法进口货物,偷逃关税20万元。甲的行为构成()A、逃税罪B、走私罪C、诈骗罪D、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偷逃数额较大的关税的行为。甲弄虚作假,采用将高关税税率货物伪报为低关税税率货物的方法进口货物,偷逃关税20万元的行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D正确。11、下列犯罪中,属于绝对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是()A、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B、侮辱罪C、虐待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57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可见,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只有一般情形是告诉才处理,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属于公诉案件。A选项错误。《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可见,侮辱、诽谤罪在一般情形下是告诉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则转为公诉案件。B选项错误。《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可见,虐待罪一般情况告诉才处理,但是如果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或者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则转为公诉案件。C选项错误。《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可见,侵占罪都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没有例外情形。D选项正确。12、1998年9月,朱某与刘某结婚。2002年开始,朱某经常因感情问题及家庭琐事殴打刘某,致使刘某多次受伤。2011年7月11日,朱某又因女儿的教育及怀疑女儿非自己亲生等问题与刘某发生争执。朱某持皮带抽打刘某,致使刘某持刀自杀身亡。朱某的行为构成()A、虐待罪B、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C、故意杀人罪D、遗弃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虐待罪是指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行为。本罪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员,即虐待人与被虐待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收养关系。如丈夫虐待妻子、父母虐待子女、子女虐待父母、媳妇虐待公婆等。虐待行为的内容必须表现为进行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包括使被害人产生肉体上或者精神上痛苦的一切行为。前者如殴打、冻饿、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予治疗等;后者如侮辱、咒骂、讽刺,不让参加社会活动等。两种虐待手段既可能同时使用,也可能单独使用或交替使用。虐待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才构成犯罪。情节是否恶劣,要从虐待的手段、持续的时间、对象、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司法实践,下列情形属于情节恶劣:虐待持续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虐待手段残忍;虐待造成被害人轻微伤或者患较严重疾病;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病患者实施较为严重的虐待行为等。要准确区分虐待犯罪致人重伤、死亡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犯罪致人重伤、死亡的界限,必须根据被告人的主观故意、所实施的暴力手段与方式、是否立即或者直接造成被害人伤亡后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被告人主观上不具有侵害被害人健康或者剥夺被害人生命的故意,而是出于追求被害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长期或者多次实施虐待行为,逐渐造成被害人身体损害,过失导致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或者因虐待致使被害人不堪忍受而自残、自杀,导致重伤或者死亡的,属于《刑法》第260条第2款规定的虐待“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应当以虐待罪定罪处罚。被告人虽然实施家庭暴力呈现出经常性、持续性、反复性的特点,但其主观上具有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持凶器实施暴力,暴力手段残忍,暴力程度较强,直接或者立即造成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本题中,朱某长期殴打自己的妻子,在2011年的这次殴打中,朱某并没有剥夺妻子生命的故意,只是出于追求妻子肉体上的痛苦,导致妻子不堪忍受而自杀,朱某的行为属于虐待致使被害人死亡,成立虐待罪,A选项正确。13、甲对某金店售货员说:“把柜台里最左边那条金项链拿给我看看。”销售员便将金项链交给甲。甲趁机用自己携带的假项链调包,然后以不喜欢为由退还给销售员,离开商店。甲的行为构成()A、抢夺罪B、盗窃罪C、诈骗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抢夺的行为。所谓公然夺取,是指行为人明知被害人知情还当着被害人的面强行夺走财物。甲并非公然夺取金项链,不可能构成抢夺罪。A选项错误。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自以为秘密的手段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既使用了诈骗手段,又实施了秘密窃取行为的,秘密窃取是行为的本质特征,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B选项正确。诈骗罪的行为结构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他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他人受有损失——行为人获得利益。甲虽然虚构事实并使得售货员产生错误认识,但售货员并没有基于错误认识将财产的占有处分给甲,因此甲获得财物与诈骗行为不具有因果关系,不成立诈骗罪。C选项错误。侵占罪是指将代位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变为自己所有,拒不退还的行为。金项链不是甲代为保管之物,也不是他人遗忘物,甲不可能构成侵占罪。D选项错误。14、下列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是()A、多次抢夺B、多次敲诈勒索C、多次盗窃D、多次卖淫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卖淫是违法行为,但不是犯罪行为,由于刑法没有将多次卖淫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即使是多次卖淫社会危害性较大也不构成犯罪,多次抢夺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情形,应当注意。15、2004年7月,性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对毕某进行抽血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工作人员告知毕某其确诊为梅毒,并告知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由于缺乏生活来源,2014年5月,毕某来到南通市通州区某浴室从事卖淫活动。5月26日,李某云、刘某达相继来到浴室洗澡,在洗完后休息时,毕某主动上前招呼,表示可以提供特殊服务。李某云、刘某达相继与毕某发生了性关系。毕某的行为构成()A、组织卖淫罪B、强迫卖淫罪C、传播性病罪D、传播淫秽物品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传播性病罪是指明知自己身患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进行卖淫或者嫖娼活动的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传播性病罪,不仅要求行为人确实患有性病,还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一般来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明知”:(1)有证据证明曾到医疗机构就医,被诊断为患有严重性病的;(2)根据本人的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患有严重性病的;(3)通过其他方法能够证明是“明知”的。本题中,毕某明知道自己患有梅毒,还进行卖淫活动,其行为构成传播性病罪,C选项正确。16、公安局副局长甲收受犯罪嫌疑人家属10万元现金,允诺释放犯罪嫌疑人,因为局长不同意未成。甲的行为()A、由于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所以不构成受贿罪B、构成受贿罪(既遂)C、构成受贿罪(未遂)D、构成诈骗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三种情形:第一,实际或者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第二,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第三,履职时未被请托,但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甲已经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并实际收受了他人财物,构成受贿罪。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受贿罪只要收取到了他人有经济价值的财物,即构成既遂,不需要实际为他人谋取到利益。C选项错误。甲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甲有能力完成他人请托,并已付诸努力,因客观原因未完成,不属于诈骗罪。D选项错误。17、工商局局长甲明知自己弟弟的皮包生产厂大量生产仿冒国外奢侈品牌的皮包,但未依法采取措施,导致假冒皮包大量流入市场。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滥用职权罪B、玩忽职守罪C、徇私枉法罪D、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是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渎职罪中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是一般罪名,渎职罪一章的其他罪名是特别罪名,同时构成一般罪名和特别罪名的,按照法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优先适用特别法条,认定为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即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商局局长甲不是司法工作人员,不成立徇私枉法罪。C选项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8、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宽大处理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A选项正确。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具有前述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B选项正确。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C选项正确。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D选项正确。19、下列关于犯罪既遂的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犯罪既遂,指行为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犯罪既遂是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也是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法律后果)进行处罚的标准形态,AB项正确。理论上关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不一,有结果说、目的说、构成要件(齐备)说。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该学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的情况。只要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的情况,就构成犯罪既遂,而不管是否达到犯罪预期的目的。在危险犯、行为犯中,只要产生了危险或者完成了犯罪行为,就构成犯罪既遂,是否实现犯罪目的,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因此CD项错误。本题选AB。20、关于判断罪数的标准,主要学说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关于判断罪数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行为说,认为行为是犯罪的核心要素,主张按照自然观察的行为个数判断犯罪的个数,即行为人实施一行为的,只能构成一罪;实施数行为的,才能构成数罪。(2)法益说(结果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主张以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个数作为判断罪数的标准。(3)意思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犯罪意思的外部表现,行为只是行为人犯罪意思或主观恶性的表征,应当以行为人犯罪意思的个数作为判断犯罪个数的标准。(4)构成要件说。以构成要件为标准,主张符合一次(一个)构成要件的事实就是一罪,符合数次(数个)构成要件的事实就是数罪。我国刑法学说确定罪数的标准是犯罪构成要件说。因此本题选ABCD。21、关于附加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刑罚方法。罚金的数额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同时也要考虑犯罪分子的经济能力。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根据《刑法》第53条,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等原因缴纳确实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免除。因此,罚金执行方式包括一次缴纳、分期缴纳、强制缴纳、随时缴纳、减免缴纳,A选项正确。驱逐出境,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境的刑罚方法,只适用于外国人。如果犯罪的外国人继续居留我国境内有害于我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民法院可以对其单独判处或者附加判处驱逐出境。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如果是中国人,则不能适用驱逐出境;如果是外国人,也并不是必须附加适用驱逐出境。B选项错误。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四种情况:(1)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主刑是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3)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相应的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C选项错误。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者全部。当没收犯罪分子的全部财产时,基于人道主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应当为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D选项正确。22、下列行为中,构成放火罪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放火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D选项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因此,不构成放火罪。行为人死亡不影响犯罪成立,只是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所以B选项以自焚的方法烧毁公园的林木,不管自焚目的是否实现,均成立放火罪,此项当选。23、下列情形中属于盗窃罪既遂的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盗窃罪的既遂标准。考试分析的观点是,对于一般财物是失控加控制说(其本质也是控制说),对于无形财物是失控说。A选项,虽然财物主人失去控制,但犯罪人没有控制财物的可能性,只能是未遂。B选项,财物主人已经失去控制,并且犯罪人已经控制财物,就已经成立既遂,之后又失去控制(丢失),不能改变既遂的状态。C选项,扒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多次盗窃不要求数额巨大,是指犯罪成立不要求数额。但是没偷到钱或偷到1分钱属于未遂,也要处罚。一般盗窃没达到数额较大不构成犯罪。D选项,财物很小,犯罪人藏于身上或隐蔽场所时,就是既遂(失控+控制),不要求财物转移出场所。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4、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和体现。标准答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主要体现在:(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2)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3)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缓刑;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累犯和再犯的区别。标准答案:一般意义上的再犯,是指再次犯罪的人,即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实施犯罪的人。对再犯的后犯之罪实施的时间并无限制,既可以是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实施的,也可以是在刑满释放之后实施的。累犯和再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累犯前后实施的犯罪必须是特定的犯罪;而再犯前后实施的犯罪并无此方面的限制。(2)累犯一般必须以前后两罪被判处或者应判处一定刑罚为构成要件;而构成再犯,并不要求前后两罪必须被判处一定刑罚。(3)累犯所犯后罪,一般必须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法定期限之内实施的;而构成再犯,对前后两罪之间并无时间方面的限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假释与监外执行的区别。标准答案:(1)适用对象不同。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监外执行则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2)适用条件不同。假释适用于执行了一定刑期,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已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监外执行适用于因法定特殊情况不宜在监内执行的犯罪分子。(3)收监条件不同。假释只有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生法定情形,才能撤销;监外执行则在监外执行的法定条件消失,且刑期未满的情况下收监执行。(4)期间计算不同。假释犯若被撤销假释,其假释的期间,不能计入原判执行的刑期之内。监外执行的期间,无论是否收监执行,均计入原判执行的刑期之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1)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制中关于普通货物、物品进出口的监管制度和征收关税制度。(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武器、弹药、核材料、假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淫秽物品以及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金银和其他贵重金属以外的其他货物、物品进出境,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关于减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B、减刑包括对罚金的减免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15年D、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罪犯,在减为无期徒刑后,将剥夺政治权利减为3至10年属于减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因此减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A选项错误。减刑的对象只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罚金刑的酌情减少或者免除不属于减刑制度的范围。B选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