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5一轮复习选必一纲要选必二《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9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22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4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60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P86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P35选必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教材融合【时空定位】东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西周春秋战国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阶段特征总体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社会民族关系【阶段特征】“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视;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铁犁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工商业发展,打破工商食官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命题趋势:

(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

(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本单元是高考高频考点,大题小题都有涉及。复习时注意与三本选择性必修知识点的关联。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经济结构;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复习思路:变了什么——因何而变——如何应变时空维度下的春秋战国

西周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争霸兼并对比地图,从春秋到战国,出现了哪些变化?【知识梳理】】①国家数量变少,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变②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融入华夏族③长城的修建:北面长城——防止少数民族入侵(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加剧)中原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长城(征伐加剧,战争频繁)政治之变这一时期为什么政治会出现这些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中国古代史》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出现不少新兴大城市,封建经济的发展①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经济之变思想之变(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官僚政治开始形成;阶级: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自耕农佃农兴起;士阶层的崛起;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民族:华夏认同变法改革一、政治之变——大动荡概况“春秋五霸”齐国、_____、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_____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___________年被秦国吞并姜姓公元前256晋国1.诸侯纷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列国纷争,权力下移

兼并战争使众多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I)★政局:天下共主社会稳定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时局动荡,破坏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崩溃★国家:天下共主周朝统一诸侯国数目减少统一的趋势春秋五霸(相继)尊王攘夷战国七雄(并存)天下共主九鼎七鼎五鼎三或一鼎礼乐制诸侯争霸

战国兼并【知识拓展】分析列国纷争给时局的影响(1)灾难: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休,加重了人民负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制度: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崩溃(3)变革: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4)统一: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为国家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⑸民族: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典例研析】(2020·全国卷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春秋形势图结合教材正文与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华夏认同华夷融合民族:第1次大交融为统一奠基华夏认同华夷融合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华夏2.华夏认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的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思考“诸夏”认为吴楚、秦仍属蛮夷之地的原因?材料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从春秋到战国》分析楚王态度转变的原因。华夏认同、同源共祖:血缘认同(1)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选一P3)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各国进行的重大政治改革结果: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3.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4.选官制度:(选必1第5课)(1)背景:(2)标准:(3)结果: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管鲍之交“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料敌》“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商君书·兵守篇》5.法律与教化(选一P44)早期法治德治后期德治法治①主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②代表:商鞅和韩非①主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②代表:孔子和孟子儒家法家“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法、术、势;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晋国·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礼仪道德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在其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选必三P2)6.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纲要上P10)(1)民族关系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基础实质:华夏文化的扩大(选三P10)(2)对外交往谚文假名喃字7.赋税制度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纲上40)8.户籍制度为户籍相伍。——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选一98)9.社会保障孟子尖锐批评统治者“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行为《墨子》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选一101)二、经济之变——大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选二19)(3)政策: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4)水利: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和楚国的芍陂(2)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5)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转变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重视水利、南稻北粟)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地位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评价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拓展延伸】小农经济(5)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转变【拓展延伸】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哪些?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制度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灌溉工具的发明桔槔翻车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郑国渠都江堰芍陂在哪个诸侯国?在哪个地区?【核心概念突破】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佃农①农耕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侧重于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的比重关系。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②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侧重产品主要用来自己使用,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侧重生产和生活的单位;是铁犁牛耕和土地私有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④自耕农经济:自己拥有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受地主地租的剥削,是政府赋税和徭役主要承担者)

⑤租佃经济:地主将土地租佃给佃农,收取地租,(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与地主存在依附关系)

⑥庄园经济:占有大量地产的大地主,驱使依附劳动力集体耕种或个体租佃耕种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经济。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它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拓展延伸】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2.手工业(选二)①劳作方式:家庭手工业、手工业作坊(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匠户”))②冶金业:冶铁作坊中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冶铁作坊(选二P22)范蠡吕不韦(1)商人: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纲上P11)(2)货币:流通广泛秦国方孔半两钱楚国蚁鼻钱和卢金魏国布币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币赵国十二朱三孔布币齐国齐造邦长大刀币燕国尖首刀币(3)城市(选一P86)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3.工商业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4)信贷(5)政策

(6)外贸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选二38)(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4.交通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选二68)②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纲上32)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选二38)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选二35)②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纲上11)中国的丝绸已到达波斯帝国地中海东岸(纲下12)3.工商业的发展【典例研析】(2019·全国·高考真题)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政治大一统奠定基础铁犁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阶级:地主、自耕农、士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变法成为一股潮流!(1)背景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③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④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4)影响: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应变:变法改革唯物史观:1.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废分封,行县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内容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选一

法治与教化P45)商鞅变法【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1)积极性:

①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纲上P11)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选一P22)

③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纲上P11)(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2)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国情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

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铁血手腕、坚持改革、与旧贵斗争…)(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拓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三、应变:思想之变—大解放

百家争鸣1.文化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选三P2)2.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地位政治主张①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②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主张统治者“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③主张恢复

,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主张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

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儒学贡献①晚年对

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②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

当中。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1)孔子:P11-12仁为政以德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论语》2.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老子:P12地位哲学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朴素的唯物论②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唯物史观辩证统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选三P5)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①孔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②法家提出的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主张有利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子思想被尊崇、长盛不衰的原因?对孔子思想的评价①“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②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③“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消极性的倾向,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①自身优势:有利协调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②适应时代:经改造后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③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精华而与时俱进进行调整;④政治支持:历代统治者的推崇;⑤儒学家的贡献:儒学家的改造和发展【拓展延伸】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的原因3.百家争鸣——针对现实探讨

治国平天下之策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问题进行争论(2)背景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纲要上·12页(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4)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5)政治:诸侯争霸,社会经历大变革,政治环境相对宽松。(1)含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邹衍: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阴阳"矛盾运动推动"五德转移",决定"并世(当世)盛衰"。百家争鸣(1)治国主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伦理观: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1)政治: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经济: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3)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4)伦理: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综合归纳:1.先秦儒学的特征2.诸子百家人生与社会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4)百家争鸣的影响【链接·选择性必修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张崇德尚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以人为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求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强不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崇德尚贤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特点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本土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连续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多样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凝聚性【链接·选择性必修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医学成就①战国时期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医学诊断(选二82)②战国开始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纲上23)(选二P82)

【典例研析】(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A项:“休养生息政策”源于道家无为而治,因此排除A选项。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因此排除B选项。C项:通过题目的关键词“五亩之宅、数口之家”等可推断出孟子描述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