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优秀教案欢迎下载沁园春·长沙一、说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二、说教材《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三、说学情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四、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六、说教法学法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七、说教学过程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八、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湘江北去看(景)问:谁主沉浮湘江秋景借景艺术抒情作答峥嵘岁月忆(事)答:同学少年中流击水相信未来一、说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整体把握诗歌的指导下进行我的教学二、说教材《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文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个疯狂动乱的年代,而作者却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青春有更深的体悟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三、说学情从情感上来说,现在的学生对青春有自己的理解,很难体悟到文革时期那一代人对青春的诠释,因而对这首诗的学习充满好奇心及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能力,所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四、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能对青春有更深的感悟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诗人诗人对未来的坚信,体悟文革那一代人对青春的诠释六、说教法学法教法:点拨法和品读赏析法学法:诵读法,在反复诵读诗歌中读出诗韵,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七、说教学过程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有些忧伤的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批斗、上山下乡等图片,然后问学生如果他们身处在那个疯狂动乱的年代,他们会有何感受,以此引入对新课《相信未来》的学习如此导入让学生在看图片和思考中对那个年代黑暗的现实有一个更直观深切的认识体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食指及诗歌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的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诗人以及文革时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并做简要的朗读指导,接着听名家朗读,最后师生齐读诗歌经过这一系列的朗读之后,学生讨论各小节的主要内容,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诗人身处的现实是如何的,为什么诗人那么坚定的相信未来两个问题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诗歌的含义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品读诗歌的三个部分,重点朗读赏析第一和第三部分,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诗歌的三个部分在表达感情时主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二是诗歌选择了哪些意象,并对这些意象做简要的分析,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我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情况下,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我将带领学生阅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热爱生命》两首诗歌,进一步走进诗人,感受诗人深沉的感情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诗加以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诗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八、板书设计相信未来食指描绘现实,表明信念意象转换阐明理由,等待评定发出召唤,相信未来直抒胸臆十八岁和其他一、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三、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二)解题: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等职。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三)教师阐述本课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部分,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部分,是在课外完成:学生和家长之间,能以本文为桥梁,更好地进行沟通。(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大屏幕]自读提示:1、你喜欢东东的父亲么?为什么?2、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3、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4、尝试换位思考:假设你是父母,将如何面对孩子与你的“代沟”以及他的逆反心理。文章思路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是一部分。第一部分,诉说自己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两代人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第三部分,谈读书的苦和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第四部分,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五)归纳总结: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春节晚会上一首《让爱驻我家》让许多人感动不已,当我们每个人沉浸在内心的感动和反思时,我们才发现,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六)拓展练习:欣赏满文军的《懂你》,如果让你拍摄以自己的亲情故事为素材的MTV,你会选取哪些生活片段?体会亲情。(七)布置作业:预习《我的四季》我的四季一、说教材《我的四季>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中第二篇。作者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起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板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板块教学要求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和认识。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句子的含义。重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对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二、说教法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要使学生从文中获得精神滋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精神成长,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反复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本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自读体悟法学生自读文本,划出自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2、对话交流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自我体验交流观点。3、合作探究法从文本内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获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三、说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本文的作家作品知识,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张洁《挖荠菜》中的故事很感人,留给学生的记忆很深刻,对其童年生活的回忆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她一生境遇的兴趣。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挖荠菜》,同学们还记得主要内容吗?(一位回忆当年挖荠菜的苦难生活)其实挖荠菜正是作者张洁童年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作家张洁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过去、规划她的未来的呢?她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请看《我的四季》。2、学生代表根据课前收集资料介绍作家作品3、听配乐朗诵课文4、学生自读、思考、体悟,写出准备发言要点。屏幕出示自读体验任务: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中你深有感触的部分,说说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新课改要求,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如此设计正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直接经验解读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5、学生交流对话,向同学展示自己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交流共同分享别人的经验。6、合作研讨问题(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以自己的经验解毒文本后再返回文本、深入地把握题旨。)明确:(1)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仍充满希望,夏季历经磨难但不放弃,秋季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季人生黄昏但老有所为。(2)主线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中可见作者执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7、结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进一步明确了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只要我们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地生活、无悔地付出,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学重点: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教学难点: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1、教法: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学法: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三、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从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并对文章进行小结。环节三拓展延伸,在课文内容分析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目:下列几种职业,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实际并说说你的理由。网络工程师、厨师、护士、模特、服装设计师、保姆、收银员、业务员、主持人、文秘、出纳、会计、市场营销、导游、景点讲解员、部门经理、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计算机程序员此举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现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重面子、好风光等不切合自己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此文对自己就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课堂的最后我送给学生两句话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教授了文化知识又传授了就业经验,学生收获颇丰,给本文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环节四作业布置,仿照“马克思的自白”,写一份“我的自白”与职业规划。此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从而在就业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劝学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二、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三、说学法: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四:说教学程序: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一课时: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2、解题。包括:(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五、教学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师说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课标、教材和学情(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二)关于课标的解读: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三)关于教材:1新教材编写分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四)关于学情高一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尤其310班。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三、说学法、教法(一)学法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②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质疑法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④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三)教法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四、说教学程序(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及解题(2分钟)导语设计: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2、整体把握(共15分钟)(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4分钟)(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3)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4)齐读(4分钟)(5)理清全文思路(2分钟)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共20分钟)①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3分钟)②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10分钟)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5分钟)④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2分钟)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5、布置作业:三四段的疏通理解五、说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师说韩愈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三段:师生,师道关系四段:写作缘由(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想北平这次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设想(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其中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二、学情分析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的,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三、教学设想对于这篇课文,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等等。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的内涵。考虑到学生课前的作了充分预习,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四、教法学法。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方法。五、教学过程课前布置自学作业:1、落实字词。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3、朗读课文至少2遍,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一)导入在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中导入:“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对话2、鉴赏感悟(同时板书课题及目标)(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这里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接下来是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强调,如:(1)第2段: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②“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2)第3段:“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3)第8段:“真想念北平呀!”2、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确:爱。教师小结:这个“爱”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三)品读课文,体悟阅读感受。(这里总共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这里给学生的时间是7分钟)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学生代表交流各组的评点。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这里也给学生留了8分钟的时间)学生在广泛的对话和评点后,找出的句子大致有:例如课文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评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也只有这里才是适合他的,作者也只属于北平。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最后教师小结: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只要你在阅读时有所思,并写下你的思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读书的收获。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要坚持动笔。(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这里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这里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接下来是学生思考,再四人一组讨论,发言。)明确:(1)对养育自己的北平的回报。例如: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2)北平让作者有种归属感。例如:第7节:“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3)在社会动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强烈,故乡,成了作者感情的慰藉。例如: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7分钟)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小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平,爱北平的一切,当他远离北平之时,北平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平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这时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七)板书设计想北平老舍感恩归属慰藉我心归去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我心归去》,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写家园之思的作品很多,《我心归去》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仅限于对思乡感情的抒发,而《我心归去》则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挖掘了思乡的原因,并赋予“故乡”特定的内涵。高一学生十五六岁,大都是生在哪里也就长在哪里,对家园之思缺少亲身的体验。教学《我心归去》,可以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充分的认读,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故乡”这个概念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我心归去》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领悟“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思考“故乡”的内涵为主线,以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堂与文本对话为活动主体的教学目标,准备用一节课时间,重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突破对“‘故乡’文化内涵”的理解难点。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2、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学法指导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四、教学流程说明(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大家是否听过《故乡的云》这首歌?这是一首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无限思念的乡情诗,费翔在歌唱中,将漂泊的游子想要归返故乡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首歌曲。如果说费翔是用他的歌声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那么作家韩少功则是用自己的文字在抒写思乡之情,从心里发出“我心归去”的呼喊。(二)速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速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身在哪里?心归何处?再看第70页对话栏里的第[2]点。这里编者做出评点,告诉我们“文章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由此我们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写作的思路。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块内容分别是哪些小节?(大家一起来说)第一部分大体是1—4;第二部分是5—6;第三部分是7—9。明白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之后,再提出疑问:异乡(法国)的环境和故乡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感受怎样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三)精读文本,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思考几个问题,层层深入,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解决重点。1、法国的这个“家”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明确:雅静、繁华、静谧侵肌、幽深奇诡2、作者住在那舒服吗?他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明确:冷清孤独、空虚3、故乡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明确: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4、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明确:惦念、亲切、激动5、作者思念故乡,想到了故乡的哪些东西?明确:想到了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未归家的小羊,还有插在田头的犁。6、当你想家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说如果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明确:看来大家想的各有异同,其实想家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受就越强烈,因为爱家才会想家。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四)问题探究理性思考突破难点最后一个部分是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什么是故乡?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有个性的理解,是感情和哲理的融合。这是难点。为解决这个难点,我先请同学们把文章中作者对故乡的理解的话找出来,然后采用点拨、启发、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故乡”的文化内涵。①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春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明确:我们人生的开始或是早期时光基本上是在故乡度过的,这段时期是我们的成长时期,故乡以它的山水风情,以它的风土人情孕育着我们,它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②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明确:这句“血”是亲情,是苦难,“泪”是欢笑,是悲伤,“汗水”是自己在故乡土地上付出的努力。③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明确:这里的意思是只有奋斗、奉献过,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自己不可分离。故乡才会是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五)课文小结强化要点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强调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其实是人们心灵与精神的家园。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之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深刻体会思乡之情,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的回忆和思念。这种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血液里,无论你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那片多情的热土。(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课后搜集与思乡相关诗文。【附板书设计】环境情感内涵异乡——雅静、繁华、静谧——冷清、孤独、空虚血、泪、汗水故乡——贫瘠、脏乱、拥挤——惦念、亲切、激动乡土情结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柯灵的一篇散文《乡土情结》。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给予指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板块进行本次说课。首先,第一板块,说教材。《乡土情结》这篇文章出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的一篇文章,该专题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是文本研习,让同学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环境中自主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乡土情结》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说完教材接下来是学情分析,我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客观:根据中国现在状况高中生大多就读于家庭周围的高中,很少背井离乡,没有思乡的切身感受,因此对乡愁的理解、领悟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想象力都比较丰富,自主性比较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值得关注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的中介和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法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他对前两个目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结合以上对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我确定的重点是: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难点是:体会“乡土情结”以及由此升华的爱国之情。第二板块:说教法。1.欣赏法:带领学生深情地朗读《乡土情结》,让学生体会柯灵散文的语言美。2.提问法:带领学生逐段理解全文,对相关段落重点讲解。3.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各自喜欢的段落,强化理解,也让学生之间产生情感碰撞。第三板块:说学法。我将采用:读——品——说,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散文的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从而又反过来指导朗读。在最后说的环节要充分发挥联想,自由表达。第四板块:说教学过程。我将整堂课分四步完成:新课导入、文本研讨、课程评价和布置作业。开始我将以王维的《杂诗》引入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然后知人论世,介绍作者柯灵及写作背景。然后重点进入文本研读,根据前面的学法分三个环节进行:读品说。读:包括范读、自读、齐读。我的设计理念是:理解散文内涵;运用朗读欣赏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朗读课文初步有感性基础后进入第二环节“品”,这个环节包括:条分缕析梳理文本,和合作讨论两步,带领学生逐段进行理解,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要求,条分缕析前四题是训练学生分析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都是可以从文本中寻找到答案的,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有回归文本的意识。最后两题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合作讨论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是一篇散文,文辞优美,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氛围,主动地深入思考。最后一个环节:说。诗海淘沙,品味文章中的古诗词,了解其作用。因为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读写结合,在学习了文本中利用古诗词为写作增色的方法,增强学生在今后写作中活学活用的意识。第三步,课程评价,这里是对文本进行脉络梳理,以前教学中经常将这一环节安排在一开始,这里放在后面主要是一个总结评价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上课内容,保证课程的完整性。第四步,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文相关练习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推荐阅读《唐诗选》3、以“思乡”为主题写一个小练笔,可以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这题设计主要考虑到教学的难点,这些学生很少离家对“乡土情结”不深刻,所以本题尽量开放,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想:刘亮程是位独特的现代散文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他所生活的一个远离城市的边远的乡村——黄沙梁,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构建起他独具魅力的乡村世界,堪称“乡村哲学家”。“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读懂刘亮程,你也就领会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本篇文章是苏教版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最后一篇选教课文,对于家园之思的主题,对于评点阅读的方法,学生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缺乏人生历练和生命感悟的学生,面对着刘亮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满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进他的文本,走进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激起相似的生活体验,加强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交流,学会运用评点法挖掘文章的内涵,真正理解作者把故土家园作为灵魂永远安放的精神栖息地的主旨。在教学中,抓住“证据”一词设计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逐步进入文本深处。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感情。学习方式:文本研习、评点法、讨论法课前预习:1、查阅刘亮程资料。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打夯一缕瘸腿抹杀转弯抹角抹布附答案:hānglǚquémǒmòmā3、写下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在对话栏中运用评点法与文本对话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课前与同学聊聊,我们班有没有老家由乡下迁居到城里的同学?请问你老家还有没有亲人在生活?在你的记忆中,你对老家的哪些东西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有家乡的风俗,比如白天从不关门,可能有生活物件,比如吃饭的圆桌方凳,可能有童年的趣事,比如偷番薯……)这些东西见证了你曾经的生活,其实就是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亮程,一起走进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感受他对生命、对人与故乡的情感的独特体验。(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曾经的生活经验,消除与文本的隔膜感,为走进文本打下基础。用谈话法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作铺垫。)二、找寻“证据”1、首先请几个同学谈谈初读的感受。(同学可能会说根本读不懂,可能会说刘亮程这个人很特别,可能会说文章中具体的一些句子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老师也跟你们一样,刚接触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不了解刘亮程的生活,也不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后来我读了他的《一个人的村庄》才渐渐明白刘亮程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学这篇课文不能以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去解读,而是要站在刘亮程的角度,从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与他对话交流。(设计这一环节是想进行教学前的课堂调查,以便从学生的阅读起点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教师以亲身的体验告诉学生,阅读此文要以独特的视角去对话。)2、根据同学们的初读感受,我们先要读懂课文,而读懂这篇课文的关键,我觉得首先要把握文章大致的思路,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这样的句式出现了三处,你能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思呢?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从1-2段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进行评点,评点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我离开故乡的时候不懂,那说明现在已经懂了,懂得“过去曾经拥有的事物应当怜惜”,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要读出怀念、遗憾、自责、悲伤、期待等复杂的感情。”(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文本言语的研习,尤其是特殊的句式,把握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联系生活感悟体味其中的情感。)②“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曾经的生活靠什么来证明呢?(生命的证据)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怀旧,想想自己过去的生活、想想旧日的情感、想想昔日的辉煌,寻找生命的痕迹。这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在这些怀旧心理中,故乡显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怀疑。(记得去年李敖回大陆参观当年就读小学时,他一个个教室地走过去,他说“我其实是和过去的我对话”,他也是寻找自己生活过的痕迹,自己生命的历程。)其实,我们每一位同学在自己曾经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留下过生命的痕迹呢。让我们联系刘亮程的生活经历一起朗读他的个性化的生命的证据(4-5段)吧。(设计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领悟故乡与人之间的关系,引用李敖到自己母校的事例,帮助深入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怀旧心理,需要教师直接点破,刘亮程的个性化生命证据描写分析从略,让学生感知即可。)(刘亮程资料: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黄沙梁)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李锐:刘亮程是在最平常、最平凡的农村生活细节中,舒展开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的。这种平常平凡的生活随处可见,刘亮程从不强调自己的偏远和奇特。)(课文补充材料:“真的……?”句式写出了过去的生活现在都不在眼前了,都让人半信半疑需要证据来证明了。课文第四段的所写的曾经的生活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都可以找到印证。比如他写有一篇《鸟叫》:“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呱。’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有点像我外爷的声音。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然后问家里人以及同村的其他人有没有听到这鸟叫,他们都说没有。他就想,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又如《我的树》:“村子周围剩下有数的几棵大榆树,孤零零的,一棵远望着一棵,全歪歪扭扭,直爽点的树早让人砍光了。……我经常去东边河湾里那棵大榆树下玩,它是我的树,尽管我没用布条和绳头拴它。树的半腰处有一根和地平行的横枝,直直地指着村子。那次我在河湾放牛,爬到树上玩,大中午牛吃饱了卧在树下刍草。我脸贴着树皮,顺着那个横枝望过去,竟端端地望见我们家房顶的烟囱和滚滚涌出的一股子炊烟。……我是那棵树(我已经是那棵树),我会看见我朝西的那个枝杆,正被砍断,我会疼痛得叫出声,浑身颤动,我会绝望地看着它掉落地上,被人抬上车拉走。从此我会一年一年地,望着西边那个村子。我再没有一根伸向西边的树枝。)三、领悟“证据”③刘亮程为什么反反复复地写这个村庄?他难道只是为了证明他的曾经生活的痕迹吗?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设计这一问题把阅读引向深入,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向,给他们深入思考的时间。)④研读第六节文字,真正领会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讨论思考:“——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指代什么?“内心的生存”指什么?应该由谁来见证呢?(设计这一环节是打通全文的关键,真正理解了这一句,学生也就明白了文章的主旨。这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更需要生活经验的唤醒。)(我的理解是即使有了故乡的事物、人和牲畜,一个人的内心生存就一定能够见证吗?一个人的内心生存又由谁来见证呢?他想把问题推向深处。那么“内心的生存”又是什么意思呢?用对照法理解,外在的生存指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那么,“内在的生存”就是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了。也就是过去的生活经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独特的体验,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精神依靠,靠什么?靠故乡!“故乡同时还是内心生存的证明”。证明“内心的生存”的只有自己的故园,只有陈迹。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资料: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刘亮程《村庄的事情》)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情感意义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哲学意义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刘亮程⑤当故乡荒芜的时候,当今生今世的证据突然消失的时候,结果会怎样呢?(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句中的“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读了这句话,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文本言语的品味、对话,再次强化文章的主旨。把哲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升对家园的认识,获得生命营养的滋养,在价值观上有个质的飞跃。)(这句话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无,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结果是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就像患了失忆症的人,当他试图努力回忆过去,却发现找不到任何能证明他过去的证据时,他们普遍会表现出失落、惶恐、虚无、精神涣散。(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十分准确妥帖。“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然性)(读了这句话,我联想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隐居的真正原由;我联想到以巴战争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当自己的家园被侵占,自己的信仰被剥夺,他们走上了极端;我联想到为什么每年的春节,还乡的人流这么庞大,因为他们的精神依托在故乡;我想到为什么海外游子那种“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的刻骨铭心;我想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背井离乡,飘扬过海”;我想到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如同失去他们的依靠……)四、评点“证据”今天,就让我们从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留下我们生命阅读的证据吧。①请从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点评,说出自己阅读的深刻感悟。②交流评点,对前面预习的时候的评点来修订一下。(运用评点法,使学生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内化。展开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文本中读出自己,感悟人生哲理。)五、唱《故乡的云》结束教学(通过音乐营造氛围,给课堂留下回味。)教学反思:江南的冬景一、说教学理念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二、说教材本篇课文《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一样思考”的“谛听天籁”板块中,从本专题来看主要是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珍爱大自然从本篇课文来看主要是带领学生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雪景之美《江南的冬景》是本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篇课文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三、说学情从情感方面来说,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从知识能力方面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已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所以解读文本的难度也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悟鉴赏散文的能力四、说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学生能够掌握本文自然细腻、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习散文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说,学生通过研习课文,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学会运用本文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六、说教法学法教法:品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体会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情感图示法: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江南冬景,北方雪景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七、说教学过程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审美探究,拓展延伸五个板块(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展示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的相关图片我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能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冬景带给人的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诵读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江南的哪些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并指出其特征,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课文主要描绘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个版块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住课文描绘江南冬景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3)品味赏析:我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习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内在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版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作者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4)审美探究:在这个版块我将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作者在描写江南的美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二是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看看这些句子可否被替换?如果替换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我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比、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舒缓自如的行文风格让学生领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领会到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5)拓展延伸:我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的概念与过程》课件
- 《环境科学知识讲座》课件
- 搅拌站设备承包安装合同书范本(2篇)
- 2025年广西从业资格证货运考试试题答案
- 2024年甲乙丙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濮阳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银川如何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长沙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度城市出租车运营权租赁合同书3篇
- 2025年昭通货运上岗证考试题答案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分数的意义(三)-3学习任务单
-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2025年
- 生物人教版(2024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DTMM)国家标准解读 2024
- 河南省名校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鱼)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 聘请专家的协议书(2篇)
- 办公环境家具成品保护方案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