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课文中“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2.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与提问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是否想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当我们使用手机,是否想过它是怎样接收信号的?科学探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科学探索精神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掌握公式,还是理解概念,或者是其他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学习的本质,并引出课文主题。

2.课文背景介绍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丁肇中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这篇课文是他在1991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强调了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格物致知’。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但在丁先生看来,它更是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探索‘格物致知’的深层含义。"通过背景介绍,为学生提供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新课呈现

1.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

学生首先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在旁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发音,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瞭望”、“缅怀"等。朗读结束后,教师将重点生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个词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课文中的运用。例如,“瞭望”一词,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海防战士警惕地瞭望着广阔的海面”,让学生理解“瞭望”不仅仅是远望,更包含了警惕和专注的态度。

2.课文内容解析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作者丁肇中先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通过提问,如“你认为什么是‘格物致知’?”激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结合课文原文,详细解析“格物致知"的内涵,强调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观点或例子,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班级前分享讨论成果。

3.课文语言特点与写作手法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具体的句子分析,如“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深刻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课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课文理解

1.课文背景介绍

(1)作者丁肇中先生的学术背景和成就。

(2)“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的背景及其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丁肇中先生会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2.课文主旨探讨

(1)分析课文中“格物致知”概念的来源和演变。

(2)讨论“格物致知"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的不同体现。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3.课文结构分析

(1)梳理课文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明确文章的逻辑结构。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指导学生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

4.关键句子解读

(1)挑选文中的关键句子,如“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进行深入解读。

(2)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挑战。

5.文言文教学实践

(1)挑选文中的文言文句子,进行实词、虚词的释义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练习,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将文言文句子改写成现代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转换能力。

(四)深入探讨

1.理解“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格物致知"的描述,特别是丁肇中先生对这一概念的现代解读。通过提问:“你们认为‘格物致知’在今天意味着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阐释“格物致知"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更是一种积极、有计划的探索精神。引用课文中的句子:“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中如何实践“格物致知"。教师可以举例:“比如在数学课上,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公式,这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体现。”

2.分析王阳明“格"竹的故事

(1)教师简要介绍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提问:“王阳明为什么失败了?"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阳明的做法与现代科学探索的不同之处。引用课文中的句子:“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索需要客观、实际的观察和实验。

(3)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王阳明“格"竹的过程,体验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3.探索“格物致知"在不同学科的应用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格物致知’精神在其他学科中如何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举例说明:“在历史课上,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来了解历史事件,这也是‘格物致知’的一种实践。"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精神。

(3)设计一个跨学科的探究活动,比如让学生研究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格物致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拓展延伸

1.模拟科学探索活动

在本环节中,我们将通过模拟科学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格物致知”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科学探索的描述,特别是丁肇中先生提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例如模拟种植竹子,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

(1)活动准备

准备竹子种子和种植所需的土壤、容器等。

分组进行,每组学生负责一个竹子的种植和观察。

准备记录本,记录竹子的生长情况和相关数据。

(2)活动实施

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正确种植竹子,并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定期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记录其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

讨论并分析竹子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水分不足等,并尝试解决。

(3)活动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模拟科学探索活动与课文中“格物致知”精神的联系,讨论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思考的重要性。

2.跨学科实践探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格物致知"精神。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数学学科中的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应用“格物致知”精神。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来验证几何定理的正确性。

设计一些数学实验,如测量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体积,验证体积公式的准确性。

(2)历史学科中的实践

探讨历史事件的真相,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探索和分析。

例如,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来验证和理解事件的真相。

(3)语文学科中的实践

在学习文言文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通过翻译和赏析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4)总结与反思

在跨学科实践探索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讨论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格物致知"精神的体验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运用这种探索精神,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

1.回顾课文主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丁肇中先生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强调了什么?没错,是“格物致知”的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要通过实地探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2.理解“格物致知"的现代意义

同学们,我们今天讨论了“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那么,你们认为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示?是的,它鼓励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理解。

3.分享个人感悟

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对“格物致知"精神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们的想法。

4.布置实践性作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格物致知”的精神,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实践报告,描述你们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这种精神,或者设想一个科学实验并描述其过程和预期结果。

5.强调学习态度

我想强调的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真正领会“格物致知"的深刻内涵。

四、板书设计

课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重点:格物致知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五、作业布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