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反思(2课时)_第1页
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反思(2课时)_第2页
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反思(2课时)_第3页
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反思(2课时)_第4页
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反思(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冲称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2课时)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儿童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想出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赞扬了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玲玲的画》写了玲玲在画弄脏后,巧妙地在弄脏的地方画上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一封信》中露西给爸爸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表现了露西的乖巧懂事;《妈妈睡了》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写出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以及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INCLUDEPICTURE"语文要素3.TIF"INCLUDEPICTURE"F:\\2021秋上\\上课课件\\上课课件制作\\二上【教案版】\\语文要素3.TIF"INET

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7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了解“弹钢琴"等词组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运用4组同音字。

语言积累◎学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用指定的词语说句子。◎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讲讲故事。◎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自主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口头表达◎能按照顺序说说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养成专心听、静心听的好习惯,能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书面表达◎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

实践活动◎模拟演示“曹冲称象”的步骤。◎开一个班级讨论会,说说家的温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家人。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曹冲称象方法示意图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柱、杆"4个字,会写“称象、一同、柱子、秤杆”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体会词语“到底"表达的意思,初步了解“曹冲称象”这个故事。

INCLUDEPICTURE"三角.TIF"INCLUDEPICTURE"三角.TIF"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能猜猜大象有多重吗?(出示大象的图片)

2.引导交流:大象这么重,用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它的重量呢?

3.揭示课题。

你们刚才提到的方法都用到了现代先进的设备,可是,古时候人们没有这些设备,那怎样知道大象的体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看看年仅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识记生字“曹、称"。

(1)识记“曹”: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姓“曹”,我见过这个字)

(2)识记“称”。

①出示“称"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会意:手提着鱼,表示称重量。

②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见过超市阿姨称水果)

5.设疑过渡:你们见过称象吗?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猜大象的体重,想称象的方法,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题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在读课题时联系生活识字,依据字理识字,相机理解字义。

二初读感知,集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官树子_树画为

指名读,重点指导:“根”读前鼻音,不要读成“ɡēnɡ";“重、量、秤”都读后鼻音;“秤杆"中“杆”读三声。

(2)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

(3)开火车读。

4.识记字形。

(1)偏旁归类识记。

①木字旁:根、柱、杆;②禾字旁:称、秤;③里字旁:重、量;④言字旁:议、论。

(2)看图识记:砍、线

砍价_____毛线

(3)字谜识字。

宝贝小口头上开。(员)

5.读课文中的长句子。

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1)指名读句子,随文识记“秤"

(2)生活中你见过秤吗?(课件出示电子秤、磅秤、弹簧秤等图片)

(3)指导朗读长句子:读出停顿,语调上扬,读出反问的语气。

6.指名分段开火车读课文,相机指导。

7.感知内容:课文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交流识字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曹冲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写大象样子的句子。_eq\a\vs4\al(INCLUDEPICTURE"大象.TIF"INCLUDEPICTURE"F:\\2021秋上\\上课课件\\上课课件制作\\二上【教案版】\\大象.TIF"INET)

2.想象感悟,体会“又高又大”。

(1)引导交流: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2)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看看教室的墙壁,想想你平时见过的柱子,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抓住“一堵墙"四根柱子”等词语,读出大象的“又高又大"。

3.品读问句,用“到底”仿写句子。

(1)思考:官员们见到大象后有什么表现?(出示课件)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2)(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什么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3)讨论交流: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上扬,重读“到底"。

(5)表演读: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模仿“一边看一边议论”的样子。

(6)仿说:试着用“到底"说一句话。

小树到底有多高呢?

小鸟到底(能不能飞回家)呢?

(雨后)到底(有没有彩虹)呢?

(7)小结:看着大象,大家纷纷惊叹,都想知道大象的体重,这便有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重在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起因。比较朗读,渗透朗读疑问句的方法,在读中体会加上词语“到底"后句子语气的不同,明白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难度很大,为曹冲称象作铺垫。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书写“称、秤”。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称、秤"。

(2)比较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偏旁相同,左窄右宽。禾木旁的捺变成点。

(3)教师范写“称”。提示要点:“称"是左右结构,右边“尔”的撇和左点要穿插到左边的禾木旁中。

(4)学生描红,临写,展评。

(5)学生自主练写“秤"。同桌互评。

2.书写“柱、杆”。

(1)出示范字,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偏旁相同,左窄右宽。木字作偏旁时捺变成点。

(2)提醒关键笔画:“柱"的右边是“主”,不要少写一点;“杆"字右边是“干”,不要写成“千"。

(3)学生自主练写“柱、杆”。

(4)同桌互评。

3.布置作业:抄写词语“称象、一同、柱子、秤杆"。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写字,教师先范写,再关注易错部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渗透抓关键笔画把字写工整、美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底、做”等6个字,会写“到底、做事、岁月"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词语“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称象、一同、柱子、秤杆。同桌相互检查、订正。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曹冲一起看到了又高又大的大象,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呢?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吧!

二对比体会,了解过程

1.学习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是怎样议论纷纷的?

(2)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3)指导朗读:先读好停顿,再读好反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理解词语:“议论”是什么意思?(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文中指官员们对怎样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交流讨论:你同意官员们的说法吗?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有何表现?(学生交流)

曹操听了直摇头。

(5)理解词语:“直摇头"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直”?(不停地)

(6)指名读。指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读出曹操的不满。

(7)分角色读曹操和官员们的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通过换词的方法理解“直”,通过动作演示领会“直摇头"。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

2.学习曹冲称象的办法。

(1)过渡:官员们的办法都不行,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3)指名读。(出示课件)

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4)借助插图,读懂句子。

①看插图,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

②讨论交流: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吗?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可以把石头换成别的东西吗?

③教读长句子,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比赛读。

(5)模拟操作,说过程。

①小组实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装好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等工具,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实践,模拟曹冲称象的步骤。

②练说过程:理清顺序,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小组内互评。

(6)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

①自主完成习题,标上序号。展评答案。

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②借助“先、再、然后”等词语,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说清楚。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1)小组讨论:同官员们的办法相比,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指名交流)

(2)小结归纳:曹冲的办法好在两个地方:一是把大船作为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相机出示课件)

官员们______曹冲

用大树做秤杆来称重_____用船来称

(无法称重)(借水的浮力来称大象)

(3)评价: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出示课件)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①对比朗读: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仅仅)

②指导重读“才”字,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③仿说句子:用“才"说句子。学生练说,全班交流,评价。

④评价曹冲,相机板书“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品读、模拟操作、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而且习得了方法——有序表达,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称象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感受到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观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怎样写才美观。(课件出示“底、做、岁"等6个字)

2.教师范写,强调半包围结构的字和四点底的书写规律。

底:半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不能写得太小,斜钩要拉长一些,写得舒展。

然:上下结构,要注意观察四点底中每一点的位置、大小和方向,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

3.学生书写“底、然”,展示评价,再次练写,同桌互评。

4.自由练写左右结构的字“做、站、船"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